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大清话事人 > 第210章 投贼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第210章 投贼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李郁看着殷勤的掌柜,排出一锭小银子,轻声问道

    “官府贴出告示,说有件挣大钱的好事,让大家都来做。你会信吗”

    “爷,不敢信。”

    范京接过话茬,反问道

    “为何”

    或许是因为范京的口音带有浓重的本地口音,掌柜的笑了

    “这位爷,咱也不是第一天做大清朝的草民。虽说咱只是个小户人家,稍微识的那么几百个字,可在这姑苏城活了半辈子,多少长了点见识。”

    “这挣大钱的好事,能轮到咱”

    范京被咽了一下,无话可说。

    李郁往碗里多加了些醋、辣油。

    摆摆手

    掌柜的弯腰行礼,轻轻拿走了那1两银子。

    “老范,现在你明白了吧”

    “属下明白了。咱大清朝的老百姓会本能的反过来听话。除非把刀架在脖子上,否则咱越提倡,人越不搭理。”

    “对喽。”

    豆腐脑本味寡淡,所以调料尤为重要。

    李郁又加了些切的细碎的萝卜干、虾皮、葱花,铺了厚厚一层。

    大清朝餐饮届的风气还算淳朴,掌柜的没冲出来打人。

    喝完豆腐脑,吃了两个酥脆焦黄的烧饼。

    李郁开口说道

    “当前的急务就两件,拿下江宁和建立新秩序财税、律法、民意。既要军事胜利,又要地盘稳固,没办法,谁让咱是在江南起家呢,看起来富庶繁华,打起仗来处处漏洞,心惊胆战。好了,去办差吧。”

    “属下遵命。”

    范京一口喝光碗里剩余的豆腐脑,讨了张干荷叶包起一打热烧饼急匆匆离开,召集手底下所有的人手。

    还从城防军借了一些人手,又向兀思买借了骑兵。

    分兵618路,每组仅1人。

    下乡

    手持范京签发的公文,上面就两个字照办

    所接洽的多是乡间的士绅。

    “范大人有令次日午时之前,200户以下的每村出1个壮丁。200户以上的每村出2个壮丁。”

    “敢问上差,是作甚”

    “当兵”

    “啊”

    “充军,听不懂吗主公够仁慈的了,一没要银子,二没要姑娘,三没要你们自己上阵。区区一个壮丁,出不了的话,怕是”

    “不敢不敢。上差稍候。”

    “且慢,有一个要求,必须公开透明。”

    “透什么”

    “哎,就是伱拟定几个人选,最好是那种无家无口的、穷的喝西北风的,不是大姓的。让全村的人都要投票,选出一个倒霉鬼。”

    “妙,妙,没问题没问题。”

    赵老太爷觉得这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可以说,丝毫不损身家。

    合理,太合理了

    李郁做事是出了名的细致。

    就拿苏州府常熟县虞山村,举个例子。

    村口,晒谷场,

    本村最有威望的赵老太爷,坐在太师椅上,满面红光。

    他的小儿子,在村里一路走一路敲锣

    “每户出一人,速到村口议事喽。谁家缺勤,就谁家去充军喽。”

    虞山村共计612户人家,谷场很快就黑压压的来了一大片。

    赵老太爷清了清嗓子

    “官家有要求,本村出两丁,当兵吃粮。鄙人盘算了一下,这种事情嘛,比较适合家里负担小的。”

    “张铁柱,孙憨牛,周无灾,刘有钱。”

    “从你们四人当中选择两人去应差。瞧见没有,这里有四个坛子,你们都站过来,背过身去,把眼睛蒙上。”

    “咳咳,诸位乡亲,开始吧”

    “每人一颗黄豆,投到你觉得该当兵的那个人背后的坛子里。”

    每投出一颗黄豆。

    旁边虎视眈眈的赵老太爷,就在花名册上划去一户人家。

    若是谁家敢不积极参与,又或者是不投出黄豆,他就要把谁家的房子扒了

    张铁柱,孙憨牛,周无灾,刘有钱四人面如死灰,

    听着背后的空坛子,黄豆掉进去的叮当声。

    心里如同猫抓,难受的紧。

    每一颗黄豆掉进去,都将他们的心伤害了一遍。

    有人流泪,有人表情愤怒。

    短短半个时辰,大型献祭仪式完毕。

    众目睽睽之下,

    赵老太爷取来了四个大海碗,挨个倒出黄豆。

    公平公开

    还踏马公正

    谷场大几百号人,也伸长了脖子看热闹。

    最终,孙憨牛和刘有钱,所获得的黄豆最多。

    众望所归,成为虞山村送出去应付李家军的两丁

    “上差,用点酒饭再走吧”

    “军情如火,就不劳烦了。诸位安心种田,不要闹事。李家军绝不对良善百姓下手。”

    “哎,慢走,慢走。”

    类似的场景,还在无数个村子上演。

    这一次针对的是乡村,暂时没有对县城府城动手。

    被选出来的这些人,被集中到了太湖畔,接受训练。

    就和武装民兵一样,先背军规,然后是队列,最后是实弹。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频繁的体罚。

    主要是出错,没有说教,直接以短棍、拳头教育。

    打的这些人心惊胆战,痛哭流涕,跪地哀求。

    然而,下跪哀求只会引来更疯狂的体罚。

    民事官范京,只看了一次,就忧心忡忡的询问李郁,是否过于苛刻了

    这些人原本就是农夫,现在想一下子成型,太难了。

    李郁却是摇摇头

    “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没有慢慢来的可能。不过你放心,残酷的军事训练只是过程,这批人我另有他用。”

    东山士官学校,第二批学员还未毕业。

    在这种军情如火的时候,又抽调300名精锐脱离战场,接受系统化的基层军官课程,实在需要魄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李郁很忙,除了战略需要做决定。

    还要抽空到士官学校讲课,毕竟挂着校长的头衔嘛。

    毕业当日,都要进行一次鼓舞人心的演讲,并授予所有人指挥剑。

    将气氛烘托到炸裂,所有学员恨不得为自己而死,才算罢休。

    西线,暂时停火了。

    清军在丹阳县城据守,不断增兵,囤积粮草军械。

    李家军忙着修缮加固常州城墙,也在增兵。

    两城之间的百里范围,就成为了前线。

    百姓纷纷逃难,扶老携幼,躲避战火。

    大部分人是往西边,江宁府方向逃难。

    因为那是清廷的实际控制区域,感官上更安全。

    这也说明,大部分人更看好清廷会赢得这场战争。

    林淮生驻守常州城,

    每天戎装巡视各项工程,还有第一军团各部。

    他心里憋着一股邪火,等着机会狠狠的痛歼清军。

    主公如此信任,将第一军团托付给自己,却是出师不利,围攻一座仅有绿营民壮防御的府城,居然付出了一个半营的伤亡。

    一想到此事,他就想踏平丹阳城。

    “报,主公军令。”

    他展开一看,露出了笑容。

    “传令下去,城中士绅商贾,若想离开,只需交纳500两出城费即可。至于百姓,任由离去。”

    “大牢里的府衙官吏怎么处置”

    “一视同仁,500两起步,2000两封顶。看着办吧。”

    林淮生不清楚主公的用意,但是不影响他照办。

    在忠诚方面,他无可挑剔。

    在信任方面,更是无条件相信主公的任何军令。

    常州知府董昌盛,被狱卒推搡着拖出了大牢。

    以为大限将至,破口大骂

    “尔等恶贼,要杀便杀。本官董昌盛,不辱朝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董大人,不用粉身碎骨,你可以走啦。”

    “什,什么”

    狱卒指着大牢外,董家人说道

    “他们已经付了赎金,现在你可以出城了,你自由了。”

    董昌盛茫然,被家人们拉着进了马车。

    居然真的畅通无阻,城门守军挥手就放行了。

    同行的还有许多士绅,脸色仓皇。

    守军持枪,平静的看着这些人离开。

    随身财物,尽管带走。

    不过,若是车队绵长,好似搬家的就别怪不客气了。

    直接拦下,没收财产。

    随身包裹可以装满了带走,其他的一概充公

    抗议

    怕不是脑子进水了,能留一条命,还留下随身财物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

    别的不说,马车里的年轻女眷若是拉下来几个。

    这些官绅们,还敢抗议不成

    总之,这些人都很识相。

    出了城门一刻也不敢耽误,快速离开。

    城墙上还传出悠长的喊声

    “诸位,最好躲远点,别没死在咱们手里,却是死在了官府手里。”

    董昌盛坐在马车里,

    轻声咒骂了一句“妖言惑众。”

    说罢,吩咐家人“一路向西,本官要速速禀告这股流贼的情况。”

    夫人担忧的询问道

    “老爷,要不要先躲躲,花银子疏通一下门路。失城,可是大罪。”

    “所以要尽快坦白,争取从轻发落。至少我是激烈抵抗了的,还了解了许多流贼的火器情况。”

    慢慢的,官道上逃难的马车分成了两批。

    一批奔着丹阳城去了。

    另外一批拐到了小路,或到乡间投亲访友,或是远走他乡。

    选择,决定命运。

    诚不我欺也。

    丹阳城,戒备森严。

    城外10里,巡逻马队就发现了这股逃难的车队。

    随即拦截询问,并飞马禀告城中。

    丹阳县衙,

    坐在大堂上的是一员满官,时任江宁驻防八旗的前锋参领,阿思富。

    他立马起了疑心

    “是从贼营逃出来的还是降了贼被放出来的”

    堂下左边站着的是督标中军副将,右边是丹阳知县。

    俩人皆是汉人,不敢吱声。

    只敢说“但凭阿大人独断。”

    前锋参领,阿思富毫不犹豫

    “就地拘押。派人回江宁,请总督大人和将军大人的钧令。”

    “嗻。”

    于是,一群凶狠的兵丁把车队给围住了。

    二话不说,就绑起来送进城内。

    顺便,往自家怀里塞几锭银子。

    董昌盛又惊又惧,大喊道“我有流贼军情,耽误不得。”

    额头挨了一刀鞘,鲜血直流,终于老实了。

    江宁驻防八旗的兵丁,才不屑什么汉官,知府呢。

    一个丢了城池的汉官还敢摆谱

    而得知消息的两江总督李侍尧和江宁将军崇道,几乎没有犹豫一秒,就判了他的死刑。

    “按大清律,失城官,斩。这等小事也值得来回浪费马力告诉阿思富,多用用他的猪脑子,丢了丹阳,本督杀他全家。崇大人,你觉得呢”

    “都依制台的意思办。”

    “嗻。”

    李侍尧,汉军旗世家,祖上大名鼎鼎,李永芳是也。

    心狠,老辣,城府深,贪财,人脉广,只忠于乾隆一人。

    虽为汉官,却比满官更受圣眷。

    终乾隆一朝,都是官运亨通,虽有起伏,却从未真正失势。

    乾隆曾曰“李永芳孙,安可与他汉军比也”

    许多下属不满,觉得崇道过于谦卑。

    说起来,江宁将军和总督地位是一样的尊贵,而且崇道还是上三旗出身。

    对此,崇道一笑了之。

    捧着一本旧五代史,手不释卷。

    书页空白处,密布蝇头小楷,皆是读书心得。

    他安慰下属道

    “得,就是失。失,就是得。”

    “李总督能力超群,封疆经验丰富。老夫愿意给他做副手。”

    传到李侍尧耳中,狠辣如斯的他也心生愧疚。

    感慨能和这样一位老好人搭档,同驻一城,实在是幸甚。

    李侍尧实际上也很郁闷,

    刚抹平两广那群桀骜不驯动则“丢雷老母”的豪强,就被一纸圣旨迁两江。

    上任后还未来得为宦囊增重,也没来得及指导秦淮河画舫的工作,纳上一两个本地妾,缓解一下水土不服,聊解思乡之情

    江南就变天了

    而且,反贼几天之间就控制了20多个城池。

    他很不解的说

    “甭说是20几座城池,就算是20几个窑子,转一圈也没这么快吧”

    没人能回答总督的疑惑。

    最终只能将从苏州满城突围出来的八旗悍将,多隆给推了出来。

    经过一夜自我沉浸式演练的多隆,身穿减配铁片打薄棉甲,腰挎佩刀。

    为了增加悍将的可信度,还故意多吃了两口辣椒,嗓音显的粗野、钝感。

    还对着镜子,进行了表情管理训练。

    比如逢人先瞪眼,说话就咬后槽牙。

    就一个字狠

    他晃着膀子,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了总督府。

    绕过影壁,遇到一年轻笔帖式捧着公文迎面而来。

    沉浸在悍将心态不能自拔的他,鬼使神差的用肩膀狠狠的撞击了一下笔帖式。

    将那人唉哟撞翻在地。

    并踩着洒落一地的公文,傲然而去。

    总督府众人目瞪口呆,引路的小吏又想说话,又不敢开口。

    一般这种战场悍将,都有点暴力倾向。

    万一他发了狂,把自己毒打一顿多冤枉。

    如此半天,多隆忍不住问道

    “代,你想说啥”

    “多大人,您,您认识刚才那人吗”

    “某不识得。”

    “他叫和琳,是总督府的七品笔帖式,满人。”

    “嘁,满人怎么了我也是满人,我全家都是满人。”

    “他亲哥叫和珅,在御前是大红人。”

    多隆一哆嗦,和珅和琳,亲兄弟俩。

    自己这麻烦是一件摞着一件,处处皆敌啊。

    只能硬着头皮,见招拆招,先把总督给应付了吧。

    虱子多了不咬人,投贼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做好了最坏心理建设后,他瞬间淡定了许多。

    在众人的注视下,吐了一口痰,来了一句江宁特色口头禅。

    然后才昂然走进了二堂。

    老老实实的单膝下跪,请安。

    他清醒的意识到,若是在李侍尧面前嚣张,怕是要挨军棍。

    果然,李总督很有官威。

    压根没让他起身,跪着回答了李贼是如何打进苏州,以及自己是如何突围成功的。

    细节是魔鬼。

    幸好多隆有所准备,应对自如。

    至少在逻辑上,是经得起推敲的。

    “你可曾亲眼见过贼酋”

    “见过,此人相貌丑陋,阴险狡诈,将那苏州府上下经营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嗯,想来应是如此。”

    李侍尧点点头,这和他的推算吻合。

    “那他是如何将一府官吏全部变成座下走狗的就靠银子”

    “除了银钱关系,他还发展了很多连襟关系。”

    “你说什么哈哦”

    李侍尧终于反应了过来,原来是那种意思啊。

    破防了,笑骂道

    “贼酋,无耻之尤。”

    “总督大人高见。”

    “嗯,你有军功,暂且做个先锋佐领,留在江宁吧。”

    李侍尧要提拔一个小小旗丁,江宁将军崇道自然没有不应允的道理。

    于是,正蓝旗满洲第3参领第2佐领,就迎来了他们的新一任长官多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