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 615【终极舔狗】
    天才八六

    上一章被卡审核了,修改没通过,两天以后才能再次申请,咱们直接跳过那段剧情。

    另外,湄公河三角洲,是柬埔寨的地盘,老王搞错了。占城的宾童龙地区,属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边缘冲积带。就开发程度而言,比入海口那一片还好,粮食产量也非常高。

    赵瀚刚回到南京,施慰贤就献上来一本书。

    施慰贤是司礼监的掌印女官,游居莲是御马监的掌印女官。两位大妈都其貌不扬,却是宣教团的老人。虽然司礼监、御马监的权力,都被赵瀚砍了一大截,但她们还是紫禁城里最风光的。

    “陛下,这是司礼监经厂的第一本印书。”施慰贤捧着书本上前。

    李香君接过书,交到赵瀚手里。

    赵瀚扫了下封面,书名叫永乐大典戏本。是从永乐大典当中,扒出的33种戏剧、90种杂剧,由居家照料老父的费如饴勘校,再由国丈费映环进行总编辑。。

    民始全书虽然还没开始编,但对永乐大典的整理勘误已经开始,其中适合刊印发行的内容,也会逐渐整理成书印刷出来。

    这本永乐大典戏本,就非常适合出版,里面记载的某些戏曲已经失传,民间的戏曲爱好者肯定争相购买。

    赵瀚翻阅书中内容,发现跟木活字印刷效果无二,问道“都是铜活字印的”

    “皆青铜活字。”施慰贤回答。

    隶属于礼部的书局,是在民始元年建立的,主要雕刻木活字进行印刷,出版内容为大同集、教科书、工具书、历法书、吏员考选资料等等。

    而司礼监的经厂,则是从民始三年筹备,一直在忙着铸造铜活字。

    铜活字的原料为青铜,即铜锡合金。铸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木板刻字为范,再用青铜浇铸为活字;一种是用木活字,直接在范泥上印字,再用青铜去浇铸。

    两种方法,浇铸完成之后,都需要工匠慢慢打磨。

    明代虽然活字印刷成为主流,但官方印书还是以雕版为主,直到清朝的官方印刷才变成活字。

    大同朝廷也顺应时代,今后礼部用木活字,司礼监经厂用铜活字。除了成本之外,印刷效果没区别,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分辨不出来。

    赵瀚终于打破皇室不办企业的规定,司礼监经厂就是皇室印刷厂,专门出版比较冷门的孤本,或者是其他书局不愿印刷的科学类书籍。平时也能接私活,靠给民间印书赚外快,但皇室若下达任务,一切私活都靠边站。

    赵瀚问道“铜活字做了多少”

    施慰贤回答“启禀陛下,铜文字已铸成五万余枚,铜标点已铸两千余枚,无字铜子已铸一千余枚。总共耗银三万余两。”

    无字的白板铜子儿,不是用来雕刻缺字的,而是用作空白内容印刷。如果临时缺哪个字,可以暂用木活字代替。

    确实挺费钱的,除了铸造成本,工匠后续打磨也麻烦,每个字的工钱就不少。

    康熙朝编撰古今图书集成,铸造铜活字上百万枚也有说几十万枚。乾隆皇帝很有意思,把爷爷的铜活字全熔了,一些拿去铸造成铜钱,一些改铸成雍和宫的佛像。

    康熙要是真的泉下有知,不晓得是否想把这孙子打死。

    赵瀚手里拿着永乐大典戏本翻阅“五万枚铜活字还是太少,只能印这种小册子,至少要五十万枚才行。”

    施慰贤说道“五十万枚铜活字,十年之内应能铸完。”

    赵瀚吩咐道“此书先印三千册,批发给京城书商,若卖得好再行加印。”

    施慰贤领命却没离开,而是问“陛下所著,是否整理成集万民皆欲一睹圣典。”

    “印吧。”赵瀚无所谓。

    赵瀚的文章也不多,大同集里有几篇,剩下的全是抄来的诗词。印出来肯定很薄,还得请人作序,请人批注品评,如此方能刊印发行。

    赵瀚突然说“着令礼部印书局,每月的朝廷塘报,改为大同月报。除了原本的内容,再把朝会议题也加进去。再加一版廉政实录,能臣廉吏进行宣传赞誉,贪官污吏则令天下唾之”

    报纸这种玩意儿,不用赵瀚来发明,官方邸报早已存在数百年,而明朝则诞生了原始的民间报纸。

    明朝的报纸,以抄录官报为主,附带其他的新闻,甚至还会刊载商业信息大部分属于手抄本,贩卖给官员、士绅、商贾等固定客户群体。

    文化用品一条街,吴炳负手踱步而行,沿途所过之处,不仅读书人向他问好,就连店伙计都出门主动打招呼。

    这家伙的头衔很多,戏曲家、评论家、家、诗人、画家、翰林院编外博士、礼部编外左侍郎但凡带着编外二字的,都属于戏称,颇有嘲讽之意,同时又表明他身份不一般。

    如今的大同革命类文学,吴炳属于泰山北斗,经常为朝廷捉刀进行创作。

    他也懒得当官,反正银子够花,53岁了还流连秦淮河。

    写的诗一般般,画的画一般般,但其书画作品,价格却属道“东家去了外地。”

    射雕书局的老板叫卢裕,十多年前买断射雕英雄传版权。靠着这部,为家族赚到不少钱,但当时也仅此而已。

    直到赵天王独霸江西,卢裕翻开当年的杂志,看到格位论相关文章,才知自己跟反贼打过交道。他吓得不敢吱声,努力撇清跟反贼的关系,可赵瀚占领南京之后,卢裕一下子就抖起来。

    卢裕积极响应大族分家政策,还说自己跟皇帝是旧识,分家时抢到了书局生意,并把书局正式改名为“射雕书局”。

    这几年,甚至陆续接到官府订单,射雕书局在南京已可排前三。

    “石渠先生”

    吴炳正在寻找近日新书,忽听有人问候自己,扭头一看却是吴伟业。

    两人都姓吴,老家也离得不远,真论起来勉强算是亲戚。

    吴炳笑道“赶巧啊。”

    冒辟疆也在,见了吴炳也不打招呼,反而阴阳怪气的冷哼一声。他自恃才高八斗,书画作品的价格,却远远不及吴炳,润笔费更是比吴炳便宜得多,一直认为吴炳是趋炎附势、谄媚朝廷的小人。

    就在三人寒暄之时,突然一群公子哥闯进来。

    有些公子哥,身上甚至还穿着戏服,进门就问“贵店可有永乐大典戏本”

    掌柜的说道“有的,今天上午刚到货。”

    “快拿来,快拿来”

    这些家伙也不问价格,一人一本当场买走。

    都是些清闲贵人,活生生的戏曲发烧友。永乐大典戏本里面,有许多失传的戏曲,对他们而言都是无价之宝。

    一帮票友,来得快,去得也快,分分钟不见踪影。

    吴伟业笑着说“听闻永乐大典已在编校勘误,这回朝廷出版的是戏曲,下回估计就是历代经史子集了。若逐一成本刊印出来,也算文坛一大盛事,天下士子都能读到,比留在宫里更有价值。”

    吴炳朝着紫禁城拱手“陛下圣明,此神州幸事也。”

    这是吴炳的口头禅,三句话不离“圣明天子”,每次论战都可立于不败之地。

    冒辟疆不由冷笑,愈发鄙视此人,趋炎附势到让人恶心。这货心直口快,讥讽道“石渠先生这些年,歌颂大同的文章写了无数,怎至今也没混上一官半职啊”

    吴炳翻着店内新书,随口说“小官小吏,懒得去做,还不如悠游江湖来得爽快。”

    吴炳寻花问柳,只去高档场所,而且全部属于白嫖,青楼也喜欢他去光顾。

    “呵呵。”

    冒辟疆笑得古怪,无非讥讽吴炳,拍了十年皇帝马屁,至今却还是一介布衣。

    突然,街上来了几个官差,逢店就进去问“石渠先生可在”

    一直问到射雕书局,吴炳转身说“寻我何事”

    官差累得气喘吁吁,抱怨道“石渠先生,您老可叫人好找啊。两日前,咱就去你家,一直都不见人。昨日又去秦淮河,挨家挨户打听,有人说您老在玄武湖泛舟。再去玄武湖,又说您已离开了。在城里问了许多人,总算有人见你来了这边。”

    “急着寻我作甚”吴炳问道。

    官差说道“陛下要设一大同报社,请先生做社长,秩比正三品”

    正三品

    冒辟疆猛地转身,惊讶看向吴炳,正三品可是侍郎级别。虽然肯定跟翰林院一样,不能管理实际政务,但这品级说出来就吓人啊。

    “哈哈哈哈哈哈”

    吴炳猛地大笑起来,舔了皇帝整整十年,如今终于算是出头了。他阔步走向街面,嘴里吟诵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八六,,书架与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