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 231 桓殷重逢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暮春,殷浩乘坐马车终于来到了襄阳。

    桓温亲自在城郊相迎。

    殷浩才下马车,桓温就已经带着笑脸快步走来,远远的呼喊道

    “深源可无恙否”

    殷浩注视着儿时的玩伴,人生得意时的对手,以及如今的君主,内心百感交集。

    尊重是相互的,桓温今日能做出这般姿态,也让殷浩心甘情愿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向他行臣子礼

    “臣无恙,楚公无恙否”

    桓温见状,立即将殷浩扶起,他故意板着脸责怪道

    “倘若深源再晚来几日,我非得牵挂成疾,安能无恙。”

    说罢,二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少年时光。

    当然,如今再也不会有人将殷浩与桓温相提并论。

    重逢的喜悦过后,留给二人的只有唏嘘。

    回城的马车上,没有了外人,殷浩有些话不再藏着掩着,他向桓温坦言道

    “浩与楚公相交多年,深知楚公邀我前来襄阳,必然别有用意,浩此行,是为辅佐楚公,建立功业,洗刷耻辱,还请楚公莫要以浩为雍齿。”

    雍齿是西汉开国功臣,与刘邦是沛县老乡。

    在刘邦发迹之前,雍齿曾经多次羞辱刘邦,又在刘邦举义之后,背叛刘邦,三守丰邑,两次阻退刘邦的进攻,直到诸侯会师霸上的时候,雍齿才重新回到了刘邦的帐下。

    西汉开国以后,刘邦赏赐功臣,只是评议功劳总得需要时间,这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唯恐自己得不到应有的赏赐。

    刘邦于是问计张良。

    张良建议群臣之中,陛下生平最憎恨谁,先将那人封赏,诸将必安。

    刘邦于是从张良之计,册封雍齿为什邡侯。

    功臣们见以雍齿与刘邦的关系,尚能封侯,也不再担心自己的功劳得不到应有的赏赐,一场危机就此消弭。

    殷浩这番话,就是向告诉桓温,自己是真心前来投效他,而不希望桓温只是把他当作雍齿,用来拉拢江东士人。

    桓温闻言,哑然失笑道

    “雍齿之流,安能为尚书令深源多虑了。”

    说着,桓温收起了笑容,神色郑重道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辅佐齐桓公,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成就霸业。

    “如今胡虏占据北方山河,其势猖獗,桓某欲伸大义于天下,因而广纳四方贤才。

    “桓某邀请深源前来楚国,尊为尚书令,岂是让你作一摆设,正是希望你能效仿管仲,助我富国强兵,廓清四海。”

    在殷浩跌落深渊之前,时人将他比作管仲,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姚襄伏击北伐大军之后,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赞誉,尽数化为诋毁,朝着殷浩涌来,而以管仲自比一事,也活生生成了一个笑话。

    殷浩注视着桓温,见他说得严肃,不似在开玩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是桓温在殷浩处在人生最低谷,即将被彻底打上失败者、愚蠢等标签,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让他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如今知道了桓温不是让他前来楚国充当门面,而是真的要委以重用,这让殷浩如何能不动容。

    只见殷浩激动道

    “楚公于我,恩同再造,但有差遣,浩安敢推辞”

    桓温终于吐出实情,他道

    “不瞒深源,此前北伐洛阳,虽然侥幸成功,光复旧都,可是未得实利。

    “而我又与燕人僵持,且在战后赏赐将士,府库多年积累,几近一空。

    “财政拮据,桓某因此寝食难安,日夜思索对策,终得一计。

    “此策,非深源亲为,不足以成事。”

    殷浩好奇道

    “敢问楚公,不知欲行何策”

    桓温口中吐出两个字

    “土断。”

    殷浩闻言,半晌没有说话,也说不上是失望,只是心中五味杂陈。

    毕竟殷浩与桓温从小一起长大,深知其为人,对方又怎么可能无缘无故的放下仇怨,对他伸出援助之手。

    桓温见状,叫停车夫,对殷浩说道

    “深源若是畏难,自可在此下车,无论去往何处,桓某绝不阻拦。”

    有桓温的支持,土断这件事情本身,其实并不困难。

    真正的难处在于推行土断,触犯士族利益,一旦殷浩应下此事,无疑会将自己置于所有士族的对立面。

    殷浩没有王导的威望,也没有庾亮坐拥三州,都督六州军事的威势,只不过是桓温手中的棋子罢了。

    一旦在荆州、江州推行土断所引发的动乱超出了桓温的掌控,桓温大可以将殷浩推出去,作为替罪羊,平息众怒。

    汉景帝当年面对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第一刀不就是砍向了自己的心腹晁错。

    桓温言之凿凿,任由殷浩去留。

    殷浩清楚,桓温重诺,绝不会在自己离开后,暗地里派人截杀,但他终究没有下车,殷浩长叹道

    “我是有罪之人,想要一雪前耻,非得有大作为不可。

    “即使楚公不提,我在知晓如今府库拮据的情况后,也会重拾王文献公王导的旧策。”

    说着,殷浩正色道

    “欲行大事,岂能惜身,浩愿为楚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桓温大喜

    “能得深源相助,吾事必成,深源尽管用心,桓某必不相负。”

    桓温不是汉景帝,荆州、江州的士族也不是实力强大的吴楚等七国,哪怕桓熙无暇南下,也闹不出什么乱子。

    毕竟在王导、庾亮联手推行土断的时候,也没见各地叛乱风起云涌,颠覆了晋室江山。

    而桓家今日的权势,莫非还比不上王导、庾亮。

    单是跨拥荆益,占据江州的桓温,就足以使南方士人畏惧。

    马车来到楚公府,由于桓温对襄阳的定位只是暂居之所,早晚还是要迁往洛阳。

    而如今正是财政紧张的时候,因此,楚国虽然迁都襄阳,但是桓温并没有营造宫室。

    眼前这座府邸与桓熙的未央宫相比,堪称蜗居。

    桓温与殷浩携手入门,二人此前坦诚相见,消除了存留在双方心里的最后一丝疑虑,自是显得亲密无间。

    来到厢房,依旧只有二人独处,桓温没有再谈公事,他道

    “今日不说公事,只叙私情,没有楚公与尚书令,只有桓元子与殷深源。”

    殷浩笑着答应下来。

    桓温与殷浩共同回忆青葱岁月,那些年少时在他们之间发生的趣事,历历在目,仿佛还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殷浩不满道

    “元子,论功业、才能,我实不如你,但你为何逢人就说我曾捡过你的旧竹马”

    桓温与殷浩到底谁的才能更出众,已经有了答案,可在殷浩北伐失败以前,还是有不少人争论他们之间的优劣。

    而桓温就以殷浩儿时捡他用过的竹马为由,认为殷浩不如自己。

    陈郡殷氏好歹也是士族,殷浩的父亲殷羡为官,更是以顾家著称,在长沙相的任上,大肆敛财,殷浩怎么可能会去捡桓温用过的竹马。

    桓温面对殷浩的质问,却装起了糊涂

    “此事莫须有,深源究竟是否捡过我的竹马,时间太久,我也记不清了。”

    殷浩为之气结。

    当然,这只是一对老友凑在一起回忆童年,真有什么不愉快,也不会往心里去。

    桓温与殷浩看着对方鬓间的白发,现实将他们拉回,又不由哀叹人生短促,老之易至。

    翌日,桓温领着殷浩来到襄阳尚书省,正式授予其楚国尚书令一职,只不过殷浩到任之后,并不管理尚书省内部事务,而是只专心筹备一件事情土断。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末,正是春日里的芳菲将尽之时,一则爆炸性的消息从襄阳传扬开来楚国尚书令殷浩建议楚公桓温推行土断,核察民籍,这一提议,得到了桓温的首肯。

    这個时间点传出消息,似乎也象征着楚国士族无需缴纳赋税,可以肆意兼并土地的舒适日子,即将走到尽头。

    楚国将要推行土断,无疑在江南引起了轩然大波,没有人能够对于侵害自己利益的举动视若无睹,殷浩也因此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

    扬州,建康。

    王坦之与王彪之对坐饮茶。

    王彪之叹息道

    “桓元子煞费苦心,征辟殷深源,原来是要让他捉刀,推行土断。

    “恶名、骂名都让殷深源背了,桓元子真是好计算。”

    王坦之闻言笑着宽慰道

    “桓元子藏在幕后,却让殷深源代为出手,可但凡有识之士,谁又不知道是桓元子在操控整件事情。

    “推行土断,与民争利,纵使得了小利,却失了人心,桓元子此举,因小失大,智者不为。”

    所谓与民争利,即与士族争利,所谓失了人心,即为士人之心。

    由于土断仅限于楚国,所以江东士人能够置身事外。

    而桓温侵害士族利益,也无疑会将江南一部分正在观望之人,推向朝廷一方。

    至少在桓温彻底控制朝廷之前,这些人都会为了晋室摇旗呐喊。

    有得必有失,桓温与殷浩摒弃前嫌,固然能让许多人在最后时刻放弃抵抗,改旗易帜。

    但也会让不少心存晋室之人,敢于下场,表明自己的倾向。

    毕竟就连殷浩都能被原谅,他们又何必害怕桓氏会在谋朝篡位以后遭到清算。

    当然了,这些人注定是靠不住的,属于墙头草一类,风往哪吹,就会向哪里倒。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