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凤大唐 > 对本书称呼存在某些疑惑的建议看看
    唐代称呼漫谈ZT(草稿)

    银台醉客http://wwwlangyarg/bb/hwthreadphpt=53165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liu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此外,还有我不能十分确定的一点,就是唐代诸王的世子,如果没有另外封号的如何称呼,我疑心是也称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

    表于2006-9-917:33只看该作者

    雁JJ说的对。《隋唐嘉话》里的记载,小李在非正式场合见到李靖,一般都是称他为“兄”的,刚当上皇帝时跟魏征说话,也是“世民”“世民”的自称,“由是天下归心”。(说话谦虚一点就能收买天下人的心?那这笔买卖也太划算了[e01])

    我尽力补充以上提到的称呼的出处,但我读过的书太少,希望大家都来掺和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偶没印象。

    呼李隆基为“三郎”:从唐书到野史笔记均有记载。

    皇太后的称呼,阿武那个情形太特殊

    23楼大中小发表于2006-10-1120:2只看该作者

    淳化阁帖,我记得里面小李还自称为“哥哥”吧。

    当时北方称妈妈为“姊姊”,爸爸为“哥哥”的风俗也蛮流行,大致来说是受胡风影响,班辈搞得比较混乱。

    至于“爷爷/耶耶”,我记得在唐代这个称呼应该还没有“祖父”的含义呢,被用来称祖父,倒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新语义。根本就是爸爸的本义么。

    还有,要注意现在有关父亲称呼的一系列字的字音变化以后,已经看不出语音联系了,其实在唐代,它们是一组声音有联系的字。

    首先,“父”,上古音就是[ba],后来“父”字的字音变化,口语中的语音却没有变化,所以到魏晋时产生了“爸”这个字,用来表示口语中对父亲的称呼。一直到今天,“爸爸([ba][ba])”都是口语里很常用的对父亲的称呼。

    其次,“爹”,古音是[da],稍后变为[dia],所以所谓“阿大、阿多(爹从多声)”都是指口语里这个词。

    第三,“爷”,古音是[jia]。

    另外,“哥”,古音是[ka]。

    这么一看,[ba]、[da]、[jia]、[ka]在当时的语音联系就很清晰了,即[a]原因分别和唇、齿、舌、牙四个部位的声母组合。在语音上表现出或庄重或亲密的称呼语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