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开局一个新手村 > 正文 第27章更1更+2更+3更
    第二十七章

    禀报完打听到的信息后, 赵汾又想起他用叶兰亭给的三吊备用钱买的东西。

    “村长,这次我和郑姑去上河郡,倒是看见一些稀奇东西, 有几个从西边胡国来的商人卖一种萝菔子,我见那东西个头大,便买了一些种子回来,也不知道外面这地方能不能种。”

    叶兰亭听到萝菔子三个字, 想到她之前田园升级时领到的萝卜种子,心头一动, 道“在哪儿呢,快拿来我瞧瞧。”

    “在驴车上, 杨虎娃带人在帮忙卸货, 马上就搬回来了。”

    郑姑说“纺车也拉回来了。”

    叶兰亭便点头“你们此去没遇上什么险事吧”

    赵汾道“险事到没有,不过上河郡进出城门都要收一文钱,没有钱的就不让进。他们那儿的小摊贩专门敲诈外地来的生人,我和郑姑刚开始进去时, 人生地不熟,四处问路, 还险些被那个杂货铺老板给坑了。”

    郑姑在旁边不好意思地道“这事怪我, 是我太着急了, 险些上了那老板的当。后来我们说买他的纺车才没有讹我们。”

    赵汾摇头“本地人仗势欺客很正常, 那纺车他说是从人家纺布坊里拿出来的,谁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 那一吊半钱多半也是讹了我们。只我们掰扯过程中也打听到不少事情,也算太亏吧。”

    “嗯,出门在外随机应变是很有必要的。”叶兰亭道,“给你们应急钱就是为了防止万一, 这事郑姑不用自责,下回在外面与人打交道多留个心眼就行。”

    说话间,那边杨虎娃也带人把车上的东西搬上来了,在外头喊“村长,东西放哪儿”

    “就放在院子吧。”叶兰亭起身,出了堂屋。

    她先问赵汾“你说的那萝菔子在哪儿呢”

    赵汾找到一个布包,又从里面打开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一捧比芝麻大点的棕色种子粒“那胡人说这个就是种子,萝菔子我也买了几个,在筐子里。”

    赵汾把萝菔子拿给叶兰亭看。

    叶兰亭看见那几个白生生的长萝卜,一下子就笑了“赵汾,这件事可要给你记一功你带回来的萝卜种子,能让咱们全村人今年冬天都不挨饿了。”

    “这玩意儿有这么大能耐”赵汾自己都很惊讶。

    “没错,有了红薯和萝卜,就算粮食再怎么涨价,我们大古村人也不会饿肚子了。”叶兰亭握着萝卜在手里颠了颠,古代萝卜个头长得一般,跟她种的红薯大小差不了多少,大概是没有掌握培育方法,也没有除虫和挑选合适的土壤,全靠自然生长而成。

    不知道吃起来口感如何。

    “这个东西胡人卖得多吗有没有人买”

    “不多,是那些胡国商人带在身上当果子吃的。上河郡的老百姓见卖得不贵,偶尔会买几个回去尝鲜,有钱人家没什么人买的。”

    叶兰亭笑了笑“那正好,明天去收了红薯,就将萝卜种子撒下去。”

    杨虎娃他们将纺车抬下来,郑姑说“村长,您来看看,这纺车能不能行”

    叶兰亭绕着纺车打量一圈,上手转了几下,转向郑姑“这方面你才是专业的,你试了吗,它能不能用。”

    郑姑说“能用倒是能用,不过那掌柜说它能纺出棉布和丝帛,我觉得是在唬人,这个转轮纺锤很粗,只能纺棉麻,没法纺丝。”

    叶兰亭摸着下巴想了想“没事,我们这儿暂时也没有桑蚕,没有纺丝的需求,粗糙有时候也有粗糙的好处。”

    叶兰亭思维转得很快为什么就一定要纺织丝线呢,她完全可以纺粗毛线嘛,用毛线织成毛衣,又实用保暖,造价还低。

    她对郑姑道“这台纺车留先放在这里,从明天开始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练它的使用方法并且教会其他人,我让薛霁安来研究研究,看能不能照着它多做几台出来。”

    赵汾从怀里掏出一个荷包交给叶兰亭“村长,这是我郑姑此去上河郡买完东西所剩下的钱,您给了我们六吊钱,一共还剩三吊零七百四十六文。那个,我和郑姑自己给孩子买点东西,不过您放心,买那些东西我们都是用的自己的钱,没用您给的钱。”

    叶兰亭点点头“嗯,好,剩下的拿去归入公账。”

    “你们俩这趟去了半个月,都辛苦了,给你们放两天假,回去陪陪家人孩子,后天再来上班吧。”

    赵汾和郑姑忙道“村长不用,我们一点也不累我们今晚回去睡一觉,明天就能来干活,况且家人就在村子里,天天都能看见,真不用给我们放两天假。”

    叶兰亭“”

    怎么回事,居然还有放假往回拒的。

    叶兰亭不知道的是,郑姑和赵汾这一走十多天,也怕自己的工活进度落下太多,村里其他人有意见,这一回来,就想赶紧跟上进度。而且他们这趟出去,基本上什么也没做,就全当拿着村长给的钱出去游历了一遭,给自己涨了那么多见识。这种待遇村里哪个人能有,他们已经得了那么多好处,哪儿还能厚着脸皮再让村长放假,必须得立马开始干活心里才觉得踏实。

    叶兰亭道“行吧,既然你们自己执意不休假,那明天来上班吧,这两天就给你们三倍工钱,全当对你们占用你们休息时间的奖励。”

    赵汾和郑姑感激地道“多谢村长。”

    “回去通知一下啊,明天大家都有一个任务,上后山挖红薯。蒙学班学完后,班子团队和工坊里的人全都暂停半天,跟我一起去挖红薯”

    杨虎娃一想到当时吃过那甜甜脆脆的果根,连忙举手“村长,我们修路队的人也去吗”

    叶兰亭看他一眼“不用,你们继续坚守岗位,后山那点地,我们十几个人去,要不了半天就能挖完。”

    杨虎娃一蔫“好吧”

    那边大丫二丫盼着郑姑回来好久了,每天都在担心她们娘亲在外头怎么样了,现在母女三人见面,自然是有体己话要说,不过郑姑却不让大丫停了手中的活,晌午吃饭的时候有整整一个时辰休息时间,多的是机会叙话。

    郑姑是个闲不住的,见刘大娘已经开始在做午饭,就进屋灶房帮忙。

    赵汾的俩侄子嵩娃和东娃在蒙学班上完学后就跟着薛霁安在学木工,只有老母亲和婆娘在家,赵汾看完两个侄儿后,便回家去看老母亲,等明天挖红薯再过来,午饭也不在叶家院子吃了。

    今天大家都很高兴。

    郑姑回来后,工坊里的婶子们都围着她问长问短,打笑声不断从工坊木窗里传出来。

    叶兰亭让刘大娘做晌午饭的时候,顺便把那三个红薯给一块蒸了。

    红薯蒸好后,变成了带点泛红的金黄色,又甜又软又沙,入口即化。

    叶兰亭给阿公和阿婆的碗里一人夹个大的,“尝尝看,好不好吃”

    阿婆的牙口不太好,平时一些太硬太筋的东西就嚼不太动,她咬了两口蒸红薯,一个劲儿点头“是甜的。”

    “兰亭啊,你在哪儿找来的这个红薯啊”

    叶兰亭自己拿着个最小的红薯,吃了几口,口感还真不错,沙地红薯又捻又甜,她坐在奶奶旁边道“就在山上挖的啊,我就想,它在山上野外都能长,在土里肯定能长得更好了,于是我就把它们全部挖回来,种到后山的荒地,果然,它就结了这么多。”

    “等明天把地里的红薯挖回来,留一些吃,剩下的再用来育种,来年咱们就能加大红薯产量,这个东西碳水含糖量高,很能充饥,还可以做淀粉和粉条,比种黍米要划算。”叶兰亭一边吃一边道。

    阿婆笑得很慈和“我们兰亭啊就是聪明。”

    叶阿公在旁边听了,研究似的翻来覆去拿着手里的红薯看,半晌自言自语了句“以前我看过一本古籍记载,民间用一种用以做药的薯根充饥,想来应该就是这个了。”

    叶兰亭本在和阿婆说话,没怎么注意阿公的自言自语,阿婆夸她聪明,她也乐得在两个老人家面前卖乖,正想说几好听话哄哄老人家,她突然一顿。

    刚才阿公说什么

    民间

    这个词,从一个山村老赤脚大夫嘴里说出来未免有些违和了。

    叶兰亭若有所思看着阿公。

    不过阿公再没说什么奇怪的话,将那个蒸红薯吃完后,喝了半碗粥,就起身去晒他的草药了。

    背影颤颤巍巍的,一身粗布旧长衫,头发花白,脊背已经有些佝偻,看起来又跟村里的其他老人没什么区别。

    叶兰亭想了会儿,又觉得自己想多了,便问阿婆“奶奶,爷爷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医的,您知道吗”

    奶奶摇头“我认识你爷爷之前,他就学医了,你爷爷以前祖上是郎中,医术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后来战乱,家没了,才逃到南方来的。”

    说着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神情有些唏嘘“唉,好多人都在那时候失散了。”

    “哦。”叶兰亭点点头,原来祖上是郎中啊,那应该也算是个有点根基的家族了,怪不得爷爷不仅识字,还看过这么多典籍。

    “奶奶,那您呢,您小时候家里是做什么的”

    奶奶幽幽长叹一声,眼里有着一种叫叶兰亭看不懂的怀念和怅然“奶奶小时候家里也是穷苦人家,被爹娘卖给大户人家做丫鬟,后来后来跟着大家伙逃难出来,在路上遇到你爷爷,是他救了我。否则,我早已经在几十年前就死了。”

    叶兰亭将脑袋靠在奶奶臂弯“奶奶,您和爷爷那时候,都吃了不少苦吧。”

    奶奶慈爱地摸摸叶兰亭头发“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好好的,我和你爷爷就能放心去了。”

    兰亭挽着奶奶的手,“奶奶,不许您说这样的话,您和爷爷都要长命百岁的。兰亭会孝敬你们,让你们过好日子。”

    奶奶笑笑,摸着她的头发,不再说话。

    这件话题说到这里,也就止住了。

    第二天,工坊所有人和村部班子全都抗上锄头跟叶兰亭到后山挖红薯去了。

    叶兰亭因为昨天不小心一锄头下去挖坏了一个,便吸取经验,对村民们道“红薯脆弱,埋得不深,大家挖的时候要绕开野藤中间一点点小心挖,别把果实挖坏了,挖坏就不好吃了。”

    大家齐点头,挽起袖子,准备开干

    长在农村里的人,五岁娃娃就下地干活,就没有谁是不会挖土的。

    原本种的时候就是按照分列一拢拢挖好的,中间那条土坑就方便站人,采挖的时候不会茶踩坏藤叶。

    刘大娘一锄头刨下去,惊喜地道“哎哟瞧这,我这窝里有整整五个大红薯”

    旁边人见状,也都纷纷挥动锄头,各自找了一拢地,沿着滕根开始挖起来。

    “我挖到了我这儿有三个一个大的两个小的”

    “哈哈哈我也挖到了好多”

    “糟了,我不小心挖坏一个。”

    叶兰亭见刘大娘那边收获颇丰,就让刘大娘给大家传授经验。

    刘大娘被叶兰亭点为挖土标兵,站起身骄傲地道“挖这东西可不能急,顺着滕根慢慢刨,刨开最上面一层泥巴,下面的沙地就是松的,把着滕根一扯就出来了。”

    其他人便学着刘大娘说的法子挖,果然效率高了很多,而且红薯基本上都没有再被挖坏的。

    一个个红薯长得又大又饱满,堆在田埂边上的竹筐,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三个竹筐。

    “村长,把这些都抬回您家院子吗”

    叶兰亭道“不,待会儿统一抬到村坝子那去,下午让全村老少都到村坝来开会,我有事情宣布。”

    听到叶兰亭这样说,大家心里都开始期待起来村长是不是要在村坝发红薯了啊

    之前刚开荒的时候,他们这里面大半的人都参与过最初的种植,那时候村长就说过,等红薯收成了,会最先发给他们。

    一想到这里,劳动的积极性就更强了,十几个人齐开工,没用到半天时间就将整块地全挖完了。

    叶兰亭过去点了点,一共收获了整整九大箩筐的红薯,丰收非常喜人。

    她对郑姑和刘大娘道“你们指挥大家把红薯抬到村坝去,按照大中小的个头分类出来,我和赵汾回一趟村部,等会儿就过来。”

    然后她又对刘铁柱道“你跑得快,去村口和山上采石场通知修路队的人,午时到村坝来开会,除了不能走路的,村里每一个人都必须来,我待会儿要点名的。”

    刘铁柱用力点头“好嘞村长。”

    于是各分几路开始行动,叶兰亭带着赵汾这个管账的回去村部,先把村里公账上的钱算清楚了,才好给村民发工钱。

    修路队那边李家庄过来的人算是临时工,所以干一天结一天的工钱,但他们大古村自己这边,却是工钱月结。

    现在算算日子,一个月时间已经到了,工坊和修路队都该发工钱了

    叶兰亭专门做了一个工资表册子,每个人什么时候入职,干了多少天,该结多少工钱,全在上面记得清清楚楚。

    她把这个册子交给赵汾“你再核算一下,看看有没有错。”

    赵汾一目十行扫下来,笑道“我算账的本事都是村长您教的,您算的工钱自然不会有错。”

    叶兰亭却没有说笑,表情严肃道“你别小看这一个账本上的几排数字,若是不仔细核对检查每一项收支,记账的人很容易动手脚的,贪污半数银钱你都发现不了,往后你管账,可要千万注意。”

    赵汾也正色起来,点头“我记住了村长。”

    他拿出算盘,噼里啪啦重新核算了一遍,才道”村长,核对过了,没有错。”

    叶兰亭点头“嗯,这还差不多。走吧,带上钱箱,跟我去村坝。”

    而另一边的修路队,刘铁柱跑得很快,过去通知了杨虎娃说村长召集大家午时到村坝去开会,除了不能走路的,男女老少都要去。

    这时候上午这一班的工刚刚做完,杨虎娃给李家庄那边来的人核算完了今天来的人数,让他们领完工钱赶紧回去。

    王老二他们当中有好几个人都是壮年,力气使不完,就想干完了上午再接着干下午,这样一天就能有四文工钱,可叶兰亭规定了,每个人只能干一班,一问才得知,说是剩下的时间要让他们回去干家里的农活,不能因为做工就把农活给耽误了。

    现在领了工钱准备回去干农活,又听到大古村的人说,他们叶村长要召开全村大会,李家庄的人便好奇起来,这个叶村长又要搞什么大动作

    不一会儿杨虎娃他们那群人得到通知就全往村子里回去了,剩下王老二他们这群人够着脖子站在大古村外,心下实在是好奇。

    那边村坝已经布置好了。

    就近抬了一张桌椅过来,是给叶兰亭坐的位置,几大框红薯就全放在桌子旁边,已经按照叶兰亭的吩咐将红薯大中小分类装好。

    很快,村民们都陆续来到了村子中心的晒场坝子,大家看见场中这架势,都开始小声讨论起来。

    每个人都在好奇叶兰亭召集大家伙过来是要干什么。

    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那箩筐里的还带着新鲜泥土的红皮果是什么,便有刚才去了后山挖红薯的人跟他们讲,那是村长一个多月前开荒种的东西,吃起来很甜。

    没等多久,叶兰亭就带着人来了。

    她走在前面,后头一左一右跟着赵汾和薛霁安,赵汾手里抱着个上锁的箱子,薛霁安手里抱着一架纺车。

    “人都来齐了吗”叶兰亭走到桌子后,环视了全场一圈,道,“人来齐了就开始点名。杨虎娃,你嗓门大,你来点名,点到一个应一个,没来的就在名册上打叉,待会儿扣福利。”

    杨虎娃便拿着全村名册上前,开始挨个点名,点完一个打个勾,没来的就要问清家里人,是什么原因没来。

    一圈点名下来,除了卧病在床的,全村都来齐全了,就连一两岁孩子咿呀吃奶的襁褓婴儿也背来了因为大家都听说村长要给大家发福利,很有可能是按照人头算的。

    点完了名,杨虎娃队过来叶兰亭道“村长,点齐了,村里当前共一百二十三口人,来了一百一十八人,还有五个没来,分别是赵汾的老母亲,柱子他奶奶这几个老人得了病下不来地,便没来。”

    “好。”叶兰亭点头,示意赵汾上前打开钱箱,道“今天把大家集中叫到这里来呢,有几件事情要宣布,第一件事,就是给工坊的工人和修路队工人发工钱,工钱册子已经造好了,赵汾喊到一个人的名字,谁就上来领自己的工钱。领完在册子上摁个手印,便算确认。”

    那钱箱里整整十来吊铜板,码在箱子里放着,阳光下几乎发着光,这么多钱,大家眼睛都看直了

    见对工钱这件事大家没什么疑义,叶兰亭直接道“赵汾,开始吧。”

    赵汾点头,翻开册子念道“刘铁柱,工钱六十文,奖金一百文。”

    听到刘铁柱居然还有一百文的奖金,下面村民一阵哗然。

    “为啥铁柱的工钱这么多”

    “是啊,别人整整多一百文。”

    叶兰亭叩了叩桌子,示意大家安静,道“刘铁柱在工坊运货期间,成功使李家庄村长与我们大古村签订了劳务合同,为大古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所以这一百文是奖励给他的。以后你们要是能为村里做贡献,我也会给你们发奖金。”

    大家便明白了,原来出主意也能得奖励。

    刘铁柱很高兴地上前领了一百六十工钱,笑容都裂到耳朵根了。

    赵汾又继续念“刘氏,工钱六十文。杨氏,工钱六十文。王氏,工钱六十文。”

    这几个都是负责糊纸盒做包装的大婶,她们也欢欢喜喜上前领了工钱。

    “郭大丫,工钱六十文,奖金三百文。”赵汾这回不等大家发问,直接把奖金理由念了出来“郭大丫在工坊拓模期间,自主研发了花瓣精油,提高了工坊产量,所以村长奖励她三百文。”

    能够帮工坊提高产量,那肯定是个大功劳,比别人多得三百文工钱也没话说,只恨自己没那么脑子,不然也能多得三百文奖励。

    而后又念道村部班子几个人“郑姑,工钱一百文,奖励一百文。郑姑去上河郡时买回来一辆纺车,这辆纺车村长有用处,所以村长奖励一百文。”

    “薛霁安,工钱一百文,奖励三百文。薛霁安为村里打造了牛车和多辆推板车,还在蒙学班授课教大家木工,所以村长奖励三百文。”

    “赵汾。”赵汾念到自己名字时语气还算镇定,“工钱一百文,奖励三百文,赵汾在去上河郡时带回许多重要情报,并从胡人手里买回萝菔子种子一包,村长奖励三百文。”

    “杨虎娃,工钱一百文,扣五十文,因在修路期间聚众与李家庄村民群殴,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村长扣其半月工钱,并点名批评一次。”

    杨虎娃“”

    他没想到事情都过去两三天了,还能在这里再丢一回脸。

    但赵汾还没念完,他紧接着道“杨虎娃奖励一百文,因带大古村青壮在拔河大赛赢得比赛,振奋团结了本村人心,村长决定奖励一百文。”

    下头脸色险些就要惨白下去的杨二婶听了最后一句才稍微好看了些,但还是恨铁不成钢就拧了杨虎娃胳膊一把,小声骂道“你瞧瞧人家二狗,拿了整整三百文奖钱你怎么不跟他学学”

    接下来就是修路队,除了那天跟着杨虎娃打架的人被扣了两文,其他每个人都得了六十文工钱。

    发完工钱,每个人都上前点数、摁手印拿到了自己应得的,虽然诸如赵汾薛霁安等人比他们高出好几倍,但村长给出的那奖励理由让人完全无法反驳。只会在心里头想,下次有机会,他们也要多出出好主意,在村长面前立一功,这样兴许他们下回也能拿三百奖钱。

    发完工钱,桌子上的钱箱瞬间就空了一半。

    大家高高兴兴拿到了钱,又看向旁边那几大框红薯,等着叶兰亭接下来的话。

    叶兰亭说“这是后山沙地种出来的红薯,现在已经收成了,收成不错。”

    “之前去开荒的是哪十个人,都出列,我奖励你们每人两个红薯。这红薯拿回家后,可以切块和小米粥一起煮,也可以蒸着吃,味道香甜软黏,你们试过就知道了。”

    那十个开荒村民欢喜地上前,每人领到了两个中号红薯。

    这下光是杨虎娃一家人就领到四个,杨二婶直接笑成了一朵菊花。

    当时刘铁柱家去了三个人开荒,领到了六个红薯,他自己都没想到。

    而其他人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了,心头都在后悔,早知道小叶村长这么能干说一不二,当初他们就不该犹豫,开荒那么轻松的话,放到现在大家都是愿意抢着干的

    然后叶兰亭又道“家里有十二岁小孩的,按人头算,也可每人来领两个红薯,但这红薯领回去,只能给孩子吃,要是被我知道大人吃了,就从你们工钱里扣。明白了吗”

    这下那些家里有两三个娃娃的村民可高兴坏了,一人上前领到一兜红薯,虽然是小号的,但也比一个都领不到强吧。

    开荒的领了,家里有孩子的领了,剩下啥也不沾的人,叶兰亭便不再发了。

    她说“剩下的红薯,大的要用来做粉条,小的留着明年育种。”

    大家也不敢有意见,这红薯本来就是村长家。

    说完叶兰亭又拿出萝卜种子“现在,我还需要一批人到后山沙地开荒,扩大沙地面积,种赵汾带回来这种新的农作物,我叫它萝卜,萝卜生长期一般五六十天,有谁愿意去种的,现在就举手。”

    村坝里一百多人,齐刷刷全举起手来

    开什么玩笑,有红薯的经验教训在先,这回种萝卜要是再不跑前头点,到时候连汤都喝不着。

    叶兰亭满意地点头“那好,既然大家都愿意,到时候我便让刘大娘负责安排轮班,具体细则等明天下午我们开完会商议后张贴到村坝公告栏,你们自己来看。不会认字的就要学,以后村里的大事小情,我都会张贴到村坝公告栏,包括招工信息,也会张贴出来,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敲锣打鼓的满街巷通知了。”

    大家感觉都很新奇,村长张贴公告的举措就跟城里城门口那些放府衙榜告一样,什么新鲜事都能在城门口那儿打听。

    村民开始交头接耳,互相讨论起公告栏的事情。

    “还有几件事要宣布,从明天开始,村里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必须到蒙学班学认字,如果让我发现家里有这个年龄孩子但没有送到蒙学班来的大人,就取消做工资格。孩子送来蒙学班后,每天中午可以在蒙学班吃免费伙食,伙食跟工坊是一样的。”

    “还有,村里任何人不许把孩子卖到外面当童养媳。现在村里条件好起来些了,只要你不懒,勤快点,随便做一份工,也能养活家里几口人,我不会让你们饿死的。所以,不准卖孩子,被我发现谁敢卖孩子,我就把你给卖了。”

    叶兰亭见坝子里村民脸色各不一样,沉着声音问“听明白没有”

    妮妮的娘谢氏脸色有点讪讪,她生了四个女儿,前头三个丫头全被她卖到隔壁几个村当童养媳了,虽然遭的罪多了点,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孩子都生俩了,招娣去年还带着娃回过一次娘家,娃都能喊她姥姥了。

    本想着过两年妮妮来了月事,就将妮妮也卖去大河村,听说有户人家在镇上做买卖,家里有钱,愿意给两吊聘礼,虽然儿子是个先天瘸子,但谢氏便想,反正是嫁人,嫁谁是不是嫁,嫁给别人也是过去生儿育女,嫁给大河村的瘸子还能得两吊钱,为何不嫁给钱的呢

    现在叶兰亭当众宣布以后不许卖女出嫁,谢氏脸色有点难看,她觉得叶兰亭就是在故意打她的脸。

    谢氏道“叶村长,虽然你是村长,但女儿是我们自己家的,她要不要嫁人,这个轮不到你管吧”

    叶兰亭视线凉凉落在谢氏身上,她早就听糊纸盒的大婶们八卦过,这个谢大娘将自己生的三个女儿全卖出去当童养媳了,虽然那几年大家都穷得揭不开锅,也不是她一个人这么做,但叶兰亭只要一想到她卖了自己三个女儿,还打算把妮妮也卖了,心头就一阵冷意。

    叶兰亭面无表情问“谢大娘,你家招娣、盼娣、来娣,三个女儿,一共被你卖了多少钱”

    谢大娘被当中戳穿,面上非常挂不住,语气也非常不客气“关你什么事,又不是你的女儿,我又没卖你”

    叶兰亭语气不喜不怒,又道“好,这是以前的事我尚且不跟你追究。但我听说你已经跟大河村的瘸子商量好了,等妮妮满十二岁便把她用两吊钱卖过去,可有这事”

    谢大娘皱眉,被周围村长指指点点的看着,心里升起股怨恨“我自己生的女儿,我愿意把她嫁给谁就嫁给谁叶兰亭,你管得也太宽了吧,就算你爷爷当村长时,可都没管过这些事。”

    叶兰亭站起身,浑身冷然气势一下镇出来“我爷爷是我爷爷,现在是我当村长。你若一意孤行,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我就卖了,你能把我怎么着”

    妮妮站在谢氏旁边,小女孩肩头单薄瘦弱,不敢吭声,泪水爬满了整张脸,咬着嘴唇小声啜泣着。

    叶兰亭走过去,蹲在妮妮面前,爱怜地摸摸她头“妮妮乖,别害怕,有兰亭姐姐在。告诉姐姐,你愿意被你娘卖去给瘸子当媳妇吗”

    妮妮哭得直抽泣,畏惧地看她娘一眼,又怯怯地看着叶兰亭。

    叶兰亭握着她的手,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不用怕你娘,兰亭姐姐会给你做主。”

    “不想,我害怕呜呜呜,我害怕,兰亭姐姐,我不想被卖去当童养媳。”妮妮扑进叶兰亭怀里,双手紧紧拽住她衣襟,怕得浑身发抖。

    今天她当着这么多人面顶撞了她娘,回去肯定要遭到一顿毒打的。

    叶兰亭撩起妮妮的衣袖和裤管,全是竹条鞭打出的痕迹。

    她冷冷盯着谢氏,起身,对一旁薛霁安道“取两吊钱出来,给她,写个字据,以后妮妮就跟她没有任何关系。”

    谢氏愣住,嘴一张刚想骂人,叶兰亭又道“以后村里的招工对谢氏永不录用,这就是卖儿女的下场,你自生自灭吧。妮妮以后就跟着我了。”

    薛霁安抿着唇,刷刷写好字据,取了两吊钱递给谢氏,淡淡道“签了这个,妮妮以后就跟你没有关系了。”

    谢氏看着那钱和字据,又看着周围用痛快的眼神盯着她的村邻,心头感到一阵慌张和恐惧,一下子就嚎叫起来,整个人往地上一滚“没王法啦村长强买强卖啊,抢了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啊啊啊啊”

    叶兰亭牵着妮妮走回桌前,对杨虎娃道“把她拖到一边去,别在这儿影响大家。”

    杨虎娃上前,三两下就把那胡天喊地谢氏拖到村坝外头,冷哼地朝她啐了一句“叫你良心被狗吃了,村长肯培养你家妮妮那是你上辈子积来的福。”

    叶兰亭坐在桌后一言不发,只平静环视着站在坝上的村民。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她这到底是什么个意思。

    这时候郑姑出声“请村长放心吧,儿女都是从我们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我们就是苦点累点也不会去卖儿卖女的况且现在又村长带领咱们全村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还给咱们做工挣钱的机会,大家感激还来不及呢,村长立的规矩我们一定会遵守的”

    大家这才明白,叶兰亭是要他们表个态,于是大家纷纷附和郑姑的话

    “村长就放心吧,只要能吃上一口饱饭,没有哪个人家愿意去卖儿卖女,以前那都是没法子了,活不下去没得选,现在村长让大家挣了工钱,还给孩子们免费讲学,免费伙食吃,我们绝对不会再买女儿,否则我们不久成了那不识好歹了人吗”

    “是啊是啊,请叶村长放心吧,我们不会那样做的。”

    “我们大古村本来就没几口人了,谁家不想孩子好好的呢。”

    叶兰亭得到了村民的保证,才点头“那好,规矩今天就立在这里了,以后谁敢违背,谢氏就是下场。”

    妮妮乖巧地紧紧站在叶兰亭身后,小女孩看着叶兰亭时,清澈的大眼睛里充满了感激和崇敬。

    解决完这件事,叶兰亭才朝薛霁安挥手,让他把纺车抬上来,又让郑姑上前,对所有村民道“除了香皂工坊以外,接下来,我还会再开一个新工坊。”

    “但这个新工坊的活需要一定技能的人才会做,现在郑姑已经会了,我让她来教大家,只要是十五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的妇女,都可以去找郑姑学纺线。”

    “等纺线坊开起来后,郑姑就是新工坊的厂长,此外我还需要一些能够做管理的人才,这个就要看你们自己的本事,到时候我会从你们里面挑选几个学得最好的人当管事,当了管事,工钱能涨到一月一百文。”

    一听叶兰亭又要建一个工坊,大家都很激动,尤其是村里的女人们。

    之前香皂工坊她们没能选得上,修路队采石头又都是力气活,去的基本上都是男人和粗壮妇女,像她们这些力气小的女人,就什么活也没有,现在村长终于也能给她们一个做工的机会了,太好了

    “村长,我们现在就去找郑姑报名吗”

    刚才眼睁睁看着大家领工钱,就连郑姑女儿都一下子拿到四百文,没有做工机会的人都眼红着呢。

    叶兰亭抬手“现在还不急。”

    “大家想想,既然要办新工坊,那地方要选在哪儿呢,我家院子可已经没有地方再腾出来当工坊了,纺车占地方,有也摆不下了。”

    大家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是啊,新工坊要建在哪儿呢

    叶兰亭微微一笑“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商量的最后一件事了。”

    地。

    她需要集中大古村的土地。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