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飘扬的日月旗 > 第七章 孙承宗还朝
    “陛下,曹公公于殿外候旨。”孙承宗和曹文诏离开后不久,一名小太监进殿禀报道。

    “宣!”

    这曹化淳乃是崇祯命人传召回来的,这魏忠贤倒台了,总得找个人来掌管东厂吧。这高时明虽然好用,但他前几天已经被自己封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了,自然不可能再兼任东厂掌印太监一职,要不然让他势力太大就麻烦了。所以,崇祯想到了曹化淳。

    说到曹化淳,可能大家一开始想到的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碧血剑里那个开门迎贼的狗太监形象,但真的是如此吗?

    曹化淳,字如,号止虚子,武清王庆坨人。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所以净身入宫,由于他精通诗文书画,因此受到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来进了信王府,服侍当时还是五皇孙的朱由检,也就是现在的崇祯。天启初年,魏忠贤得宠,害死王安,曹化淳受到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南京待罪。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继位后,曹化淳即被召还,被委以重任,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两千余案。由于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崇祯十一年,曹化淳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

    而崇祯十七年,闯军围攻北京时,曹化淳正在家乡,根本没有可能参与开城、投降之事。

    说起来,这个曹化淳也算是个人才了。或许,自己可以用曹化淳来抗衡东林党,崇祯是这样打算的。

    “奴婢叩见陛下,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曹化淳跪下磕头行礼道。他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要在南京度过了,没想到天启皇帝驾崩了,信王继位。他也就意识到,魏忠贤要倒台了。果然,没多久魏忠贤就倒了,而最让他欣慰的是,当年的信王殿下,如今的崇祯皇帝还没有忘记自己,重新启用自己了。因此,在一见到崇祯后,曹化淳便激动地跪下磕头行大礼。

    曹化淳伏惟在地,听着怎么陛下没让自己起来呢?正疑虑之际,便感到一双手抓住自己的双臂,拉起自己,曹化淳抬头一看,正是崇祯在自己面前,亲自扶起自己。

    “曹伴伴快请起!”崇祯一边扶起曹化淳,一边说道。

    “陛下,使不得啊,折煞奴婢了。”曹化淳激动地说道。皇帝还记着自己,不仅亲自扶起自己,还称呼自己为曹伴伴,如何让曹化淳不激动。

    “如何使不得。曹伴伴在朕年幼之时便开始照顾朕,虽然那是朕还小,但朕这心里可是依然记着的。”崇祯道。如果说自己记得小时候的事情那就纯属扯淡了,也只能靠历史上的记载了。

    “陛下……”曹化淳一副感动地表情看着崇祯。

    “好了好了,曹伴伴不必如此。来呀,给曹伴伴赐座。”

    此时的曹化淳已经是感动的热泪盈眶了,难得皇帝如此看重自己,就算是让自己上刀山下火海,自己也眉头都不会皱一下啊。

    坐定后,崇祯也已回到宝座,崇祯看着曹化淳拭着眼角那感动地泪水,道:“曹伴伴,朕此次召你回来,是想让你执掌东厂,只是之前东厂在魏忠贤之手,其余党甚多,恐怕你执掌东厂之后会有麻烦,你可有信心做好此事?”

    “奴婢有信心,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曹化淳略显激动地说道。

    “好,好!拟旨,封曹化淳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掌印太监,另赐府邸一座。”崇祯道。这府邸是他临时加上去的,毕竟曹化淳刚回京不久,没有个宅子也是不方便的,就送给他一座宅子了。

    “谢……谢陛下!”曹化淳再次拜道。

    “曹伴伴坐吧,不用多礼。”崇祯道,“另外,朕有一事要交给曹伴伴”

    “但请陛下吩咐。”曹化淳道,现在崇祯就是要自己的老命他也愿意啊。

    “朕想让曹伴伴替朕寻找一人。”崇祯神秘地说道。

    “敢问陛下是何人?”曹化淳疑问道。

    ……

    “众卿有何要事启奏?”早朝,崇祯问群臣道。

    早朝在奉天殿举行,理由是崇祯深受前世古装剧影响,觉得在这“金銮殿”里更有当皇帝的感觉,因此把朝议的地点正式定在了奉天殿里。

    “启奏陛下,臣阎鸣泰有事容禀。”兵部尚书阎鸣泰执笏出列道。阎鸣泰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经做过辽东参政、佥事,山东参政,天启六年担任顺天巡抚、蓟辽总督,并任兵部尚书、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天启七年授少师。也算是个老人了。

    “阎卿请说。”

    “陛下,今辽事日糜,边疆不定,而边军将士饷银拖欠日久,长此以往,恐会兵变啊!”阎鸣泰作揖道。

    “户部,国库还有多少余款?”崇祯问道。

    “回陛下,国库已然无银。”一身穿绯袍的官员出列道,此人正是现任户部尚书郭允厚。要说这郭允厚也真是够悲催的,人都说这户部油水多,管着国家的钱袋子,可是他却非常想说,全特么放屁。没钱还不说,还特么一大堆帐要管,兵部成天来催饷,官员们的俸禄也还没发,还有很多维修边墙、城池之类的工程要拨款。而对于这些事,他也只能两个字应付:没钱。

    “没钱?怎么会这样?我堂堂大明帝国,国库竟会没钱?”崇祯问道。在他看来,国库里怎么着也应该还有一二十万两吧?可这郭允厚却直接告诉自己,没钱。

    看着崇祯略带愤怒的眼神,郭允厚低下了头,他也不想的啊。自己自从掌管户部以来一直都是兢兢业业的,可奈何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而国家的税收(实际收上来的税收)又太少了,所以入不敷出,再加上更部门的老大都要来割点肉,所以也就财政赤字了!他早就想撂挑子不干了,这个烂摊子谁爱管谁管去。

    “陛下,如今我大明连年战争,加上之前阉党贪没,以致国库空虚,再加上秋税未到,因此府库无银啊!”郭允厚委屈地说道。当然,贪没的可不止阉党,只是他也只能把责任推给阉党了,要不然他下朝后都不知道有没有命回到家啊。

    崇祯听了,知道有这帮蛀米大虫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也没怎么多加过问,只是心道:看我将来不好好治治你们这帮蛀虫。

    “那就从朕的内帑出吧,从内帑拨出两百万两白银,粮五十万石,送往各镇,犒劳边军将士。”崇祯道,也幸得前些日子在魏忠贤和这些官员们身上搜刮到了不少钱粮,要不然就只能坐等兵变了。

    “陛下宅心仁厚,相信边军将士必定感戴陛下恩德。”朝臣们拍马屁道。而他们也可以从中抽水了,来来去去最后还是进了官员们的口袋。至于那些驻守边关那些苦哈哈?谁去管他们,给他们留下一二万两意思意思就行了。这年头,谁不是这样啊?

    崇祯是个聪明人,怎会不知这些“国家栋梁”们打的什么算盘呢?

    崇祯叫过站在自己旁边的曹化淳,耳语了几句。曹化淳听后,会意地轻笑一声,回到自己原本站的位置那里。

    “好了,朕今日还有两件事。”崇祯清了清嗓子道,“传孙师傅”

    不一会儿,孙承宗进入大殿内。“老臣孙承宗参见陛下。”孙承宗稽首道。

    孙承宗的出现引起了朝臣们的轰动。这倒不是他们不欢迎孙承宗,相反的,他们巴不得孙承宗早日还朝呢。请求崇祯重新启用孙承宗的奏疏都不知递上去多少了,终于让皇帝把孙承宗召回来了,当然,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孙师傅乃是我大明之能臣,朕准备重新启用孙师傅,官复原职,加封为太傅,赐蟒服。”崇祯道。

    “臣等附议!”一众朝臣齐声道。

    “老臣谢陛下隆恩。”孙承宗再次拜道。

    “另,朕欲从内帑拨给钱粮,交由孙师傅训练一支强军,众卿可有异议。”崇祯问道。

    “敢问陛下,这陛下所练之军准备从何处招募?具体招募多少?”一大臣出列问道。

    “朕准备从北直隶之地招募良家子五万,进行训练,训练之地就定在西山吧!”崇祯说道。

    那名大臣听到后,也没什么异议,回到自己的位置。

    果然如崇祯所料,除了一两个不和谐的反对的声音之外,基本上都是无异议的。此事也就此定了下来。

    皇帝要招募良家子当兵的旨意一下子就传遍了北直隶。不少人听到后都嗤之以鼻,谁会那么傻,好好的去当兵啊?当了兵可就代表着入了军籍了。但当他们听说每个士兵月饷五两银子,而且餐餐有肉,白饭管够之后,不少人都动心了。

    ……

    通州城内一户人家内

    “元儿,你真的打算要去参加陛下的新军吗?”一老妇问自己跪在地上的儿子道。

    “是的,母亲,孩儿已经决定了。只是孩儿以后不能侍奉在母亲左右,孩儿不孝。”跪在地上那男子说道。

    “元儿,母亲从小便教你做人要像岳武穆那样尽忠报国,既然你意已决,母亲定会全力支持你。你不用担心我,我自己还能照顾好自己的,你要记住,一定要效忠‘圣天子’陛下。”那老妇说道。

    “孩儿定当谨记母亲大人教诲。”那男子跪在地上,“梆!”“梆!”“梆!”地磕了三个响头。

    那男子站起身后,走到站在旁边的另一男子面前,抱拳深深地鞠了一躬道:“元育兄,小弟母亲便拜托你元育兄多加照料了,丽亨感激不尽。”

    元育扶起他,说道:“丽亨见外了,为兄必定将伯母视如自己高堂,尽心侍奉。”

    丽亨再次鞠了一躬,道:“谢过元育兄。”

    当晚,丽亨仰望天空,看着慢慢飘下的雪花,心道:父亲,您在天有灵,孩儿必定为我大明消灭建虏,收复失地!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在崇祯十四年迁任江阴典史。在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他领兵拒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南明弘光元年,他带着江阴六万百姓,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

    面对着清军的劝降,他愤然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在被俘后,他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他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最终英勇就义。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叫——阎应元。

    ————————————————

    写到这儿我都有点儿热血沸腾了,阎典史啊!

    另外,在此我要感谢一下我的好兄弟,卢兄,好兄弟,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