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汉末:家祖乡啬夫 > 第144章 施恩法正,征辟贤才
    第144章 施恩法正,征辟贤才

    法家家道中落,前来吊唁法真官职最高者,也不过是郿县县令。

    郿县县令过来吊唁,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没有在此地过多停留,就以公务繁忙为由离去了。

    故此,当法真之孙得知左将军周琦前来吊唁以后,哪怕仍旧处于悲伤之中,也不敢有丝毫怠慢,急忙出来相迎。

    “法正拜见左将军”

    没错,这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正是历史上刘备麾下赫赫有名的法正法孝直。

    当然,此时的法正尚未及冠,因此也没有表字。

    说起法正此人,争议也比较大,其才能与智谋不必多说,活着的时候深受刘备器重,算得上是谋主之类的存在。

    汉中之战,几乎是刘备唯一一次在正面战场击败曹操,也法正在背后谋划。

    奈何法正早夭,季汉可谓是痛失大才。

    之所以说法正此人颇有争议,乃是因为其性格的缘故,是那种有恩必报,有仇必报之人。

    法正小气到了何种程度几乎算得上是睚眦必报。

    不过周琦对于季汉的历史颇有研究,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来看,却隐约觉得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无论是法正看似睚眦必报的举动,还是莫名其妙就英年早逝,都存在着诸多疑点。

    先说法正睚眦必报这件事情吧,应该与派系之争有关。

    当初以吴懿、法正为首的东州派系,由于迎刘备有功,也或许是刘备故意扶持,所以风头正盛,甚至一度压制住了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

    荆州派系跟随刘备时间较长,在刘备麾下担任要职的官员也最多。

    可东州派系算得上是半个益州本土势力,再加上刘备娶了吴懿妹妹,又十分宠幸法正,双方这才能够保持平衡。

    两大派系明争暗斗,从制定蜀科就开始了。

    诸葛亮认为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日久,应当用重典。

    诸葛亮的这种举措虽然切中时弊,可真要如此施行下去,必然会触动许多东州派系官员的利益。

    为何

    盖因自刘焉进入益州以后,为了对抗益州本土势力,就大肆启用东州人氏,并且组建了东州军。

    东州派系作为外来者,想要在益州立足,自然要向益州本土势力举起屠刀,因此覆灭了许多益州大族,侵占了数之不尽的益州田地。

    所以自刘焉入益州开始,益州就动乱不休,东州人氏也巧取豪夺,多行恶事。

    后世东吴名将甘宁,乃益州本土人士,就曾参与过叛乱,最终兵败投奔刘表。

    如果诸葛亮从严整顿益州,那么这些东州人氏将首当其冲,利益必将受损。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有了法正仗着刘备之宠幸睚眦必报,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的事情发生。

    益州变法,正欲推行蜀科。

    可法正却知法犯法,故意触犯蜀科,如果连法正都不能处置,蜀科又怎么可能推行下去

    就好比当初商鞅变法,正是先处置了公子虔与太子嬴驷,才能立下律法的威严,让秦国上下莫敢触犯新法。

    诸葛亮自知处置不了法正,制定好的蜀科自然也形同虚设,难以推行。

    法正此举,不仅取得了政治斗争的暂时胜利,还故意自污名声,因此深得刘备器重。

    对于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

    像法正这样恶名在外却有能力的臣子,远远要比诸葛亮这种品德无瑕者更受欢迎。

    所以说,历史上真正的法正,未必就是那种睚眦必报之人,也有可能是政治斗争的需求。

    至于法正之死,更是扑朔迷离。

    史书上只记载了对方终年四十五岁,究竟是病逝还是如何,没有任毫史料记载,只是轻飘飘的一句带过。

    但很有意思的是。

    法正逝世那年有些蹊跷,正好是汉中之战胜利的次年,也是关羽战死、孟达投魏的同年。

    这些事情单独看不觉得什么。

    可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各种蛛丝马迹进行推敲,就大有问题了。

    法正能够跟随刘备在汉中与曹操交战数年,直至战争结束,说明身体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关羽战死与孟达投魏以后,法正就忽然莫名其妙死了,着实蹊跷。

    孟达此人,乃法正同乡兼至交好友,关系之亲密自不用说,也是东洲派系的强有力支持者。

    彼时刘备麾下关羽、张飞等握有兵权的将领,几乎都十分推崇敬重诸葛亮。

    反观东州派系,却几乎没有掌握什么兵权。

    汉中之战获胜以后。

    作为东州派系的孟达却是得到了领兵之权,或许也是东州派系想要借此插手军权。

    当时汉中郡东部各县还在曹操手中,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上庸,想要打通益州前往荆州的道路。

    后世有很多阴谋论者,说关羽在荆州孤军奋战几年,刘备都没派兵支援,可能是刘备忌惮关羽,才没有发兵。

    这些纯属扯淡。

    关羽在荆州大战的时候,汉中之战也打得十分惨烈,且房陵、上庸也被曹操占据、切断了益州与荆州北部的路线。

    汉中之战刚刚结束,刘备就派孟达领兵攻打房陵、上庸,显然是准备起大军支援关羽。

    孟达不负所望,很快就攻下了房陵。

    不过此时孟达或许是为了派系之争,已经有些丧心病狂,居然纵兵杀死了当时的房陵太守蒯祺。

    蒯祺何许人也

    那可是荆州望族蒯氏族人,更是诸葛亮的姐夫。

    无论是哪种身份,蒯祺这个人都杀不得,但对方的的确确被孟达所杀。

    这么一来,荆州派系与东州派系之间,岂不彻底撕破了脸皮

    果不其然。

    或许是荆州派系的施压,本来攻下房陵立下大功的孟达,却被刘备以难担大任为由,派遣自己的义子刘封统其麾下兵马,攻打上庸。

    因此这事,孟达估计怀恨在心。

    所以故意挑拨关羽与刘封之间的关系,不让刘封发兵支援关羽。

    否则若汇集了上庸兵马,或许能够弥补关羽兵力不足的短板,早就攻下了襄阳、樊城,也不会有后来的大败。

    孟达或许只是不想让关羽立下大功,却没想到战事居然会急转直下。

    关羽兵败身亡以后,孟达担心被问罪,直接带人叛逃进入了曹魏。

    本来如日中天的季汉以及东州派系,也因为孟达的种种骚操作,遭受到重创。

    然后,作为孟达同乡兼好友的法正就死了。

    以刘备的性格,不见得会迁怒法正将其杀掉。

    极有可能是法正自觉识人不明,以致季汉失去了荆州以及关羽这员大将,这才忧愤而死。

    只能说,可惜了法正这位大才。

    周琦本来不记得法正家乡在哪里,也是在得知名士法真去世的消息以后,才想到了法正这位牛人,所以才特意前来拜访。

    他看着眼前尚显稚嫩,脸上带着深深疲惫之色的法正,急忙上前将其扶住。

    “吾素闻令祖之名,此前忙于军务,所以未能冒昧前来拜访。”

    “今日骤然闻令祖去世,吾深感痛惜,后悔未能早日前来与先生一见,所以才不请自来,冒昧来此吊唁,还请勿怪。”

    法正脸上挤出了些许笑容,道“左将军能于百忙之中抽空前来吊唁家祖,我已经感激不尽,岂敢怪罪”

    “将军请进”

    法正伸手虚引,请周琦进入屋内。

    周琦跟着法正来到灵堂,按照当地礼节开始吊唁逝者,吊唁完毕以后并未离去,反而留了下来与法正攀谈了一阵。

    他惊奇的发现。

    法正虽然只有十二三岁,却才思敏捷,聪慧异常,对于诸子百家以及兵书战策,也十分精通。

    虽然在周琦看来,法正现在还属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可是假以时日,必然成就非凡。

    “你所学如此渊博,真是令人惊叹啊。”

    法正有些黯然的说道“自从家父不幸病逝于任上之后,家祖就不再沉迷治学,而是对我悉心教导,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周琦叹道“令祖学识渊博,乃当世大儒,吾恨不能与之相见。”

    末了,周琦拍了拍法正肩膀,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吾与汝经历颇有相同之处,亦是家道中落,早年丧父,由祖父抚养成人,并且悉心教导。”

    “奈何祖父因为民请命之故,撞死于国相府门前,自那以后,家中就只剩我一人。”

    “那一年,我只有十七岁。”

    “岁月如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有了些许微不足道的成就,足以告慰亡者。”

    “当年我之出身以及处境,甚至比不过如今的你。”

    “我希望经由此事以后,你莫要颓废,更应该发愤图强,刻苦求学,光耀门楣。”

    说到这里,周琦略微停顿了一下,而后继续说道“在我驻扎郿县期间,伱无论遇到了何等事情,都可以前来军营寻我。”

    言毕,周琦扯下了自己随身的玉佩,道“就算我以后离开了郿县,你若是遇到困难,也可持此信物前去寻求帮助。”

    “若你成年以后,想要为官或者没有去处,都可以去寻我,吾必鼎力相助。”

    法正接过了周琦递过来的玉佩,却是感觉有些发蒙。

    他不晓得,素来与自己家没有往来的左将军,为何会对自己如此亲善。

    “我能冒昧问一下,将军为何如此厚待我吗”

    周琦凝视着法正的眼睛,道“因为我觉得,你日后成就必然不可限量,而且我也的确十分敬重令祖。”

    “你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我的眼光。”

    言毕,周琦令人留下了重礼以及大量钱财,这才告辞而去,只剩下法正在风中凌乱。

    他看着周琦那渐行渐远的背影,紧了紧自己的拳头,而后小心翼翼将那块玉佩收了起来。

    周琦直到离去,都没有明确提出要招揽法正。

    因为他知晓,法正现在还太小,如果过早跟在自己身旁,反而有可能会阻碍对方正常的成长。

    以法正的性格,日后若是想要投奔某位君主,只要周琦能够占据一地,凭借今日交情,对方大概率会主动来投自己。

    周琦现在,只需结恩义于法正即可。

    左将军周琦前往吊唁法真的消息,很快就在郿县传开。

    本来已经有些冷清的法家,再次变得门庭若市,很多县内大族以及富商、豪绅,都带着重礼前来吊唁。

    法正看着熙熙攘攘的院子,却是深知,这些人都是看着左将军的面子,才会前来。

    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周琦前来拜访已经没落的法家,无异于就是雪中送炭,对方送来的那些礼物以及钱财,也能解决法家今后数年的生计问题。

    这份恩情,法正将铭记于心。

    周琦返回军营以后,却是忽然想到,自己应该趁着现在位高权重的机会,提前招揽一些人才。

    就算讨贼结束以后,不能将他们留在身边,却也可以先施以恩义。

    等到未来诸侯并起之际,只要自己能够占据一地,这些人权衡利弊以后,也未尝不会主动前去投靠。

    “可以征辟哪些人呢”

    周琦待在营帐之内,开始苦思冥想。

    首先,周琦就排除了那些士人名流。

    别看他现在位高权重,却也未必会被那些自视甚高的士人名流放在眼中,最好还是征辟那些出身寒门的历史名将。

    其次,对方也不能距离司隶太远,而且也不能没有一点名声。

    否则他也没有理由,就随便征辟别人。

    就算征辟过来了,也不能给那些没有名望又出身寒门之人官职,如此又怎能结之以恩义

    “现在我谋士有戏志才,其余出身士族的谋士暂且不用想。”

    “猛将方面有典韦、许褚、项弘,并不缺乏冲锋陷阵的将领,却缺乏擅长练兵以及能够独领一军的大将。”

    想到这里,周琦不由眼睛一亮。

    他喃喃自语道道“说起练兵,陷阵营无人不知,汉末名将高顺所统七百人,将众整齐,每战必克,故有“陷阵营”之美誉。”

    “高顺好像乃是并州人氏,料想并非无名之辈,我麾下刚好有五千并州郡兵,正好向他们打听一下。”

    “说起智勇双全,能够独领一军的大将,非关羽、张辽、徐晃莫属。”

    “关羽大器晚成,乃河东人氏,距离我这里并不远,且又出身寒门,若能施以恩义,倒是不错的选择。”

    “只可惜,他现在已经投了刘备。”

    “至于张辽,虽年仅十九岁,却已经名扬并州,此前就已经被并州刺史丁原召为从事,派到大将军何进麾下前往河北募兵,此时尚未回返。”

    “就算回返,以丁原对张辽的器重,想要挖人恐怕也难。”

    “倒是徐晃,家在河东郡,如今虽只是郡中一小吏,却也颇有勇名,反倒是我征辟的最佳人选。”

    “如果能够招募到高顺、徐晃,那么我麾下谋士、猛将、统兵之将、练兵之将都有了,还缺一位内政人才。”

    “内政人才大多出身士族,并不好招募。”

    “不过我也算运气好,京兆正好有一位家道中落,却颇有孝名又擅长政务之人,若能征辟此人,至少可以帮我治理一郡之地。”

    “若成长起来,治理一州之地都绰绰有余。”

    心中有了计较,周琦当即先往河东发了一封征辟文书,征辟素有勇名的徐晃前来军中任职。

    随后,他也朝京兆发了一封征辟文书,征召杜畿前来负责调拨军用物资。

    “现在只剩下高顺了,希望能够打听到他的下落。”

    周琦亲自前往并州郡兵训练之地,负责训练并州五千郡兵者正是典韦。

    当初之所以让典韦统帅并州士卒,就是因为考虑到并州处于边塞地区,那里民风彪悍,士卒好战,崇尚勇武。

    典韦虽无统兵之才,但执行力尚可,按照周琦制定的计划训练士卒,也能镇住并州军,倒也弄得有声有色。

    典韦看到周琦过来,急忙上前见礼,道“将军时常在项伯德那边帮助训练士卒,为何今日有时间来我这里”

    周琦笑道“我来看看典君麾下士卒训练的如何了。”

    典韦闻言,却是拍着胸脯保证道“将军且放心,论勇武善战,两万兵马之中并州军当居首位。”

    “若论军纪严明,吾麾下并州军也是第一。”

    周琦目光微动,笑道“我记得此前在美阳之时,这些并州军军纪可是最差,怎么可能短时间之内,就变得军纪严明”

    典韦有几斤几两,周琦深知,并不相信对方能够做到这点。

    典韦脸上露出了神秘的笑容,压低声音说道“我前几天可是发现了一位练兵奇才,其虽只是一介屯长,结成战阵却能挡两百人,军中无人不服。”

    “我自己不会练兵,就让他帮我练,军容、军纪果然快速得到改变。”

    周琦笑着问道“你且说说,那人姓甚名谁”

    典韦道“那人唤作高顺,勇武非凡,能在我手下支撑十招不败,练兵也非常厉害。”

    周琦闻言大喜,暗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前面两千字写法正有点啰嗦,兄弟们莫怪哈。我最开始其实打算写后三国时期,大纲、开头都写好了,资料也查了很多,所以发现了很多没有被明确记载的有趣事情。

    法正那段我没有瞎编,而是把各种杂乱的史料糅和在一起,再加以合理推测,由于篇幅缘故,所以没有细写。

    这本书写不到那个时候,所以一时兴起多说了几句。

    至于征辟人才,也是受了兄弟们的提醒,是时候富裕一波,不用苦哈哈结交人才了。

    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兄弟们有啥好的想法和建议,都可以在书评区说一说,我这个人最喜欢抄书评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