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 108 娇妻美妾
    桓熙何尝又不希望被人称呼一声桓王,可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不敢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但就目前来说,时机的确不太成熟。

    自刘邦白马之盟以来,尤其是魏王曹操、曹丕,晋王司马昭、司马炎之后,异姓为王,几乎等同于篡国。

    这种恶劣影响,不是桓熙占据未央宫为府邸,桓温接待宾客时随意口嗨,说什么要遗臭万年,能够相提并论。

    如果桓熙是自己赤手空拳在北方开创一番基业,自然可以对此置之不顾,别说称王,他在占据雍、秦、梁三州二十二郡之后,甚至都有了称帝的资本。

    毕竟司马氏在北方实在不得人心。

    但他不能只图自己快活,还得顾及桓温的处境。

    桓温如今与东晋朝廷正处在斗而不破的状态,如果桓熙冒然称王,江南舆论自然伤不了桓熙分毫,可桓温就得直面那些指责。

    不管怎么说,桓熙北上创业的时候,桓温还是给了他一点微不足道的帮助。

    比如将梁州八郡交给了桓熙,还附带赠送了五千精兵随他赴任。

    对于桓熙来说,时机成熟,或许还得借助殷浩北伐的东风,但至少不是现在。

    王猛、权翼二人虽然都有主见,但也不会为了桓熙是否称王一事,在桓熙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自作主张。

    原时空中,是否留下慕容垂,在二人看来,是关系到前秦基业安危的事情,所以他们才会不顾苻坚的反对,擅自行事,或是设计暗害,或是直接派出刺客。

    如今桓熙决定暂不称王,固然让二人的空欢喜一场,但也不会坚持要为他加上王号。

    马车最先在权翼的府前停下,权翼离开后,车厢里只剩了桓熙与王猛,二人没说几句话,马车便来到了未央宫前。

    桓熙走下马车,与王猛告辞,王猛自然得回去征东大将军府,而按照桓熙过去的习惯,非得在家玩乐几天,才会出面主持军国大事。

    实在是出征在外的日子太枯燥,好不容易回来了,总得给自己放个天的小长假。

    谢道韫怀胎八月,挺着一个大肚子,出行不便,也怕磕了碰了,故而没有去迎桓熙。

    这也是桓熙在派人通报行程时,特意叮嘱的。

    桓熙回到未央宫,并没有直奔椒房殿,而是去了清凉殿。

    清凉殿是西汉时,皇帝夏居之殿,用以消暑,桓熙在清凉殿下又置冰井台,盖上凿孔,使冷气上涌,即使在盛夏,殿内也仍然感到清凉无比。

    桓熙离开前就曾叮嘱,天气若是炎热了,便让谢道韫搬去清凉殿。

    如今桓熙直奔清凉殿,果然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妻子。

    谢道韫慵懒的坐在胡床上,旁边的桌子还盛了一碗冰镇酸梅汤。

    冷饮自古有之,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会在酒中添加冰块。

    当然,冷饮真正要在古代走进千家万户,还得是唐代发明硝石制冰的技术之后。

    如今要想喝上冷饮,必须要挖上一处冰窖,用以贮藏大量天然冰雪。

    看见桓熙进门,谢道韫的脸上没有了慵懒的神情,一双美目中,满是光彩流转

    “夫君回来了”

    如今是五月中旬,正值盛夏,外头酷热,但一进清凉殿,就感觉来到了另一個季节,清凉无比。

    “有孕在身,就该少喝冷饮。”

    桓熙看着桌上的酸梅汤,忍不住说教道。

    谢道韫闻言,眼睛里露出了笑意

    “医官早就与我说过了,这是妾身特意为夫君准备的。”

    桓熙转怒为喜

    “我正觉干渴,夫人有心了。”

    说着,便端起酸梅汤,一饮而尽。

    放下碗,桓熙疑惑道

    “阿媛今日怎么不在清凉殿里避暑。”

    谢道韫解释道

    “阿媛平时都在的,与妾身一起住在清凉殿作伴,只是知道夫君今日回来,又临时搬了回去,妾身留都留不住。”

    桓熙点点头,说道

    “也得给阿媛准备一间避暑的屋舍,否则酷暑实在难熬。”

    谢道韫闻言笑道

    “只是给阿媛一人而已”

    桓熙尴尬笑道

    “夫人不是有了这座清凉殿么。”

    谢道韫白他一眼

    “夫君知道我在说什么,那位韩氏,夫君准备怎么安排”

    桓熙不答,只是嘿笑。

    谢道韫埋怨道

    “如今妾身与阿媛身怀六甲,不能侍奉夫君,夫君大可将韩氏迎进门,不必藏于外室。

    “落在外人眼中,岂不是要惹来闲言碎语,指责妾身是个妒妇。”

    桓熙闻言,一拍大腿

    “哎呀夫人错怪我了,此事我真不知情。

    “都是那邓羌自作主张,我让他袭扰河东,他却给我带回一名妇人,哪有这样办事的。”

    谢道韫无奈道

    “行了,行了,夫君就不要在妾身面前装模作样了,若你真的想要收韩氏进门,妾身这就让人提前准备。”

    桓熙这才笑道

    “总得去见过了真容,才好决定。”

    桓熙在清凉殿里与谢道韫温存许久,说了许多的话。

    尤其是提起塞外风光的时候,让自小长在江南水乡的谢道韫很是憧憬。

    桓熙也答应她,等生育过后,养好了身体,有机会就带她去领略塞北风光。

    谢道韫高兴不已,又想起李媛还在等候桓熙,她催促道

    “夫君该去见一见阿媛了。”

    桓熙也没有矫情,与谢道韫深深一吻,这才离开。

    他们还不是桓温与司马兴男的年纪,不至于亲上一口,就作噩梦。

    一出清凉殿,桓熙就好似走出了空调房,不过现在的东亚气候,正是寒冷期,实际上也并没有后世那般炎热。

    桓熙只是想让自己的妻妾住的更舒适罢了。

    李媛早已在玉堂殿候着他。

    “将军”

    娇滴滴的一声呼唤,满含相思。

    一别半年,若非行动不便,她非得跟往常一般,飞扑进桓熙的怀抱中。

    桓熙示意让留在殿内摇扇的婢女先行退下,他上前将李媛拥在怀中,不厌其烦地抚摸着她圆滚滚的肚皮。

    感觉到李媛肚子里的胎动,桓熙笑道

    “阿媛你看,孩子在踢我”

    李媛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这孩子知道父亲回来了,也跟着兴奋。”

    说着,她又道

    “将军,大长公主司马兴男来信,让我与夫人在生育之后,将孩子送往江陵抚养。”

    桓熙对此不置可否

    “这事令姜并未与我说起。”

    李媛好不容易怀上这个孩子,当然不想送走,她追问道

    “将军是否也要将孩子送去江陵”

    桓熙笑着安慰道

    “我那几个兄弟,又有哪一个是成器的。

    “如果将孩子交给我的母亲抚养,指不定会给我养废了,我又怎会将孩子送去江陵。

    “你且放心,无论儿女,无论嫡庶,我都会留在身边,自己教养。”

    桓熙觉得桓温夫妇对他们的育儿水平实在没有逼数。

    包括原主在内,几个嫡子没一个成材,桓熙心再大,也不敢把自己的儿子也给送去交由他们夫妇培养。

    但架不住司马兴男自我感觉良好,毕竟在她的认知里,桓温、桓熙能有现在的成就,都是她相夫教子的功劳。

    李媛松了口气,又不由担心道

    “若是大长公主执意索要,又该如何”

    桓熙不以为意道

    “母亲素来宠溺我,你且放心,只要我去信一封,她自然作罢。

    “只是以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用多此一举,你们产期将近,只怕她已经准备要来长安了。”

    想来,只怕桓温也在盼着谢道韫早些生产,好让他能有机会在司马兴男离开期间偷腥。

    老奴这些年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纳妾,但偶尔偷吃这种事情,还是管不住的,毕竟司马兴男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紧盯着他。

    正如桓熙料想的那样,司马兴男正在做前往长安的准备,桓熙、桓济兄弟二人如今都在关中,谢道韫与李媛又即将临盆,司马兴男自然是要来一趟的。

    而桓温离不开江陵,也不愿意与她一同前来。

    好不容易能够喘口气,老奴自然得在江陵享受安逸生活。

    早在司马兴男决定北上的时候,桓温就已经在家里数着日子。

    能够大大方方,谁又愿意偷偷摸摸。

    李媛坐在桓熙的怀中,与他说了好一会话。

    在感觉到桓熙的意志越发坚硬之时,李媛的脸上也多了两团红晕。

    二人之间的默契,也无需桓熙示意,李媛乖巧的从他怀中站了起来,面朝桓熙,艰难地蹲在了胡床前

    走出玉堂殿,桓熙还是感到不尽兴,毕竟他已经半年时间不曾享受温柔。

    但桓熙并没有急于去往韩氏所在的别院。

    白天人多眼杂,这种事情,等傍晚时,再去也不迟。

    桓熙唤来府中管事,命他秘密往权翼府上送去两千匹布,特别叮嘱,千万不能让外人知晓。

    毕竟赏赐布匹,总得有个原因,上位者不能滥赏滥罚。

    而桓熙也不能与别人说起这是在向权翼表达歉意。

    但一拳两千匹布,也算童叟无欺。

    府中管事得了吩咐,匆匆前去安排此事。

    傍晚时分,桓熙用过晚膳,躺在浴桶中,洗去一身的疲惫。

    不同与桓温的偷偷摸摸,桓熙光明正大的与谢道韫道别后,乘坐马车径直去往韩氏所在的别院。

    马车刚一停下,就被门口守卫的喝止

    “军师有令,闲杂人等,不得靠近。”

    邓遐翻身下马,掏出腰间的将牌,守卫见到将牌大惊。

    众所周知,邓遐在战时,是冲锋陷阵的勇将。

    离开了战场,他就是桓熙的亲卫统领,贴身保镖。

    如今邓遐在前面开道,后方马车里坐着的是谁,身份不言而喻。

    守卫们正要行礼,却被邓遐阻止

    “主公特意趁夜前来,就是不愿让外人知道,你们不可大惊小怪,引得邻里出门张望。”

    一众守卫连忙点头,邓遐这才回身来到马车前,向桓熙禀报。

    桓熙掀开车帘,走出车厢,今天的他,一身锦衣公子的扮相。

    只见他腰佩香囊,手中折扇轻摇,可谓风度翩翩。

    这把折扇,还是他特意派人去往江南,请王羲之在上面题字。

    折扇上的字词倒也雄壮,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诗仙的句子,配上书圣的字,这把折扇也算是桓熙生平所爱。

    其实桓熙早有把王羲之招入幕府的想法,哪怕闲来无事,给自己写几幅字,那也是好的。

    实际上,王羲之与桓家的关系倒也不错,他一直反对朝廷以司马昱、殷浩等人对抗桓温,主张缓和双方的矛盾,但这样的努力注定是徒劳。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政治主张,王羲之只在江州刺史的职位上坐了很短的时间,就自请离职,一直到今年,才恰逢会稽内史王述因母丧去职,才重新出仕,接任会稽内史。

    桓熙之所以不曾在王羲之赋闲时,征辟他入仕,一来是请不动,也不好强行征辟。

    毕竟人家为了缓和桓氏与朝廷的矛盾,连江州刺史的位子都丢了。

    二来,也是桓熙打算等到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之后,当王羲之在兰亭与人雅会之时,在向他求要兰亭集序,作为自己的珍藏。

    桓熙在别院外边稍作等待,邓遐率先带人进门,检查是否藏有刺客。

    这处别院并不大,藏不住人,不多时,婢女们都被邓遐带了出来,里边只剩了韩氏一人,就连首饰等尖锐之物,也被收走了。

    韩氏颇为紧张的住在屋里,她当然听说了桓熙回到长安的消息。

    而今夜这般阵仗,显然是桓熙将要登门。

    韩氏历来是以自己的姿容为傲,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自己生了一张漂亮的脸蛋。

    豆蔻年华时,就被父母送进了张遇家中,成为张遇年迈父亲的继室。

    但她在张父死后,洁身自好,不曾与人有过秽闻,否则张遇也不会放心送她往晋阳为质。

    韩氏不知道如果桓熙看不上自己,等待她的,将是什么样的结局。

    她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去讨好那位关陇之主。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