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06章 传奇伊始
    时间一晃就到了晚上,各朝古人也都纷纷做好了观看直播的准备。

    相比于之前,大家对今晚的直播话题人物格外感兴趣,一个个翘首以盼等待着主播开场。

    之所以这么期待,只因今晚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

    对于唐之后的朝代,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就没有不知道李世民盛名的。

    在李世民出现之前,各朝的皇帝一直把汉文帝作为执政的目标。

    而在李世民出现之后,唐朝之后朝代的皇帝就以李世民为楷模。

    由此可见,李世民在各朝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即便是唐之前的朝代,通过这段时间天幕普及的知识,也都纷纷了解了李世民的丰功伟绩。

    也正因如此,大家才会对今晚的直播话题甚为期待。

    毕竟这样一個伟大的帝王,没有一个人不感兴趣,全都想了解李世民的传奇事迹。

    当然了,对于今晚直播最期待的,那自然是当事人李世民。

    李世民想要搞清楚自己晚年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以至于最后的皇位是李治来继承。

    除此之外,今晚也是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对于他这样的皇帝来说,获得天下百姓的认可是他一辈子最大的愿望。

    自从他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夺取皇位登基称帝后,他之所以在文治武功上兢兢业业,就是为了获得天下百姓的认可,不希望听到老百姓对他的流言蜚语。

    现在他已经知道自己在后人眼中的评价极高,而今晚主播将详细的讲述他的丰功伟绩。

    如此一来,各朝各代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将传颂他的美名。

    除了李世民,贞观时期的大臣和百姓也都翘首以盼,他们对当今皇上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各朝古人热切的期待下,今晚的直播准时准点的开始。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苏晨,欢迎大家准时观看直播。”

    苏晨灿烂的俊脸出现在天幕上,热情的和大家打着招呼。

    和往常一样,回应苏晨的同样是各朝古人热烈的问候,铺天盖地的弹幕袭来。

    过了片刻,苏晨见差不多了,也就开始了今天的第一个环节。

    “主播今天将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个人,他是主播最喜欢的一位伟大帝王。”

    “提刀上马,他是那个时代骑兵将领中的天花板。”

    “提笔治国,他亲手开创了令人心旷神怡的贞观盛世。”

    “成吉思汗说,遇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论军事才能,他被封为天策上将。”

    “论治国才干,他被邻居邦国尊称为天可汗。”

    主播此话一出,各朝古人就已经知道此人是谁了。

    顿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出现在弹幕上,密密麻麻的。

    可以说,主播所说的正是对唐太宗李世民最好的概括,可以说非常准确。

    作为最伟大的帝王,李世民有此赞誉一点也不意外。

    李世民满面春风的仰望天幕,那一句句赞美真是夸到他心坎上了。

    平时也不乏有大臣如此夸赞他,但他虽然受用,却也没有太大的波动。

    可如今主播夸他就大不相同了,主播所说的是代表后世人的观点。

    能够得到后世人高度的赞扬,他内心是极为受用的。

    贞观时期的大唐臣民,一个个喜笑颜开。

    他们皇上当着各朝古人的面被如此夸赞,他们也倍有面子,与有荣焉。

    “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是谁,没错,就是今晚的主人公,唐太宗李世民。”

    “说到李世民的家世背景,到顶了,他爸是开国皇帝李渊。”

    “说起别的开国皇帝,大家会夸他们雄才大略。”

    “可说到李渊,大家称赞他最多的是生了个好儿子,也就是李世民。”

    “所以李渊最响亮的称号可不是开国皇帝,而是李世民他爹。”

    “李世民是真的耀眼,他17岁起兵,19岁烈土封侯,22岁时一战擒双王,帮他爹平定北方,被封为天策上将。”

    “有些皇帝半辈子干的活,李世民大学没毕业的年纪就都搞定了,是当之无愧的传奇。”

    李渊几个意思朕就这么没有存在感吗好歹朕也是大唐开国皇帝啊

    他家老二确实优秀,这个他承认。

    但也不能因为老二太优秀,就忽略他的丰功伟绩吧

    他可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是盛世大唐的缔造者。

    一句他是李世民的爹,就把他开创大唐的功绩抹去了大半,这谁能受得了。

    杨坚不好意思,现在朕才是杨世民的爹。

    看到杨世民一项项丰功伟绩,他笑得合不拢嘴,认下这个儿子真是赚大发了。

    十七岁起兵,十九岁烈土封侯,二十二岁时一战擒双王被封为天策上将。

    这样的成就,可比他当初还要厉害百倍。

    “众所周知,传奇的诞生,往往都得伴随着这些超自然现象,李世民也没能免俗。”

    “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李世民出生于陕西武功县的李家别馆。”

    “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来到他家门口,来回在那溜达了三天。”

    “相比于刘大妈和龙杂交生下刘邦这种限制级的表达,李世民的描述就比较含蓄了。”

    “不过意思差不多,李渊生儿子,龙在产房外焦急的转圈,这到底生的是谁的儿子不言而喻了吧”

    李世民额,这有些夸张了,朕出生的时候没有这么玄乎。

    他哪怕是天子,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出生时伴随着天地异象什么的,都是无稽之谈。

    但他清楚,史官之所以这么描述,主要也是为了告诉世人,他李世民命中注定就是皇帝。

    两条龙在他出生时飞到他家门口,这足以说明他天生就是帝王。

    这样老百姓听闻后,才会更加心悦诚服的接受他的统治。

    刘邦朕就说不要编得这么离谱,看吧,后人果然要揶揄朕。

    他登基称帝后,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大臣非得给他编撰一个非凡的出身,说是这样更利于统御天下百姓。

    他当时就不太同意,哪有母亲和龙结合生下他的,真龙天子也不是这么来的。

    现在果然如此,后人要拿这点来嘲讽他。

    “李世民四岁的时候,当地有个书生大大咧咧的跑进李世民家,上来就对李渊说了,公是贵人,且有贵子。”

    “然后指着李世民说了,贵子就是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也。”

    “李渊很开心,取其中济世安民的美好寓意,四岁的小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李世民。”

    书生看吧,我果然没有说错吧,当初看到皇上小时候的样子,就知道皇上一定能够济世安民。

    他对看相这方面有一些研究,能够通过别人的面相来判断此人的富贵前程。

    当初他看到太上皇的面相,一眼就断定太上皇有贵子。

    看到皇上的面相,他就什么都明白了。

    “李世民的童年过得不错,当时他爹李渊已经在隋王朝里当大官了,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加上隋炀帝是他的亲表叔,李世民属于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关于李世民的童年经历,史料记载的不多,我们只能从中找点蛛丝马迹。”

    “李世民继位后,曾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小的时候最擅长的就是射箭,能掌握里面的奥妙。”

    “后来在李世民给魏征的手谕中还写道说,我小时候最喜欢就是体育课,不喜欢文化课。”

    “学习先王们的治国之道,就像掉进了无边的大海一样茫然。”

    “我们可以看出来,李世民属于严重偏科的体育生,这恐怕得归功于李世民的血脉了。”

    “李世民的妈妈和奶奶都是鲜卑人,所以李世民的身体里,至少留着一半以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血脉。”

    “有人说,李唐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故能别创空前之盛世。”

    “李世民血脉里流淌的这股尚武精神,将在靠拳头说话的隋末乱世之中大放异彩。”

    李世民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他大致也能听明白主播所说的体育生和文化生,小时候只对骑射感兴趣,对经史子集不太精通。

    虽说对圣贤之道不精通,但也没有到严重偏科的地步。

    只是相对来说,他更喜欢马上功夫罢了。

    还别说,之所以对骑射感兴趣,可能就是跟他从母亲那里遗传下来的血脉有关系。

    母亲身上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脉,天生就适合战斗。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身上流淌着尚武的血液。

    “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出任治礼郎的高士廉对年幼的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

    “其外甥长孙无忌此后也成为大唐的开国功臣,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门之变中协助李世民夺得了政权。”

    高士廉当初我一眼就看出皇上长大后有大出息,这才果断的把外甥女嫁给皇上,现在看来,我的眼光果然没错。

    他当初就有听说李家老二聪明伶俐,后来亲眼看到时,就断定李家老二贵不可言。

    再根据当时动乱的环境考虑,他猜测李家老二一定可以建功立业,闯出一番大名堂。

    也正因此,他当即就存了拉拢李家老二的心思。

    他不仅把外甥女许配给李家老二,更是把外甥长孙无忌也一并介绍给李家老二。

    后来随着李家老二一路成长,他越发发现自己的决定有多么正确。

    “李世民在史书上第一次展露头角时才十六岁。”

    “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表叔隋炀帝巡游北塞,被突厥可汗率其数十万围困在了雁门。”

    “隋炀帝慌了,眼睛都哭肿了,赶紧发通知号召天下勇士前来勤王。”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十六岁的热血少年李世民果断从军,响应招募前去救援。”

    “将要出发时,李世民向将军云定兴献策,布置疑兵阵容以震慑击退敌方。”

    “李世民一定要携带旗鼓来设置疑兵,再说始毕可汗全国的军队敢于包围天子,必定是认为国家仓猝之间无人救援。”

    “李世民我们张大军容,让军旗连绵数十里,夜晚就让钲和鼓声互相呼应,胡虏必定认为救兵已大军云集,就会望军队扬起的尘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话,敌众我寡,他们全军来战,我们必不能应付。”

    “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第一次上战场就能提出这样的妙计很了不起了。”

    “隋炀帝最终能摆脱雁门之围,和李世民的妙计没啥大关系。”

    “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来,少年李世民便已经是有勇有谋了。”

    隋炀帝朕什么时候眼睛都哭肿了,为了衬托李世民,大可不必抹黑朕。

    他巡游北塞,说是被突厥可汗围困在了雁门,看样子很狼狈。

    其实不然,这都是他故意设下的圈套。

    为的就是里应外合,以自身为诱饵,一举消灭突厥可汗。

    可无奈的是,他的儿子不给力,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没能留下突厥。

    嬴政长篇大论的讲述李世民当年的妙计,最后突然来一句大转折,和李世民的妙计没关系,真有意思。

    不过不得不说,十六岁的李世民第一次上战场,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

    不管有没有用,足可以看出李世民从小就足智多谋。

    “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

    “当时有高阳贼首魏刀儿来攻打太原,李渊进攻魏刀儿,深入贼人阵营中。”

    “李世民见李渊深入敌阵,用精锐骑兵突围进入贼阵,箭射贼兵,敌军溃散,把李渊从上万贼兵的围困中救出。”

    “这时正好遇上敌人步兵来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进击,大破敌兵。”

    李世民严格说起来,这是朕第一次领兵作战,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令朕印象深刻。

    想当初,高阳贼首来攻打太原,他丝毫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有种莫名的兴奋。

    那时他迫切的想要建功立业,立下一个又一个战功。

    因此得知贼首率军来袭时,他有的只是闻战的喜悦,恨不得立刻率兵去打败敌人。

    最后也果然不出他所料,进展一切都很顺利。

    虽说第一次和敌人面对面交战,但一点都不带怕的,轻松大破敌军。

    “617年,大业十三年,隋王朝发动大动荡,天下反贼四起。”

    “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

    “李世民暗中图谋起义,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财物来供养门客,群侠大盗,没有一个人不愿效死力。”

    “此时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等人均劝说李渊举兵起事。”

    “李渊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仅让部下伪造敕书大量征兵招揽人才。”

    “李世民见反叛隋朝的刘武周已占据汾阳宫,便鼓动父亲李渊早点定下大计起兵反隋,否则将被刘武周占了先机。”

    “李渊趁此机会召集将领幕僚商议,并于同年五月,起兵于山西晋阳,史称晋阳起兵。”

    赵匡胤现在看来,太宗想要造反的野心比高祖还要迫切。

    隋朝刚刚有动乱的迹象,太宗就已经在暗中准备造反了,拉拢士人为将来造反做准备。

    后来太宗更是见刘武周反叛隋朝,就立马迫不及待的鼓动高祖造反。

    这一切的种种,足可以看出太宗一开始就有野心。

    此刻他也明白了,从这里开始,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是必然的。

    毕竟从太宗的野心就能看得出,天下江山是他的追求。

    太宗是不可能为了兄弟情义,就放弃心心念念的天下。

    “在隋末的一众反隋势力之中,李渊的运气是最好的,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都占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才成了大家角逐天下的最稀缺资源。”

    “李渊就从来没有这个焦虑,他的儿子女儿们武德充沛,在人才方面属于自产自销了。”

    “李渊起兵后,首先剑指关中地区。”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世民一路上展示出了超凡的领导力,和兵士们同吃同住,打起仗来身先士卒。”

    “而且治军极严,路上想吃个瓜果蔬菜,都一定要给老乡钱,非买不许吃。”

    “如果士兵偷吃没给钱,李世民他们就会出面替他买单,士兵和百姓都夸赞李世民是仁义志军。”

    “李世民率军攻打西河郡,斩杀郡丞高德儒,并宣布政令。”

    “攻下西河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经历过李世民这一时期的大唐百姓,深刻的明白主播所说的都是真的。

    他们的皇上当初治军有多么严明,他们作为亲身经历者最清楚不过。

    也正是看到皇上当年的仁义之师,他们就已经认定天下最后肯定是皇上的。

    因为他们知道,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有多么难得。

    他们遇到的几乎所有其他势力的军队,都会侵犯他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

    抢劫东西那都还算好的,严重的会胡乱杀人,他们深受其害。

    也只有皇上的仁义之师,不侵犯他们老百姓,才能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护。

    “起义大军往西攻打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驻扎在霍邑以抗拒义军。”

    “当时遇上几天几夜的大雨,再加上粮草也快没了。”

    “李渊与裴寂议论,暂且回太原,以后再图谋起义举事。”

    “李世民本来兴起大义是为了挽救苍生百姓,应当先攻下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小敌军就退军,恐怕跟从起义的人将会一哄而散。回军守卫太原一个城池,这是为贼打算,拿什么来自我保全”

    “李渊不采纳李世民的建议,催促命令大军回太原。”

    “于是李世民在外大声嚎泣,哭声传到李渊帐中,引得李渊召见询问哭泣的缘故。”

    “李世民现在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必胜,退还则军队必溃散。众军在前面溃散,敌军在后面乘虚进攻,死亡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

    “李渊听完李世民所说的,觉得很有道理,这才醒悟而停止退军。”

    李渊额虽说确有其事,但也没必要当众说出来吧,朕的面子还要不要了。

    他在听到主播极力推崇老二的时候,心中就有不好的预感。

    现在果然应验了,主播为了塑造老二聪明机智的人设,把他当做反面例子用来衬托老二的才智。

    他很想说一句,大可不必这样。

    他怎么说也是大唐的开国皇帝,虽说不如老二英明神武,但也绝非庸碌之辈。

    可现在经过主播这么一说,显得他很愚蠢,还没有自己的儿子聪明。

    要知道全天下的百姓可都听着呢,这让他还有何威严。

    “八月一日,好些天的大雨终于停了,李渊率军奔赴霍邑。”

    “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战,于是率领几个骑兵先奔到城下,举鞭指挥,好像要围城的样子,以激怒宋老生。”

    “宋老生果然被激怒,开门出兵,背靠城池摆开阵法。”

    “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扎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扎阵。”

    “宋老生指挥军队猛冲,首先直逼李渊,致使李建成坠落马下。”

    “宋老生乘势攻击,李渊与李建成都退军。”

    “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断了宋老生的军队,率领军队奋力攻击,宋军大败,都抛弃武器而逃。”

    “此时霍邑的城门已经悬挂起来,宋老生拉住绳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势斩杀宋老生,平定了霍邑。”

    李建成得,现在我成了反面例子。

    他此刻不想说话,内心很受伤。

    原本皇位要被老二夺走就已经够悲伤的,现在主播为了表现老二的英明神武,把他描述得极为窝囊。

    又是坠落马下,又是退军而逃,合着那场战役全都是老二一个人的功劳,没他什么事。

    要是事实确实是这样,那他无话可说。

    可偏偏真实情况并不是那样,他并不是坠落马下,只是演给敌人看的。

    而且也不是退军而逃,而是引诱敌人。

    现在可倒好,原本和老二一起配合,结果全给老二做了嫁衣,功劳全给了老二一个人。

    “李世民大军到了河东,关中豪杰争着投奔义军。”

    “李世民请求进军入关,攻取永丰仓来赈济穷困百姓,收服群盗来谋取隋朝都城大兴城,李渊认为很好。”

    “李世民以前军渡过黄河,先平定渭北。”

    “官员、百姓以及豪杰绅士到军门请求献身报效者,每天用上千人来计算,扶老携幼,布满在大旗之下。”

    “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为备用的官员,远近听说此事的人,都来献身投效。”

    “李世民的军队在泾阳驻扎,精锐士兵九万人,击破胡贼刘鹞子,兼并了对方的部队,留下刘弘基驻扎在大兴城。”

    “李世民率军亲自奔赴司竹,贼首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率兵来会合,屯兵在阿城,获得兵士十三万。”

    “大兴城父老乡亲拿牛、酒到军门的很多,李世民慰劳他们而后送走他们,什么也不接受。”

    “并且李世民的军令严明整肃,秋毫无犯,获得老百姓一致拍手称快。”

    刘彻也难怪李世民最后能够夺取天下,从这民心就能看出老百姓对李世民的拥戴。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时的李世民不过才十七岁而已,就能得到豪杰和老百姓的簇拥。

    足以看出大家对李世民的敬佩,要不然也不会投效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小子。

    不过还别说,李世民一路走来,势如破竹,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战绩,也难怪能成为那个时代骑兵将领中的天花板,如果名不虚传。

    “李渊不只儿子强,女儿也是狠角色。”

    “李渊晋阳起兵时,女儿平阳公主远在隋都城大兴。”

    “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那留在隋都城的女儿肯定就危险了,会被隋军抓了当人质。”

    “所以起兵前,李渊派人赶去大兴,打算接女儿到晋阳来一起创业。”

    “女儿不走,说我一走,肯定会引起朝廷的猜忌,不用担心我,我作为女人,化妆是看家本领,能保护好我自己。”

    “那平阳公主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她散尽家财,招揽天下反隋豪杰,部众人数迅速达到了七万人。”

    “因为江湖人称她为李娘子,所以她的部队被称为娘子军。”

    “等李渊和李世民风尘仆仆打到关中时,惊呆了,彪悍的平阳公主自己在关内已经帮他们打下来四座城池了。”

    平阳公主谁说女子不如男,男人能够上阵杀敌,我也一样可以上阵杀敌。

    杨坚李渊好福气啊不仅儿子这么厉害,就连女儿都这么厉害,也难怪主播都说李渊人和占尽了优势。

    天时地利人和,李渊全都占了优势,天下最后被李家夺走也不意外。

    他不得不羡慕李渊太会生了,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全都武德充沛,打起仗来一个个都是猛人。

    再看看他自己的亲生儿女,就没有一个顶用的。

    不过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收了杨世民为儿子,一个顶所有。

    “不久李世民与大军攻克隋朝都城大兴城,李渊推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

    “李渊自封为大丞相,自立为唐王,辅佐国政。”

    “李渊任命李世民为京兆尹、封光禄大夫、唐国内史,改封为秦国公,食邑万户。”

    “恰逢敌人率领精兵十万逼近渭水之滨,李世民亲自率军攻打,打败敌人,斩杀一万多人,攻占敌军土地。”

    “617年,义宁元年十二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为右元帅,统兵十万攻取东都洛阳,未能成功而返回。”

    “等到将要回军时,李世民设下三次埋伏等待跟踪追击的敌人。”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隋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追到。”

    “过三王陵时,李世民发动伏兵攻击,段达大败。”

    “于是在宜阳和新安分别设置熊州和谷州,派人留守而回。”

    “随后,李世民被迁徙改封为赵国公。”

    隋炀帝悔不当初啊,当初就觉得唐国公心有不轨,那个时候就应该斩草除根的。

    底下有人报告过唐国公有反心,但他那时却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当时全国局势很不好,要是再对付实力强大的唐国公,恐怕会加速天下大乱。

    于是他派人盯着唐国公,得知唐国公没有造反的迹象,反而整日寻欢作乐,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没有再理会对方。

    现在看来,唐国公那时候应该是在自污,想要打消他的戒备。

    要是早知道唐国公会篡夺大隋江山,他那个时候说什么也要把威胁扼杀在源头。

    “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

    “618年5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定都大兴,改名长安,至此唐朝建立。”

    “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李世民建国大唐,一个秦王还远远不够。

    再次回顾大唐建立,他心中感慨良多。

    他为了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泼天的汗马功劳。

    可以说建立大唐,他居功首位,是最大的功臣。

    原本父皇答应要把太子之位给他的,可最终还是食言了,只是让他做了秦王。

    或许从那一刻开始,玄武门之变就已经是注定的。

    大唐建立之初,他获封秦王,尽管心有不甘。

    但他知道还不是时机,还需要忍下去,还需要积蓄威望和实力。

    大唐建立之后,属于他一个人的独角戏也正式粉墨登场。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