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兰亭之俯仰一世 > 第14章 宝图现世(中)
    这个洞叫做法海洞。当年法海禅师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有成,从庐山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法海禅师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

    法海是开山祖师,为了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在《白蛇传》中,却把法海丑化,说成是阻碍破坏爱情的罪魁祸首,深遭世人谴责。当然,千秋功罪,历史自有评论。正如宋朝张商英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悬挂在洞门两边,以表寸心。同时在洞中塑有法海像一尊,以示纪念。

    杨志武哪知道这些故事,在漆黑的夜里,他连洞口的字都看不到。进入洞中之后,没有一点光亮,杨志武只好摸着石壁,一点点往前挪。忽然,杨志武摔了一跤,当他扶着地面起身的时候,在墙脚摸到一个微微凸起的石块。那石块是能动的,但却又固定在墙脚,杨志武有些好奇,于是用力一按。

    墙上传来一阵格楞楞的轻响,出现了一道石门,石门绕着中轴转了个圈,把贴着墙壁的杨志武推进了一个密室。杨志武进入密室之后有些吃惊,仔细摸索探查之后,他发现这间密室很小,仅能容下几个人藏身。密室中满是灰尘,像是很多年没有人进来过,墙壁上有通风孔,所以室内并不闷。

    这个密室建于南宋初年,是当时金山寺的一位主持秘密修建的。随着时光的流转,早已被人们遗忘,如今寺中更无一人知晓。

    当年岳飞正在朱仙阵与金兵作战,局面很不错,眼看可以直捣黄龙府,迎回徽钦二宗了。但在最关键的时刻,奸臣秦桧向宋高宗赵构进谗言。秦桧问赵构,如果迎回二帝,那皇位该归谁?为了保住皇位,赵构决定放弃半壁江山,放弃了正在受苦的父兄。他硬是接连发出十二道金牌,要将岳飞召回临安府,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岳飞与大儿子岳云和女婿张宪在返回途中,夜宿于镇江金山寺,赵构派来监督岳飞回程的太监也到了金山寺。第二天岳飞向主持告别的时候,对主持说他昨晚梦到两只狗在说话,主持一听大惊失色,忙劝岳飞:“将军!你不能回临安府啊,否则必有牢狱之灾!”岳飞忙问原因,金山寺主持就给他解了这个梦:“两只狗在说话,这就是‘狱’字啊!”

    岳飞将信将疑,但他还是决定回临安府,理由有三:第一,为了他“精忠报国”的信仰;第二,如果不回去,那就是违抗圣命,而且皇帝派来的太监就在寺中监督,他此刻再走如同反叛;第三,即便皇帝要自己死,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自己也是很好地贯彻了第一条。

    就这样,便有了后来的风波亭事件——岳飞被奸臣秦桧陷害致死。南宋从此只能偏安一隅,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那位主持感念岳飞之死,后来便在法海洞中修建了这个密室。想着再有忠臣良将落难来到寺中,可以凭此保住他们一条性命。

    杨志武在密室中摸索了一阵,又在石门下方找到了那个凸起的石块。原来石门反转后,这个开关也转到了密室里。他刚要扳动石块,就听见日本人进洞的声音,赶紧停止了动作,把耳朵贴在石门上去听。

    日军拿着火把进入洞中,发现里面供着一尊石像,正是法海禅师。日军小队长并不认得这佛像,只是觉得能供在此处,必然是得道之人。他对着石像行了一礼,说:“高僧!我们并无冒犯之意,搜查一下犯人就走,请不要责怪!”然后对宪兵们说:“大家仔细搜查,但不要破坏物品,要小心一些!”

    宪兵们应了一声,分头去搜查了。山洞并不算大,不一会宪兵们陆续回来,都没有任何发现。这时,副队长在洞的最深处叫了一声:“大家都过来,这里有些奇怪!”小队长一听,连忙带人走了过去。副队长举着火把,指着一张石床说:“我搜了一下床下,虽然没有人,但是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里有些不对劲!”

    宪兵们顺着他的手指向床下看去,床下有一滩水迹。士兵们都不明所以,好奇的望向副队长。副队长脸色赫然,不好意思的说:“刚才我搜到这里时,有些尿急,就在这里方便了一下,却发现尿很快就渗下去了。这里可是山洞,地上都是岩石,所以下面一定有古怪!”

    宪兵队长听了他的话,再看看地上所剩无几的尿迹,也觉得不对劲儿。他想到寺中所有地方已经全部搜遍,那个黑衣人要逃也早就逃走,现在也不着急了,索性就想探查一下床下的秘密。在小队长的指挥下,宪兵们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合力把石床搬开。

    石床移开之后,露出了床下压着的一个铁拉环。一个士兵伸手去拉铁环,拉环连着一块一尺见方的石板。石板拉开之后,下面是一个石龛,石龛里面有一个古旧的木匣子。这士兵说:“队长,里面有个木匣子!”说完将匣子取出来放到了地上。

    这匣子是桃木制成,匣子上满是古朴的花纹,一看就知道这是很古老之物。匣子外面还有一些尿迹,小队长跟身边的士兵要过一个毛巾,扔给副队长,瞪了他一眼说:“你滴,赶紧把尿擦干净,打开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桃木匣子并没有上锁,副队长擦掉尿迹之后,直接打开了匣子,里面装着一个厚厚油纸卷。他拿出油纸卷,小心翼翼的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个卷轴和一本书。

    小队长接过这两样物品,心里有些奇怪。能藏在如此隐秘之处,他觉得一定是很有价值的东西。那本书的书名是用小篆写的,小队长不认得,就问其他人:“这本书上的字你们谁认得?”这些日本兵都只认得一些常用汉字,没人认得小篆,都摇头说不认识。

    小队长把书放到一旁,又打开了那个卷轴。卷轴里面是一幅地图,地图正上方写着几个大字“温氏之墓”,旁边又有一行小字标注“兰亭序真迹藏身之处”。

    这些字是用正体书写,小队长都认得,他没理温氏之墓几个字,有些疑惑的说:“兰亭序真迹藏身之处?兰亭序是什么东西,你们知道吗?”其他人都摇了摇头,只有副队长若有所思的说:“兰亭序我好像在哪里见过,哪儿呢?对了,是在一把扇子上见过,兰亭序是一部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书法!”

    杨志武正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听到日本人搬开石床发现匣子时,他也很好奇里面会有什么东西。突然听到了日军两位队长的话,杨志武大吃一惊。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兰亭序真迹是怎么回事,但杨志武恰好知道。

    因为他上大学时,曾经听一位老师讲到过兰亭序。这位老师只是个普通的历史教授,但却是一个对书法很痴迷的人,他对中国古代的书法大作极为熟悉。老师给杨志武讲过一些国宝级字画,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韩滉的《五牛图》、冯承素摹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这些都是一级国宝,藏在皇宫大内,当然他也没见过了。杨志武记得老师常常感叹,连摹本都是国宝,如果《兰亭序》真迹存在,那肯定是第一国宝了。

    据传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陪葬在昭陵之中。后来到了五代时期,关中军阀温韬曾掘盗昭陵,此后兰亭序真迹的所在,便是一个谜了。虽然离开大学已经几年,但杨志武依然清晰的记得老师当初的话。

    此时他听到盒子里有兰亭序真迹藏身的地图,真是惊喜交加。喜的是这件被老师誉为第一国宝的宝物,竟然真的还存在;惊的是藏宝地图竟然被日本人得到了。杨志武非常自责,如果不是自己藏身到这洞中,日本人不可能得到这个藏宝图。

    日军小队长看了看那古旧的桃木匣子,恐怕最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这样的匣子在古代一定也是贵重之物。而这个匣子里,装的仅仅是一幅兰亭序的藏身地图,可见兰亭序真迹有多么贵重,莫非自己的小队,竟然无意中发现了中国的古代宝物?

    想到这里,他记起了侵华日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的命令:如果发现中国古代宝物,上交了重重有赏,如果私藏则会严惩。这匣子中虽然没有宝物,但这个地图中的宝物明显非常珍贵。而且自己小队的人都看到了,也无法据为己有,更加无法去挖掘,所以小队长决定向上汇报请赏。

    宪兵小队带有无线电台,他们立刻联系上了上海参谋部,汇报了此事。想不到板垣征四郎此时正在上海,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亲自与小队长对话。小队长通过无线电台,对板垣仔细汇报了情况。板垣听到“兰亭序真迹”几个字时,呼吸顿时加重。

    板垣对报务员说:“快问问他们,能不能确定那是兰亭序真迹的地图?”小队长回答:“报告参谋长阁下!我能确定!地图上的汉字,我们十一个人都认得,没有看错!”板垣又说:“你再仔细看看,地图上的地点,大概是什么位置?”

    小队长仔细看了看地图,回答道:“报告阁下!地图上画着一座山,注明是长安城郊太乙山!藏宝之处是一个陵墓,就在这座山里面!”板垣听完,自言自语了几句“长安城、太乙山,长安城、太乙山!”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笑了一会儿,板垣命令小队长:“你们!不用继续追捕那个人了,立刻护送木匣子到上海来交给我,所有人立刻重赏升官!记住!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事关天皇陛下,你们要严格保密!”

    小队长立刻回答:“嗨!参谋长阁下请稍候,我们立刻动身!保证完成任务!”整个小队都听到了板垣征四郎的话,都是喜出望外。等无线电一切断,他们立刻欢呼起来。小队长一挥手,对其他人说:“大家收队!咱们这就回镇江城,在城中休息一会儿。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开车去上海领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