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那年1981 > 正文 340 爷俩矛盾激化
    “不会吧”鹅拧诧异地说

    “建东从十六岁就开始跟着二叔赶集当皮匠,以前赶集的时候怎么不害羞

    我知道跟我一样赶集做买卖的那些人,都管建东叫小皮匠。

    整天小皮匠小皮匠的叫着,也没见他反感,更不会害羞啊

    再说了,他这结婚都四五年了,孩子满地跑了,还能朝着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害羞”

    老英雄梁金元这奔七十的人了,到现在才只有一个孙子媳妇,那就是建东媳妇。

    建东从十六岁开始跟着父亲赶集当皮匠,很快就掌握了皮匠的所有技艺,开始跟父亲分别赶不同地方的集。

    也就是家里的地没耽误的情况下,还有父子俩赶集当皮匠的双份收入,日子在村里也算是比较富裕。

    当然媒婆也就上门了。

    建东就是个赶集的小皮匠,眼界不高,对自己未来的老婆没什么超越身份的期望。

    普普通通的农家姑娘就很满意了。

    而且还有一点,他好像被大哥跟黄秋艳那事给吓着了,对于来相亲的姑娘,太漂亮的他反而不是很喜欢。

    末后看上了一个鼻窝里两团雀斑的姑娘。

    一开始家里人不同意,嫌那闺女脸上有雀斑。

    没想到建东就是看上她了,跟家里人闹别扭,非她不娶。

    并且去找大哥,希望得到大哥的支持,让大哥去说服自己的父母。

    大哥没有直接去找二叔和二婶,而是偷偷跑集上去,不顾大伯头子的身份,偷窥了那个叫孙凤珍的姑娘。

    孙凤珍是个很有能力的姑娘,初中毕业以后就开始做小买卖赶集卖妇女用的杂货。

    本地人管这种职业叫“花媳妇”,主要卖一些头花、梳子、围巾、布头、袜子一类,就是为大闺女小媳妇服务的。

    大伯头子偷窥这位“准兄弟媳妇”,第一是看相貌,据说家里人反对的原因就是嫌她脸上有雀斑。

    顺带还观察了一番这位“花媳妇”的经营过程。

    发现孙凤珍并不算那种能说会道型的表面上看是这样。

    顾客来到摊上,拿起某种商品问价,想买的免不了还要对商品褒贬几句。

    孙凤珍并不反驳对方,甚至还会顺着对方的话头去说,但是前两句是顺着说,后边两句不着痕迹地稍微拐了个弯。

    顾客对她的话感觉很受用,听起来很真诚的样子,瞬间打消了顾虑,从而爽快地掏钱买下来。

    买卖做成了,居然还有点成了朋友的感觉。

    大仓在暗中偷窥多时,情不自禁地点头赞叹,这姑娘行,不错,情商挺高。

    回来以后,大仓就先去找爷爷奶奶,把自己去集上偷窥孙凤珍的事儿跟他们说了,盛赞那个姑娘。

    相亲的时候,爷爷奶奶肯定要去瞧一瞧的。

    嫌人家姑娘脸上有雀斑的,其中就有这俩老东西。

    但是大孙子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盛赞过孙凤珍之后,话锋一转,问爷爷奶奶

    “我好像听说建刚看中了,俺二叔和俺二婶子不大愿意,嫌人家脸上有雀斑,有这回事吗”

    “有”虼蚤奶奶一脸正气凛然地说

    “尤其是你二婶,口口声声说什么,现在咱家条件不差,娶媳妇尽挑尽选,大路上有的是没疤没麻的好闺女,凭什么要找个一脸雀斑的”

    “你二叔也说过反对了,这事我知道。”爷爷一脸义愤填膺地说,“他那双破眼就是瘸,除了能看出人家闺女脸上有雀斑,别的什么也不会看。”

    “对,老二就是眼瘸。”奶奶附和着说,“老二家也稀松,就是个标准的妇道人家,看人就看表面,那人什么性格脾气啊,她不会看。”

    老两口一唱一和,把二儿子和二儿媳妇批得体无完肤。

    所谓贬低别人就是为了抬高自己,这话用在老两口身上太合适不过了。

    他们就是试图通过贬低儿子儿媳,来隐瞒老两口也曾经反对的事实。

    大孙子对爷爷奶奶的火眼金睛表示了高度的赞扬。

    老两口既得意又高兴。

    兴奋的虼蚤奶奶自告奋勇“我去把你二叔二婶叫过来,就说你觉得老孙家那闺女不错。”

    大仓赶紧说道“奶奶您别去,当侄子的有什么想说的就去二叔家,哪有把他们叫过来的道理”

    爷爷一把拉住孙子,按他坐下“你在这里陪爷爷喝茶,让你奶奶去叫,就说我找他。”

    秉义两口子听说父亲传唤,而且看到传话的母亲气势汹汹的样子,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自己又身犯何律法犯哪条

    来到之后,老英雄板着脸,义正言辞地指出老二家两口子犯了表面主义错误。

    “人家老孙家那闺女多好啊,你看看是论脾气啊还是论身材吧,哪有缺材的地方

    再说人家年轻轻的做买卖也是好手,这要娶进门来,你们家那一摊子她就能顶起来。

    一个家庭,选好老大媳妇很重要,重要的是要看脾气,看能力,知道不

    不能只盯着人家脸上那俩雀斑。

    俺大孙子刚才说了,他也见过那闺女。

    他说脸上那几个雀斑不但不难看,人家俊就俊在那几个雀斑上呢

    你们就是眼神不好使,不懂哎,哎哎,仓啊,你刚才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哦哦我想起来了,是不懂欣赏,你们就是不懂欣赏”

    一番教训,老二家两口子唯唯诺诺表示接受批评。

    当然,他们还是觉得老爷子说得有道理。

    那个孙凤珍高高的个子,身条不错,长得虽然不是很漂亮,也是五官端正,眉清目秀。

    相亲的那天都去看了,合家这么多人,也没挑出人家什么毛病。

    唯一感觉遗憾的就是脸上有几十粒雀斑,分散到鼻窝两侧,每一侧也就能平均分到十多粒,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大毛病。

    可是他们怎么知道,以大侄子带有后世审美的眼光来看,本身长得不错的女孩,脸上在稀稀疏疏长几十粒雀斑,其实平添几分风情。

    显得更有女人味儿。

    要不然建东也不会神魂颠倒的样子,要死要活非她不娶。

    由于爷爷奶奶很不仗义的叛变,二叔和二婶的思想也转变过来,感觉那几十粒雀斑真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大仓娘,那更是豁达之人,儿子回去跟她一说这事,她立即就思想通顺地跑去跟老二两口子统一了意见。

    至于三婶,怎么形容她呢

    相亲结束那天,一家人凑在一起讨论“相后感”。

    你一言我一语的,也没挑出大毛病,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人家闺女脸上有雀斑。

    三婶立即表示附和,大放厥词地历数了雀斑多么难看,怎么抹粉也盖不住一类,种种弊端。

    可是现在公婆首先叛变,而且坚决不承认曾经表示过反对雀斑,然后大嫂等人相继叛变。

    三婶于是又大放厥词,历数了许多雀斑其实很好看,她就喜欢脸上有雀斑的姑娘,看着就舒服,种种优点。

    不管怎么说吧,全家人意见一致,思想统一。

    关键是建东跟孙凤珍早就一见钟情,看中了对方。

    两家很快就达成一致,给俩人订亲。

    过不多日子俩人就结婚了。

    刚结婚那时候,孙凤珍还是一如既往地赶集,当她的花媳妇。

    当她怀孕之后,就不再赶集。

    以后生了孩子,在家看孩子,花媳妇那个买卖,就彻底扔下了。

    二叔带着建东去县城开轮胎门市,这是进城做买卖,在村里属于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他们自己,包括村里人看来,进城做买卖,开门市,带有一定的冒险性。

    谁知道他们是赔是赚呢

    这次进城也是带有试探性的。

    所以只是爷俩去了,家里其他人还是一如既往在家种地。

    家是大后方。

    在他们看来,不管进城能不能挣到钱,到时候还是要回老家来的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要把全家都搬到县城,也变成城里人的一部分。

    建东到了县城,以一个常年赶集的小皮匠的身份和眼光去审视城里的一切,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卑。

    看看城里人衣着的光鲜,工作的悠游,可是看看自己和老爹,穿着太老土了,而且新开的门市,根本就没有顾客上门。

    每天看着别的门市都忙忙碌碌,光鲜的城里人过来过去,建东羞愧欲死,躲在三间破旧的门面房里面不敢出来。

    老爹因为没有生意而着急,开始给人修自行车。

    儿子因为没有生意而羞愧欲死,看到父亲在外面给人修自行车让他更加自卑。

    父子因为在这方面意见不合,起了争执,而且愈演愈烈。

    终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

    建东决定回家。

    既然你喜欢修车子,你自己在这里修吧,我还是回家种地,赶集当我的小皮匠。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