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 97.昭宣之治
    “好啊”

    “天佑大汉”

    “天佑陛下”

    宣帝朝之前的汉朝君臣都在欢呼。

    自从大汉建立, 匈奴就是大汉君臣的心病,几代人伏低做小,和亲求和, 直到武帝时才奋起反抗,将匈奴按在地上摩擦。

    直到此时,匈奴投降称臣

    这是大汉的胜利更是华夏民族的胜利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宣帝朝,霍光带头高呼万岁,“天佑大汉, 陛下万年”没想到他选中的这个少年居然是如文帝武帝一般的有为之君

    霍光长叹一声,终于摆正了自己的位置,甘心做一个辅弼之臣, 为昭宣之治添砖加瓦

    刘询看着俯首的众臣,第一次感受到大权在握的美妙。

    西域一惯是匈奴与大汉争锋的焦点,武帝通西域败匈奴,神威远振, 此后汉使来往不绝,与匈奴势力此消彼长。武帝后期, 汉朝在西域的势力有所衰减, 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勉强维持着和睦关系。昭帝时, 霍光派傅介子斩杀楼兰王, 大汉使者重回西域。

    评论区

    “解忧公主为大汉开拓西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不计个人得失, 远赴边疆,稳定大汉边境,是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

    “还有冯嫽, 西汉著名女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她跟随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凭借自己的智慧,行走在西域各国,不卑不亢,辅佐公主处理西域与大汉的关系,被西域各国人尊称为冯夫人。”

    “乌孙发生叛乱的时候,是冯嫽孤身犯险,深入敌营与对方谈判,瓦解叛军的意志,成功消弭了一次兵祸。”

    “晚年,冯嫽随解忧公主归汉,因为乌孙国王不堪,纷争不断,冯嫽再次启程,劝说乌孙各方势力放下争端,停止自相残杀。”

    “冯嫽从一介侍女到大汉正式册封的使者,三次出使乌孙,宣扬大汉教化,在乌孙王位更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武帝也不由得赞叹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也不知此人身在何处”

    武帝起了爱才之心,冯嫽做的事已经超越了男女的界限,整个大汉的男儿都没有几人能做到。

    卫青“听天幕之意,冯嫽可能尚未出生。”

    霍去病“陛下放心,有才之人总不会被埋没的,冯嫽原本也只是公主的侍女,她所有的成就都来源于自己的努力。”

    冯嫽的事迹记载在汉书中,却很少有人传颂,天幕下的女子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的奇女子,不由得听得如痴如醉。

    她们曾为吕后身为女子却能独掌朝政激动不已,也曾感叹于卫子夫的命运多舛,却不认为这些与自己有何关系。

    直到冯嫽的出现,她的身份只是侍女,比她们很多人都要低微,却能成就前无古人的功业,名传青史,怎能不让人为之心折

    宣帝时,匈奴入侵西域,解忧公主上书求救,这也是本始二年那场汉匈大战的导火索。匈奴被打败后,将军常惠重返乌孙。因龟兹曾杀大汉校尉,常惠便征调西域兵马讨伐龟兹,龟兹王投降称臣。

    莎车国王弟谋反杀了亲汉的国王,恰逢冯奉世出使大宛,他当机立断,发兵一万五千人,攻打莎车,谋反的莎车王弟被传首京师

    车师国属于匈奴势力,跟在匈奴身后与大汉为敌,校尉郑吉征兵一万击败车师,匈奴本想派兵保护自家小弟,谁知竟然被汉军吓了肝胆欲裂,退了回去

    评论区

    “一人破一国”

    “郑吉、冯奉世等人没有用大汉的一兵一卒,而是利用西域的兵马经略西域,可见当时大汉对西域的影响力。”

    “我以为只有唐朝初年才有这样的战绩,没想到大汉也有”

    大汉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赢得了西域诸国的敬仰,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汉朝庭的号令通行西域诸国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自张骞之后,七十余年的汉匈之争落下帷幕,西域广袤的土地终归大汉治下

    看着大汉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远远超过了大秦的土地,始皇有些不是滋味,“这一块就是后世的新疆地区,终究会成为我大秦治下”

    扶苏劝谏道“父皇,汉朝经略多年才得到西域,父皇万不可心急。”

    始皇瞥了他一眼,“朕当然知道,朕是在提醒你,不要忘记开疆拓土”

    始皇突然很羡慕刘邦,后代靠谱,代代明君,现在他又看上了刘询,生子当如刘病已

    扶苏日常被父皇嫌弃

    刘询将天幕提到的信息都记录下来,这一次定能做的更好。

    武帝已经开始规划打败匈奴后在哪里设置都护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宣帝继承了霍光的经济政策,打击贪官污吏官商勾结,抑制兼并,轻徭薄赋,降低盐价,减免田租。

    设置常平仓,在丰年储存粮食,灾年拿出来赈济灾民,调节粮价,稳定物资供应。

    武帝眼前一亮,“此策甚好,可效仿之。”不打仗的时候多积攒一些粮食,战事一起便能直接拿来用。

    桑弘羊“陛下圣明”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继续施行武帝时期的迁徙豪强之策,将达到一定资本的豪强迁徙到杜陵平陵附近。剩下的土地充公,发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评论区

    “可惜这么好的政策元帝时就废除了。”

    “豪强势大,元帝软弱,根本推行不下去。”

    刘询疑惑道“元帝”

    霍光道“天幕曾提过昭君出塞便是元帝朝之事。”

    刘询有些不好的预感呼韩邪单于向朕投降,说明昭君出塞与本朝相距不远,所以这是朕的儿子还是孙子

    武帝为了满足战争需要,采取工商官营的政策,对盐、铁、酒的经营管制严格,但这一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官吏徇私枉法,官商勾结,贪污腐败,问题严重。

    昭帝时,以霍光为首的一派主张免除田租,推举贤良,询问民情,体恤百姓。以桑弘羊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再开屯田,增强国力,富国强兵。

    这两种政策分别以武帝晚年的轮台诏和武帝中期的积极经济政策为依据,一为儒家的德政教化,一为法家的大政府,为了证明自己政策的正确性,两方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这是秦汉时期最大的两种政治思想,天幕一提起这个话题,朝堂上便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李斯“集朝廷之力才能集聚财资,物力并用,富国强兵,那些商贾都是国家的蛀虫”

    淳于越“朝廷与民争利,必会引起百姓不满,当使民以时,轻徭薄赋,足食足民,招远抚来,保民、惠民”

    董仲舒“限民名田,抑制兼并,义在利先。”

    桑弘羊“富国何必用本农,发展工商才能富国。打击富商豪强,工商官营,使民不加赋而岁用足”

    评论区

    “一个是自由经济,一个是国家管控。”

    “国家垄断必然会导致官商勾结,效率低下,放松管制又会造就大量豪强地主,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两种政策孰是孰非,直到现在依旧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

    “标榜自由经济的西方国家一遇到经济危机就会由国家插手,宏观调控。我们国家也只管控关系国家民生的重要产业,其他的行业都由市场规律调节。”

    “还是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武帝朝一切经济活动为战争服务,需要国家管控。但战争状态不能一直持续,百姓生活长期处于温饱以下,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起义。”

    武帝去世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废除,但由于国家完全控制了产品、销售途径和市场,商业活动失去了活力,地主、官僚、贵族、商贾等行业都对此表示激烈反对。霍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张稍微放松一些官营资本,而桑弘羊却坚持严管,这是他们最大的分歧。

    当桑弘羊与上官桀、鄂邑长公主等势力合流,试图推翻霍光的地位。霍光便推动召开盐铁会议,辩论这些经济政策的得失,打压桑弘羊的气势。

    霍光招来的贤良文学之士全盘否定了官营经济,认为这是与民争利,把盐铁官营当做百姓疾苦的根源,坚持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平行时空之人的观点与贤良文学是一样的,坚持重农抑商,他们不了解商业活动,便抗拒所有的经济政策。

    即便有人持不同意见也不敢出声。

    桑弘羊承认盐铁官营带来了一些官商勾结、贪污腐化的流弊,但这是抗击匈奴消灭边患的经费来源,其作用不容忽视。且工商官营主要打击的是豪强地主的势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豪强势力,打击土地兼并,维护普通百姓的利益。

    现代观众的意见则更多支持桑弘羊,他们在评论区随意讨论

    “专业的事就要专业的人来做,贤良文学只会照本宣科一些大道理,根本不懂经济。”

    “他们说的与民争利,这个民指的又是谁”

    “贤良文学虽然来自民间,但这个民却不会是普通百姓,在当时有能力读书成为贤良的人都是地主阶级,自然代表豪强地主的利益,官营工商也是在与豪强争利。”

    “关乎国家命脉的产业必须由国家掌控,这不是与民争利,而是维护最广大百姓的利益。”

    “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当时是物资极其落后的封建社会,王莽的新政就是全盘国有,最后失败了。”

    “还有苏联的官僚主义,行政效率极其低下。”

    “上面列举的都是特例,若是全交给市场调节,必然会带来囤积居奇、物价波动,最后承担后果的还是普通百姓。”

    “就像上世纪国经济危机的时候,平民买不到粮食饿死在街边,那些大商人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肯降价销售。”

    “现在的h国政府依旧被大资本控制,这就是全盘自由化的恶果。”

    “为何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自由经济和国家管控结合起来呢。”

    “在当时很难做到,要知道中国古代几乎没有产生独立的经济学说,儒家重农抑商的政策压抑了两千年的经济活力。”

    “桑弘羊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只要加强监督,完善制度,就会有所改善,而不是全盘否定。”

    “”

    后人的评价直白易懂,却振聋发聩

    一些对经济学没有概念的人第一次知道了经济的奥秘,他们感觉有一扇大门正在向他们打开,迈过去就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对经济学有所研究的人则是如获至宝,如管仲、桑弘羊、诸葛亮等人将评论区的每一句话都抄写了下来,一句句钻研,过去施政时的一些迷雾瞬间消散,如同拨云见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