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193章 千年农业税,血泪消亡史
    新的一天,从清晨开始。

    太阳升起,各朝古人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各朝的皇帝尤为忙碌,既要忙着搭建覆盖全国的通信网,又要忙着寻找全国各地的矿藏。

    至于各朝的老百姓,则是抓紧时间处理一天的农活。

    等会还要观看视频,他们对后世取消农业税很感兴趣。

    在他们的认知中,历朝历代的老百姓都要缴纳农业税,他们无法想象后世为什么可以取消农业税。

    也正因此,他们才会如此期待主播等会播放的视频。

    他们不指望当今皇上可以学习后世取消农业税,皇上在看完视频后可以降低一点农业税,他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其实他们老百姓最感兴趣的,还是想知道后世取消农业税的原因,看看他们能不能从中借鉴一二。

    上午一开始播放的依旧是简体字教学视频,整个视频足足有好几个小时,各朝的孩子纷纷叫苦连天。

    苏晨为了加快进度,只能采取赶鸭子上架的方式。

    他也没指望各朝古人通过天幕学习,就能掌握每天的知识。

    其实天幕学习的效率很低,仅仅能够让各朝古人对简体字有一個大概的认识。

    可能各朝会有一些学霸可以很好的吸收知识,但那只是少数而已。

    想要完全掌握简体字,需要老师面对面教学,需要有老师每天督促着读书识字,仅仅观看天幕的教学视频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他加快速度把简体字过一遍,只是为了方便各朝统治者做好记录工作,然后通过兴办学校的方式,把这些简体字知识传授给学生。

    他相信以各个朝代的实力,是完全可以做到全面普及教育的。

    农作物种子可以让各朝有吃不完的粮食,世界地图可以让各朝有花不完的银子。

    解决了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各朝各代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爆炸式发展。

    他相信要不了多久,各朝的每一个郡县都会有学校,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

    在知识学习视频快要播放完之际,各朝古人纷纷停下手头上的活,而是不约而同的把目光看向天幕。

    农业税和各朝古人息息相关,大家都想看看后世怎么就把农业税给取消了。

    千年农业税,血泪消亡史

    明朝末年的一位官员,在面对因税赋过重揭竿而起的农民军时,说出了“不做安安饿殍,尤效奋臂螳螂”这句话。

    意思是你不老老实实当饿死鬼,竟然还敢螳臂当车来造反。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句话,简直是十恶不赦。

    但是封建时期的农民在官员眼里还真不过只是个纳税耗材而已,干的动就交税,干不动就主动饿死,好让朝廷省心。

    双方矛盾点归根结底在于一个税字。

    在中国古代,一般有两种税收思路。

    一种是代表着小农经济思维的人头税和劳动税。

    另一种是代表着商品经济思维的资产税和经营税。

    哲学家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历史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王覆灭更迭的不断重复罢了,这句话是有那么一丁点道理的。

    杨嗣昌胡说八道,老夫什么时候说这句话了,一定是有小人故意污蔑老夫。

    他做过一首诗,第一句说的是“不作安分降将,效尤奋臂螳螂”,根本就不是什么让老百姓老老实实当饿死鬼。

    他身为内阁大臣,尊崇孔孟之道,怎么可能说出如此丧尽天良的话。

    一看就是有人抹黑他,故意往他身上泼脏水。

    当初他举荐熊文灿负责剿匪,在他的同意下,熊文灿采取招抚策略。

    最终顺利招抚了大批流寇,其中包括张献忠,这也算做是他的政绩。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可张献忠在被招抚后,得到朝廷承诺不拆散军队、有单独驻地、税收自理、不听调、不听宣等等优待政策的情况下再次反叛。

    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说的不作安分降将是在骂张献忠。

    也不知道是哪个奸臣把这句话改成了不做安安饿殍,让他莫名其妙的背负骂名。

    在听到视频传出的第一句话时,各朝的老百姓无不怒目圆睁,气愤不已。

    让他们老老实实当饿死鬼,这种混账话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说的。

    要是让他们知道名字的话,此刻一定在弹幕上大骂这个恶官。

    尤其是处于各个王朝末年揭竿而起的老百姓,看到这句话纷纷破口大骂。

    他们也不想造反,可官府把他们往死里逼,为了求一条活路不得不造反。

    可现在有恶官剥削他们就算了,居然还敢大言不惭的让他们老老实实饿死,这谁能受得了。

    中国虽然有五千年历史,但是从秦朝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清朝覆灭,建立在小农经济税收之上的皇权集中制度始终都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性改变。

    无数人都试图推动税收向着商品经济思路转型,但是鲜有成功者。

    所以古代中国文明也被牢牢压制在重农抑商的枷锁里,迟迟等不到升级。

    重农抑商其实也正是两种税收逻辑冲突的结果。

    表面上来看,打压商业是因为商人既不事生产,还会虹吸农业人口,最终导致粮食产量不足。

    而本质上,则是由于商人大多居无定所,且商业活动复杂多样,使得古代征商业税的成本极高。

    反观农业,典型的不动产,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税基稳定,征收成本低廉,所以中国长期以来都把农业作为课税的重点对象。

    但是所谓的重农抑商,重视的也并不是农民,而是农业带来的税收。

    拿着最低的回报,干着最累的活,交着最重的税。

    因此,中国古代农民一直在逆来顺受和忍无可忍之间不断切换。

    刘彻重农抑商的本质,主要还是因为粮食产量不足,不足以养活全国人口,所以必须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让老百姓都能安心耕种。

    至于视频中提到的商业税收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

    他们大汉就有对商贾买卖货物进行收税,不管征收商业税的成本高不高,总归是可以收一些商业税的。

    其实根本在于粮食产量低,还有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

    在这种大背景下,重农抑商是必然的举措。

    只有让老百姓把心思全放在土地上,才能尽可能的种植出更多的粮食。

    否则老百姓看到做生意这么赚钱,全都蜂拥跑去做生意了,那原本就不够的粮食就更少了。

    各朝不少官员非常认同视频所说的,农民的确在逆来顺受和忍无可忍之间不断切换。

    华夏的老百姓可以说是最安分守已的,不把他们逼到绝路,他们就会一直逆来顺受下去。

    可一旦把老百姓逼到死路,他们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是非常惊人的,足以改朝换代。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主要的农业税改革,每一次改革不仅都伴随着血与泪,更是小农经济思维和商品经济思维的显化冲突。

    第一次的改革出现在明朝中期,当时明朝第一权臣张居正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文官集团加地主乡绅势力,主导推行给农民减负的一条鞭法。

    结果是张居正死后被利益集团挖坟掘尸,彻底清算。

    第二次改革是清朝雍正皇帝耗费一生强行推行的,号称一条鞭法升级版的摊丁入亩。

    为了推行这个政策,雍正杀的是人头滚滚。

    而自己更是日夜批复奏折,最后被活活累死。

    前两次,一次失败,一次勉强成功。

    直到第三次改革,借助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和加入to的三个千年级别历史机遇带来的动能,中国在2006年彻底取消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商品经济终于得以上位。

    张居正什么老夫被挖坟掘尸

    张居正目瞪口呆的愣在原地,仿佛被雷击中一般,任凭周围人怎么叫唤也毫无反应。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自己好歹也是堂堂大明首辅,死后居然落得如此下场,被人从坟墓里挖出来掘尸。

    好了好半晌,他才恍恍惚惚回过神来,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咋一听令他难以置信,可仔细想想,这种悲惨结果也在他的预料之中,只是没想到居然成真了。

    在他强行推行改革的那一刻,他就有预料自己的下场大概率以悲剧结尾。

    毕竟自古以来,改革之人都没有好下场。

    因为一旦推行改革,势必会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围攻。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推行改革千难万难,改革者想要有好下场近乎不可能。

    可即便如此,他也要强行推进改革,用强有力的手段压制反对派。

    他不为其他,只希望通过改革可以让大明朝化解危机,延续更长的国祚。

    他之所以费尽心力的改革,是因为他看到了大明朝面临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尽管他早已有心理准备,可是得知自己死后被挖坟掘尸,内心还是不可避免的悲痛。

    想想他一心一意为了大明朝,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可谓是呕心沥血,不惜得罪整个官绅阶级。

    可最终的结果却落得这般田地,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可很快他就重新坚定信念,目光深沉而坚定,散发出一往无前的气势。

    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可为了大明朝,为了天下百姓,他也必须勇往无前。

    即便死后被清算,又算得了什么呢。

    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他纵死无悔。

    雍正朕因为日夜批复奏折被活活累死,确定没有开玩笑

    他怎么看都感觉有些荒谬,历朝历代也从未听说过有哪个皇帝是因为批复的奏折过多而活活累死的。

    即便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每一天都批复那么多奏折,也没看到朱元璋因为这个累死的。

    要知道,朱元璋的勤政可是出了名的,每天恨不得十二个时辰处理政务。

    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也没有被累死。

    他虽然勤政爱民,可也没有到朱元璋那种废寝忘食处理政务的地步。

    他为了推行摊丁入亩,耗费了毕生心血。

    毕竟摊丁入亩的政策触及到整个士绅阶级的利益,遭到几乎所有文武大臣的反对。

    他要是不时刻盯着,肯定会有官员阳奉阴违,背地里做些小动作。

    说他日夜批复奏折,这确实是真的。

    没有办法,为了摊丁入亩政策的顺利实施,他必须这么做。

    现在来自后世的信息告诉他,自己是因为操劳过度累死的。

    虽然他不太相信,但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既然如此,那他以后多加休息就行,这样总不至于被活活累死吧

    不过有一点让他不解,勉强成功是什么意思

    成功就是成功,哪里还有勉强一说。

    他不禁在心中思索起来,难道是改革不彻底,有一些地方的改革打了折扣

    他思考半晌也没有想明白,目前的改革在他的强势推行下非常彻底。

    可这样的话,那勉强成功的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各朝古人对第三次农业税改革异常感兴趣,纷纷打起十二分精神。

    第一次农业税改革指的是张居正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农业税改革指的是雍正的摊丁入亩,最后落得一个勉强成功的评价,显然也不是大家所期待的答案。

    唯有第三次农业税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才是大家一直期待的。

    尤其是各朝的老百姓,对后世的农业税改革最为关心,一个个竖起耳朵认真倾听。

    从视频中所描述的,大家知道后世之所以能够成功改革农业税,最最重要的是抓住了三个千年级别的机遇。

    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加入to。

    能够被称之为千年级别的历史机遇,可见这三个方面有多么重要。

    其中改革开放不清楚,不知道开放的是什么,他们无从得知。

    加入to就更加疑惑了,完全不懂什么意思。

    就唯有土地改革是他们最关心的,仅仅从字面意思就能知道一个大概。

    他们非常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土地改革,最终导致后世彻底取消农业税。

    土地改革具体都有哪些内容,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

    尤其是各朝的统治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加迫切了。

    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头等大事,和他们的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要是知道后世的土地改革相关内容,说不定可以借鉴一二,缓解他们朝代所面临的土地难题。

    古代皇帝和权臣不都是说一不二,怎么偏偏改个税制这么难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海瑞曾经给过张居正一句评语,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意思是说,张居正这个人一门心思想着替国家做改革、做规划,但实在是太不会给自己谋身前身后名了。

    明朝中期,寒门出身的张居正大权在握,又身负三朝元老名号,力推农业税改革。

    然而死后被满门抄家,妻子被毁去面容,长子更是不堪受辱选择自杀。

    张居正到底干了什么事惹人这么恨,最主要的就是把那个号称给明朝硬续了六十年国祚的一条鞭法推向了全国。

    明朝中期开始,土地高度集中,皇帝带头掠夺地产,大量设置皇庄。

    而官绅们也纷纷效仿,大肆兼并土地。

    农民不断失去生产资料,但是农民的税负却并没减少。

    只要地方志显示这片田地过去是属于你家祖上,哪怕现在这个地不属于你的了,田赋还是得你来交。

    农民为了逃避这种不公平的税赋开始四处流亡,变成流民,甚至演化成流寇,而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快速下降。

    一条鞭法,其中重要的一项革新,正是田赋的课税对象由人改为田产。

    实际上也就是把劳动税改为资产税,这其实就很类似于我们现在提到的房产税。

    房产多就多交税,没房就不交税,增加富有阶层持有财富的成本。

    而一条鞭法本质上也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小部分人掌握绝大部分资产。

    除此之外,一条鞭法还推行货币化纳税,这是为了降低农民隐形开支。

    从秦朝开始,农民缴税都是需要带着粮食,或者制成品去固定站点进行当面点清的。

    而粮食在古代是按照容积来统计的,为了能从农民身上榨油水。

    当时在官方收粮站会专门坐着一个擅长腿法的小吏,每当测量容器装满之后就会过去不断踢打。

    为的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粮食压实在容器里,达到多收税的目的。

    而且在这个踢打的过程中,洒出来的粮食农民还是不能带走的。

    这一部分被称之为耗余,这是地方官府和官员最重要的灰色收入来源之一。

    而一条鞭法规定所有田赋、徭役,甚至是杂税都要改成现银交易。

    货币的出现抹除了实物交易中可能存在的绝大部分损耗,给农民又卸下一些负担。

    这个举动后世比较有争议,但是对于当时的明朝而言,确实是有短期利处的。

    官府征税拿到现银之后,就可以直接去市场上按需来购买物资。

    相当于给予了官府向市场主动注入流动性的权力,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可以说张居正的新政,已经体现出了商品经济思路的雏形。

    张居正的打算是增加底层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倒逼富人把财富拿回社会中重新流通,然后再用货币化的高效方式大幅提高经济扩张速度。

    社会财富增加上来之后,自然就会弥合一些社会矛盾,再辅以朝廷拉动内需的办法。

    如果能做成的话,明朝就还有得救。

    但是张居正的思路太过超前,而且所推行的政策已经不仅仅是触碰他人利益那么简单了,根本就是直接从利益阶级嘴里抢吃的。

    当时之所以可以推行,完全是靠着张居正一手遮天的权势,暂时压制住了所有的反对声音。

    所以一条鞭法随着张居正的过世也迅速人亡政息,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讽刺的是,明朝最后说白了就是收不上税穷死的。

    财政收入不足以发军饷,所以就只能继续剥削农民。

    而农业税赋越高,流民就越多。

    流民多了,农业税就更收不上来了。

    随着李自成的起义军部队也越发庞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海瑞尽管张居正在个人行为上有一些缺点,但不得不说张居正是当时朝廷中的一位杰出人才,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才能。

    张居正刚刚才从挖坟掘尸的惨祸中回过神来,当听到自己死后被抄家、妻子被毁容、长子受辱自杀时,他整个人被气得浑身颤抖。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那些反对者为什么要祸害他的家人

    他痛苦的闭上双眼,内心万分悲凉,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

    他可以容忍自己为了理想不得好死,但不能忍受家人因为他的缘故而受到牵连。

    这一刻,他不禁自我怀疑,自己做错了吗

    他一心为了报效大明,不惜得罪整个士绅阶级。

    可到头来,不仅自己结局悲惨,就连家人也受到连累,死的死,伤的伤。

    他为了大明,值得吗

    而且他最痛心的一点,是他从小教导的皇帝到头来居然会抄他的家,这才是让他破大防最重要的原因。

    他悉心教导陛下,可为何陛下如此待他

    这一刻,他迷茫了,不知道改革应不应该继续下去。

    为了改革,文武群臣反对他,连他死后也被挖坟掘尸,陛下也要抄他的家,家人非死即伤。

    如此种种,让他坚定的内心再次动摇。

    最终他深深的叹了口气,仿佛老了十岁似的。

    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的凄惨遭遇,他都不能视若无睹。

    可要让他放弃改革,放弃他的理想抱负,他又不甘心。

    为今之计,还是等晚上直播再说。

    等主播告诉他改革的来龙去脉,他再做决定也不迟。

    说不定到了那时,他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既能成功推行改革,又能全身而退。

    接过张居正遗志并加以改进的人,就是清朝皇帝雍正。

    雍正一继位就推行号称一条鞭法升级版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的政策。

    其中火耗就是明朝时期所说的耗余,虽然后来缴税改成了使用银子的政策,并保留了下来。

    但是地方官府以“融化碎银铸成官银过程中,加热材料使用费和银子的损耗”作为理由,给耗余换了一个新名字,继续从老百姓身上刮油水,属于是换汤不换药。

    雍正的新政就是宣布从此之后,国家作为征税者主动替大家承担这部分损耗支出。

    而所谓丁则是指的丁赋,也就是农户的人头税。

    雍正在重启张居正死后被废止的税跟田走的基础上,把过去需要单独征收的人头税也融合到了土地税这个资产税里面去征收了。

    等于是把生产资料的多寡和纳税的多少真正做到了匹配,最大程度防止地主通过瞒报人口来避税,这已经很接近现代商品经济框架下的税务思路了。

    同时,雍正还规定,土地拥有者不再需要因为人口增长而多缴税。

    如此一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可以通过多生多干,最终实现多产,而不必担心被不断增长的人头税榨干。

    用今天的话概括就是交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完全就是商品经济环境下的税收策略。

    雍正的改革直接激发老百姓的垦荒热情,人口和可耕地面积都因此迎来了快速增长。

    雍正皇帝推行这样的改革不是没有遇到阻力,相反阻力相当之大。

    摊丁入亩极大的影响到了地主、官员、士绅和勋贵阶层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百般阻挠。

    面对这样的情况,雍正只能用屠刀开路,最终还是靠着绝对的皇权确保了新政的推行。

    不过他自己也被冠以了抄家皇帝的恶名,在他死后,关于他的恶评层出不穷。

    甚至直到今天,电视剧里的雍正绝大部分时间也是以无情冷酷的负面形象出现,连他的儿子十全老人乾隆都不敢全盘接手雍正的新政。

    在小农经济既得利益集团、大地主和勋贵们的游说和恐吓之下,乾隆被迫取消了一部分雍正的改革政策。

    雍正朕总算是明白为什么说改革勉强成功,原来被弘历取消了一部分改革政策。

    一想到自己耗费一生的改革成果被亲生儿子破坏了,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他辛苦操劳一辈子,才好不容易成功推行改革。

    可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居然因为利益集团的反对就妥协,让他费尽千辛万苦才成功的改革成果大打折扣。

    身为大清皇帝,怎么能因为利益集团反对就妥协呢,这是何等的软弱。

    乾隆那么多文武大臣上奏折反对,朕也是迫不得已才妥协的。

    他刚一登基,满朝文武群臣就请求废除先皇的改革政策。

    那时他毕竟刚刚登基,根基还不稳,适当的做一些妥协,可以有助他快速站稳脚跟。

    况且,他也不是全然否定先皇实施的政策,只是取消了一部分而已。

    各朝的皇帝看完张居正和雍正改革的政策后,一个个若有所思。

    诚然,这两人的改革措施确实可以极大的减轻老百姓负担,但遭遇到的阻力也是巨大的。

    想要推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就要得罪整个士绅阶级,遭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哪怕他们身为王朝的统治者,也不敢轻易施行这种改革政策。

    不过相比于第一次张居正的改革和第二次雍正的改革,各朝古人对第三次后世的农业税改革更感兴趣。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