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工业狂潮 >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三章 唯有靠人
    ,重生之工业狂潮

    华夏人有着浓郁的乡土情节,余光中先生有首乡愁,把这种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节,缘于华夏的传统文化、宗族习惯和家庭理念。

    华夏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华夏人对那山那水、那草那木,有着别样的感情。

    这种农耕文明以家庭、家族、宗族为单位组成社会,讲究孝道、强调亲情,华夏的家庭对老幼照顾的无微不至。

    华夏人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而西方人是极度反对这种习俗和观念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者早在几百年前就打破了乡土束缚的藩篱,为啥

    非常简单的道理,年轻人守着父母,谁去工厂打工

    这就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到2000年,华夏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工业迅速取代农业成为经济支柱,无数青壮离开乡村,来到城市,成为打工族。

    现代工业正在割裂传统习俗,让更多人成为“游子”,东华也在加速推动这种转变。

    华夏地大而贫瘠,人多而贫穷,新华夏立国以来就承受着发达国家封锁。

    华夏如何摆脱贫瘠、贫困如何以强者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唯有靠人。

    元宵节刚过,江陵梅园县的退伍兵胡振宇正在打理自己的行装,他也准备离乡打工去了。

    胡振宇高中毕业那年,父母被洪水卷走,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为了让他有个出息,送他参了军。

    没成想胡振宇参军后,奶奶眼睛白内障加剧,发展到失明,这也是他在抗洪救灾后选择退伍回家的原因。

    那年,东华网记者孙爱丽曾经采访过胡振宇,俩人之后保持着联系。

    在孙爱丽建议下,胡振宇花掉了自己的退伍补助,带着奶奶去金陵做了眼科手术,恢复了一定的视力。

    在那之后胡振宇盼着东华能够来梅园县建工厂,那么他就能就近上班还能照顾奶奶。

    可是等了一年多,东华去了偏僻的西部发展,梅园这里大概没戏。

    今年正月,胡振宇的奶奶又开始催促他外出打工。

    梅园属于鱼米之乡,农业发达,工副业滞后,四邻八乡的小伙子外出打工的很多,多数去了鹏城。

    前几天,孙爱丽给胡振宇打来电话,东华在鹏城开设了电池厂,问他要不要去,有意向的话,可以推荐一下。

    胡振宇动心了,他有几个同学过年从鹏城回来,相聚的时候胡振宇感觉与他们有着疏离,那是不同天地的隔阂。

    同学们描述着鹏城那个花花世界,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厂,那些一夜暴富的传说,小伙伴们眼睛里的那股火苗,跟东华员工的很像,胡振宇动心了。

    奶奶眼睛有疾心却通透,正月十六就给孙子准备行囊,部队上发的棉被、毛毯、喝水的杯子都能用,被一股脑打到背包里。

    行李中还有一个荷包,那里塞着胡振宇从父母坟前捧来的泥土,带上这些仿佛离家近了些。

    奶奶说“咱家的地还是对门你二叔料理。你去了鹏城要好好干,早点混出名堂来。

    村里瓜气的女伢儿也去了鹏城,你啊早点带一个回来,我这腿脚还耍拉,还能给你带孩子”

    胡振宇扑到奶奶怀里苦了一阵,然后把一沓子钱放进奶奶身后的褥子里。

    元宵节后,陈树志也踏上了行程。

    他的职务是监事会主席,可这两年监事会的事情都被唐文亮干了,陈树志很是迷惘了一阵子。

    俩闺女都有了婆家,没啥需要自己操心的地方。

    他还有两年60岁,要是在国企早就二线看孙子去了,可是闺女家的孩子都不往他这里送。

    而且,他觉着自己身体还行,喝酒能喝一斤,对国家政策比县长都懂,所以陈树志要干点事情。

    东华现在最缺啥一不缺资金、二不缺设备,缺的是人力。

    于是,陈树志主动请缨去招工。

    他去的第一站是昌龙。

    蓝市是华夏北方工业的摇篮,北部有铁矿、中部有煤矿、南部有海港,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昌龙地属秦榆,而秦榆十几年前曾隶属蓝市。

    秦榆有自己的港口,是华夏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凭着这座港,让秦榆市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是昌龙地处北部山区,跟港口不沾边,土地也不足,工业更不强,所以改开二十年发展变化不大。

    在另一世,昌龙曾经靠着铁矿供应北钢,赚了几年大钱。

    现在,几处铁矿被东华获得了采矿权,两年了迟迟没有没有开采。

    原因明摆着,现在外矿品位高、价格还便宜,没必要投入巨资在深山里修路开矿。

    所以昌龙高层对东华就有了些看法东华买下昌龙几座矿山,就那么放着,每年只交一点采矿权费,真对不起大企业的名头。

    陈树志打着巡视矿山的名义来昌龙,消息不小心“泄露”给了县里,在昌龙宾馆,县里领导们好吃好喝款待了陈树志。

    等酒过八两的时候,县长张广印问“陈叔,你给我交个底,咱们那几座矿啥时候采啊我这一届到底有没有戏啦”

    陈树志放下手中的筷子说“广印,我的话不代表东华,哪说哪了。我个人估计,这些铁矿5年以内动不了。”

    这句话说出来,满桌人变得鸦雀无声。

    陈树志明白大伙的心情,开了矿就有资源补偿费,资源补偿费可是按矿山的销售收入提取,按照其它地方的情况看,至少有上千万的收入。

    开了矿就要招工,又能解决两三千劳动力就业。

    矿石运输也能揩油水,起码那些路得修理加固吧。

    其它好处还有好多呢。可陈树志一句话,浇灭了大伙心中的盼头。

    只听他接着说“你们这里没有铁路、公路也是那个操蛋样子,开了矿也运不出去。”

    有人说“可以把矿运到安喜县,卖给北钢啊。”

    陈树志瞪了对方一眼“北钢已经开始用外矿了,外矿品位都在60以上,运过来直接进高炉。

    外矿现在很便宜,从澳洲运过来到港口还不到200一吨,你们这里开采成本是150,品位跟人家的差一半,这么一算昌龙的铁矿石就要300元一吨,你当北钢傻”

    满桌人每人吱声,都是干部也不缺脑筋,账都算得清。

    陈树志心中乐开了花,教训这些干部的滋味很不错。

    在滨海都知道他的底细,只拿他当村支书,可到了外边,他却是东华实业集团监事会的主席。

    东华有两套班子一个董事

    会,一个监事会,我陈树志是监事会的主席。

    东华的老板能跟省里领导坐一排,监事会主席来昌龙算得上屈尊降贵吧。

    张广印拿起陈树志的筷子,夹了一块山鸡、又夹了两条栗蘑,放进陈树志的吃碟里。

    这几个动作做得非常认真,饭桌上都懂,这一套下来,就如向财神敬香一个道理。

    张广印说“叔,跟你说句实话,我在昌龙顶多再干两年,干得好提着走,干不好那叫给好人挪窝。

    可是我不甘心啊,树要皮、人要脸,我不想昌龙的老百姓提起我的名字说这人来这白吃白喝好几年,啥也没干。

    您老经多见广,帮我们出出注意,这昌龙有没有出路呢。”

    陈树志琢磨了一会儿说“广印,既然你这么说,我就给你掰扯掰扯。

    我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昌龙山里有矿,但是储量不大。

    不是打击你,就探明的这不到200万吨储量,不够东华采一年的。

    那么靠谁呢

    我们东华高层曾经讨论过这个,大江大河的经济功能除了灌溉就是航运了。

    而蓝河在昌龙这一段,只能走走木筏子。

    我们不能靠山、靠水,还能靠啥”

    国土局的张局长不由自主地问“靠啥”

    陈树志端起酒杯,把里边的酒一饮而尽“靠人”

    在大伙面面相觑的时候,陈树志问“咱们昌龙有多少人口”

    张广印说“三十九万七千八。”

    陈树志唔了一声“真不少,20多万劳动力呢。”

    张广印问“您是说让这些人去打工”

    陈树志说“没错。”

    有人问“可是人走了,家里的活怎么干昌龙地方还发布发展”

    陈树志继续用上看傻小子的眼神“糊涂,这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

    人窝在家里,钱能自动跑过来

    跟你说吧,我们南陈村一千多亩地,还在种地的超不过10户。

    壮劳力在工厂的有200多个,还有300多在外边飞着。

    有人在办厂子,有人在跑运输,没啥文化的就跟着建筑队天南海北干工程。

    还有的人已经出了国,在国外开山挖金子。”

    有人捧哏问“出国去打工”

    陈树志说“没错

    我们村有几个小伙子去了楚克齐,在北极圈里挖金子。

    你们知道狗国不”

    有人问“狗国没听过,是高苟利国吧”

    陈树志胸脯一腆,开始卖弄“就叫狗国,大明朝的时候来我朝上过贡。

    那里的人喜欢养狗,穿狗皮袍子,坐狗拉爬犁。

    据说是女真人的一支,被蒙古人打到了北极圈才活了下来。

    他们跟我们一样黑头发、黄皮肤,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现在就生活在楚克齐。

    楚克齐是个好地方啊,产黄金,还有石油和天然气。”

    有人继续捧哏“去那打工给多少工钱”

    陈树志说“楚克齐那边有个极地矿业,工人实行轮换制,去半年、回家休半年,上岗的时候,一个月大概收入3000。”

    “这么多”

    “我说的是澳元一块顶五块。”

    ,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