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69章 预言家郭嘉
    要说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很多人会想到郭嘉。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是为了形容此人聪明才智而特有的对比,足可见郭嘉的分量之重了。

    只是有些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正是才华横溢的年纪就病逝了。

    如果郭嘉不死,他会成为诸葛亮的强劲对手,司马懿也难以露头,统一三国的也许会是曹魏江山。

    完全可以说,曹操前期之所以能够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完全就是郭嘉的功劳。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郭嘉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主要是因为郭嘉的预言能力之强太过厉害。

    郭嘉成为曹操谋士十一年间,为曹操预言了七件大事,最后全部实现。

    其一,曹操灭袁绍。

    其二,刘备会反叛。

    其三,曹操攻打刘备,袁绍来不及攻打曹操。

    其四,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

    其五,袁绍两个儿子会陷于内斗。

    其六,北征乌桓必大胜而归。

    其七,公孙康会宰杀袁绍两個儿子投降曹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郭嘉堪称三国时期的预言家。

    “建安元年十一月,在荀彧的举荐下,离开袁绍已经六年的郭嘉投奔了曹操。”

    “经过一番详谈后,曹操高兴的说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还为郭嘉特设了军师祭酒这样一个职位。”

    “建安二年一月,在荀彧驱狼吞虎的妙计下。”

    “刘备丢失荆州投奔曹操,荀彧和荀攸都建议趁着这个时候杀掉刘备这个祸患。”

    “但曹操看在八年前与刘备在沛国一起招兵的情谊上就于心不忍,便又询问郭嘉的意见。”

    “刘备素有英雄之名,如今穷困潦倒来投奔,要是杀了,这会损害丞相的贤名,天下的谋士听闻后就会害怕,到时候就没人愿意投奔了。”

    “不得不说,郭嘉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

    “此时曹操地盘狭小,强敌环伺,北有袁绍,西有张绣,南有袁术,东有吕布,还有朝廷内部诸多矛盾。”

    “正需要树立威信与仁义大旗,要是杀了刘备,那么他将是第一个退出争霸的诸侯。”

    “所以郭嘉不仅不赞成杀刘备,还建议曹操应该帮助刘备。”

    “因为此时盘踞在宛城的张绣与刘表结盟,极大概率是要趁着曹操攻打徐州时偷袭许昌。”

    “而刘备正好可以去抵挡吕布,这会为接下来攻打张绣争取时间。”

    “曹操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给了刘备两千兵马,去小沛收拢旧部,紧接着带领十万大军去攻打张绣。”

    “而刘表不会增援张绣也被郭嘉预料到了,最终张绣于两月份投降。”

    “可曹操勾搭上张绣的嫂子,造成了张绣降而复叛。”

    李世民袁绍目光短浅,没有识人之明,白白损失了郭嘉这个鬼才。

    郭嘉的大才是他生平仅见,仅仅那一件件预言之事最后都得以实现就可见一二。

    只是奈何袁绍没有那个缘分,有宝而不自知,最后败在曹操之手也怨不得谁。

    郭嘉自幼聪颖,十余岁时便对天下大事分析得头头是道,为世人所称赞。

    当时东汉末年战乱时期,郭嘉秘密结交各路英雄豪杰,隐居在大山之中。

    郭嘉行弱冠之礼不久后,便决心在这混乱的天下谋得一席之地,初出茅庐的郭嘉决定投在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绍帐下。

    要是袁绍能够重用郭嘉,兴许就没有后来的官渡之战。

    但可惜的是,袁绍没有真正的识人之能,喜欢谋划却丝毫没有决断。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郭嘉下定决心离开袁绍,改投曹操。

    袁绍的遭遇也暗暗警醒着他,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否则很可能追悔莫及。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他对待人才一向礼遇有加,不会出现袁绍这样有眼无珠的事。

    “这次失利也遭来袁绍的信件羞辱,曹操就想攻打袁绍教训一下,但又感慨自己实力不济而唉声叹气。”

    “这时郭嘉说道,主公与袁绍在未来五年内必有一战,而且一定可以战胜,还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加以说明。”

    “刘邦打败了项羽,丞相是知道的。”

    “项羽武力强大,虽然刘邦只有智谋胜过项羽,最终还是把项羽逼的在乌江自刎。”

    “在他看来,袁绍有十个战败的诱因,而丞相有十个战胜的理由。”

    “因此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丞相怎么样。”

    “第一,袁绍繁琐的礼节太多。”

    “而丞相顺应自然,不拘泥于繁文缛节,这是道胜于袁绍。”

    “第二,袁绍以反叛汉室的动机出兵。”

    “而丞相则以复兴汉室的名义征战,这是义胜于袁绍。”

    “第三,东汉的灭亡,主要就在于对下级管理的宽松。”

    “袁绍的管理制度就过于宽松,不能产生震慑力。”

    “而丞相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管理上胜于袁绍。”

    “第四,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对所用之人也多有怀疑,重用的只有亲戚朋友。”

    “而丞相用人表面看来平易简单,而内心明察秋毫,用人从不怀疑,不管亲疏远近,只要有才就大胆使用他,这是度量上胜过袁绍。”

    “第五,袁绍善于思考却很难做决定,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而丞相决策果断,执行高效,应变能力强,这是谋略胜过袁绍。”

    “第六,袁绍世代公卿,喜欢用高谈阔论显示自己的高贵,因此投靠他的多为会吹捧装裱自己的人。”

    “而丞相诚心对待别人,不贪图虚荣,自己厉行节俭为下属做出表率,对待有功之人却从不吝啬。”

    “因此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干的人都愿意投奔丞相,这是道德选择上胜过袁绍。”

    “第七,袁绍对见到的饥寒之人非常怜悯,对看不到的却考虑不到。”

    “而丞相对于眼前的小事不拘小节,而在大事上却毫不疏忽。”

    “忧国忧民,对天下的饥寒贫民都施以恩惠,没有疏漏。”

    “因此声望远远超过袁绍,这是仁德上胜过袁绍。”

    “第八,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四起惑乱视听。”

    “而丞相用道义教导下级,不让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情发生,这是明智上胜过袁绍。”

    “第九,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

    “而丞相认为是对的事就以赏赐来推行它,错误的事就依法处罚来纠正它,这是管理文化上胜于袁绍。”

    “第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并不懂得兵法的要领。”

    “而丞相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士兵都信任,敌人都惧怕,这是武略上胜于丞相。”

    “丞相有了这十个胜过袁绍的地方,击败袁绍就没什么可难的。”

    长孙无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令人叹为观止,值得我们大唐臣子学习。

    他对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这篇文章烂熟于心,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意。

    该文章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让曹操听后信心大增,有勇气面对实力强大的袁绍。

    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个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一个人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和要求。

    希望曹操能保有这十胜优势,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郭嘉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

    不过,他的这些推测意义都不大。

    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郭嘉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建安三年正月,曹操欲讨伐称帝的袁术。”

    “郭嘉表示吕布是见利忘义之人,可加封他为左将军、徐州牧,如此可防止他与袁术勾结。”

    “最终,袁术在曹操、刘备、孙策、吕布的围攻下丢失寿春,沦为了苟延残喘的冢中枯骨。”

    “四月曹操三征宛城张绣,在郭嘉败退诱敌的计策下又获得胜利。”

    “从此,张绣再无力量偷袭曹操后方。”

    “郭嘉便果断提出,是时候解决徐州吕布的问题了。”

    “徐州吕布实为心腹大患,丞相可先取吕布,扫除东南,然后再除袁绍。”

    “曹操又担心袁绍不同意,甚至支持其他诸侯再次偷家。”

    “郭嘉说袁绍现在想的是怎么快速吞并公孙赞与孔融的地盘,他反而害怕主公与他们两个结盟。”

    “我们只要派能言善辩之士去向其阐明厉害,完全可以获得拿下徐州所需要的时间。”

    “而谈判的结果比郭嘉预言的还要顺利,袁绍不仅支持曹操攻打吕布,还资助五千兵马运输粮草军械。”

    “建安三年十月,吕布在曹操与刘备联军攻击下退守。”

    “久攻不下的曹操粮草告急,就有了退兵的想法。”

    “郭嘉则立主坚持下去,并说有一条妙计可助破城谋。”

    “而这条妙计就是掘开沂水灌淹,吕布迫于无奈而开城投降。”

    “建安四年五月,刘备趁郭嘉与荀彧在外巡视工作的时机,向曹操请命,去阻截欲投奔河北的袁术。”

    “曹操一时大意,就让刘备带领五万大军前往。”

    “郭嘉回来后得知这个消息,立即跑来提醒曹操。”

    “说自己本意是软禁刘备,小用而不使其掌重兵即可。”

    “丞相不杀刘备,必有深略远虑,不过也不应该放其离去。”

    “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被提醒后,曹操恍然大悟,就立即派人去召回刘备,可刘备根本不予理睬。”

    “曹操也只能希望自己心腹能维持住徐州的局面,如此刘备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贾诩丞相一时心软,最终酿成大祸,放跑了刘备。

    当初郭嘉想要保下刘备的时候,他也是同意这么做的。

    为什么郭嘉不直接让丞相杀死刘备,却提出了一个软禁的建议。

    连一个不出名的谋士都能看出来的真相,难道郭嘉这种级别的谋士看不出来吗

    而这也恰恰就是郭嘉的聪明之处,连他都不得不佩服。

    郭嘉知道丞相是个爱才之人,对刘备,尤其是其手下的关羽那是爱到了骨子里,杀刘备是肯定不可能的。

    其实丞相在向郭嘉提问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决断,只不过想借别人的口给自己找个梯子而已。

    所以郭嘉才提出了这样一个丞相比较能接受的中性建议,这样也不至于下不来台。

    但他没想到,丞相竟然连软禁也不接受,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估计那时的丞相怎么也不会想到,因为这一心软,为自己埋下了天大祸患,后来差点被自己爱重的人才给团灭。

    不过还好,华容道遇到了同样心软的关羽,才让丞相逃出生天。

    “但郭嘉早已预料刘备必会反叛,所以为了避免三线作战,郭嘉与荀彧谋划再次招降宛城张绣。”

    “幸运的是,在贾诩的帮助下,曹操和张绣于十一月结为亲家。”

    “果然一个月后,刘备杀了曹操在徐州的心腹造反。”

    “而这时袁绍大军又在荥阳与曹操对峙,双方随时会发生大战。”

    “荀彧等谋臣都建议先安抚刘备,待与袁绍讲和后再去攻打。”

    “但郭嘉却力谏曹操应趁袁绍迟疑攻打之机,起兵夺回徐州。”

    “刘备新整兵马,众心未服,如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

    “但曹操还是担忧袁绍真的会进攻,郭嘉又说袁绍有谋不断,再好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也抓不住。”

    “此时的袁绍很自大,也不屑于搞偷袭的小动作。”

    “而且徐州北部都控制在脏霸手里,所以徐州士族是绝不会跟着刘备陪葬的。”

    “我们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夺回徐州,那个时候袁绍即便进攻也晚了,果然一切都在郭嘉所料之中。”

    “袁绍在得到刘备的求援书信后不肯发兵,田丰苦苦相求,他也无动于衷。”

    “原来袁绍最爱的小儿子生病了,这个儿子长得最像他,又高又帅,他生怕行军后有个好歹。”

    “所以现在根本没有心情去打仗,就这样错失了最好的一次机会。”

    “而刘备由于迟迟没有得到袁绍军报,眼看曹操大军一日后到达,于是便准备采用张飞的劫营之计。”

    “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曹操大军在刚到达徐州后,便折断了红色牙旗。”

    “曹操问郭嘉,这主什么吉凶”

    “不主别事,今夜刘备必来劫营。”

    “张飞、刘备一冲进曹操营寨,就被四面八方的曹军包围。”

    “刘备见势不妙,果断放弃指挥,第一时间杀出重围,此次东征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李隆基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彻底奠定其统一天下的根基,这功劳可以说全在郭嘉身上。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从中可以窥见郭嘉对三国局势的重要性。

    郭嘉在曹操帐下其实并没有出谋划策多少,反而一直在帮曹操做决策,可以说是一位盖世谋臣。

    曹操有郭嘉这样的肱股之臣,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遇到这样的臣子。

    曹操身为宦官之后,为时人所看轻,实则其为人甚有胆谋,可以成就大事。

    曹操时任天下大将军,封武平侯,地位尊崇之至。

    曹操在谋士戏志才死后就一直很想找寻得心意的谋臣,接替前者的位置。

    这个时候,曹操麾下的荀彧向其推荐了郭嘉。

    郭嘉来到曹营后,和曹操一起共论天下大事。

    席间曹操被郭嘉的见解深深折服,对郭嘉的礼遇非常之高,两人甚至到了同寝同食的地步。

    但不得不承认,以郭嘉后来帮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来看,郭嘉完全担得起曹操这么高的礼遇。

    如果他的大唐也有臣子能有郭嘉这样的才华,他也愿意给予这么高的礼遇。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起兵三十万进攻曹操。”

    “曹操先后在白马与延津之战中取得胜利,但敌强他弱的局势并没有改变。”

    “三月,孙策派遣使者来许昌进贡,顺便打探一下曹操的虚实。”

    “曹操与众臣都惧怕孙策会从南边进攻,就有了求和袁绍的想法。”

    “但郭嘉却说孙策性子急,谋略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他日必定死在小人之手中。”

    “况且孙策要进攻我军,必定会出广陵,有陈登在,可以高枕无忧,主公根本不用派遣重兵去理睬。”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郭嘉的预料,五月,孙策被吴郡太守的门客刺杀。”

    “而此时刘表也刚刚平定荆州南部四郡的叛乱,没有恢复元气前也不会向北用兵。”

    “就这样曹操再无后顾之忧,于八月带兵去抵御袁绍。”

    “紧接着袁绍、曹操两军便在阳武相遇。”

    “曹操看到袁绍军队旌旗招展,密集如云,气势正盛的情况下还采取守势,就担忧先进攻会处于不利情况,于是便迟疑观望起来。”

    “这时郭嘉赶紧进言,袁绍可以采取守势,但丞相却不能如此。”

    “我军精锐,以一当十,应当挫败敌军的锐气,要是拖延几日,粮草短缺,到时候就危险了。”

    “丞相以七万之众抵挡七十万敌军,必须当机立断,一旦有迟疑,军心不稳。”

    “英明的统帅,就是要立马做出正确的抉择。”

    “曹操听取了郭嘉的建议,果断指挥敢死队朝着袁绍大军杀过去。”

    “面对这一小支部队,袁军左右两翼居然有骚动不安的后退迹象。”

    “曹操看准这个机会,派出精锐骑兵侵扰。”

    “这一战厮杀到天黑,要不是刘备三千人马立住阵脚,曹操就不只是取得小胜而已。”

    “这场战斗也大大打击了袁绍急切攻下许昌的嚣张气焰。”

    “战后曹军退至官渡下寨,扼住了进军许昌的咽喉。”

    “袁军追击到距离曹营近百余米驻扎的延绵三十里,与其形成对峙。”

    “此后近两个月内,袁军用筑堡垒、挖地道等各种方式偷袭,但都被曹军一一化解。”

    王安石连孙策死在小人之手都可以预测到,老夫不得不佩服。

    要是成功预测其他的大事件,他还可以说是郭嘉根据一系列情报推断出来的。

    可孙策的死因却能准确无误的预测到,这就不只是神机妙算这么简单了。

    曹操派人讨伐刘备,结果大败而归。

    曹操不服,决定亲自讨伐,遭到全体将士反对。

    毕竟此时南下的袁绍已经逼近官渡,官渡一战已是在所难免。

    如果再分兵攻打刘备,曹兵必然陷入两面对战的危局。

    这时候郭嘉坚定地站在了曹操一方,分析其中的利弊,让曹操能够放心的出兵攻打刘备。

    最后的结果也显而易见,当曹军已经将刘备打得不见了踪影,袁绍的部队还不知道在哪个旮旯里逡巡。

    就在曹操和刘备、袁绍周旋时,江东豪杰已经被气势正凶的孙策尽数吞并。

    曹操向郭嘉询问对付孙策的看法,而郭嘉却能预言到孙策的悲惨结局。

    孙策这个人很会笼络人,手下不乏死心效忠的人。

    但孙策刚愎自用,疏于防范,统领着百万雄兵,却常常立于危墙之下,将来必死于刺客之手。

    最后结果也正如郭嘉所预言的那样,孙策还没来得及跨过江东,便被仇敌的门客刺死。

    “由此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曹操一直担忧袁绍会分兵去攻打许都,加上粮草不足的烦恼。”

    “所以就有了退兵求和的想法,便询问谋士们的意见。”

    “刘晔和荀攸都看出了曹操信心不足才想退兵,于是都给曹操鼓励。”

    “表示袁军这一个月已经使用了挖地道等各种战术,这些都被我们一一破解。”

    “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好的战术,要是有好的办法早就用出来了,这就是敌人快要失败的预兆。”

    “曹操听了这些话后,心里舒畅很多。”

    “可天下第一的郭嘉看出自己主公内心还是不怎么坚定,便让言辞犀利的贾诩与陈煜再去做思想工作。”

    “贾诩与陈煜又从各方面分析了利弊,最终让曹操坚持了下来。”

    “等到了袁绍内部的巨变,赢得了官渡之战。”

    “建安六年三月,郭嘉又辅助曹操打赢了与袁绍的仓亭之战。”

    “接着在汝南将刘备打得只能投奔刘表,此时冀州各地多次爆发农民起义,袁绍被搞得心力交瘁病倒。”

    “郭嘉据此判断袁绍命不久矣,笃定去世后必会立小儿子做接班人,届时河北再次内乱。”

    “所以建议曹操养精蓄锐,等待收拾残局。”

    “果然半年后袁绍吐血身亡,身后安排诸事全被郭嘉预言中。”

    “袁谭不服弟弟袁尚,经过半年的积怨,郭嘉认为是时候对袁氏兄弟用兵了。”

    “建安七年冬,曹操攻占黎阳讨伐冀州。”

    “因此袁谭向弟弟袁尚索要兵马军械,袁尚不仅不给,还把他调回邺城防守,这让袁谭极为不满。”

    “远在荆州的刘表都写信劝和这对兄弟,并派刘备领兵一万北伐以减少他们兄弟的压力。”

    “刘备的进攻很是顺利,一个月就打到离许都百里的叶县。”

    “于是曹操准备南下亲征刘备,但被荀彧与郭嘉阻止。”

    “两人说刘备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如今一路狂奔突袭导致补给线太长。”

    “只需要派一员大将前去阻击就可以,建议曹操要继续攻打袁氏兄弟。”

    “曹操觉得有道理,于是派遣夏侯惇前往迎战刘备。”

    朱元璋袁绍两个儿子自相残杀的结局,仿佛是按照郭嘉编写的剧本在演,真是神了。

    曹操起兵攻打袁绍两个儿子,战斗进行得异常顺利,眼看胜利在望,郭嘉却提议退兵。

    这正是郭嘉的眼光毒辣之处,因为他已经预料到后面会发生的事情。

    袁绍死前并没有安排好两个儿子的主次排名,两个儿子的谋士郭图和逢纪必然会挑唆两人内讧。

    如果现在打,两个人必然同心同德一起对付曹军,必然增加攻城的难度。

    如果抽空先去打刘表,两兄弟一定以为危险解除,开始内斗,那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拿下他们。

    果不其然,一切都在郭嘉的预料之中。

    郭嘉在世时,只要是其参与过的战事,绝大部分都能取得圆满胜利。

    曹操集团因郭嘉而如日中天,成为群雄中的霸主。

    曹操麾下有许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和才智多谋的文臣,然而没有一个人能与郭嘉在决策上的才能相提并论。

    不过他也并没有太过羡慕,毕竟他大明的开国功臣李善长丝毫不弱于郭嘉。

    “面对五万青州军,刘备在坚持了两个月后就退兵了。”

    “曹操得知夏侯惇胜利的消息后,也于四月果断出兵邺城。”

    “这时郭嘉又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建议对邺城围而不打。”

    “给袁氏兄弟造成巨大压力,让他们不敢出城即可。”

    “之后再退兵转而攻打平原等地,如此袁氏兄弟便要分兵。”

    “而以这两人的秉性,一方有危险,彼此是不会去救援的。”

    “不用多久,两人必会反目成仇。”

    “届时我军就可以收拾残局,拿下河北就容易多了。”

    “事情的发展果然与郭嘉预测的那样,曹操攻打袁谭老巢平原,袁尚不去救。”

    “接着曹操退军到黎阳,袁谭邀请袁尚一起追击,袁尚又不参与。”

    “之后袁谭多次索要兵马军械,袁尚也都不批准。”

    “加上之前立嗣产生的积怨,袁谭终于忍受不住,他谋划鸿门宴诛杀袁尚。”

    “不料事情败露,袁谭被迫逃回平原,接着就遭到袁尚五万大军攻打。”

    “这时郭图献计,让袁谭先投降曹操,联手灭掉袁尚后在徐州复国。”

    “但郭图这种天真的小伎俩,怎么瞒得过郭嘉。”

    “建议曹操将计就计,再次利用袁氏兄弟矛盾将其一举击溃,就这样袁尚先后丢失冀州和幽州逃亡乌桓。”

    “建安十一年秋,北方游牧民族乌桓勾结袁尚袁熙兄弟,多次袭扰幽州边境。”

    “曹操忍无可忍,想要出兵剿灭这股势力。”

    “几乎所有谋臣都反对这场远征,举了粮草和局势等一系列问题来说明难以取胜。”

    “唯独郭嘉全力支持,说袁氏余孽现在还没有与乌桓完全融合。”

    “如果放任不打,过几年他们各种阶层通婚后,就会铁板一块。”

    “届时一旦成势,我军极难攻取,日后一统天下可能会成为泡影。”

    “如今发起战争虽然不利我军,可对于乌桓却是更加不利。”

    “毕竟敌人的物资远不如我军,以四州财力半年内是可以打通水运航道的。”

    “这项利民利军的工程,不仅可以解决粮草的问题,还能获得百姓们的支持。”

    “况且乌桓也绝不会想到,我军竟敢跨越沙漠远征,这千里奇袭正是兵家制胜之道。”

    “曹操又担忧北征时刘表会偷袭许都,郭嘉又表示刘表不过说大话罢了,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家伙。”

    “这家伙之前有两次绝好的机会攻打许都,但都由于出兵保守而失败,他早就丧失了北伐信心。”

    “况且刘备在他身边搞各种挖墙脚的小动作,孙权又对他虎视眈眈,他这次绝不会再出一兵一卒了。”

    “曹操听完郭嘉这些分析后,果断采用这些建议。”

    曹操郭嘉所言,确实在理,让孤北征少了后顾之忧。

    他击杀了袁绍长子袁谭,其次子和三子逃到北方乌桓人的领地。

    他虽然想斩草除根,追击两个儿子,却又怕荆州的刘表趁机袭击自己的大本营。

    而且手下大部分将士也反对北征,但好在郭嘉的一番分析过后,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北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正如郭嘉所言,荆州刘表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坐而论道。

    刘表既害怕自己的才干无法驾驭刘备,又害怕刘备不为自己所用。

    为了提防刘备,刘表也不会轻易出兵中原攻打自己的大本营。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他,立刻率军北征。

    行军到半路,也是郭嘉给出了宝贵的意见。

    千里奔袭,重在出其不意,如果辎重太多,行动就会缓慢,迟早会被对方发觉,不如丢掉辎重,轻车简从,攻敌不备。

    他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布置一队士兵带着辎重迷惑敌人。

    而他则亲率一队轻兵,昼夜不停,突然杀到乌桓城外。

    敌人看到神兵天降般的大军,惊慌失措之下一击即溃。

    最后的战果也非常丰盛,乌桓首领被杀,袁绍的两个儿子则逃向辽东投靠了公孙康。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胜利,还要多亏了郭嘉提出的计谋。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于建安十二年夏发动了对乌桓的远征。”

    “可就在行军途中,郭嘉却病倒了。”

    “郭嘉谢绝了曹操班师的好意,表示大军绝不能为了他一个人而放弃远征。”

    “现在正处于关键时刻,全军应该放弃不必要的辎重,花重金寻找向导带路。”

    “精锐先锋,轻装简从,直奔乌桓巢穴,不给敌人防守准备的时间。”

    “曹操同意了这个策略,于是让郭嘉随辎重部队一起回益州养病。”

    “曹操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与郭嘉的最后诀别。”

    “四个月后,曹操远征乌桓胜利归来。”

    “却收到心爱军师以亡数日的噩耗,不禁发出悲伤的哀鸣。”

    “郭嘉死,乃天要亡我也。”

    “可即便死了的郭嘉依然很厉害,在去世之前他给曹操留下遗计。”

    “说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公孙康,如果我军立即进。”

    “公孙康必会与袁氏兄弟共同死守,我军要拿下城池必定会十分困难。”

    “不如暂缓攻打,如此公孙康就会认为,袁氏兄弟实际上是借机侵夺他的地盘。”

    “不用多久,他们就会内讧,自相残杀。”

    “而事情的发展果然和郭嘉预言的那样,三个月后袁氏兄弟被杀。”

    “公孙康投降,曹操平定辽东。”

    “回顾郭嘉一生,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

    “可以说郭嘉从征十一年间,就是天下第一谋士。”

    “曹操也本想托付其于后事,让他做日后的宰辅,也就是把他当做了自己的诸葛亮。”

    “这位天才的半路夭亡,不仅让曹操悲痛失去一人才,更让他觉得失去一知己。”

    “于是作观沧海怀念郭嘉,希望再遇到此类贤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朱棣如果郭嘉在世,曹操很有可能一统北方后统一全国,可惜天妒英才。

    提到三国时期,世人会想到义薄云天的关羽、狡猾多变的曹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英年早逝的周公瑾。

    实际上三国时期不仅仅只涌现出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郭嘉也同样做出过卓越贡献,甚至可以说其功劳一点不弱于诸葛亮。

    只是奈何郭嘉英年早逝,这才使得郭嘉的存在感不强,其名声相比于其他顶级谋士有些鲜为人知。

    但是他认为,如果不是郭嘉才长气短,或许三国根本就不会登上历史舞台。

    从后来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就可以验证这一点。

    郭嘉死后不久,曹操就因在赤壁之战上大败而归,损失积累多年的百万雄师,从此三分天下之势逐渐形成。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