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重生七〇小村女 > 第二百六十九章
    秦戎落后一步,沉吟了一下,目光一转,恰好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妈,拎着个菜篮子走到鱼池子边儿看了看,还问了售货员一句:“今儿没有小点儿的鱼哦?……那我先不买了,这么大一条买回去,家里人口少吃不完,怪浪费的呀!”

    秦戎心思一动,快步跟着那大妈走了两步,然后低声道:“大妈,您有鱼票吗?……别误会,我用钱买您的,一张鱼票给您三块钱!”

    那边吴戈刚刚把小秋从鱼池子前拉开,秦戎却兴冲冲地转了回来,吴戈还问:“你去哪里了,也不帮着我点儿,这丫头快被那些鱼馋哭了,我拉都拉不动。”

    秦戎却笑着把手伸到小秋面前:“给,去买鱼吧!”

    小秋一看秦戎的手心里,竟然躺着三张小小的鱼票!

    她抬头看了看秦戎,缓缓扯着嘴角,绽开一个大大的笑容来:“好,我要买最大的那条,中午我给你们做个一鱼两吃!”

    秦戎包容地笑着,点点头。

    小秋拿了鱼票,欢快地转身,排队买鱼去了。

    吴戈这才来到秦戎身边,用胳膊肘儿捣捣秦戎,小声问道:“你去哪里弄的票?”

    秦戎回头看他一眼,微微笑道:“放心,给小丫头的东西,绝对干净!”

    半大小子,有时候特别热衷做大人不允许的坏事儿,仿佛不这样,就无法表现他们‘男人的气概和勇气’。在村子里偷瓜摸枣,挖地瓜扒花生,回京之后,两个人也曾互相掩护着,小偷小摸过,当然,他们就是为了一时好玩,做的不多,过后,也由秦戎送了钱回去。

    但今天,秦戎刚刚还同样无措,转眼就拿回来好几张票,吴戈下意识地就以为,他是想办法去柜台里面偷来的……这活儿,他们两个之前干过一次,偷的是鸡蛋票,两个人用票买了好几份鸡蛋,找了个僻静处烧鸡蛋吃。吃的却是有限,大半不是烧爆了就是糊了,浪费掉了。

    不过,既然秦戎说干净的,吴戈就相信,然后道:“你这个月的零花钱都没了吧?”

    自从上了高中,每个月李希给他们每人每个月五块钱零花钱,吃饭买文具之类的花费不在其内。吴奶奶给的不固定,但也只多不少。大院内的孩子们差不多都是五块钱左右,院外的孩子……每个月十多块钱零花的,基本没听说,所以说,吴戈秦戎在小伙伴们中间,也算是手头宽松的。

    秦戎摇摇头笑道:“反正我平时也很少花钱,没了就没了。”

    两个人说着话,那边小秋已经指挥售货员捞起了一条大鱼,看那一尺多长的个头,最起码也得四五斤。过秤付钱,人家却不管给杀,就那么活蹦乱跳的,小秋根本捉不住,连忙向吴戈秦戎求救:“你们俩快来啊!”

    弄鱼票失了一招,这会儿出力气的活儿,吴戈怎么也不能再次落了后,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去,两手卡出大鱼的鱼鳃,大半截鱼身子就不能动了,只剩下尾巴无力地挣扎着。

    吴戈这才吩咐:“撑开网兜儿!”

    秦戎这才上来,接了小秋手里的网兜儿,与吴戈配合默契地装了鱼。

    买了鱼,小秋就觉得这一趟没白跑。她又捡着水灵的西红柿和青椒买了些,然后三个人这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三人带着一条大鱼回家,吴戈很主动地接了杀鱼的活儿,秦戎则按照小秋的指导,烫西红柿皮儿。

    小秋进屋,装作从里屋拿出一些泡菜来,这些泡菜是她从家里带来的,微辣,酸脆口儿。

    她准备的一鱼两吃,鱼肉片下来做个椒盐鱼柳。鱼排和鱼头做泡菜鱼,没有番茄酱,所以用新鲜西红柿做汤底调味儿。

    三个很熟悉的人,不管平常吵也好闹也罢,做起事情来,却很有默契。

    吴戈杀鱼很利落,小秋接过来,刷刷两下,把鱼肉片下来,片成厚片后,加调料腌渍。鱼排切段,鱼头让吴戈劈成两片,同样腌渍入味儿。

    早上小秋发了面,这会儿看,面团已经股涨起来,满满一盆。她加一点儿面粉揉上劲儿,饧着待用。

    先煎鱼柳,不过十几分钟,满满一大盘子金黄色的鱼柳就煎好了。底油正好下料添汤做汤底,下鱼排,然后把面擀成饼,贴在锅帮子上,盖上锅盖,改成小火,慢慢炖着入味儿。

    看看时间,小舅舅差不多要回来了,小秋招呼吴戈秦戎把前一天湃在井里的西瓜拿出来,切开解暑。

    这活儿吴戈不抢了,秦戎拿刀切开几片,吴戈就伸手拿了一页,大口吃起来。

    去东单菜市来回,都是他带着小秋,回来后又杀鱼洗鱼,这小子累坏了也热坏了,一口冰凉的西瓜吃下去,顿时暑气全消。

    “还是这井水湃的西瓜好吃,清凉,还不冰的难受……”吴戈一边说一边发表感言。

    秦戎看着他摇头笑笑,没说什么,小秋却道:“井好,可不是谁家都能挖个井的。不说住楼房的,就说大杂院里的百姓,那院子进去回头都难,哪里有地方打井去!”

    这还是她早上听人聊天刚听来的,属于现学现卖那一挂的。

    吴戈一页西瓜啃完,又拿了第二块,一边道:“我就是那么一说……那些住大杂院的,有些吃饭还困难呢,又哪里顾得上讲究这些呀!”

    这话一说,秦戎和小秋都不作声了。

    不进京城,真想象不到,这时候的京城是真的没法跟后来比。楼房不多,大片大片的平房,一个院子里挤着几家甚至十几家人,大家伙儿房子都紧张,这家搭个棚子做饭,那家就搭上一小间住人……又有各家的煤球儿,冬天还有各家的冬储菜,萝卜白菜大葱……那院子进去几乎连个站人的地儿都没有!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