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10章 玄武门之变的魔咒
    主播讲述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全过程,各朝古人对李世民的政绩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各朝的帝王和文人,他们对主播所说的一句话非常赞同。

    确实如主播所说,李世民现如今已是他们检查自己对错的一面镜子。

    李世民凭借着自己在治国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已然是他们效仿学习的榜样。

    不过李世民对于一点有些疑惑,也就是主播所说的废立太子风波。

    按照主播所说,在他的晚年,遭遇了废立太子风波和征讨高句丽失败。

    双重打击之下,使得他忧虑成疾,让本就疾病缠身的他雪上加霜,最终结束了这一生。

    他比较好奇的是晚年具体发生的事,尤其是废立太子风波。

    他一开始询问主播的问题也正是这个,为何会废立太子,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李世民主播,你刚才说朕晚年发生了废立太子风波和征讨高句丽失败,可以具体说一下吗朕想详细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

    苏晨看见李世民的弹幕后,轻轻点了点头。

    “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远比李世民想象的更深远。”

    “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夺了皇位,也给自己的后人开了個坏头。”

    “让他的子孙后人知道,原来皇位是可以靠抢的。”

    “李世民得位不正,这些非议,犹如一个魔咒始终困扰着李世民。”

    “所以继位后的李世民简直是在拼命,他熬夜学习,勤政治国,剿灭突厥,威震西域。”

    “在李世民看来,他都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了,不能再有人质疑他的皇权了吧”

    “可是,玄武门之变的魔咒,似乎从未停止过。”

    “一场宫变正在李世民的皇宫之下悄悄酝酿。”

    李世民哎,这难道就是报应吗

    他看了看旁边一脸忧虑的太子李承乾,神色很复杂,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之前观看天幕的视频,他就有从视频中窥探一点信息,知道大唐的皇位交接并不太平。

    现在听到主播如此说,他大概也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要是他所料不错的话,太子李承乾八成也学他搞政变,这才让他下定决心废立太子。

    只是让他有一点很不理解,太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太子李建成。

    一是因为大唐江山大半都是他打下来的,他的威望远比李建成大得多,让他放弃皇位显然不甘心。

    二是李建成已经把他逼到绝路,他要是再不动手的话,肯定活不了多久。

    但太子李承乾的情况完全不同,为什么要造反政变呢

    在他的几个儿子中,也没有人的威望超过李承乾。

    而且李承乾也没有性命之忧,也不会有人把太子李承乾逼到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李承乾继承皇位已是板上钉钉的。

    也正因如此,他实在是想不通太子李承乾有什么造反的理由。

    “这场宫变比玄武门之变还热闹,李世民的儿子们也发起了一场皇位争夺战。”

    “这次争皇位的有四个人,先上场的是李世民的第五子齐王李佑率先谋反。”

    “李佑谋反的理由很复杂,总结下来,就是想当皇帝。”

    “想想这事也合逻辑,在李佑看来,父亲抢了爷爷皇位,怎么他就不能抢父亲的呢”

    “李佑的谋反跟闹着玩似的,为了凑齐开国人数,他把十五岁以上的孩子们都抓起来当兵,还亲自选出自己的左右柱国和文武百官。”

    “凑齐了一应成员,李佑又给封地周围的州县写信。”

    “信的大致意思就是让大家跟着他成就一番事业,但各州县并没有理他。”

    “李佑属于是学了李世民的叛逆,没学到李世民的英武。”

    “反叛没溅起任何水花,就被镇压了,李佑也被抓到长安城赐死了。”

    “虽然这起案件很拉跨,可好赖也是谋反案,受牵连的人数比较多。”

    “李佑的朋友、亲戚、下人以及下人的朋友、亲戚、下人都被牵连。”

    “牵着牵着,牵扯了一个叫纥干承基的小伙子。”

    “纥干承基不想被牵连,大声高喊想要拿情报换条命,说出了太子要谋反的劲爆消息。”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惊了,他想不通太子还有必要谋反吗”

    李世民什么老五也谋反了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以为听错了,整个人惊呆了。

    原以为太子李承乾谋反就已经够让他痛心了,没成想还远不止太子一人,就连庸庸碌碌的老五李佑也谋反了。

    他实在是想不通,自己的儿子这都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个都要造他的反。

    他虽说是造反上位的,可儿子们也不必有样学样吧

    皇子们接二连三的造反让他深受打击,也终于让他明白了主播所说的玄武门之变的魔咒是什么意思。

    老五想当皇帝造反,这一点他很理解。

    但太子李承乾又是为什么呢都必要造反吗

    他不禁竖起耳朵,打起十二分精神,看看主播是怎么说的。

    “说起这事,还得从太子李承乾这个人说起。”

    “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大儿子,打小就聪明,八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

    “为了教育好太子,李世民可是下了血本的,派著名谏臣张玄素给李承乾当私教,天天贴身谏他。”

    “这张玄素可是敢骂李世民不如隋炀帝和商纣王的主,可想而知年幼的太子平时没少挨骂。”

    “李世民还经常带着李承乾去尚书省上治国体验课,出差时就让李承乾代理朝政,算是开展工作实践了。”

    “按照李世民设计的剧本,李承乾会成为一代明君。”

    李承乾安排这么个大喷子给我当先生,都不知道我遭受了多少谩骂打压。

    一想到张玄素,他就恨得牙痒痒。

    不管他做什么事,张玄素总能找到机会批评他。

    他喜欢喝酒打猎,张玄素批评他。

    他不想学习,想休息一天,张玄素批评他。

    他在东宫设宴击鼓,张玄素批评他。

    他不想听张玄素的唠叨,可偏偏张玄素是父皇派来教导他的,他又不得不听。

    张玄素天天在他耳边唠叨,都快把他烦死了。

    每次一见到张玄素,他的心情就极其压抑,怎么看怎么不爽。

    李世民难道因为张玄素的关系,才让老大叛逆的,以至于最后谋反

    现在经过主播的提醒,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老实说,就连他这样乐于听取谏言的人,都有些受不了张玄素的谏言。

    也只有张玄素敢骂他不如隋炀帝和商纣王,其他人可都不敢这么骂。

    太子不过十多岁,就把张玄素安排到东宫教导。

    这么做好像确实不合适,不利于太子的教育。

    “可是上天往往另有安排,李承乾瘸了。”

    “这事对于李承乾来说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翻遍史书也没找到第二个瘸腿天子。”

    “于是李承乾开始变得自卑敏感,刚开始是破罐子破摔,后来逐渐放飞了自我。”

    “先是在宫里养了个特好看的小帅哥,给他起名称心如意的称心,俩人关系好到一个被窝睡觉。”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杀了称心。”

    “深受打击的李承乾又玩起了角色扮演,经常扎起小辫演突厥人。”

    “甚至在东宫大草原上放羊,还说总有一天他要去大草原当个突厥将军。”

    “一个大唐太子要去突厥当将军,这简直离了大谱。”

    “不过看得出来,李承乾是真向往自由。”

    “更夸张的是,李承乾竟然派人在老师张玄素上早朝的路上用大马锤砸他,差点就把老师给砸死了。”

    “甚至还说,他有一天当了皇帝,想干啥干啥,谁谏他,他就杀了谁,杀上五百人,看还有没有人谏他。”

    “由此可见,李承乾早已经对打压式教育深恶痛绝。”

    李承乾腿瘸了那我以后要是不骑马的话,是不是可以避免这一点

    他现在有些能理解自己后来为什么会造反了,腿瘸的话确实会把他逼到这一步。

    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腿瘸的皇帝,一旦他的腿瘸了,他的太子之位恐怕也保不住。

    既然皇位要失之交臂,那学着老爹谋反逼宫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现在倒是不用谋反了,以后只要不骑马,就可以避免历史重蹈覆辙。

    毕竟他要是腿瘸了,唯一的可能就是他骑马造成的。

    尽管他平时没事最喜欢的就是骑马,但现在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他不得不暂时放弃骑马,以免历史悲剧重新上演。

    即便是非要骑马,至少也得等到顺利即位后才行。

    到了那时,他就是皇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就算是腿摔瘸了,那也是皇上。

    “李世民得知李承乾的情况后气坏了,渐渐的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泰身上。”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子,嫡次子,是李承乾同父同母的弟弟。”

    “李泰打小也聪明,除了太子,最得宠的就是他了。”

    “可以说李世民对李泰宠到没边了,给年仅九岁的李泰册封了很多官职。”

    “扬州大都督,越州都督,接着兼任了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福州大将军,相州大都督,封地多达二十二州。”

    “而且李世民不舍得让李泰离开自己身边,所以这些官职都是挂名,属于只拿俸禄不用上任。”

    “相比于李承乾的不务正业,李泰可积极主动多了。”

    “在李承乾忙着装突厥人时,李泰决定出本书,一本装进大唐的山川古迹、风土人情的地理书。”

    “李世民可太高兴了,说这么大的工程可别把我儿累着了。”

    “于是,李世民下令允许李泰开文学馆,自主招募天下才俊一起写书。”

    “要知道,李世民当年还是秦王的时候也开过文学馆,后来帮李世民抢皇位的房玄龄、杜如晦都是当时文学馆里的学士。”

    “因此大家纷纷传言,李世民这是有改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了。”

    李世民这么一看,是朕考虑不周了,给大家传递了错误的信号。

    他之所以对李泰这么宠爱,也是为了补偿而已。

    毕竟老大已经是太子,以后注定要继承大唐江山,也不需要他再怎么优待。

    因此他想着补偿一下李泰,才给李泰册封那么多官职和地盘。

    至于后面允许李泰开设文学馆,以他目前的心态来看,八成是考虑不周了。

    即便太子腿瘸了,他也不会轻易更换太子之位。

    毕竟太子事关重大,关乎大唐的江山社稷,一旦更易太子容易造成江山社稷不稳。

    听到这里,他已经有些明白太子为什么会冒着风险造反了。

    严格说起来,也有他的一部分原因。

    要不是他过度宠爱李泰,也不会对太子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以至于最后铤而走险。

    “这些传言,当然也传到了李承乾和李泰耳中。”

    “李承乾急了,李泰飘了。”

    “李泰觉得自己当皇帝那是早晚的事了,对大臣们开始趾高气扬。”

    “哪个大臣要是遇到他没有下车行礼,他就会觉得是对他不够尊重,就跑去给李世民告状。”

    “李世民就对群臣说了,你们对李泰尊重一点,人生无常,万一哪天太子出点意外,没准李泰就是你们的新主子。”

    “如果你是太子,听到这话你会作何感想”

    “于是李承乾想着与其乖乖等着被废,不如向老爹学习,先下手为强。”

    “可惜太子的谋反计划还没落地,就被人举报了。”

    “李承乾被李世民流放去了四川,没过多久抑郁而终。”

    李世民哎,太子有此下场,朕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

    他不知道后来的自己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以他现在的眼光看来,极为不合适。

    万一太子出了意外,李泰就是大唐新的主子。

    这样不经大脑的话说出来,简直就是把太子往死路上逼。

    他猜测后来的自己可能是有废太子的想法,因此才说那样令人浮想联翩的话。

    不过就算是再怎么想要废太子,也不能冒失的宣之于众。

    想到此处,他对太子有些愧疚,没有照顾到太子的感受,以至于太子做了错事。

    不过好在知道了这些,他也可以及时弥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李承乾被废后,这时的李泰别提多高兴了,心想自己的皇位属于十拿九稳。”

    “但半路杀出个李治来,李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李承乾和李泰的一奶同胞。”

    “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还小,李世民就亲自抚养。”

    “李治是李世民唯一亲手带大的孩子,可因为李治年纪小,这时候才十六岁,一直没有在皇储的考虑范围内。”

    “就在李泰以为皇位稳了时,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长孙无忌站出来说话了。”

    “他不建议立李泰为太子,觉得应该立李治为太子。”

    “原因并不复杂,李泰是有一帮自己的班底的。”

    “等李泰上了位,长孙无忌等这帮老臣,估计都得靠边站。”

    “李治就不一样了,年纪轻轻无帮无派,只能重用他们这帮老臣。”

    “李世民正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册立谁为太子,李泰却跑去做了一件蠢事。”

    长孙无忌除了主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二皇子品性不好,不适合成为太子。

    想要成为太子,成为大唐未来的帝王,品性方面是要过关的,最基本也要做到德才兼备。

    可他偏偏看不到二皇子的德行在哪里,反倒是仗着皇上的宠爱对他们这些大臣趾高气扬。

    还不是太子,二皇子就对他们这些大臣不尊重。

    这要是成了太子,恐怕根本就不会把他们大臣放在眼里。

    要是将来成了皇上,估计要对他们这些老臣动辄打骂。

    就这样品性的皇子,不管是为了大唐江山考虑,还是为了他自己个人利益考虑,都不是太子之位的合适人选。

    “有一天,李泰拉住小弟李治放狠话,让李治小心点自己的脑袋。”

    “李治是个老实孩子,吓坏了,如实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听了以后很难过,他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

    “看到李泰的戾气这么重,李世民总算下定了决心,把太子之位传给了老实孩子李治。”

    “这要是真让李泰当了皇帝,这帮皇子兄弟们恐怕都得跟着遭殃。”

    “李世民时代的储君危机就这样平息了,可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仍在继续。”

    “大唐前期的许多位皇帝,在皇位的继承之路上都摆脱不了武装斗争的影子。”

    李治朕也是运气好,太子之位才能落到当初朕的头上。

    那个时候,到真不是他打小报告,向父皇告状。

    他纯粹是被二哥吓的,这才把二哥威胁他的事情如实告诉父皇。

    他选择告状的时候,就连二哥那时候也被吓到了,显然二哥也没有料到他会直接告状。

    不过不得不说,也正是二哥的愚蠢,太子之位才落到他的头上。

    “这次的家庭关系危机给李世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瞬间老了很多岁。”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大唐的藩属国,远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闹事叫嚣,表示不想听大唐的话了。”

    “不知道李世民是不是压抑久了,想趁机出去转转,竟然宣布自己要亲征高句丽,这是李世民登基十八年来第一次御驾亲征。”

    “太子李治依依不舍的把老父亲李世民送到定州,然后哭着和李世民告别。”

    “李世民告诉了李治亲征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治刚当上太子,想让李治锻炼锻炼,也让李治跟群臣有个单独相处的机会,展示一下李治自己的风采。”

    “李世民临出发前还指着自己身上的战袍对太子说了,在他换下这身战袍之前肯定回来。”

    李治朕那时候真的不想父皇出征,可无奈劝不住啊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他还觉得非常遗憾,没有劝住父皇。

    那个时候,父皇都已经年近五十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

    甚至还经常生病,身体越发虚弱,根本就经受不住远征的劳碌。

    最后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他所料,一趟远征回来,父皇的身体就垮了,没两年就去世了。

    要是父皇没有去远征高句丽,说不定还能多活两年,不至于那么早就离世。

    “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像是一位天子在御驾亲征,更像是一位迟暮的舞者在进行自己的终幕演出,像宣泄,像狂舞。”

    “作为天子,李世民有时会亲自领兵冲锋。”

    “为了填充壕沟,他会亲自牵着马,一趟趟的帮将士们运送石土。”

    “将军中箭,他亲口帮忙吸出淤血。”

    “将领病重,他就亲自为其敷药。”

    “不过不得不说,这次远征也确实打出了唐军的风采。”

    “在辽东城,唐军四千人对战敌军四万人。”

    “白岩城下,唐军八百人对战敌军万余人。”

    “驻壁山之战,唐军三万人对战敌军十五万人。”

    “唐军连拔敌城十座,杀敌六万人,俘虏敌军二十余万,而唐军方面只阵亡了士兵两千人。”

    “如此战绩,如果统帅不是威名已经没有办法更高的战神李世民,换成任何一个其他将领都足以名垂青史了。”

    “此时已经年近五旬的李世民,仿佛又变成了曾经那个傲视天下的追风少年,那个百战无敌的天策上将。”

    赵匡胤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年老体衰,也能取得傲人的战绩。

    接连以少胜多,甚至用两千将士的阵亡换取杀敌六万,俘虏敌军二十万。

    这样的战绩让他羡慕,也让他深表佩服。

    他也是一路拼杀上来的,自然清楚李世民战绩的厉害之处。

    不过也确实如主播所说的,出征的这场战役是李世民最后的辉煌。

    远征高句丽回来之后,李世民的情况就每况愈下,身体一天比一天糟糕。

    “后世很多人评价唐灭高句丽之战,说这场战争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场败仗,这样的骄人战绩何败之有”

    “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这场战争远没有实现他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李世民原本是冲着给高句丽灭国去的。”

    “但最终李世民并没有灭国,让李世民停下前进脚步的是一座孤城安市城。”

    “贞观十九年八月,李世民召集各路大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安市城守军顽强,唐军奋勇,双方打的都异常卖力。”

    “尤其是唐军中的一个小伙,身不披甲,一袭白衣,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异常勇猛。”

    “李世民派人赶紧把小伙子叫来身边表扬,一番询问得知小伙子是薛仁贵。”

    “薛仁贵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将军,主播以后有机会重点讲一下薛仁贵的故事。”

    “唐军和安市军,打的是有来有回,安市城久攻不下。”

    “这场战争从夏天一直打到秋天,而辽东地区早寒,唐军来的时候只穿着夏装,朝廷没给他们准备换季衣物。”

    “寒风刺骨外加粮草见底,李世民知道,这座城恐怕自己是攻不下来了,只好无奈的下达了撤军命令。”

    “李世民人生中亲自指挥的最后的战役,以华丽的曲调开篇,却已黯然撤兵画上了休止符。”

    “回军的路上,李世民命人将所有死在辽东的将士尸骨一并带回,并亲手为他们写了祭文。”

    “几个月不换衣服,李世民的衣服已经臭了,身边的人劝他换换。”

    “但李世民不愿意,说是和太子约好了不见面不换。”

    “听说太子大老远的赶来迎接自己,李世民很开心,也可能是着急换衣服吧。”

    “李世民策马疾驰,终于见了太子,也换了衣服。”

    薛仁贵太宗陛下,我已经完成了您交给我的任务。

    虽然太宗皇帝早已经离世多年,但他永远都会记得太宗皇帝对自己所说的话。

    因为他在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优秀的表现,他被太宗皇帝看重。

    在大军回来的路上,太宗皇帝还把他叫到跟前,进行了一番嘱咐。

    他到现在都还清楚的记得,太宗皇帝对他殷切的希望。

    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太宗皇帝对他说道此次征讨高句丽,朕不怎么开心,但最开心的是得到了你这样的猛将,朕和手下的将领都老了,将来还要看你的。

    他明白太宗皇帝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太宗皇帝灭了高句丽。

    现在他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太宗皇帝的在天之灵,他薛仁贵已经做到了,高句丽被他消灭了。

    “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依旧对没能灭掉高句丽耿耿于怀,派人叫来了年近八十的老将李靖。”

    “李世民很诧异为什么举全国之力,却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高句丽。”

    “此事李靖也不知道,就让李世民询问李道宗。”

    “李道宗直接言明,当时攻打安市城,他曾经建议陛下绕过安市城直取平壤。”

    “李世民听到这,怅然若失的说当时的事已经有点记不住了。”

    “从高句丽撤军的路上,李世民就生了病,回到长安城依旧不见好。”

    “之后两年,也是接二连三的生病。”

    “随着李世民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或许也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在贞观二十二年写了一本帝范交给太子。”

    “书里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到如何对待子民,从赏罚用人到务农打仗,都给出了很实在的建议。”

    “看得出来,李世民是真的放心不下太子。”

    大唐的老百姓听到这里有些难受,眼眶在泛红,泪水在打转。

    这就是他们一直敬爱的太宗皇帝,哪怕是走到生命的终结,也不忘做好一个皇帝的本分工作。

    太宗皇帝临终前交给太子的帝范,在大唐可谓是人尽皆知。

    这本帝范是在向太子传授怎么做好皇帝的经验,异常的珍贵。

    太宗皇帝不仅是放心不下太子,更放心不下全天下的老百姓。

    要不然也不会留下帝范,让太子参照里面的建议治理国家。

    好在太子最后没有辜负太宗皇帝的期待,继任皇位后,同样把大唐治理得国泰民安。

    “在这本书里,李世民还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反思。”

    “他说到自己年轻时,一心想平定战乱、济世安民。继位之初,勤勤恳恳,如履薄冰。可人难的不是一时做得好,而是一辈子做得好。”

    “后来自己也开始追求漂亮的衣服、大房子,开始斗鸡走狗、纵情声色,每次想到这些都为自己脸红。”

    “可是,自己毕竟平定了天下,算是功大过微。”

    “功大过微,算是李世民对自己非常客观的评价了。”

    “李世民和他的贞观之治,结束了自魏晋以来四百余年的动荡。”

    “继位之初的李世民广开言论,勤于政务,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过了起来。”

    “可执政后期的李世民,也确实开始懈怠了,对群臣的意见是听得多、做得少,也做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

    “不过人无完人,功大过微的李世民绝对称得上是一代圣君。”

    李世民功大过微,朕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这是他怎么也抹不掉的污点。

    唯有做出更多的政绩,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现在的他治理国家一直如履薄冰,还没有开始纵情声色,这一点是他要时刻铭记于心的。

    他也大致猜得出原因,老臣陆陆续续离世,没有了人监督,才让他有些松懈了。

    这一刻他暗暗警醒自己,即便后来没有人谏言,他也要时刻保持初心,切不可做出纵情声色的荒唐事。

    不过不管怎么说,凭借自己的功绩,他完全称得上千古一帝。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