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 正文 第69章 傀儡政权
    就如同孙暠所料,当听说他要办一座图书馆,里面会收集各种书籍,允许百姓免费翻阅的时候,这四个书呆子立刻坐不住。

    喜欢看书和钻研学问是一回事,主要是面对这种能得到好名声,同时对自己还有好处的美事,实在没有抵抗能力。

    哪怕他们也清楚,这玩意真的办起来,可能会得罪世家豪族。

    毕竟如今这个世道,世家豪族能几乎垄断出仕的途径,便是他们对知识和知识解释权的垄断。

    “那不知道府君需要我们,具体做些什么事情”程秉询问,大家都放在图书馆,这不可能。

    “图书馆的事情,我希望刘先生能主管,并且再派遣一个副手,协助工作。职责只有一个,鉴定书籍的真伪,同时标注好句读,作为真经。”孙暠表态。

    这下子四人呼吸都漏了一拍,按照这个说法,这是要把所有书籍的句读都定下来

    所谓的文字解释权,就在句读上。

    当然,基本之乎者也便是断句的基本用词。

    知识句读的划分还有很大的空间,最出名的一句,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句读的划分,往往会改变一句话的含义。

    划分句读,然后进行批注,就成了各个学派的基本技能。

    想当年春秋经,靠批注某一句的内容,就有了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和公羊春秋。

    这还不是先例,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还有晏子春秋和吕氏春秋等。

    孙暠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专门勘定某个划分,作为官方的划分。

    以后官府取士,甚至未来太学的射策和对策,就要根据这个来评分。

    这可能是会影响到千秋万代的事情,作为参与者,那可不得名垂千古

    都不需要孙暠仔细看,都能知道此刻四人的眼神,怕是已经火热热的。

    “另外刺史即将上任,也需要一些州官。同时还空出两个县令职位唉,这年头哪都缺人。”孙暠无奈的说道。

    这事情和吕炽有关,也是孙暠后来才知道。

    当时自己昏迷的时候,吕炽就想过要趁机伪装成严虎和焦已残部,甚至是许贡残部,袭杀地方豪族。

    只是孙暠当时昏迷,程普等人不敢做主。

    吕炽自己动手,清空了两个县的豪族。

    之后扫尾花了点时间,县令的职位也空了一段时间。

    毕竟刚出空缺,立刻安排人手上去,这样就太可疑了点。

    孙暠当然也不会责怪吕炽,只能感慨自己晕得很不是时候,否则得加大力度

    如今过去那么久,继续放任这两个县没有县令也不好,也得开始安排了。

    薛综,程秉和许慈三人不由看向对方,有一人要跟随老师去图书馆帮忙,另外两人去当县令。

    作为书呆子,做学问没问题,可处理实务就有些嫌麻烦了。

    才华有,当太守甚至刺史都没问题,可术业有专攻,让文学家去当政客,多少有些不情愿。

    可县令作为开局也不错,再提升上去就是郡官,三人履历尚浅,也希望能稍微累积一下。

    主要是年轻,野心还是有的,想要专心做学问,但也不排斥当官。

    若是放任他们四个,跑去交州待个十几年,那可真的就要专心做学问,当官都不积极了。

    “府君如此美意,老朽却之不恭。”刘熙笑道,本来就想着找个安全的地方专心治经。

    他这个年纪,也差不多到了养老的时候。

    谁能想到,花甲之年,还能有如此美差,让已经淡薄名利的心都开始活跃起来。

    随即看向程秉,说道“德枢,你在我门下学习时间最短,不若过来助我”

    言下之意,就是让程秉过去帮忙。顺便借助工作之余,也方便自己传授到知识。

    “先生,要论学识,两位学长远在弟子之上”程秉惊喜,又有所顾虑。

    “你原本便是郑玄高足,在他门下学习过。现在当我副手,也能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这对划分句读很有帮助。”刘熙却是已有决断,若治书都是他一家所言,难免偏颇。

    正好程秉早年跟随郑玄学习,他若来帮忙,那治书的结果一定更中肯,更合理。

    “承蒙先生赏识,弟子愿意效劳”程秉当即点头,没有理由不点头的。

    “哈哈,你应该感谢府君赏识。”刘熙笑吟吟地看向孙暠。

    “哪里,先生到时候莫要抱怨,说我给你找来的书太多了才好。”孙暠笑道,毕竟这图书馆,以后收录的书籍,大概不会少。

    “哈哈,老朽还巴不得多点,最怕的反而是太少了。”刘熙捋须大笑。

    “至于两位,州吏和县令,不知道两位更倾向于哪个”孙暠看向许慈和薛综。

    “我等才疏学浅,还是从下层开始做起好些。”两人同时表态。

    直接当州吏也可以,只是之前到底没有出仕过,对政务了解不多。

    骤然提拔为州吏,适应起来估计会很不容易。

    不如先从县令,甚至县吏开始做起,了解具体事务,有了履历再提拔好些。

    也多亏孙暠的地盘不大,官员的数量并不多。

    只要有才华,能拿得出手实绩,那么孙暠不可能看不出。

    有了实绩之后,升迁也就容易了。

    小势力也有小势力的好处,若是大汉皇帝这样的,扬州这边山高皇帝远,要了解这边什么情况都不知道。

    大概率需要刺史汇报,刺史大概也是太守汇报,具体到每个县有多少政绩,若太守或刺史不报,朝廷也不知道某个县令到底有多少实绩。

    说难听点,若官员索贿,不给钱就不报。

    那么对于不少官员来说,上升的通道就断了。

    甚至有些觉得上官逼人太甚,索性挂印而去的。

    若是名士也就罢了,若如同刘备这样的,那谁会去把他追回来

    挂印就挂印了,换个人当县尉就是了

    转眼大家的职位,孙暠就安排妥当。

    李通带着两千部曲过来投奔,孙暠就把这两千人打散,然后混入新兵。

    再安排于糜,陈横,樊能和张英等加入队伍。

    至于陈到,祖郎麾下重步兵已经扩编到一千人,于是调陈到过去担任军侯。

    话说回来,孙策又写信回来,说是招募到了新的人才。

    原本麾下就有周瑜、孙贲、吕范、陈武、谭雄和邓当,最近又招揽到名宋谦和凌操的。

    更表示,邓当的小舅子吕蒙偷溜过来投效,被他安排到身边当亲卫。

    孙暠回了封信,给这些武将安排了官职,同时告诉孙策,你不读书也就罢了,吕蒙年纪还小,让他多读点书,小孩子多读点书,以后才有出息。

    多少也有些无语,孙策这货驻守庐江郡,怎么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团结在他的身边

    好在二张在请过来的路上,若某天突然得知,二张主动过去庐江投效孙策,那孙暠就郁闷了

    有时候就会想,孙吴还有什么人才,有条件的话也去招揽一番。

    肯定还有流落在外的人才,比如说他记得还有个叫做徐盛的。

    奈何徐盛不是扬州的,什么时候过来,并且招募到麾下,这得看运气。

    几天后,刘繇上任扬州刺史,并且宣布孙暠兼任别驾从事。

    至于治中,刘繇调王朗过来担任。

    可笑的是,州官之中,重要的职位,都由孙暠麾下文武兼任,扬州傀儡政权就此诞生。

    这一章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好奇刘备鞭了督邮,怎么就没被通缉。还是说被通缉了,只是没有记载

    蜀汉主要是刘备前半段的人生,基本断断续续,甚至有不少语焉不详的地方。

    毕竟三十多年,有不少的黑历史,都不太适合对别人说。又没有专门记录的,甚至陈寿想要记录,都找不到资料。

    求收藏,求推荐,求追读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