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129章 还上什么学?
    第129章 还上什么学

    太阳冒出了头,广场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随着一声号角,人们肃然而立。当凑起国歌的一刹那,一种庄严而又肃穆的感觉从心中弥漫开来。

    红旗升起,仪仗队踏着正步渐行渐远。人群也慢慢散开,广场上再次恢复热闹的景像。

    李定安伸着脖子,眺望着城楼。

    什么时候能到上面转转

    冒着古古怪怪的念头,他转身离开,回到了对面的国博。

    离上班还早,食堂里没几个人,李定安要了一份肉包,一份烧麦,两样小菜,以及一碗小米粥。

    旁边的两个馆员都惊呆了,说实话,他们两个人吃的都还没李定安吃的多。

    果然是年轻人

    如风卷残云,李定安还没用到二十分钟。刚刚将餐具送回去,身后传来脆脆的声音“你怎么来这么早”

    哈舒静好

    还是那么漂亮不,比起一个月前,更漂亮了。

    没有了黑眼圈,脸上的皮肤光洁如玉,也不再哈欠连天,更没有了迷糊的模样,整个人都涣发着青春洋溢的气息。

    李定安笑眯眯的“好巧”

    “巧什么啊我就在这里上班好不好”

    “那这几天怎么没看到你”

    “临时抽调,今天才到研保中心,我平时很少来这边的”

    原来这样

    用了三天,基本工作已经就绪,今天正式开始研究,国博肯定要抽调像舒静好这种文职人员辅助,比如记录、查资料什么的

    “哦阿姨呢,回去了”

    “上星期才走走的时候还一直念叨,说是你帮了那么大的忙,都没请伱吃顿饭”

    说了一半,舒静好又笑,“我知道你不在京城,所以就没给你打电话我妈一直要你电话,我没给她”

    李定安愣了愣。

    其实舒静好的妈妈挺有趣的,可能是太着急女儿的终身大事,显得有点过于主动和热情所以,舒静好应该是怕她妈烦到自己

    他笑了笑“没关系的”

    “嘁”舒静好鄙夷了一下,意思是他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请你就行,看你哪天有时间”

    李定安没推辞“等这次的项目研究完吧。”

    “也行听说你这次又赚了好多钱有好几个亿”

    “啊传这么快”

    “当然研究员也是人,也要吃饭好不好”

    “这倒是”

    李定安的性格随遇而安,舒静好也落落大方,两人都很随意,完全不像是只见了两三面的人。

    反正馆员们也没到,去了也是闲坐着,李定安就没急着走,陪着舒静好吃完了早餐。

    八点差五分,两人准时到了实验室。

    进了门,才发现今天的人不是一般的多,足足三四十号。看到同事们已经站好,舒静好忙跑了过去。

    “你和小舒认识”

    “算是同学”

    “噢忘了你还是考古系在读的学生”马献明一拍额头,“那正好,我把她派给你做助理,省得磨合了”

    “啊”李定安愣了愣,“吴教授已经派了两个同学,说是专门给我帮忙”

    “你说的是那两个研究生”

    怯生生的,跟两只鹌鹑似的,连话都不敢说,能帮什么忙

    马献明摇了摇,“那两个不行其它不说,他们能知道相关的资料文献在哪个目录下,又在哪个档案里”

    这倒是个问题

    毕竟用的是国博的资料库,闫宗江和沈英秀还真就不行

    “那你看着安排”

    “好”

    马献明点着头,又过去给办公室主任交待了几句,不一会儿,他又带着舒静好和一位三十出头的男子过来。

    “方志杰,档案室管理员,以后和舒静好一起给你打下手”

    男人没胡乱伸手,而是微微的勾了一下腰“李老师,有事你尽管吩咐”

    说实话,在马献明,杨丽川,以及十多位研究员无意识的导引下,现在的李定安在国博和故宫的待遇不是一般高。不管是馆员,还是文职人员,只要一见面就和他打招呼,张口就称老师。

    刚开始的时候李定安也不是特别适应,但发现改不过来之后,只能泰然受之。

    所以他只是轻轻点了一下头“方老师客气了”

    旁边的舒静好却瞪着眼睛,好像有些不知所措。

    啊要叫李定安,老师

    感觉好怪异

    李定安笑了笑,又看了看表“方老师先做一下准备,资料的大致范围先以道咸时期的珐琅彩,浮雕瓷器的工艺技术,艺术特点为准进行检索等吴教授来了以后,再看具体的研究方向舒学姐跟着我做记录就行”

    “李老师,蒙古瓷相关的文献查不查”

    李定安想了想“也可以查,但估计能查到的资料不会太多”

    方文杰稍怔了怔意思是,查不到哦不,是基本上没有相关文献的记载

    他确实印象不深,不过李定安说的太肯定,所以就有些好奇因为李定安并不是国博和故宫的人,对这两家的资料库应很陌生才对

    简单的交待了一下,李定安戴上手套操作仪器,方志杰连忙打开了电脑“小舒,开始吧”

    “哦”舒静好如梦初醒,看着一本正经的李定安,心里愈发觉得古怪。

    突然就有了那么点专家的派头

    转着念头,她也忙了起来。

    舒静好的主要工作就是记录只要是与研究有关,李定安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个字,她都要记录下来,并且适当的归纳,总结。

    所以,只要是在研究室范围,她就要不离身的跟着李定安。

    嗯,还是觉得有点怪

    “干嘛这么严肃,我又不吃人”李定安摆弄着仪器,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其实吧,突然被这么多人尊敬,我也挺不适应的”

    舒静好顿时一个白眼你这是吃着葡萄,还要说这玩意太酸

    她没说话,只是撇了撇嘴

    也就刚刚试好机器,门外又传来一阵动静,两人齐齐的一转头。

    好家伙,又来了好多人

    大致瞅了瞅,李定安摘下手套迎了上去。

    为首的是何安邦和吕本之,陪着丁守义和吴湘一起进了门。后面还跟着十多位,除了高胜东和白如,那七个李定安的同班同班同学也在。

    马献明,杨丽川也走了过来,一群人先是好一阵寒喧。

    今天是京大方面正式派人进项目组,由吴湘带队,另外还各有两位瓷器和玉器方面的教授。

    丁院长只是来走个过场,而除了陪着李定安打酱油的沈秀英和闫宗江,剩下的那几位同学,纯粹是来见世面的。

    简而言之参观

    搞研究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做生意,哪有那么多的条件可讲

    给你机会你不珍惜,那就只能说一声可惜。

    所以这五个压根都没见到李定安的面,就被吴湘给否决了进项目的事情,谁都不准再提。

    这会儿,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都是实干派,说话做事很干脆,打过招呼,丁守义就问起了项目“何馆,吕院,研究的大致范围的内容都定了吧”

    何安邦很利落的摇着头“我不是很清楚,这个得问吕院和李定安”

    吕本之稍想了想“其实我知道的也不多,不过准备工作就是按照定安列出的提纲做的他说要等你们来了再请教一下,所以还未形成决议”

    啊

    一瞬间,十多二十号人的目光都像是箭一样,钉到了李定安的脸上。

    就连丁守义和吴湘都愣了。

    之前他们还以为,也就是出于“文物所属人”的原故,国博和故宫客气了一下。

    没想到,这两家玩真的

    两人对视了一眼,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这两个还好,多少知道点内情,而身后的那四位教授还是第一次见李定安,所以惊的眼珠子差点掉地上。

    没错啊,昨天开会的时候,丁院长和吴教授都提过李定安是京大的学生,也说过,这一次研究的文物就是他出资购买的,言下之意,他这个项目负责人只是挂个名。

    但谁想,国博和故宫会真的让一个研一的学生具体负责

    这也太儿戏了吧

    再后面,沈英秀和闫宗江兴奋的眼珠子直发光,剩下的那五位则酸的像是喝了上吨的醋。

    这会儿已经不是后悔肠子青,而是扎了几刀,生疼生疼等于送上门的学术成果,被他们硬生生的给推了出去

    李定安从来都不是那种“机会到了眼前,我还要客气”一下的人,所以他并没有干等,而是从昨天就开始,让馆员和文职人员该准备资料准备资料,该调试仪器调试仪器。

    当然,该有的礼貌肯定的有,比如现在

    他拿起公文包,从里面取出一张纸“丁院、吴教授,你们看需不需要改一下,或是补充一下。”

    态度很端正,话说的也很客气,其中却充满了自信。

    “哦”丁守义下意识看了看他,接过了文件。

    吴湘也准备顺带着看一眼,但刚一偏头,无意中发现何安邦的神情好像有点古怪。

    嘴角微勾,似笑非笑,眼睛微微发亮,就像准备看戏一样。

    而且并非是他一个,感觉马献明,杨丽川,甚至是吕本之,都好像有那么点儿期待的模样

    有什么不对

    心中狐疑,吴湘低下了头。

    纸上的字不多,只有八九行,也就是将之前那三个大标题稍微细化了一下。排最前面的,就是蒙古瓷相关的课题。

    粗略了瞅了瞅,他的神情猛的一顿不是只揉合了一点民族文化的普通瓷器吗,这又是什么东西

    一、道咸时期,釉上彩技术在ng地区的普及与发展。

    二、道咸时期,珐琅工艺及浮雕工艺在ng瓷器中的应用。

    三、中西方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清中期ng地区浮雕珐琅瓷器。

    就三个标题,几十个字,前两个还好,两人只是下意识的皱了两下眉头。但看到第三个标题的时候,丁守义和吴湘一脸的呆滞。

    什么东西,珐琅浮雕瓷器

    见过的珐琅彩瓷器不少,浮雕青花也很多,甚至将这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文物也见过,比如堑胎珐琅,比如掐丝珐琅,但那是铜器。

    绝对的,两个词连到一块用来命名瓷器,真心是第一次见。

    再看一遍,没错,中间没顿号,也没逗号

    稍一顿,丁守义精神一振,眼睛都亮了“何馆长,这是什么意思”

    何安邦矜持的笑了笑“当然是从这批瓷器上面发现了新技术、新工艺,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元素丁院长,你觉得,这算不算得上是年度考古最大发现”

    怎么可能不算

    一刹那,丁守义心脏猛的一跳前些年,国家文物局研究中心在xj发现了马克留木王朝时期的瓷器。还是相对普通的“釉上彩瓷”,不过融合了一些穆斯林的几何文化,就被评定为“当年考古最大发现”。

    然后连续三年,论文是一篇接着一篇的发,国家级的大奖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拿,经费是一拔接一拔的批。而每次开会,文研中心的人见了同行都是仰着头走路的

    那这一次呢

    搁文研中心的那些研究员,估计能把眼睛镶脑袋顶上

    “不是这才几天”吴湘睁圆了眼睛,又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文件,“你们怎么研究的这么快”

    仔细算算,这批瓷器运到京城才是上个星期的事情。而且昨天下午双方才通过气,说是国博基本才做好准备工作。

    而仅仅过了一个晚上,突然就有了这么多,而且这么显著的研究成果

    更关键的是,这是新技术、新工艺,更是首次出土的实物,也别说像文研中心一样,为了申请经费硬是磨磨蹭蹭的拖了三年。少些算,想研究透彻,怎么也得以“年”论吧

    “吴教授,这只是大致范围”吕本之笑着提醒,“当然,我也看过,几位瓷器方面的馆员也看过,基本都认同这几个论点,所以如今就剩论证了”

    我当然知道这是大致不对,这哪是范围,这完全就是中心论点。

    学术研究三大步骤

    一、确定范围与内容,

    二、确定中心论点,

    三、论证

    所以说,这虽然只是薄薄的一页纸,却已经将这个项目的工程量完成了一大半,而且是最难的那一部分。

    就好比挖矿寻找金矿的大致范围、以及确切位置才是最艰难的,剩下的无非就是挖

    “谁发现的哦,还有”丁守义同样有些怔,“这三个论点,又是谁总结的”

    何安邦和吕本之都没说话,包括十数位馆员。但动作却出奇的一致,全都看着李定安。

    而一瞬间,时间都好像停滞了一样。

    不论是丁守义、还是吴湘,或是四位教授,以及高胜东、白如,更或是七位同学,一个赛一个的懵逼。

    这些论题,全是李定安独立完成的

    不然故宫和国博的人不会是这么一副表情。

    “嘶”的一声,吴湘猝然醒悟,“什么时候发现的”

    李定安叹了一口气“就昨天”

    这是实话。

    q的时候,他发现这批瓷器用的是珐琅上色,还是釉上彩,所以只是觉得稍有点特色,但基本没往“浮雕技术”的方面想。

    后来又忙着赚钱,压根就没顾上。

    直到昨天上午仔细看的时候,才发现这东西还用了堑胎珐琅和掐丝珐琅的“胎刻工艺”。

    所以,他就知道又赚大发了三篇论文哪能够,估计得十好几篇

    吴湘又想问“你怎么发现的”,则话到了嘴边又被他吞了下去因为标题上写的清清楚楚。

    乍一想珐琅与浮雕瓷技术都是清早就引进国内的,釉上彩更早,宋以前就有,而且这三样工艺的特点都很显著,并不是太难认。

    问题是,把这三样工艺揉合在一起后,是不是依旧好认

    吴湘暂时不知道,因为他还没看过实物,但看这十多位馆员的表情就知道,难度非常大。

    不然的话,这些瓷器在国博堆了快一个星期,哪还能轮的着李定安去发现

    反过来,从某种程度而言,李定安的鉴赏水平是不是比这些馆员要稍高那么一丝丝

    想到这里,吴湘突然就笑了这个弟子没白收

    而一旁的丁守义同样如此,庆幸吴湘坚持要为他这个学生走后门的时候,自己没有太过坚持原则。

    但更多的,却是后悔

    之前吴湘还问过他,要不要从李定安手里买一些蒙古瓷回来,研究研究。

    但他觉得京大这么多课题,没必要和故宫与国博争项目,所以就没同意。

    此时再想,当时他但凡点点头,还有国博和故宫什么事

    这可是新技术、新工艺,绝对能让文化、教育两大部门连着批年经费都不带皱一下眉头的那种项目。

    十年都不一定能碰到一次

    所以,越想就越后悔

    这两位如此,更遑论剩下的四位教授、两位助教、七位同学。

    怪不得吴教授动不动就提,动不动就吹

    怪不得国博和故宫的馆员叫李定安是“老师”

    说实话,真心的,七个同学七个都是类似的念头这水平还上什么学,感觉当他们老师都绰绰有余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