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月宫疑云 > 64 玄教往事2
    离开夜叉岭后,基利并没有回到吐蕃,而是在川康一带的藏传佛教寺院内住下,这期间他的行为不可细考,也未见于其他史料。

    蒙元在云南建立中枢行省时,基利似乎摒弃了教派芥蒂,一直在蒙古帝国巨大疆域内的各寺院间传经讲法,据传期间还去过天竺,考证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随后还参加了佛道间著名的辩论;蹊跷的是,在正史记载的佛道辩论会里,并未留下这个名字,也许只是基利对徒弟们撒的一个谎,也或者他用了一个假名。

    虽然每隔几年基利都要回到云南,但是据查未再回夜叉岭北,也未向元朝政府泄露月宫的情况,如此奔波了几十年,最后在基利大约80岁的时候,归隐于洱海以东三十里的灵觉寺内,不再问世事。

    一直到了元末,关于灵觉寺内高僧基利法力高深,并且已经活了一百四十岁的传闻不禁而走,但是世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其中虚实。

    元至正元年,与基利有交往的妙峰和尚在游龙山上兴建游龙寺,山下积水潭中突然出现恶龙,阻断了工程。妙峰和尚显然知道一些基利道行的,于是请他出山驱龙,基利欣然而往。

    因为基利做法驱龙时,围观者众多,所以《诸事考略》记载此事颇为详细。

    文中记载:整整一个白天,基利只站在山巅观看积水潭中的恶龙游动,而看热闹的来百姓也越聚越多,都在几里外山上看着;有眼力好的说,这个和尚怎么可能有一百多岁,分明只有五十上下,怕不是来骗人蒙事儿的吧?到了午夜月盈时份,基利忽然将手中六环伏魔杖指向积水潭,片刻后,那谭水如开锅般沸腾起来。基利再挥动伏魔杖向南一指,两条恶龙便腾空而起,隐入稠云,向南遁去,从此不再回来。

    基利和尚一杖驱双龙的故事,立即就传到了末代梁王巴尔扎拉瓦儿弥耳中。当时,元朝在中原的腐朽统治正处速瓦解之中。梁王坐镇云南,却苦无实力自保一方,于是突发奇想,想借奇门法术来支撑局面。

    《诸事考略》记载,梁王第一次赴灵觉寺与基利密会,基利并未答应出山挽救元朝。只是说了一句:本朝气数已尽,倾覆在即,此乃是天意,不是阳世间的兵马可以扭转之类的扫兴话。

    梁王碰了一鼻子灰,悻悻而回。但是身边有官员听出基利话中机锋,于是进言道:高僧所谓,非阳世间的兵马可扭转之言,似有奥妙;数月前,有人眼见高僧持鎏金六环伏魔法杖站立龙潭之上,有如神人一般;其法力之骇人,即使扭转不了天下,庇护云南这偏僻一隅,怕是足够了。梁王顿有所悟,觉得基利当日所言,确实暗有所指。于是隔月再秘赴灵觉寺,求护国之策。

    这一回,基利不再遮掩,直说中原覆亡就是眼前的事了,他无力逆转乾坤;但是说到法术,早年因为一些机缘倒是学会一门赴黄泉、借阴兵本事;如能布设此“太阴尸阵”,不消战就足可以吓退敌军,只不过,施展此法要劈山开坛,耗费实在巨大;另外还需掘墓开坟,积尸成山,也着实过于阴损;所以他劝梁王不要再做此想,中原若遣使劝降,不如就降了,也可保此地百姓平安。

    梁王哪里肯轻易罢休,当即痛哭流涕,跪地叩拜,称如能阻挡中原大军南下,金山、银山他都有;基利见梁王决心已定,这才半推半就,受拜做了护国法师。然后,他又与梁王约定,这件事只能偷偷来办,万不可将消息走漏出去。

    据《太阴仙宫陨如凡尘诸事考略》中记载,基利离开寺院前,自知日后所行之事,邪佞昭彰,狂悖乖谬,绝不为佛门所容;于是在大雄宝殿外,对着大日如来法像叩拜了半日,其间灵觉寺上黑云压顶,擂鼓般的惊雷自东方滚滚而来;直到基利磕破头皮淌下血,起身离开山门,阵阵滚雷才歇。

    基利离去时,在佛堂前留下了,经、律、钵、瓶,三衣、念珠、坐具等物;只带走了那根形状怪异的六环伏魔法杖。从此后,他自绝于正道,再未踏足佛门。

    此后十余年间,没有人知道基利的所作所为,他和他的徒弟们藏匿于山野莽林间,行迹飘忽不定;只是每月初,基利必然遣人赴中枢行省府库提出梁王应允的白银。而梁王自以为有世外高人相助,有恃无恐,将明庭数次招降的使节全部斩杀,以示必死抵抗的决心。

    洪武十四年,明朝北境稍定,太祖命大将傅友德率军三十万,由黔入滇攻打梁王,只一年间大军所向披靡,元军望风而溃。

    洪武十五年,昆明不战而破,梁王投滇池自尽。而护国法师基利只是在昆明城破一个月前,差人支取了最后一笔钱,从此后就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线中,不再露面。

    由以上记载可以推测,基利对梁王的效忠几乎就是一个谎言。而他在与梁王两次密商国是时,先是假意推脱,却又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有借阴兵的法力,也很像是欲擒故纵的伎俩。其真实的目的,没有人知道;但是显而易见,他只是借梁王的钱和势,来办他自己的事。

    由于基利借阴兵的阴谋鲜有人知道,明朝军队攻打到沧山附近时,并没有防备。蓝玉部将魏人龙率一支偏师偷渡雾水河疾行向南,以图从侧后偷袭龙尾关,一举完成切断最后残敌退路的战役企图;军马连夜经过沧山附近无名山岭时,蹊跷被迷雾所阻,魏将军碍于军令所限时日,只得涉险进兵。

    子夜时,前队骑兵走到了雾瘴的尽头,竟然是一座密布穴孔的山坡,山坡上隐约可见黑漆漆一座高台,坡下则横七竖八地堆满了几千具棺材,却都是空的。

    有大胆的军士翻过棺材板,走上山坡,见布满山野的小坑中,竟然填满了未腐烂的尸骸,春末时节,这些尸骸并不发臭,也不生虫,实在怪异,有让人惊惧作呕。

    军士策马回中军禀报魏将军,说前面山坡上布满尸坑,远看十分蹊跷,近看更加邪门。这些埋尸的浅坑每一个都形制相当,长五尺,宽二尺;,每一个穴里都有一具不腐尸骸。而这山坡上连片的尸穴,何止上千?都是依山坡而掘,呈放射状排列;无碑无封,似墓非墓,就像是马蜂窝一样,那诡谲的气势直叫人胆寒。

    魏人龙只是一介行伍,哪里见识过这早在人神魔三界,上古恶战以降,就已绝了迹的“太阴尸阵”,只以为是滇西丧葬的古怪风俗。他自恃见过尸山血海,执意月下进兵,只让传令士兵招呼各队点起火把,不要靠近那密布的尸穴,绕行便是。

    大队人马走近山坡时,寒雾渐浓。忽闻山上鸮声连连,魏将军也难免惊惧,于是命中军护卫,将火把投进大雾中。忽见雾中跌跌撞撞的鬼影已然很近了,再看时却又哪里是鬼?分明是摇摇晃晃的尸首;想回军已经来不及了,成千的行尸借着夜色和雾霾的掩护,从四面涌入军阵,见人马就咬,放倒了再挠破肚腹掏出内脏。众军见状早已丧胆,哪里还能抵抗,此后就是一场阴阳两隔的屠戮。

    这一战虽不见于史籍,但却是明军入滇后的最大败绩,两千步骑竟然只有押运粮秣的后军,有三人逃脱。这三人几天后穿过森林,逃到蓝玉大营,在军帐内将那一夜骇人所见,尽数告知诸将,讲到丧胆处,听的人神色骤变,说的人更是抖作一团。

    按那三人所说,即便是厉鬼,也只听说害人,没听说咬马的;更不会将活人掏心挖肺,生吞活剥。蓝玉身为大将,自然不敢全信,但是那两千军马的离奇失踪却又是事实无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