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471章 柴窑天青釉
    已经是十月中,外面的平均温度已经降到了十度左右,但仓库里暖如初夏。

    清点工作紧锣密鼓,专家们有条不紊。

    李定安穿着薄夹克,双手插着外套的兜,挨个操作室溜达。

    乍一看,就跟个二流子似的,哪有一点专家学者的派头

    但不论进了哪一间,专家们都会停一下,跟他打声招呼。

    言语都很客气,表情都很和善,隐约之间,还透着一丝丝尊敬。

    虽然没有公开讲,但在这里,却已经成了人尽皆知的秘密为了这些文物,他九死一生,命悬一线,修养了整整两个月

    所以,想不尊敬都难。

    李定安乐呵呵的回应,再顺口问一下进展。偶尔遇上小问题,也会和专家们探讨几句。

    就这样,他一间一间的逛

    “李老师,稍等一下”

    刚要进字画室,有人招了招手,他定睛一瞅哈哈,顾春风

    以前不认识,更没接触过,但通过这些天的观察,顾春风待人谦和,有问必答,顶级学者该有的气度和修养他一样不缺。

    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一副德高望众,虚怀若谷的长者风范。

    但李定安一直忘不了,那天第一次见到汝瓷时,顾春风眼中那抹怨毒、愤恨、嫉妒、贪婪的神色。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很难相信,只是一个眼神,竟然能蕴藏如此多的情绪

    所以,这个人很厉害,反正换成他,绝对做不到现在这样心中恨的咬牙切齿,却对你温声细雨,笑语晏晏

    “顾主任好”

    李定安脸上露出温和的笑,不紧不慢的走了过去。

    顾春风点点头“有几件东西,我们感觉有点问题,所以想请李老师指点指点。”

    “顾主任,夸张了,你比吴教授的年纪都大,又是业界前辈,哪敢让您说指点之类的话”

    不得不说,心眼越多的人,心思就越敏感顾春风老感觉,李定安的话里有点“你一把年纪活狗身上”的意思

    但看他表情又不像笑吟吟的,语气不卑不亢,眼神中稍稍带着点后进见到前辈的敬意。

    嗯,刚才应该是错觉

    “李老师太谦虚,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吗”

    “顾主任别这么说,我还真没到“达”的程度”

    两个人说说笑笑,并肩进了瓷器室,气氛真就说不出的融洽。

    看着实时监控,邓局长叹了一口气刘部说不用提醒,李定安有分寸,还真没说错。

    看这架势,这小子已经能和顾春风这样的老狐狸过两招了

    一如继往,瓷器室的专家们都停了下来,热情打着招呼,李定安一一回应,态度不要太好。

    寒喧了几句,顾春风又带他到了长案前,上面摆着十多件汝瓷。器形五花八门有瓶、有盏,有碗,有罐。

    青中泛绿,绿中泛蓝,釉面莹润,如玉一般。

    乍一看,并没有什么区别。

    李定安低下头,仔细的瞅了瞅这些瓷器之间,好像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不一样

    看了好一阵,他直起腰,又看了看顾春风“有色差”

    “李老师好眼力,就是有色差”顾春风竖了个大拇指,“所以我们在讨论,造成色差的具体原因。”

    “最终结论呢”

    “暂时没有结论”

    杨其昌摇摇头,“沈老师倾向于入炉时的湿度和烧结时的温度,我倾向于釉面结晶时的氧气含量及氧化程度,范老师觉得是烧结的时间长短而造成的”

    好像都对,这些都是瓷器成釉的决定性因素

    转着念头,李定安又怔了怔嗯,杨其昌,沈少明,范元

    好家伙,陇共八个陶瓷专家,你们分成了三派

    还全是故宫出来的

    再联想一下他们的出身,就挺有意思范元是顾春风的学生,而2000年之前,故宫的瓷器研究工作就是顾春风主持。

    他调到文物局,林子良空降。

    林子良之后是陈叔才,他收了两个学生一个是眼前的杨其昌,留在故宫没挪窝。另一个是陈叔才刚退休,就被何安邦慧眼识珠,弄到国博的马献明。

    陈叔才之后才是吕本之,沈少明在南京的时候就跟着吕本之,不像学生,胜似学生。

    所以,乍一看,就像是故宫前后三代瓷器所所长的学生要争个高低

    同步说明,顾春风暂时也没有明确的判断,不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确实有点讨教的意味。

    他随口问着,“顾主任觉得呢”

    顾春风笑了笑“断不准,所以才请教李老师”

    果然意思是都有,也可能都没有。

    不奇怪,搞鉴定的都这样,名望越高,越会说车轱辘话。

    李定安不置可否,从前到后挨个上手,将长案上所有的瓷器看了一遍。

    确实有色差,有些之前还挺大。

    “杨老师,断代做了没有”

    “做了,最早到最晚,相差不过十年”

    汝窑从前到后,只存了十八年,年代处于十年之间才正常。

    “玻光度透视做了没有”

    “依次做了仰光、强光、日光,色调均在6c847067807d之间。”

    前者为翠青,后者为蓝青,处于这两者之间才叫天青。也就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天青釉。

    所以,也没问题。

    “矿土云母类型呢”

    “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类沉积岩。”

    “结构”

    “块壮伟晶岩的全分伟晶盐。”

    “有没有推导过初始矿土元素比例”

    “有a2o3平均含量应该在60左右,sio2平均含量为13,e2o3平均含量为4到5之间”

    看似没问题,所有数据,好像都符合汝窑瓷的特征

    如果依此推断,造成色差的原因,就是刚才副组长杨其昌提到的那几种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烧结时长。

    但李定安总感觉漏掉了点什么。

    “杨老师,相关数据和资料在不在” “在”

    杨其昌连忙递上文件夹。

    李定安顺手翻开。

    实验做的不少,记录的也很详细,除了他之前问过的玻光度、矿土类型、结构类型、元素比例,还有附着土纲类型、发育成土类型、矿土富铝率、脱硅率等等等等。

    翻了一遍,没感觉少了什么。

    暂时没什么头绪,他正准备把文件夹还回去,一份不起眼的实验数据映入眼中

    编号rc12。

    类型笔洗。

    取样部位圈足。

    h值69

    编号rc05

    类型梅瓶。

    取样部位瓶口注,残器。

    h值71

    乍一看,很正常,之间相差只有02,酸碱度处于同一区间。

    但不正常的是,梅瓶的矿土成份中,cao的含量高的离谱。

    这种情况依旧很常见或是美白,或是增加强度和可塑性,古人往往会在塑胎时加入大量的石灰。

    问题是,加了这么多石灰,梅瓶的酸碱度,竟然和没加石灰的笔洗持平

    但不应该啊同样的矿土成份,同样的晶体结构,同样的富铝率和脱硅率,别说加了这么多石灰,就是加一点儿,酸碱度都会“噌噌噌”的往两边跑

    嗯酸碱度

    刹那,脑海里仿佛闪过了一道光,李定安恍然大悟。

    他终于知道,之前漏掉了什么水

    烧瓷器,除了矿土,除了釉料,还需要水,水,水

    一点都不夸张同样的工艺,同样的矿土,甚至窑口处于同一条河流,但就因为一个处于上游,一个处于水游,烧出的瓷器,比茅台酒厂在遵义仁怀市,还是汇川区酿出的茅台酒的区别还要大。

    就比如,上游是哥窑,下游是弟窑,相距不过十数里,除了水,剩下的一模一样,哥俩甚至是一奶同胞,你会的我也会,但烧出来的东西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定安也明白了,笔洗和梅瓶之间为什么会有色差。

    因为这两件东西,压根就不是从同一口窑里烧出来的两口窑之间的距离差了一百多公里,洗泥、塑胎时所用的水的水质,比同一条河的上游水和下游水的区别还要大。

    但皇帝要求老子管你那么多反正你烧不成统一的颜色,统统砍头。

    那怎么办

    只能一样一样的试,或是用化妆土,或是调制不同的釉料配方,或是升炉温,更或降炉温,再不就多烧半天或少烧半天

    不停的试,没完没了的折腾,还真试了出来洗泥时,水里加石灰。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水质酸碱度不同,所以才造成瓷器颜色不同。之后加了石灰,使两者之间h值接近,烧出的颜色自然也就接近了。

    问题是,那是古代

    李定安长舒了一口气,放下了文件夹,又指了指梅瓶和笔洗

    “请相关机构检测分析一下矿层赋存岩层形成时间,另外,再做一下附着土壤检测”

    矿层赋存这啥玩意

    专家们齐齐的瞪圆了眼睛。

    还好,他们至少知道,李定安说的后面的是什么就是除铝土外的土质成分分析,以区分不同矿土之间的区别。

    意思就是笔洗和梅瓶,不是从同一种窑口里烧出来的

    换种说法宋代时,除了汝窑,宋代还有其他的窑品在烧汝瓷

    想到这一点,有一个算一个,加上顾春风,脑袋里全都是一个声音嗡嗡嗡嗡嗡

    怎么可能

    后面有一位专家举起了手,硬挤出一丝笑“李老师,为什么还要测附着土壤成份”

    李定安笑了笑“方老师,你不是已经想到了吗”

    没错,他就是那个意思。

    所有专家的专家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顾春风盯着他,伸出了两根手指“两口汝窑”

    伱也真敢想

    李定安犹豫了一下“从广义而言,也可以这么说,但如果从地域而论,就不能算汝瓷,只能称之为天青釉。”

    天青釉就是汝窑,汝窑就是天青釉有什么区别。

    但到了李定安嘴里,就有了区别

    “意思就是宋朝时,其他窑也能烧出和汝瓷相同的天青釉瓷器”

    李定安点头“对”

    对什么啊对

    顾春风转过头,剩下的专家比他还要茫然。意思就是,谁都没听过

    他猛呼一口气“在哪”

    “好几处”李定安指指梅瓶,“但这一只,应该出自郑州”

    这不扯淡嘛

    汝窑之所以叫汝窑,就是因为建在汝州,怎么从郑州又冒出来了一座

    两个地方差了一百多公里

    “老师应该都知道宋人叶寘坦斋笔衡宋徽宗遂命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辅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谓之天青”

    “对,只有汝窑才有天青釉”

    “坦斋笔衡记载,确实是这样,但还有”

    李定安稍顿了一下,“欧阳修归田集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其中还记载之前的汝窑只烧青瓷,但只有卵白、翠青、豆青、粉青、虾青但正如欧阳修所载,到神宗时,就禁烧了原因就在于用玛瑙为釉料,过于奢侈

    “还是欧阳修的归田集,记载汝窑花觚时提过一句柴氏窑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世所希有”

    顾春风脸色一变柴窑

    杨其昌嗫喏着嘴唇“老沈,李老师啥意思”

    “你明明听懂了你问我”

    杨其昌当然听懂了,只是有点不敢信汝窑承自柴窑,北宋之前,就有天青釉

    而柴窑,不正好就在古代的辅州,现在的郑州

    问题是,李定安讲的,为什么和他看到的不一样

    就归田集,“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这一句,他确实看到过。但后面一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这一句,他想破脑袋,也没想起来

    “因为现有的不全”

    “我知道啊,现在的归田集残本”范元愣了一下“李老师见过全本”

    李定安不吱声了。

    他真见过,就山洞里全套的归田集。

    问题是,字画类的文物已清点了一遍,但好多都好像没运回来,其中就包括这一本。

    “别急,过两天应该就能看到。”

    专家们突然就明白了归田集有全本,之前就和这些汝瓷在一起。

    李定安看过,所以才敢说,这是柴窑天青釉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