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 正文 56.完结江南好风景
    很遗憾, 周帝见机不对连夜南下逃亡,私库被他带走了七七八八,高长念带人赶过去的时候, 只剩下一些不被周帝看重的杂书,又重又难搬, 还没什么用,就那么七零八落的被丢弃了。

    她爹好不容易开口要她做点事, 事情还被她办成这样, 如今的威武将军觉得挺没面儿的,只能让人将里头的书全部整理好,一并打包送去保山伯府先收着,顺带亲自给她爹写信告知原委。

    如果她爹坚持, 她也可以考虑带兵追去南边, 把周帝的私库给她爹抢回来。

    这封信几乎是和周帝的使臣前后脚到大都的, 秋东看了信心情挺不错,周帝私库里的藏书,对如今的大魏而言, 比多少金银财宝都珍贵。

    但转头见到使臣中形销骨立的冯少元, 心情就不怎么美妙了。

    这倒霉孩子,被塞进向大魏求和的使团,可见在官场上没少被人排挤,本身就不是通过科举入仕,难免被人非议一句靠着裙带关系才有了前途,结果这前途如今瞧着也是一片晦暗。

    冯少元见了秋东,眼里那“原来如此”“竟然如此”的震惊和释然,秋东瞧的一清一楚。

    “坐。”秋东指了对面位置,“听闻你要见我, 可是有事”

    冯少元安静落座,亭子四周宫人早已悄悄退下,茶壶氤氲的热气,让他眼眶发酸,双手在袖中紧了又紧,面对这个昔日对他照顾良多的长辈,半晌嗓子干哑道

    “前段时间长念妹妹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画像传回京城,陛下叫人调查究竟是怎么回事。想必您也猜到了,调查的消息说魏国这边突然多了一个英亲王,年龄乃至于出现的时机,甚至一头白发和带着两孩子,都与您对上了。

    偏您在这边深居简出,朝中虽多有怀疑,却并不能确认。陛下听闻早年咱们两家多有往来,特意叫臣前来,一为确认消息真假,一为盼着您看在往日情分上,在魏帝跟前说项一一。”

    秋东执起茶壶,缓缓为这倒霉孩子倒了一杯茶,推过去。

    “大厦将倾,非个人能左右,周帝并非明君,这点你心里有数,今后有何打算”

    茶杯滚烫,冯少元握在掌心,却如何也暖不热冰凉的心,他艰涩的问

    “之前您与我家结亲,是真心的吗”

    “我也不瞒你,你自来心性坚韧,又与长安要好,与你家结亲亦是自然而然之事,虽然我更欣赏少鱼那样的姑娘,但少平也无不可。

    我的为人你清楚,即便我有朝一日要回归魏国,也会妥善安置好你们一家。”

    这点从秋东离开京城,却很好的安置了整个保山伯府的下人,甚至与他有过接触之人,一个都不曾被定罪就能看出,他真不是滥杀无辜之人。

    “有您这句话就够了。”

    冯少元起身,后退两步,深深的弯下腰,一揖到底

    “英亲王,从今往后,山高水长,你我各为其主,就此别过。”

    秋东在凉亭里发呆,猴孩子们谁都不敢往跟前凑,老管家进来默默收拾茶具,秋东忽然道

    “周帝真是好运道,事到如今,还有少元那样的好臣子。”

    老管家招手,让人送来一碟糕点,语气轻忽

    “少元公子是好孩子,为人赤忱,恐不会被周帝重用,怕是一腔热忱终被辜负。”

    况且少元公子一手养大两个妹妹,说是兄长,其实又当爹又当娘,如今那两人都在周帝的太子东宫,少元公子无论如何都舍不下的。

    道理秋东都懂,就是有些可惜。

    但很快他就没时间悲春伤秋了,自古以来中原多富庶,大魏的士兵攻入中原京城,想要治理诺大的国家,政治中心就不能偏安一隅。

    入主中原是板上钉钉的事。

    于是在离开京城一年后,秋东又随着他大伯的銮驾,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拉玛山,穿过山雪关,在无数人的注视下,带着山雪关常年不化的风雪,带着魏人无往不利的骑兵,回到了京城,回到了这个他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

    此时的京城,较之一年前萧条许多,百姓家家闭门不出,街上还残留着战火硝烟的痕迹,昔日的高门大户门庭紧闭,主人早已随着周帝南下逃亡。

    守着他们的小朝廷,继续醉生梦死。

    秋东出了皇宫,穿过朱雀大街,行至昔日的保山伯府前,此时的保山伯府牌匾,早已被机灵的官员换上了“英亲王”三个朱红大字,老管家板着脸在门口训斥门房,一切好似都没变,又好似都变了。

    老管家见了秋东立马换上一张笑脸,小跑着迎过来

    “哎哟我的王爷啊,前儿陛下才吩咐,这京中的周朝残余势力等着伺机而动呢,您怎的一个人都不带就敢出宫啊”

    秋东摆手,驻足仰头,瞧着英亲王的牌匾。

    管家乐呵呵的解释

    “是老王爷叫人换的,他老人家的福康王府就在隔壁,与咱家隔着一堵墙,还有咱家郡主的将军府,就在咱家对面儿呢,提脚就能到,就差改日叫礼部换上牌匾了。”

    这是他爹能做出来的事,老爷子心里有数着呢,这点小事不用秋东操心。

    “南边儿交接完毕,他们也该回来了,你亲自带人,给他们把住的院子收拾出来,这边他们住习惯了。”

    把周帝赶去南边儿,接下来是继续打,还是双方握手言好,都需要仔细斟酌商议,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便是已经到了论功行赏,排排坐分果果的时候。

    老王爷和两孩子说什么都得回来一趟。

    事实上他皇帝大伯在这一点上表现的前所未有的大气。

    对战亡将士的抚恤,给其家人的优待,仅这一条就让人无话可说。

    长念如愿以偿成了威武大将军,享一品待遇,是大魏现存的唯一一位女将军,意义非常。

    长安则被皇帝塞进户部,暂领户部郎中令一职,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户部侍郎今年都五十六了,再撑几年就到了致仕的年纪,这个位置就是专门为英亲王世子高长安留着的。

    至于秋东,他的过去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在周朝四十年都做了什么便成了众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更有人猜测,英亲王手里,至今掌握着皇家密探组织,深得宫里两尊大佛的信任,是个轻易招惹不得的人物。

    关于他的过去,真真假假,在各方流传,认真算起来,编成几十册话本子不在话下,有些直接将他描写成一口一个小孩子,长了五个头,七只胳膊,青面獠牙从不刷牙的怪物,离谱到秋东这个当事人看了都要大呼好家伙的程度。

    这种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比他推拒了皇帝的赏赐,只要了太学祭酒的官职。还是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味道,胳膊底下夹本书,溜溜达达就给学生上课去了。

    只不过这回在太学读书的学生,不再是周朝那些官宦子弟,而是一张张魏国的新鲜面孔,学生们大多是皇亲国戚和官宦子弟,一个个不管在外头如何,到了秋东这个祭酒跟前乖的跟小兔子似的。

    究其原因,还不是被那些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离谱谣言给吓住了。

    有些学生看秋东的眼神,就好像看随时会撕破衣服变身的大怪兽,小眼神里充满了惊恐。

    在太学,只要大喊一声“祭酒来了”,效果比喊“陛下驾到”还要好一百倍。

    瞧的秋东乐不可支,日子每天都充满了新鲜感。

    逗逗学生,叫人给在户部忙的团团转的儿子送饭菜,给在军营招募女兵的闺女搜寻良马打造武器,还有空叫人在亲王府重新开荒种地。

    去年冬季的暖棚土豆挺成功,今年还能赶上春季播种,真是什么都不耽误。

    老王爷回京述职,见儿子整日这般悠闲,忽然便产生了同人不同命的感慨,他在前线累死累活打仗,急匆匆回京一趟,和兄长密谋了点儿不能叫人知道的事情,还得去南边儿继续主持大局。

    忙的跟狗似的。

    心气不是很平的拎了两坛烧刀子,去跟儿子谈心

    “咱们魏地的儿郎没那么多叽叽歪歪的小心思,感情都在酒里了,来,走一个”

    秋东浅浅的反驳了一句

    “魏地儿郎是长相粗了些,可不是心思粗,要真粗也拿不到如今这天下,您可别想糊弄我”

    老王爷大怒“你到底喝不喝”

    秋东就知道这老爷子是单纯想灌他酒,谈心就是个借口

    “行行行,喝喝喝”

    结果两个时辰后,秋东面色如常,背着手溜溜达达趁着月色去看他的宝贝土豆去了,老王爷被人晕晕乎乎扶到床上,嘴里还嘟嘟囔囔

    “不孝子,也不知道让着你爹”

    老管家一把年纪了,操不完的心。忙完老王爷那头,又紧赶慢赶的去瞧主子。

    结果倒好,他家王爷瞧着脚步沉稳,眼神清明,与往常一般无一,可大半夜打着灯笼,蹲在田埂边儿上,对着一株土豆苗絮絮叨叨。

    什么“给莽汉当儿子,倒了八辈子霉”,“给笨蛋当爹,缺了两辈子德”之类的。

    老管家只当自己耳朵聋了,在边儿上守着,除了耳朵被吵的烦,倒也算现世安宁,他还能靠着柱子打个盹儿。

    如果现状能维持到天亮的话。

    结果感觉才眯了一小会儿,园子外就传来杂乱的脚步声,接着是下人打着灯笼在后面追,老王爷鞋都没穿,光脚在前头飞奔。

    边奔嘴里边喊

    “伯明伯明我儿”

    音里都带上了哭腔。

    不仅老管家的瞌睡吓跑了,秋东的酒也给吓醒了。

    就是魏军攻入京城时,老王爷也没激动成这样啊

    好半晌,父子两在地头的茅草屋里面面相觑,老管家亲自给里头添了火盆退出去,把空间留给这对突然情绪失控的父子。

    又一个灯花在空气中爆开,老王爷半躺在榻上,用手捂住眼睛,颓然道

    “我方才梦见我带人攻打丘城,但丘城易守难攻,作战中不慎重伤昏迷,消息传回大都,你祖母急火攻心,当下便不好了,要守国孝。

    你大伯与你商议后,暂停对周朝的进攻,你带着安安和念念继续潜伏在周朝,直到想办法拿到丘城布防图,拿到粮草运送路线图,随后你带孩子们去顾家祖籍,想办法死遁,才得以回到大都。

    等到周朝皇帝病重,太子登基,我们才展开了再一次进攻。这次我们成功了,可你祖母没看到那一天,你大伯也熬干了一身心血,安安沉默寡言,念念终生未婚,为了这个国,都是为了这个国”

    秋东偏头,瞧见一滴泪从父亲眼角缓缓落下,隐在鬓角不见踪影。

    这该是上一世的结局吧。

    “不过是个梦。”

    是啊,不过是个梦,可这个梦太真了,真到让老王爷觉得梦里的一切是真实发生过的一样,儿子在战场上丢掉的胳膊,孙子残疾的双腿,都太真了。

    秋东出去片刻,从老管家手里接过棉被盖在老王爷身上

    “睡吧,我守着您。”

    “睡下了”

    “是,睡下了。”

    “这就好,这就好就怕这两不省心的,一见面就打起来”

    宫里,老太后身着寝衣,就差念佛了

    “去跟陛下说一声,没事了,叫好好歇着吧。”

    当年一儿子死遁一事是瞒着东东的,就怕这孩子心里存了疙瘩,但为了大局隐而不发。今儿老一来了这么一出,还不算太笨。

    说开了就好。

    虽然英亲王府的事和老太后想的不太一样,但结果是她老人家乐见其成的,第一日一早就叫人送了她亲手缝制的衣袍来,还让人带话

    “有空就去宫里陪她老人家说说话。”

    老王爷没这个闲工夫,大手一挥,就把任务推给昨晚还宝贝万分,此时已经弃之如敝履的儿子,好似昨夜的温情都是一场错觉似的。

    倒也不能说是完全是错觉,因为老王爷态度坚决的表示

    “本王都这把年纪了,说不定哪天眼睛闭上就再也睁不开了,还没抱上重孙子将是多大的一场遗憾所以此次南下之前,一定要给念念和安安定下亲事,不瞧着他们成亲,本王死不瞑目”

    为此,还特意让人把高长安和高长念喊回家,全家四口开了个小型家庭会议。

    秋东是当爹的,自然要站在孩子那边,对上他爹有杀气的视线,坚定道

    “我们家从您到我,都是选了自己合心意的,孩子们自然也得选他们喜欢的才行。”

    还有更加大逆不道的类似于“暂时没有喜欢的也没关系,不着急,再等等”没说出口,怕他爹动粗。

    他真打不过,怪没面子的。

    谁知孩子们用“就这”的眼神瞅他两。

    瘦了一圈儿,人也精干了许多的高长安烦恼的捏耳朵

    “祖父,爹啊,朝廷要重新丈量土地,人口造册,整个户部官员连中午吃饭的功夫都是硬挤出来的,年轻人夜里直接睡在户部班房,醒了就上差,洗漱是睡着了任由小吏揉搓,哪儿有空琢磨这些

    娶妻也挺好,能替我在家照顾父亲祖父,打理人情往来,进宫陪太祖母说话,你们看着给我娶吧,反正你们也不会害我”

    秋东“”

    忽然发现他儿子是个纯纯的事业脑。

    高长念比她兄长还干脆,这一年多的军旅生涯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大马金刀坐在那儿,直言

    “人选孩儿早就瞅好了,陵阳王家的小孙子高讯,爹您是知道的,听说还是您的得意门生呢,就他了,您瞧着帮我选个日子,我回来成亲就行。”

    陛下恩准,特许她招募一批女兵,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壮举,一切从头来过,没有任何可以让她参考的地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天都充满了新的挑战,她忙的晕头转向。

    家里就差个贤内助帮忙打理了,高讯那小子就很不错。上头兄弟众多,面上一板一眼,内里是个芝麻馅儿的,行事知道变通,关键是真怂啊,她一顿拳头下去,那小子多少心眼儿都白搭。

    秋东“”

    合着我闺女也是个事业脑

    就是闺女选的这人吧,他也没觉得有什么,到了他闺女这份儿上,除了皇子,满天下的男子在身世上都差了她一截,与其这样,不如选个愿意在事业上退一步,支持她的。

    “行,爹改日找陵阳王喝一杯去”

    到了高长安这儿,都不用秋东费心,老爷子转眼就有了人选。

    “汾阳城县令之女,我魏军攻打汾阳那日,她爹亲自带人打开城门,迎大军入城,保住了一城百姓,转头却自个儿吊死在县衙大堂内,剩下一家老弱妇孺无以为继,这姑娘带着弟妹在乡下种地为生。

    周帝小朝廷骂他是叛国贼,汾阳城百姓却家家都念他的好,爹觉得这个人选就行。”

    他们家也自来没有娶高门大户女的惯例,没必要用女方的身份来彰显什么。

    有了人选,秋东这个大闲人拎了食盒,特意去户部办差的地方问儿子意见。

    他儿子吃的狼吞虎咽,好似三天没吃饭,闻言愣了一下,好半晌吐出一句

    “是她啊”

    听话听音,没不乐意,就是乐意呗。

    称得上火速,英亲王府给两孩子成了亲,连宫里陛下和老太后好几次开口叫他们缓一缓,老王爷都没吐口。

    等孩子们一成亲,老王爷好似放下了心里一块大石,欢欢喜喜去南边儿主持大局。

    秋东这个当爹的,发现家里多了两个定时定点来给他请安的晚辈。

    一个儿媳妇,一个女婿。

    秋东不耐烦,就说

    “该干嘛干嘛去,我这好不容易得闲休息会儿,别来打搅我”

    儿媳妇红着脸不好意思道

    “爹爹,听夫君说,您去年种的暖棚土豆大获成功,产量惊人,儿媳想跟着您学种土豆。”

    行吧,知道这东西受陛下重视,将来推广的时候少不得和内宅女眷打交道,提前准备起来,不是个傻的。

    要求合理,秋东应了。

    女婿赶紧道

    “先生,您知道学生家中兄弟子侄众多,学生成亲,家中也没多少家产给学生分,两进的小宅子都算是最体面的,学生已经搬到娘子的将军府居住了。

    学生就想着自己可以受委屈,但将来不能让孩子也跟着受委屈,琢磨着想找点营生做,偏学生愚钝,跟着您学了点农桑的手艺,又在任上有了管理这方面的经验,您觉得学生去司农司怎么样”

    原本是不怎么样的,大战之后,十室九空,田野荒芜,司农司的存在就非常鸡肋,但陛下有意在明年于关中地区推广种植土豆,司农司的地位瞬间就重要起来。

    当然更紧要的是这小子知道,有念念在前头顶着,他不能往实权部门折腾,这差事还算清闲,有人顾事业,就得有人顾家,这日子才能过下去。

    他们这边日子过得挺好,另一头在太子后宫的冯少平觉得这日子简直没法儿过了。

    记忆中明明该是太子登基,风光无限的,可事实上却是连皇帝都被魏人赶到长江以南,苟且偷生。

    太子三天两头用非人的手段折磨她,认定她是在报复他没让她当上太子妃,故意误导他。为了让她继续预测接下来的事,软硬兼施,什么手段都用过了。

    可冯少平自己知道,得知她被皇帝贬为太子良媛后,确实给过太子几个错误信息报复他,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她措手不及,一桩桩一件件跟记忆中的完全不同,她根本就没办法继续预测。

    于是太子将她关在这狭小的院中,不让任何人与她说话,直到她反省知错。对外就说她经不住刺激,行为疯癫,关起来免得伤人。

    她不知被关了多久,先是听宫人偷偷议论

    “魏国权势滔天的英亲王就是早前的保山伯”。

    又听宫人说

    “魏国出了个女煞神,说是英亲王女儿,魏国国主还封了她威武大将军,正一品呢,也不知她是不是真长得那般可怕不过人家身上还有临川郡主的封号呢,再不济也不怕嫁不出去。”

    还听人断断续续说起

    “英亲王世子才一十,长得仪表堂堂,允文允武,陛下遣使臣送去国书,想嫁公主给世子爷,与那边联姻,可惜那边传来消息,说那位世子早前已经成亲了。”

    冯少平震惊的好几天没回过神,逮住机会,问偷偷给她送衣物的庶妹冯少鱼

    “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

    冯少鱼怀了五个月的身孕,摸着肚子,用悲悯的眼神看她

    “都是真的。”

    冯少平觉得这妹妹自来心眼儿多,说的不是实话,直到这日,兄长出现她面前。

    兄长告诉她

    “为了拉拢南方豪族,太子要娶卫家的女儿为太子妃,这卫家女素有刁蛮之名,陛下也得让着她父亲卫家主三分,你日后且收敛着性子,免得吃苦头,我找机会求殿下放你出来。”

    冯少平觉得不可思议

    “那之前的太子妃梁婉华呢那可是从承天门抬进去的,与太子行过大礼的太子妃”

    冯少元面无表情道

    “梁家女德行有失,念在其孕育子嗣有功的份儿,贬为良娣。”

    哈

    冯少平从未如此刻这般清醒的认识到,在真正的权势前面,她天真的近乎可笑。

    冯少元见妹妹呆愣愣的不知在想什么,心痛难当,好好的妹妹进了东宫,成了这幅样子,还什么都不能说。

    摸摸妹妹脑门儿上的红肿,像是小时候哄她睡觉似的轻声道

    “我给你说说外面的事情吧。”

    冯少平却道“我想听关于英亲王一家的。”

    冯少元一愣,觉得妹妹如今的精神状况,听那些于身体无益,但见妹妹坚持,还是挑拣着说了,最后道

    “长念年前生了个女儿,一出生就得了县主封号,长安生了个儿子,顾太后极喜欢,叫抱进宫亲自抚养。

    英亲王忙着推广土豆种植,前段时日去了江北,听闻大发雷霆,处置了许多人,江南这边也听了不少消息。”

    冯少平跟听天书似的,这还是她记忆中顾家那群一棍子下去打不出三个屁的人吗

    老天何其残忍让她重生,又让她与想要的东西擦肩而过。

    冯少元见妹妹又哭又笑,疯疯癫癫,失望的出了小院,抬头与小妹冯少鱼视线对上。

    此时小妹将将生产完三个月,身上披着厚厚的斗篷,面色还有些苍白,见了他只道

    “兄长,能走就走吧。”

    冯少元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院子,沉默摇头。

    冯少鱼道“折腾到头一场空,清醒着太难熬了,疯癫下去也是个好选择。顾伯伯待咱们有真心,您若真去了,他不会不管的。”

    可让我扔下你们不管,我做不到我若真能做到,就不是顾伯伯欣赏的那个冯少元了

    这世道,疯癫的人不容易,清醒的人更不容易。

    秋东觉得这话极对。

    前两年他到处推广种植土豆,儿子儿媳生了孩子后,双双投入差事,硬是放着那么大一孩子没人管,宫里老太后看的气不打一处来,写信将他好一通埋怨,将孩子接进宫亲自照看了。

    闺女生了个女儿,女婿高讯刚好赶上土豆推广这一波儿,忙的脚打后脑勺,正准备把孩子送去高家,请母亲帮忙照看呢。

    结果皇帝的抠门脾气发作,认为他嫡亲的重孙,让远宗照看是怎么回事梗着脖子说什么都不行。

    正把一根手指塞孩子手心里逗她玩儿呢,结果孩子一高兴。

    咔嚓

    陛下他老人家手指骨折。

    这可好,又一个天生神力

    陛下觉得这是上天眷顾他们老高家,决心要带把孩子进宫去教养,势要将这孩子教成文武双全的国之栋梁。

    侄孙女念念在他看来,还是多了几分武人义气,缺了点心眼儿,连她爹的一分都没遗传上,着实可惜。

    这一教养可完犊子了,秋东孙女被陛下教成了个整日捏着嗓子说话,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一拳一个小朋友的淑女,闻名京城。

    孙子被老太后养的整个一钱串子,曾凭借三岁稚龄,帮内廷宫人走私,在中间赚差价。被他爹狠狠地在屁股上打了十巴掌,半个月内都是趴着睡觉的。

    一晃三年过去,秋东手里的差事也告一段落,老太后上了年纪,经不住小孩子哭闹,秋东索性将两孩子领回家自己带。

    出宫时,皇帝面上隐隐有松了口气之感,秋东面带微笑,当做甚么都没发现。

    刚好赶上老王爷回京换防的当口,父子两一合计,不能由着性子惯孩子。

    于是孩子上半晌跟他们的太祖父习武,下半晌跟他们的祖父去太学玩耍,再不局限与小小的宫廷,感觉不要太快乐。

    下学时,秋东背上背一个,手里牵一个,缓步离开太学,那些在他的可怖事迹中成长的学生们,见了便远远地停下行礼。

    逆着晚霞,他们还能听见小孩子对祭酒道

    “今天玩了沙盘,吴家哥哥中途摆错了令旗,说魏军十年之内不可过长江,先生骂他是蠢材,以后只能去种土豆。”

    然后听见先生幽幽道

    “确实是蠢材,这么喜欢种土豆,那就增加一门实践课,明天开始,全部去各村种土豆好了,亩产不达标就别回来,我可不要笨蛋学生。”

    学生们一激灵,这是要攻打江南的意思,对吧一个个瞬间跟吃了大力丸似的,摩拳擦掌,想大展拳脚。

    等走远了,秋东小声跟孙子说“等拿下江南,咱们带你太祖父去那边摘莲蓬去,七八月,正是吃莲子的好时节。”

    一直在江北布防,也该去瞧瞧江南的好风景了。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