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106章 小王卖书
    水汇头公社,精工轴承厂。

    对于李建昆的到来,郭大明只差没有敲锣打鼓,甚至特地放了饼鞭炮。

    望眼欲穿哪

    老实讲,这个年,郭大明一点没过好,白天有事忙活且不提,晚上搁床上一躺,满脑子都是这件事。

    夜夜失眠

    “来,小李同志,还有这位小同志,喝茶喝茶。”

    说是茶,实际是红糖水,里头搁俩红枣。

    这不年还没过完吗。

    讲究人

    郭大明一边招呼,眼神早落在小王的编织袋上,挪不开。

    李建昆也不让他干着急,刺啦拉开编织袋,从里面薅出一本书,并不拉上拉链,敞一大口子。

    郭大明眼神明亮,双手接过。

    李建昆笑道“郭同志,这本就送给你了,你看看,没记错的话,你应该是在第二章。”

    “第二章就是我”

    郭大明神情振奋。

    本来你是第一李建昆点点头,不再说什么,知道他此刻根本无心交谈。

    如出一辙,像老王样,这位先盯着封面打量好久,那“时代先锋”四字映在眼中,嘴都笑歪了。

    何等荣耀

    小心翼翼翻开书封,发现第一章的哥们后,郭大明忍不住赞一声,“秉权兄敢做敢闯,我自愧不如。”

    你俩够了

    李建昆和小王相视一望,老王对这位也是推崇备至。

    郭大明已经翻到第二章,热泪盈眶

    “好好好”

    比他想象的做得还完美。

    无论是书籍的材质,还是照片的清晰度、文字排版。

    有种让他看名人书的感觉。

    而这个名人,却是他

    仅此一书,值得他珍藏一辈子不后世子孙也得珍藏。

    意义深远

    李建昆耐心等待,这位硬是把他那章,一字不差看完,你说这得重视成啥样

    还是年代关系,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自己能进书籍这件事,属实难以想象。

    看完后,这位总算回过神,想起什么,目光直勾勾盯着没拉上的编织袋。

    “小李同志,这书发了多少啊”

    “不多,先期就500本,我亲自操刀,材质算是高规格,后面县里会重编,大量发行,添加更多人物素材,但估计没法保证这么好的质量。”

    “也就是说这500本是绝版”

    “呃可以这么说。”

    郭大明眼睛绿了,这本书的质量他是认可的,里面的人物,他刚大致翻了下,确实都是号人物,能与他们写进一本书,他与有荣焉。

    他还排第二

    再添加更多人物素材,未免就杂了,乱了。

    “小李同志,我看500本也不少,能不能卖我一些”

    “这個啊,我不管这事,你得跟他谈。”

    小王瞬间紧张起来,有种被强盗盯上的感觉,汗毛竖起。

    “小同志”

    郭大明屁颠屁颠凑上去,又发烟,又上火。

    把小王都搞激动了,平时搁石头矶,被圈养在他老爹的领地内,哪里享受过这种待遇

    “小同志,卖我个50本,你看怎么样”

    “这这,太多了吧,好多人呢,万一不够分。”

    “价钱好商量。”

    卧槽

    小王这才反应过来,这哪是来卖书的呀

    纯属捡钱

    还要扛住诱惑,避免真不够分

    他悟了,李建昆也颠了。

    去门外嗦烟,说不管就不管。

    “呼呼”

    正月的海洋季风,在耳畔吹过。

    李建昆蹬着自行车,扭头瞥了眼瘪下去的编织袋。

    “卖给他多少本啊”

    “30本”

    小王浑没有高兴的神情,紧张得一批,这样最后真不够分了

    建昆他厚脸皮,他又不管,怎么去面对其他赞助商

    主要老郭同志太热情,太会说,扛不住啊

    “多少一本”

    “10快。”

    “啧。”

    “啧个屁他说给50一本,1500块啊,我敢要啊我”

    小王咆哮。

    “行行,淡定,淡定,也不错,翻了一倍。”

    “哼”

    近海口公社,面朝大海的一个小村落。

    一层红砖平房,但占地不小。

    堂屋的四方桌上,摆着满满一钵蒸红的青蟹。

    小王手足无措。

    李建昆薅着一头二斤的青蟹,蘸着醋,吃得正香。

    杨德州坐在四方桌上首,正襟危坐,仿佛在接受某种神圣的弥撒,耳边传来声音,他大儿子戳在旁边,一本正经用方言朗诵着。

    他不识字。

    “杨德州同志,与其几个兄弟,真正诠释了何为当代愚公,他们在当时群众的不理解中,咬定目标,开山引海,实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农民创业史”

    完。

    谁说老农不落泪,只是未到伤心处罢了。

    “吧嗒吧嗒”

    豆大的泪珠,断线般滴落。

    “爸,写得真好。”

    他儿子也是热泪滚滚。

    但这个老农吧,他是个精神分裂,听小王说不准多买,犯病了

    “儿砸,跑跑”

    这老家伙,一把薅过编织袋,往他儿子怀里一扔,指着门口大吼。

    他儿子哪敢不听,撒丫子就跑。

    王山河“”

    李建昆螃蟹一撂,道“老杨同志,你这样搞”

    “嘿嘿,别生气别生气,我买,我给钱,隔壁左右我非得一家发一本,让他们好好瞅瞅”

    得,只要不抢,那就跟哥们没关系,李建昆点上根烟,出门看海。

    小王哭丧着脸道“叔啊你家隔壁左右也没几户呀。”

    “哎,小同志,你有所不知,我家亲戚多啊。”

    小王哪是他的对手,硬刚半个钟,收获全无,最后无尽憋屈道“你总得把袋子还我吧”

    “噢噢,这没问题,这没问题。”

    第二天,小王就学聪明了,不骑自行车,换三蹦子,另“聘”一司机。

    到地方,司机守着车和车斗里的麻袋,他拎一只手提包进去。

    李建昆半点没插手,全是他自己的安排。

    不仅效率更高,一天跑好些地方,且分配均匀。

    瞧瞧,可塑之才啊

    正当小王的卖书生涯,渐入佳境,搞得风生水起时,张林镇,发生了一件大事。

    镇上虽然没喊开,却有首富之实的张尚民家,来了几个大檐帽。

    “喂你们不要血口喷人啊,什么叫剥削田地不够种,没我带着他们,饭都吃不饱”

    “我告诉你们,我可刚受过县里的表彰”

    张家羡慕死人不偿命的两层红砖房内,传出的怒吼,隔着一里地都能听见。

    不多时,门前便围满人。

    “是不是这么回事,把跟你的那些工匠喊来,一问便知。”

    张尚民这家伙鸡贼,他带的工匠,全是公社下面各大队的农民,镇上人他不要。

    有公社干部协助,很快便找来几个。

    几位农民工匠,心情复杂,但面对大檐帽,可不敢说假话,如实道来,他们跟着张尚民辛苦做工一整年,收入也就百来块,其实跟挣工分差不多。

    唯一的好处就是时常有活钱。

    “张尚民,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我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我是致富能手,我受过表彰的”

    “带走”

    两层红砖楼外,掌声如潮。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