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邂逅:南宋 > 第十一辑 秋试大考
    绍兴六年秋七月九日,三年一届的科举。

    七月十二日,科考结束,最重要策论考试的试题遍传天下,“……天变至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荷泽未靖,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

    三日的考试,我算是彻底报废了,能站着走出考场已经是万幸了,脑袋都快淤掉了。这样的考试,我这八百年后的人都受不了,也难怪打小受儒家教育的文人们到了明清两代迂腐成那个模样,不过还好现在这南宋时期,儒学虽然已经稍显迂但还未见腐。毕竟现下还是封建制度和儒家学说的鼎盛时期。

    总体上,我还是比较满意自己的表现的,至于原因嘛……

    因为策论的题目我看懂了!

    ……

    那题目其实是个挺尖锐的命题,毫不隐讳地指出了国家民不富足、人才缺乏以及军队积弱的严重情况,要士子们出谋划策,化解危机。于是,靠着几个月来强记的那许多圣人、亚圣的名言,我是整筐整筐的往上码,当然是按照我一个现代人的理解来用的,至于这些个话在此时众人如何理解的,我还真不知道,在痛苦的几个时辰后,历史上第一篇由现代人参加古代科举所写的策论完成了,而我也终于解脱了,至于成绩如何就不是我考虑的,好坏不论。

    接下来的当然是云集临安的众多士林翘首以盼发榜之日了,当然我除外,能进了考场写完考卷,我已经是满足的很了,所以在发榜前的日子里,我很惬意,安静的依照着天书做着我的“健身计划”,闲暇时候找两位“妹妹”侃侃,倒也逍遥自在,不知道张秾用了什么法子,反正沈灵这丫头现在和张秾是亲了很。

    闲适的时光总觉得是短暂的……

    秋八月初,科考发榜,天下文人骚动,今科三甲更是风光一时,最令我意外的是,我竟然也是位列一甲三魁,当看到榜单上榜眼张栻的时候,我差点乐晕了过去,他娘的,这都能中!老爹和娘自然是高兴的很了,两位妹妹也是替我高兴的很,甚至连杨纭芮都难得的主动来给我道贺。

    绍兴六年,南宋自迁都临安后的第一次全国科举。

    状元:汪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人氏(今江西玉山),徽宗政和八年生人;

    榜眼:张栻,字敬夫,广汉人氏(今四川广汉),徽宗政和九年生人;

    探花:秦熺,字炎之,江宁人氏(今江苏南京),徽宗政和二年生人。

    老朋友汪名洋得中状元,可谓众望所归,我也替他高兴的很,不过没想到秦熺这小人竟然是探花,让我老大的不爽,看来我还真是小看了他,要论学识,这个小人还是有的,他的问题在人品上,绝对属于危险品一列。不过转念想想,好象老子我是第二名啊,要知道我才看了几个月的书,那小子可是看了十几年呢,也没什么了不起啦。

    发榜三天后,今科中的学子入皇城面圣。想到要见这历史上有名的窝囊废外加阳痿的皇帝,我倒也有几分期待。

    早早的来到皇城门外,一众学子多已经聚集在此了,远远的就见汪名洋向我打招呼,便径直向他走去。

    “圣锡兄高中状元,弟在这里给兄道贺了!”人家是状元,见了面吉利话要说的,而且对这位大才子,我还真的佩服的很的。

    “贤弟取笑我了,愚兄得中实在是运气所致,若论治国贤才非贤弟莫属,自那日得听贤弟妙论,便知贤弟实是大才,我是万万不及的!”汪名洋说的“妙论”自然就是那日我在花月楼那一场论会了,据说,现下临安城里大街小巷里遍传我的“伟绩”,什么“张敬夫舌战群儒得抱美人归”、“花魁娇娘慧眼识英委身榜眼郎”反正是一套一套的,而且是一个说的比一个玄乎,不但说书的说,就连演戏的都有开始演了,老百姓对才子美人的故事永远是乐此不疲的。

    “圣锡兄过谦了,弟那是胡乱说说罢了!”说着话我着眼看了看周围,见我和汪名洋周围的人最多,毕竟一个是状元,一个榜眼还是丞相的儿子,其他士子都想巴结的,再看那秦熺周围的人也是不少,他那乌龟老爸现在也是朝廷的红人。不过两派人之间隔开了一些,我看秦家父子不顺眼,那是因为我知道历史的缘故,不过别人可不知道这些,正巧有了花月楼的那一场论会,这临安城里早就盛传今科榜眼张栻和状元交好,却是和探花秦熺关系很僵,不过这原因却是因为先为江南第一才女纭芮姑娘交恶,再又为了名妓张秾争风吃醋,这听起来倒也合情合理,估计那秦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却是让我哭笑不得,弄得好似我风liu成性似的。

    “圣上有旨,宣今科学子觐见!”宫人的一句话让在攀谈的众人立马安静了下来,由汪名洋打头,我和秦熺随后,再后面就是今科得中的其他士子,安静有序的随着那传话宦官进宫。我好奇了看了看那传话的人,毕竟太监这种特殊“职业”我只在电视里见过,现在看看好象也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阴阳怪气、油头粉面的,看上去和常人差别不是很大,声音也只是略微纤细了些而已,我却不知这批太监宦官多是南渡后净身进宫的,这以前存的阳气还没泄光,所以才不觉出那人妖相。

    这一路上众人都是恭恭敬敬,我自然不在恭敬的一列,好奇心使然,我是非常想看看这临安皇城的模样的,可惜这宦官走的都是直道,我的动作又不能太大,只能看到有限的景色,不过即便见到不多,还是让我感觉到这临安皇宫和我以前旅游去过北京的紫禁城,南京明皇宫,还有西安复原的汉宫有着很大的差别,虽也是高楼琼阁,殿台飞榭,煞是气派,却总觉得少了些皇家的霸气,多了份脂粉气,想想历史上南宋一代的偏安一隅,结合眼前这雍容的皇宫,难怪人称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温柔乡里临安城呢。

    待一众人等来到正殿门前站住,那宦官自去内里禀告,一会一名年纪长了很多的宦官出来了,身后正跟着之前那名年轻宫人。这回我才知道,现代电视剧的化装师们没有骗我,太监还真是那副德性呢,只听那老宦官扯着公鸭嗓子叫道:“今科一甲汪名洋、张栻、秦熺率百生觐见!”

    随着汪名洋迈进了正殿,皇帝小子正坐在龙椅上,在他下首文武百官也都站立在列,我老爸张浚正排在文官之首,看他神情就知道现在是得意的很,我这儿子给他涨脸了。往下几位,秦桧那老匹夫也在,正一副小人得志相。

    停下站定,自然是三叩九跪,拜金山倒银山的往地上一趴,高呼“万岁”,不知怎地,我竟然想着这皇帝会不会挥挥手“人民万岁!”的来上一句。

    “众卿平身!”得到皇帝允许,士子们都站了起来,我这才有机会正面打量起这位高宗皇帝来。这一看,只一个感觉——平凡!这位皇帝长的实在太平凡了,换身衣服还真不会想到他会是皇帝,淡而不稀的眉毛,不挺不扁的鼻子,四方口,非要说什么特别的话,那就是那双眼睛了,让人看不到底的深邃,不经意中有精光闪过,不知怎地我竟仿佛能在那双眼睛里看到闪电霹雳,让我骇然,帝王家到底和寻常人不同,长久养成的一种威仪,便是这有名的对金人懦弱无比的皇帝也不例外。

    “哪一个是汪名洋啊?”行完君臣礼仪,赵构向下问道。

    汪名洋听得皇帝询问,马上上前跪倒:“学生汪名洋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家都是天子门生,也还都没官职,自称“学生”倒也合适的。

    “平身!”赵构挥手虚托了一下,继续道:“自朕即位,还从未见过如卿这般年轻的状元,果真是少年英杰,可喜可贺啊,此乃天降英才与我朝啊!今日朕便赐名应辰,授镇东军签判,今后定要尽心竭力为国出力!”

    “臣叩谢皇恩,万岁万岁万万岁!”汪名洋礼毕退到一旁。

    “张丞相爱子张栻何在啊?”接下来赵构照顺序的要向我问话了。

    “学生张栻,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构看了看我道:“平身吧!”又身向我父亲张浚道,“朕本以为状元郎已是年轻,不想丞相公子更是英雄少年啊!”

    “皇上过奖了,这都是皇上广纳贤良,治国有方的功劳!”老姜就是老姜,教子有方都能扯到治理国家去,老爸果然有一套,看来我要学的还多着呢。

    果然,一个马屁拍的赵构十分受用,乐呵呵的道:“好好,张栻,朕便受你吏部员外郎一职吧!”这吏部员外郎可是美差,我和老爸一齐下跪叩谢皇恩,再退到一旁。

    下面的也都是如此,见下人授个官职,秦熺那小子刑部员外郎,见完前十二名后,剩余众人皇帝就不会亲自授予了,下朝后自有人会安排他们。

    分封完毕,这个时候,皇帝赵构又向我老爸张浚说话了,“丞相,朕有一事问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