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正文 第689章 田多的好处
    丁毅当天来到猪岛,匠作局已经好多人在等着他。

    一排新造的十人敌正放在一边。

    并且按照丁毅所说的那样,前面用沙袋形成阻挡墙,中间留条路,两边挖了坑。

    如果没扔好,可以往坑里跳。

    李忠义兴冲冲拿了枚十人敌过来。

    丁毅看了脸色微变。

    李忠义反应过来,呵呵一笑“要点火的,点火才有用。”

    丁毅尴尬笑笑。

    李忠义到了之后,向丁毅手舞足蹈解释。

    以前的百人敌,万人敌的引信烧的很快,但那些比较大,引信可以做长点。

    这次的十人敌,按手榴弹外形做的。

    主要是丁毅为了可以扔远点。

    去年有工匠用硝石粉加火药加炭粉一起融合之后,终于发明出烧的慢的引信。

    经过多次试验后,确定了合适的比例。

    现在这三种材料按一定的比例融合后,做出后世火柴粗的引线,每秒钟大概燃烧一厘米。

    李忠义义专门拿过一根引线,长约十寸。

    然后点燃。

    这时代没有秒的概念。

    他们默默数了十下,正好烧完。

    略有点慢,丁毅看过觉的有点慢,但考虑到其中有一部份是在火药里面的,也差不多。

    他接过一个十人敌。

    木头柄为了扔的远,前端是爆炸区,以火药和弹片组成。

    当然,现在采用的是点火式,拉开引信盖后,需要点火,再扔出。

    外形和手榴弹相似,重约一斤。

    明代的一斤,约等于后世六百克。

    因为变小了,所以威力也小了很多,匠作局开始称为十人敌。

    经过他们试验,爆炸半径大概在五米左右,中间一米才有最大的杀伤力,超过一米基本炸不死人。

    但战场上炸炸马和密集的人群,肯定效果不错,吓也把人家吓的半死。

    关键这玩意比较轻,每个带十个都可以。

    “找人扔一个我看看。”丁毅笑道。

    原本他想亲自扔的,但想想现在和水平可不敢说,万一出错,炸到自己就是笑话了。

    其实现在就算他想扔,李忠义也不会同意。

    这边早就找了人扔给他看。

    有个工人站到前面,这十人敌就是他自己做的。

    旅顺自己做的东西,自己扔,出了错,炸死的只会是自己。

    工人熟练的点火,然后还嘴里发出声音。

    “1、2、3”

    数了三下后,嗖,扔了出去。

    十人敌飞出去足足三十米,落后又好像等了一两秒,砰,爆炸。

    “引信是多少的”丁毅问。

    李忠义说是三寸,明朝三寸差不多等于后世十厘米。

    “插入火药是一寸。”

    “外面有两寸,每寸需三数。”

    所以工人们先数三下再扔。

    空中飞行要两数到三数,落地后爆炸。

    当然,李忠义又道。

    普通成年人,大概可以扔到三十米。

    力量较大的能扔到四十米。

    还有人能扔到五十米以上。

    所以扔的越远的,越不能等,不用数,可以直接扔。

    李忠义还展现了他们做的引信。

    引信长三寸,在一寸处有结头。

    原来他们的引信不是直接装在十人敌里的。

    战前分开装,战时,拿出引信,打开盖子,插进去。

    插到结头处正好插不下。

    然后点火,再扔。

    这是为了防止引信和十人敌一起时,会被不小心点到而爆炸。

    丁毅感觉有点多此一举,但想想,也没什么大问题。

    看过十人敌后,丁毅表示满意,但这个十人敌名字不行,他要改名。

    “丁大人取个名最好。”李忠义等工匠们笑道。

    丁毅想了想“此物如手中雷,扔出就能炸,就叫手雷吧。”

    “手雷”

    “妙,真是妙。”

    “丁大人说的真贴切。”

    四周一阵拍马之声。

    妙个屁啊,丁毅心想,我这外形像手榴弹,取名叫手雷,就是因为手雷好听。

    看过扔手雷后,李忠义又带丁毅看新的引信炸弹。

    自有提练出汽油后,加上现在引信的改良,工匠局完美解决了引信炸弹爆炸率不高的问题。

    他们在炸弹内部装入少量汽油,增宽炮弹的引信,降低在空中飞行而掉前灭掉的隐患。

    原先的火药引信在飞行中很容易分散,从而引起灭火。

    就要还是粘合度不高,像粉尘一样。

    现在加入硝粉等其他混合物,粘合度极高,别说在飞行中,落地后也不会崩离。

    从而保证了爆炸成功率。

    李忠义试了几炮给丁毅看。

    并说“现在基本都能响,难得有一两炮不会响。”

    “最近我们没打响的,都不是引信质量问题,一个是里面安装时粗心大意,引爆室没有火药。”

    “另一个没响的,是引爆室没装好,中间断了。”

    这样的话,丁毅的引信炮弹就很完美了,很难再出现不会爆炸的炮弹。

    崇祯十三年十一月,济南城,巡抚衙门。

    巡抚刘元,左右布政使夏尚絅、邵捷春,按察使为赵光抃,都指挥使常辉,驻军大将张其栋、旅顺来的文官马正富等正在一起议事,看众人的表情,似乎都挺高兴。

    去年二月济南收复,当时常辉在负责重建,接着七月刘元到任,然后继续重建,赈灾,先后从附近移民,引流灾民等各种方式,充实济南人口。

    经过一年半后,济南城终于恢复了一点元气。

    现在仅济南城人口已经达到十九万六千,接近济南被屠前的三分之一。

    清兵入关前,济南府全府人口密度是山东之最,全府四州二十六县总人口大概在两百五十万左右,比丁毅的登莱两州加起来还多。

    历史上到满清入关后,顺治末年才恢复到两百四十万人。

    刘元来后,先从附近兖州府,接着又从东昌府,把两府整村整村的往这边移民,充实人口。

    经过恢复和统计,现在济南城人口近二十万,全府人口为两百零八万。

    少的几十万人里,有小一半被清兵掠夺后,又被丁毅抢了,分到大员和济州。

    还有一部份死于上次清兵入关,另有一小部份当时就逃往各地。

    济南府人多,田也多,以前在明朝手上时,交税也是全省最多。

    明朝英宗时期统计,全国州府中,税粮上交第一是苏州府,二六名分别是平阳府、松江府、西安府、济南府、常州府。

    当时排第六的常州府的税粮是七十六万石,第三的松江是九十五万石,第一的苏州是两百五十万石。

    按这么算,排第五的济南府,当时税粮肯定超过七十六万,低于九十五万石,取个中间,算八十万石。

    丁毅现在在登莱两地的税粮是一百万石左右,这还是他清理所有田地后的所得。

    可见当年的济南府相当给力。

    但到了明末时,济南府别说八十万石,估计一半四十万石都拿不出了。

    刘元接任后,向朝廷表示每年交税银三十万两,崇祯和朝臣们就高兴的要死,可见这时大明想收齐粮税真是不容易。

    马正富这时正向刘元汇报“到目前为止,济南全府纳入征税粮田为三百七十万亩。”

    现场的左右布政使夏尚絅、邵捷春,按察使为赵光抃,都指挥使常辉三人都是嘴角微抽了下。

    特别是常辉,他在当地有大量的卫所田,俱被统计在其中,不交税都不行。

    当时他一狠心,卖了好多亩,留下一千亩,也算比较聪明。

    夏尚絅他们三人好点,原本是从外地调过来的,在当地并没有田,但他们知道,之前刘元没有来时,济南府进入纳税粮田,不到一百五十万,其中德王府就占了一百十三万。

    想想明英宗时,济南府一百五十万亩纳粮八十万石,相当于亩产两石,收税二成五以上,当地老百姓几乎承担了全省的税赋,宗室勋贵和官员们则占尽了便宜。

    刘元兴冲冲一拍桌子好“好,那今年税粮几何”

    马正富微微一愣“受去年建奴入关影响,今年大部份都是重新囤田,移民分配,夏粮收上来刚好够用,秋粮只余六十万石。”

    刘元这才想起来,今年没什么税,主要是前期被满清破坏严重,人口损失惨重,他们经过一年才慢慢恢复生产,很多田现在还荒着呢,没来的及耕种。

    “六十万少了点,但卖掉一部份,足以交税。”刘元答应崇祯三十万银,也是丁毅的指定。

    现在明末,粮比钱值钱,如果是以前,肯定是交三十万石粮,现在卖些粮,就可能得到三十万银,当然交银。

    “明年如何”夏尚絅这时忍不住问道。

    马正富笑道“明年定能全部耕种,复产,按每亩两石计,平均税率两成计,最少可收一百五十万石。”

    “嘶”现场诸人齐齐倒吸一口冷气,很多人脸上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

    夏尚絅一脸惊恐“这么多。”

    邵捷春和赵光抃同样是一脸不敢相信。

    崇祯的大明朝,一年连三百万石粮都收不到。

    而济南一府,明年有望达到一百五十万石,这就是田多的好处。

    刘元眼珠一转,淡淡的道“这是在正常收成的情况下,如果有天灾兵祸,每亩能收一石就算不错。”

    “就是。”张其栋也喃喃道“今年还要在济南府征兵,百姓家中当兵的,免税一成,税粮更少了。”

    常辉闻言,立马道“本官有个侄子,若他当兵,本官家里的田,是不是可以免一成”

    刘元犹豫了下,点头道“都指挥使是自己人,必须要免。”

    “那好,那好。”常辉大喜,他家里田多,收的税也高,天天在想办法,这会终于想到办法了,让家里人去当兵。

    虽然刘元和张其栋在掩盖,但夏尚絅和邵赵等人也知道济南府明年的粮税会很高。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