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 57.汉初人杰 下邑之谋
    汉高祖刘邦也在心里暗叹, 还真是多亏项羽动手,不然自己如何能得到子房的倾力相助。

    留侯张良见此也只能哀叹一声,他复兴韩国的梦想终成泡影, 不知其他世界的自己会如何选择

    趁着项羽向东伐齐之时, 刘邦发兵一举打下彭城。可惜, 刘邦打下彭城之后, 志得意满,得意忘形,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整日饮酒作乐,不理军政, 被及时赶回来的项羽带着三万人马杀的大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很多原本归附刘邦的诸侯王望风而降, 再次投向项羽的麾下, 就连刘邦的家儿都被项羽俘虏, 刘邦只带着张良等数人狼狈地逃了出去。

    评论区

    “刘邦放弃了老父亲和妻子儿女也不忘带着张良,这是怎样深厚的感情啊”

    “什么都磕只会害了你。”

    “在主播的反复提醒下,我对他们的印象完全颠覆了, 满脑门都是两个胡子拉碴的中老年男子,楼上的楼上是怎么磕的, 教教我。”

    “刘邦百无禁忌,但不要牵涉我们子房,抱走子房,我们不约”

    不论哪个时空的张良和刘邦都被雷的不轻,刘邦一口酒喷了出来,张良起了满身的鸡皮疙瘩,想起前面的“情投意合”,他觉得自己要对刘邦这个名字有应激反应了。

    刘邦逃到下邑收拢散兵, 多年积攒的兵力一朝全军覆没,让他十分沮丧。他甚至说出了“谁能立功破楚,就将关东之地送给他。”这样的话,可惜依旧没有人能力挽狂澜。

    危急时刻,还是张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猛将,但彭城之战时却不听项羽命令,按兵不动,隐隐有反叛之心。还有彭越,因为项羽没有给他分封土地,对项羽十分不满。大王麾下的韩信也可以独当一面,只要用好这三人,就可以打败项羽。”这就是有名的“下邑之谋”。

    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一举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刘邦从战略防御变成了战略进攻的一方,强弱之势倒转。张良的计谋影响深远,直到垓下之围打败项羽,依靠的也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始皇道“此人的能力仿若李斯,只不知你二人孰强孰弱。”

    李斯忙谦逊道“天幕说张良是汉初三杰,臣不如也。”

    始皇道“李卿不必妄自菲薄,你也是第一名相的候选人,当有一争之力。”

    李斯满头大汗,陛下的夸奖让他有些胆战心惊,他已经成为了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只想低调一些,再不敢引人注意了。

    扶苏看出李斯的紧张与窘迫,他安慰道“儿臣认为廷尉一人能当萧何张良二人。”

    毕竟萧何掌管后勤,张良运筹帷幄,而李斯在这两方面都可圈可点,既是秦灭六国的功臣,又有安定天下的谋略

    李斯

    若不是了解扶苏的性格,他还以为扶苏在说反话。没想到,张良萧何尚未入咸阳,就给自己树了两个敌人啊

    公元前204年,刘邦项羽对峙于荥阳,刘邦的军事力量不断被消耗,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他向众人问计,郦食其提出分封之策,“昔日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秦王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之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楚人只得敛衽而朝。”

    以前商汤讨伐夏桀,将他的后代分封在杞,武王伐纣之后,将商朝的后代分封到了宋国。秦王征伐诸侯,消灭他们的国家和宗庙社稷,却没有给他们留下封地,所以秦朝失尽人心。大王您如果能够重新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六国君臣都会感激您,到时候,您可以顺理成章的成为天下霸主,楚人也只能俯首称臣。

    始皇冷哼一声“短视,愚蠢”

    说话间他将目光转向淳于越等人,这句话就是对这些儒生说的。

    郦食其提议重新实行分封制,但我们都知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分封制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建立,不利于君主的大一统帝国集权统治。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似的的夸夸其谈,他可以暂时缓解刘邦的困境,但必然带来长久的动荡与隐患。

    当时的刘邦并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他命人制作玺印,准备让郦食其去各地执行分封计划。就在这时,张良及时阻止了刘邦。

    张良的劝谏直指事情本质,商汤和周武王能大度的分封前朝的后人,是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全国性的政权,他们有足够的力量能够随时将心怀不轨的人碾碎,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三监之乱很快就被周公平定就是明证,夏朝后人、商朝后人根本不敢有任何不轨之心。但是大王的势力本就弱于项羽,便是分封下去,会有人听吗,最后依旧免不了以武力决胜负。再者您分封天下诸侯,文臣武将各自去追随自己的主君,还有谁能跟着您打天下呢。更何况以项羽的强势,您分封的诸侯最后怕是会成为项羽的拥趸,反过来攻击您,这是在给自己树敌啊。

    张良的分析字字珠玑,切中要害,他看到了古今变化,看到了时移世易,决不能盲目的照搬古人的做法。此时的张良已经不是曾经处心积虑想要复韩的张良了,他的眼光超越了战国征伐,他的据理力谏让刘邦最终选择了汉承秦制,没有开历史的倒车。

    青年张良细细思索自己的思想转变,复韩的梦想彻底破灭后,自己才能站在天下的角度看待统一战争,看待秦朝的政策。

    想来,当他完全明白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后,他就能真正接受秦朝的统治了。

    张良的话让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他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老子的大事。”然后他销毁了诸侯玺印,放弃了分封制。

    天幕下无数儒家子弟摇头皱眉,满满的鄙夷之色都快要溢出来了,但是他们却不能张口咒骂汉高祖。因为他们的顶头上司也是皇帝,若是骂汉高祖,自家陛下会不会多想,会不会被人抓住把柄,毕竟没有谁会跟权利过不去。

    他们只会闭口不言,让汉高祖这样不符合他们想法的皇帝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实让秦末有识之士一致否定了秦朝的一切,将秦朝的灭亡归罪于郡县制,归罪于秦律,只有刘邦走出了时代的桎梏,看到了秦朝的先进性,成为秦朝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也为后来汉朝的统治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

    评论区

    “张良真不愧是与姜太公并列的人物,难得的政治家。”

    “虚假的秦二世胡亥,真正的秦二世刘邦”

    “若是真的分封了,刘邦将来面对的就不是七个异姓王了,那得是七十个。”

    “始皇开创的制度全都被汉朝继承了下来,后来又延续了两千年,也不知始皇知道后会不会感到欣慰。”

    始皇哼了一声,瞥了扶苏一眼,冷冷的道“朕不想自己费心筹谋的一切被其他人摘了桃子,朕的制度自然要在大秦延续下去。”

    扶苏俯身拱手,认真道“父皇,儿臣谨记”

    在韩信的故事中曾提到过韩信欲自立为齐王,当时刘邦被困在荥阳,日日盼着韩信来救,却没想到等来的是韩信自立为王的消息。还好有陈平张良及时“提醒”,刘邦顺势封韩信为真齐王,用一时的妥协换取更大的利益。他们怕是也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顺水人情居然笼络住了韩信,成功解决了汉内部的矛盾,将韩信拉拢到了自己这一边。

    东汉荀悦评价此事“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用一个鞭长莫及的齐国,换取了韩信的帮助,为楚汉相争的天平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韩信站在汉王一边,刘邦便能掌握主动权。

    淮阴侯韩信已经将酒坛摔碎了,他真是悔不当初,没有想到堂堂汉王居然如此言而无信,而他也确实太好骗了

    汉高祖四年,汉对楚形成合围之势,韩信在齐地不断骚扰楚军,彭越在梁地断绝楚军粮道,不断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项羽迫于局势,不得不还回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儿,与刘邦讲和。他们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边归楚国,西边归刘邦,双方解甲归田,互不相犯。

    项羽依约拔营退兵,刘邦也准备收兵回汉中。就在这时,张良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的处境,与陈平一起劝谏刘邦,“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应该穷追不舍,毕其功于一役。不然便是放虎归山,遗患无穷。”

    项羽怒目圆瞪“竖子不讲信义,吾耻于与其为伍”

    项梁轻飘飘的说“可是他赢了,你输了,在群雄争霸中谁靠信义活着。你还是要多读兵书,战场之上哪有那么多堂皇正义之事。”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率大军追击项羽,并命韩信彭越合围项羽,但我们都知道,韩信彭越并没有响应刘邦的号召,他们的失约让刘邦吃了一个大败仗。

    刘邦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为韩信彭越增加了封地并划分地界,两人终于派兵来援,垓下之围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终于打败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

    王翦摇摇头,跟自家儿子说,“为人臣子就要谨守本分,千万不要做一些惹人怀疑之事,韩信彭越此举便是在刘邦的底线上蹦跶,也不怪刘邦要除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