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直播鉴宝,恭喜大哥喜提牢饭 > 第247章 意料之中
    第247章 意料之中

    “二十五万,一次,有人出价比二十五高的吗”

    “二十六万,来自麦克的电话委托”

    张扬顺着沈洋玲手指的方向看去,委托席上的代拍经纪人们,一个比一个忙碌。

    与此同时,这幅溪山月景的价格也开始飞速上涨。

    唐伯虎的画名气足够大,竞价很热闹。

    张扬不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唐寅的画作也不适合放进海林博物馆,干脆舒舒服服的躺着看戏。

    最后的成交价定格在38万。

    和他预想的40万差不多,这也是他敢直接加速的原因。

    “第二件拍品,桃花源记,落款是仇英。”

    “起拍价二十万,单次加价五千。有人要出价吗”

    仇英

    画明代版清明上河图的那个仇英吗

    张扬认识这个人,是因为他和唐寅、沈周、文征明一起,合称为“明四大家”。

    拍卖行安排仇英和唐寅的作品前后脚上拍,起拍价都一样,应该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不过这件拍品,张扬没有选择“加速”。

    仇英什么知名度和唐寅同样的起拍价

    书画类藏品的价格,不光看作者的水平,也看名气。

    论出圈程度,唐伯虎遥遥领先。

    这起拍价,有坑。

    果然,第二件拍品最后的成交价,仅仅在20万起拍价的基础上,上浮了五千。

    就张扬正前方的男子,叫了一口价。

    然后就成交了。

    沈洋玲落锤后,张扬听到前面的老哥倒吸了一口凉气。

    接着是一声饱含深情的咒骂声

    “焯”

    显然他已经知道,自己亏了。

    亏了多少

    张扬保守估计得有小十万吧。

    主舞台上,拍卖还在继续。

    明清两代的书画家作品陆续登场。

    很多名字,张扬听都没听过,只能干看热闹。

    而那些张扬听说过的人,比如曾国藩、刘墉、董其昌,他们的作品,都拍卖非常顺利。

    等到拍卖进程过半,终于轮到徽宗了。

    一幅幽花小禽绢本设色画卷,尺寸很小,长和宽都不超过30厘米。

    上面画的是一只在菊花丛中啄食的小麻雀,简称“雀食菊花”。

    左上角的睿思东阁印,是经过历史学家考证过的、宋徽宗赵佶的御印。

    这真是宋徽宗的御笔亲作吗

    「生产时间1102年」

    也就是宋徽宗在位的崇宁元年。

    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依据,证明这画就是赵佶画的。

    像川博里收藏的那幅腊梅双禽图,上面有徽宗原创的瘦金体的题字,一眼真。

    其他几幅藏在博物馆里的真迹,也都有题字。

    但这幅花鸟图上只有一个印。

    这不符合宋徽宗的习惯,毕竟章都盖了,显然是认可了这幅画的。

    物品信息也只是给出了“疑似真迹”的评价。

    不过现场参拍的人,可不管这么多。

    就像慈禧的画不是她亲自动手的画、但依然受追捧一样,这幅花鸟图,能盖上徽宗的御印,画作本身又没有明显的瑕疵,那就有收藏价值啊。

    价格很快一路飙升到了153万。

    这已经在起拍价的基础上,翻了三倍还要多。

    现场只剩下委托席的两个电话委托,还在较劲。

    很快,两个大佬远程决出了高下。

    “170万一次,来自安妮的电话委托。”

    “170万二次,还有人要出价吗”

    “170万”

    眼看沈洋玲准备落锤,张扬赶紧举起了自己的小牌子。

    和这位美女拍卖师对视一眼后,他做了个“八”的手势。

    别搁这儿五千、五千的往上加了,直接快进到180万。

    张扬选择出手,当然是有底气的。

    就在刚刚,他根据拍行给的资料,搜到了这幅画之前在其他场合拍的照,有了新的发现

    这幅画被裁切过。

    其实光看画的尺寸也能发现一点端倪。

    北宋后期虽然积贫积弱,但做皇帝的,也不至于在一张抹嘴布上作画吧。

    再看画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在霓虹的某家博物館展出过。

    很明显是战时被搜刮出境的文物。

    当时还是一幅完整的画,画的右侧,写有徽宗标志性的“天下一人”。

    在座的其他竞拍者,应该有不少人知道这个信息。

    但他们没法像张扬这么肯定,东西就是在崇宁元年画的。

    宋朝到近代,这么多年,仿徽宗的画作不在少数。

    连佳士得都只敢在拍品信息后,标注一个传字,不敢标款字。

    意思是有序流传过一段时间;没法确定落款的御印是不是徽宗那个。

    可张扬很清楚,崇宁元年,那时候徽宗刚继位不久。

    除了赵佶本人,哪个不怕死的,敢在自己的画上,写“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啊

    宋朝皇帝的皇城司可不是吃素的。

    是谁、以什么样的心态,裁切了这幅画,现在不得而知。

    可能涉及到,它为什么会从博物馆流落到拍卖会。

    但现在,尽管失去了写有瘦金体落款的那部分,这小半幅宋徽宗的真迹,一千万以下,张扬都觉得值。

    至于为什么拖到最后才出价,完全是因为他懒得一次次举手。

    你们先争,我来一锤定音。

    “一百八十万五千,还有人出价吗”

    拍卖席上的沈洋玲问这话时,直勾勾的看向张扬。

    电话委托那边的大佬不死心,又加了一口价。

    张扬毫不犹豫,直接举牌,190万。

    还在五千

    哥们儿没弄清楚状况吧

    懂不懂什么叫“势在必得”啊

    “190万,现场有人出价190万。”

    “还有比190万更高的吗”

    张扬这不讲武德的加价方式,一股王霸之气扑面而来。

    成功的让最后那个电话委托的竞拍者犹豫了。

    犹豫就会败北。

    “咚”的一声,木锤落下。

    这幅被裁切过的幽花小禽,以190万的价格,成交

    张扬背过手,偷偷伸了个懒腰。

    爽,花钱的感觉好爽。

    现在他很期待,明天下午,自己卖翡翠挣钱的时候,能不能更爽一点

    紧跟着徽宗画作上拍的,是宋朝赵姓族人最后的荣光,赵孟顋,他的两件行书珍品。

    一件是赵孟顋写给亲友的信件,整封信一共86个字,拍出了187万的高价。

    超过两万一个字,已经很便宜了。

    另一件是赵孟顋正儿八经的作品,临摹的兰亭序,一共四页。

    张扬上网搜了一下,兰亭序一共有324个字。

    要是按两万一个字算,这四页,起码也要六百五十万吧。

    奇怪的是,起拍价15万,现场的竞拍者们,竟然一直是五千、五千的往上加。

    要这么一点一点的加到六百万,估计要等到天黑了。

    张扬下意识的想加速。

    他先看了一下拍品的高清照片和视频,直到物品信息缓缓浮现

    “仿品”

    看着「生产时间」一栏里“1906年”的字样,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张扬依然有点不理解。

    东西是仿品没问题,拍卖行本来就不保真。

    但这件兰亭序,除了四页正文外,还有后世人写的题跋相当于观后感。

    最早的题跋是一个叫范允临的明朝人写的,之后还有清早期的陆嘉淑等人,这些都是小有名气的书画家。

    除非题跋是真的,但并不是写给件兰亭序。

    张扬越想越觉得合理。

    写题跋的人,人家看的是拍卖出上千万价格的真品。

    谁能想到,题跋和真品意外分开后,竟然和某件晚清的仿品在一起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