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80章 谋圣张良
    第280章 谋圣张良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王侯将相都已随着一朵朵激起的浪花而投入汪洋恣意的大海中。

    历史的长廊永远地雕刻下了一次又一次的风起云涌,厚厚的一堆二十四史宣告了历史的沉重和庄严。

    然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可谓起起伏伏,跌跌宕宕,波澜壮阔。

    他不是帝王,却可以称之为帝王之师,这个人就是张良。

    历史镌刻下诸葛孔明惊人的才智,也记载了张良所创下的一个个军事神话。

    张良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略家,是西汉开国功臣。

    刘邦赞誉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又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谋略,被后世誉为谋圣,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并列为中国古代十四圣之一。

    “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都做过韩国的国相。”

    “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都迁咸阳,并制定了统一全国的计划。”

    “其四周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官渡河,芦苇丛生,便于逃跑。”

    “唯有张良在行刺失败后成功逃脱,并且逃过秦始皇天下搜寻的追捕。”

    “秦军很快攻破韩都阳翟,俘虏韩王安。”

    “此时的张良满身锋芒,一心想为国报仇。”

    “同时张良又聚集了百余名少年,成为当地的游侠行侠仗义。”

    “老人笑着离去,而张良随着老人的身影一再注视着他。”

    “历史上有记载的刺秦只有三次,荆轲和高渐离都是作了有死无生的打算。”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

    “但是秦始皇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准备了多辆副车,每辆都是由六匹马所拉,混淆刺客。”

    “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拿出一部书太公兵法,交给张良。”

    “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便提前做好了狙击秦始皇的准备。”

    “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张良也趁机召集起一百多人反秦。”

    “韩国为秦所灭,作为韩国贵族,承蒙韩君之恩的世家子弟,面对国仇家恨必然会激起张良的满腔愤怒。”

    “韩国的贵族,也被限令一月之内迁往咸阳近郊,不服从者,将被诛九族。”

    “五日后鸡鸣,张良又迟到了,老人又拂袖离去。”

    “这期间,张良常向刘邦讲解太公兵法,刘邦也经常采纳张良的主张。”

    “说完便走了,张良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

    “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

    “张良潜藏在下邳时,潜心苦读太公兵法十年而有成。”

    “但老人早已经到了,老人发怒再约五日后相见。”

    “张良遣散家仆,没有为弟弟下葬,聚敛所有的家财寻访力士,只为刺秦复仇。”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灭韩。”

    “一個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故意将鞋甩到桥下,要求张良捡起。”

    “读了这部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以后就会发迹。”

    “这时,刘邦正带着几千人开辟领地,于是张良就加入了刘邦阵营。”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优越,路面沙丘起伏会导致秦始皇的车队速度降低。”

    “这次,张良不到半夜便去了。”

    “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这也是后来鸿门宴上项伯与张良交好的原因。”

    “在秦国统一全国的规划中,首先就选择了韩国。”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表示孺子可教,约定五天后清晨相会。”

    “张良事先得知消息,寻找埋伏地点,最终选择了博浪沙。”

    “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因此张良众人拟定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于是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

    “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五天后拂晓,张良去到那里。”

    “被通缉期间,张良徜徉于下邳桥上。”

    “张良在淮阳学礼时见到了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

    “张良念其年老只得遵从,老人得寸进尺让其为他穿上,张良又照办了。”

    “张良的年轻时代,家破国亡,以致让他沦为没落的贵族遗少。”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起兵反秦。”

    嬴政谋圣张良,是个人才,只是可惜了,还没有找到吗

    他不禁把目光放在李斯的身上,等待着对方的回复。

    在很早之前知道张良是推翻大秦帝国的大反贼之一时,他就已经下令全国范围内捉拿张良此人。

    李斯陛下,此人隐藏极深,还没有消息。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整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怕陛下怪罪他办事不力。

    可他也没有办法,一个人要是躲在深山老林,想要找到无异于大海捞针。

    不过看到陛下没有不悦的表情,他这才放下心来,稍微松了一口气。

    嬴政闻言,面无表情,倒是没有太过在意。

    现在的大秦帝国,已经被他牢牢掌握在手里。

    全国的反叛势力早已经被他清除,再没有什么人能够威胁到他。

    虽说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谋略智慧丝毫不在李斯之下,但想要颠覆现在的大秦帝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哪怕张良才智无双,他也丝毫不会担心。

    要是张良没有刺杀过他,他说不定还会招揽过来,为大秦帝国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只是现在,确是不可能有这待遇了。

    “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

    “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建议立韩王成为韩王。”

    “早在下邳之际,张良和项梁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项梁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

    “因而张良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

    “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军南下。”

    “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南阳郡守退入宛城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认为不妥,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

    “接着,刘邦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

    “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这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

    “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

    “在张良的锦囊妙计之下,峣关的秦军大败,退守到蓝田县。”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

    “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抵达霸上。”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秦王子婴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出降。”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入关中,历时仅一年。”

    “由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以说,他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坐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离不开张良的运筹帷幄。

    犹记得当初急着灭秦,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还好张良及时劝阻了他,这才没有让他酿成大错。

    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

    当时要是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

    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他就很危险了。

    还有在攻取峣关时,也是张良的妙计,才让他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

    那时秦军镇守峣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

    张良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认为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钱财就可以打动。

    张良还让他派先遣部队,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

    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

    最后他按照张良的计策行事,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他联合进攻咸阳。

    他原本还很心动,也是张良及时提醒了他。

    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

    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还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

    于是,他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果然秦军大败。

    如此种种,要是没有张良为他出谋划策,他也不可能夺取天下。

    “公元前207年,拥有四十万大军的项羽,因刘邦先入咸阳非常恼火。”

    “范增因刘邦之前贪财好色,但是进入咸阳却一反常态,断定其有大志向劝谏项羽杀掉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同张良交好,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叫张良一起离开。”

    “张良因为仁义不肯离,转而告诉了刘邦。”

    “张良献计,请项伯向项羽转达刘邦的善意。”

    “后刘邦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建议第二天早晨刘邦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赔罪。”

    “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于鸿门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被项羽留下饮酒。”

    “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玦,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

    “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只好又从帐外召来勇士项庄,授意他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

    “项伯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

    “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

    “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

    “项羽欣赏樊哙英武,赏肉赐酒。”

    “左右的侍从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并借题发挥地数落项羽。”

    “厉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指斥项羽疑心太重。”

    “项羽一时竟被樊哙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无言以对,只是招呼樊哙坐下。”

    “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

    “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张良解释刘邦恐惧项羽的责备,已经回到军营了。”

    “如此在项伯与张良的帮助下,刘邦与项羽在鸿门宴之中有惊无险。”

    “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项羽一时心慈手软,最终竟然酿成大错,后悔不该不听亚夫之言。

    要是在鸿门宴上,他听从亚夫的建议,趁机除掉刘邦,也就不会有如今的威胁。

    一想到自己对刘邦这个敌人动了恻隐之心,以至于错失了鸿门宴上的大好时机,他就悔恨不已。

    每每回想起来,他就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当初亚夫认为刘邦是一个威胁,必须要除之而后快,以绝后患。

    但他认为刘邦敢来鸿门宴,就证明没有二心。

    再加上刘邦来了之后,剖肝沥胆的自辩。

    他想起和刘邦曾经一起同生共死的岁月,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

    可如今说再多也没有用,再后悔也晚了,一切都晚了,刘邦的优势远比他大得多。

    而且原先历史上刘邦成功打败了他,这让现在的他想要翻盘成功近乎不可能。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统管巴蜀地区。”

    “刘邦赏给张良黄金百两,张良把这些全部转送给了项伯。”

    “刘邦又通过张良厚赠项伯,让项伯帮他向项羽请求汉中地区。”

    “项羽答应了,于是刘邦又获得了汉中一带。”

    “刘邦回到封地的路上,张良送他们到褒中,刘邦才让张良回到韩国去。”

    “张良临别前对刘邦建议把走过的这条栈道烧掉,可以向人们表示没有再打回去的打算,也可以哄得项羽放心。”

    “刘邦便让张良返回韩国,中途烧断了所经过的的栈道。”

    “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刘邦的缘故,项王不派韩王成到封国去,让他跟随自己一起东去。”

    “张良向项王解释汉王刘邦烧断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的意思了,还把齐王田荣反叛之事上书报告项羽。”

    “项王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齐国。”

    “公元前206年,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刘邦倚据富饶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

    “韩王成先被项羽降位为侯,后又在彭城被杀。”

    “张良闻风逃走,抄小路西去投奔了刘邦。”

    “而刘邦这时已收复了关中,封张良为成信侯,命他跟着一道东征项羽。”

    “公元前205年,刘邦开始乘虚占领了彭城,后又被项羽回师打败。”

    “刘邦无奈之下,只好询问大家破解之法,还是张良出了一个下邑之谋。”

    “于是刘邦派遣萧何去劝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了其他人去联合彭越。”

    “等到魏王反叛抗汉时,刘邦又派了韩信前去征讨,平定了燕、代、齐、赵等国的大片地区。”

    “刘邦最终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就是靠着这三个人的力量。”

    李世民事实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刘邦被项羽打败后,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那时的刘邦已经穷途末路,甚至说出了关东地区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就把关东平分给他。

    在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

    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羽有了隔阂。

    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

    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

    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

    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攻伐他,结果未成。

    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

    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必然可以打败项羽,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听完后认为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

    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的同时,再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

    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

    “刘邦极为烦恼,与郦食其商议应该如何削弱楚方的势力。”

    “郦食其表示应分封六国后裔,刘邦认为合适便请郦食其做相应准备。”

    “此时刘邦看到从外面回来谒见的张良,于是询问张良关于分封六国的看法。”

    “在张良的警醒下,刘邦大骂郦食其,紧接着下令赶快销毁那些印信。”

    “公元前203年,齐国所有的地方都已经被韩信全部打下。”

    “韩信派人向刘邦请示因齐国自古是诡诈多变,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面又紧挨着楚国。”

    “如果不立一个临时的齐王来镇守它,它的局势就难以稳定,希望能让自己暂时当一个代理的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

    “韩信的使者来到荥阳后,刘邦一看韩信的来信,勃然大怒。”

    “但在张良的劝谏下,刘邦也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不得不派张良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又把韩信的全部人马调回刘邦那里。”

    “公元前203年,刘邦对项羽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

    “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

    “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

    “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各不相犯。”

    “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

    “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的处境,便与陈平一同劝谏刘邦。”

    “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

    “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围困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终于打败项羽。”

    “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朱棣多亏了张良,否则刘邦大肆分封六国后裔的话,也不可能有一统天下的大汉。

    那时刘邦为了削弱项羽的实力,在手下的建议下,想要分封六国后裔。

    还好张良及时赶到,用八个缘由阻止了刘邦。

    商汤有把握可以置夏桀于死地,你刘邦今天能够置项羽于死地吗

    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所以还封殷的后代于宋国,那是周武王有把握能得到殷纣的人头,你刘邦今天能得到项羽的人头吗

    周武王进入殷都后,曾在商容住过的里巷口表彰他,曾把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而且给比干重修了坟墓。

    你刘邦今天能够去为圣人修墓,去为贤人的里巷口表彰,到那些智者的门前去表示敬意吗

    周武王当时能拿巨桥仓库的粮食和鹿台所存的钱币,来救济贫穷,你刘邦今天能把仓库里的东西拿出来去救济贫穷吗

    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一结束,立刻把战车改为轩车,把兵器倒过头来用虎皮蒙上,表示今后永远不再使用它们了。

    你刘邦今天能够弃武用文,不再打仗吗

    周武王当时还把战马放牧在华山的南坡,表示以后不用它们了。

    你刘邦今天也能把马放出去,不再用它们吗

    周武王当时还把运输队的牛放牧到桃林塞的北面,表示他今后不再运送军饷。

    你刘邦今天也能把牛放出去,不再运送军饷吗

    今天项羽是最强不过的,你分封六国后裔,六国立刻就会屈服于项羽,谁还会来听从伱刘邦的指挥呢

    “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分封开国功臣。”

    “张良没有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功绩,但刘邦认为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应当自己挑选齐地的三万户做封地。”

    “但张良认为当初自己在下邳起兵,到留县遇上了刘邦,这是老天爷把自己交给刘邦的。”

    “现在自己只要一个留县就够了,不敢领受这三万户的厚赏。”

    “于是刘邦便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刘邦因大肆分封亲密下属引起众多旧臣不满,刘邦不知如何自处。”

    “张良建议其首先封赏与刘邦有旧仇的雍齿,以安众将士的心。”

    “于是刘邦立即大摆酒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当众催促御史赶快给大家评定功劳,赶快进行封赏。”

    “众大臣见雍齿都可被封侯,便不再担心。”

    “公元前201年,大臣劝刘邦国都应该设在关中,刘邦听后迟疑不决。”

    “刘邦的大臣们大多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大都劝刘邦建都洛阳。”

    “他们认为洛阳东有成来,西有崤山和渑水,背靠黄河,面对伊、洛二川,形势险要。”

    “张良却认为洛阳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瘠薄,四面都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不是一个可以发挥军事优势的地方。”

    “相对而言关中左有崤山和函谷关,右有陇山与岷山,中间沃野千里。”

    “南面连着物产丰富的巴蜀,北面挨着盛产牛马的胡地,背靠着万无一失的南北西三面,集中力量只需要用于控制东方的诸侯。”

    “东方安定时,可以通过黄河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长安。”

    “一旦有诸侯叛乱,关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通过黄河顺流而下供给前线。”

    “刘邦当天驾车西行建都关中,张良也跟着刘邦进了关中。”

    “张良一直多病,到了关中以后,整天学习道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不吃五谷杂粮,一年多时间闭门不出。”

    朱元璋在刘邦分封功臣一事上,张良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确实值得敬佩。

    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多位功臣,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刘邦看见诸将成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说那些将领是在商议谋反。

    刘邦很疑惑,天下初定,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谋反。

    还是张良给出了解释,刘邦是用了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

    现在刘邦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萧何这样喜爱的人,而诛杀生平所仇怨的人。

    朝中统计战功发现,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

    这些人怕不能封赏他们,又怕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就在刘邦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还是张良出谋划策想出了办法。

    只有分封刘邦平时最憎恶的功臣,那些还没有被分封的将领就不会担心了。

    张良此举纠正了刘邦循私行赏的弊端,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动乱。

    “公元前195年,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很多大臣劝阻,但都始终没能彻底改变刘邦的态度。”

    “吕后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提醒吕后请教刘邦极为信任,且智计百出的张良。”

    “吕后派建成侯吕释之去请教张良,但张良表示当初刘邦曾多次处于危急之中,所以刘邦能采纳自己的意见。”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刘邦是出于个人的感情想换太子,自己的建议没有作用。”

    “吕释之强逼张良,张良只得给出办法,去请四位刘邦一直敬重但请不到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

    “这四人讨厌刘邦的傲慢无礼,宁愿逃到深山里躲藏,也不愿做汉朝的子民。”

    “以太子的名义请商山四皓这四个人,然后令其充当太子的宾客。”

    “刘邦知其德高望重,对太子必是极大助力。”

    “于是吕后便让吕释之派人带着厚礼和太子的书信,谦恭地去请这四个人。”

    “四人请来后,先住在建成侯吕释之的家里。”

    “商山四皓之后出席于刘邦参加的宴会,刘邦见此,不由叹息太子羽翼已成,便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公元前195年,张良又跟随刘邦去讨伐代国,在马邑为刘邦出过奇计。”

    “任萧何当相国,也是刘邦听从张良劝告的结果。”

    “后来张良不吃五谷,想要领悟道,意图飞升成仙。”

    “刘邦死后,吕后回想从前,感激张良的恩德,便强迫他吃东西。”

    “并规劝张良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苦自讨苦吃。”

    “张良不得已,又勉强恢复了吃饭。”

    “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儿子张不疑继承了留侯的爵位。”

    雍正飞升成仙,如此江湖术士之言,不可能出自张良之口。

    张良曾经说过,张家世代在韩国担任丞相。

    韩国被灭亡后,我为了替韩国向秦朝报仇,曾不吝惜万贯家财,刺杀秦始皇闹得天下震动。

    后来我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做了的老师,被封为万户候。

    作为一个平民来说,这已经到达顶点,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

    我想放弃人世间的一切事情,跟着赤松子去云游成仙。

    这些都是张良向刘邦请辞时的话语,为了修仙而远离朝堂。

    但他相信,以张良的聪明绝顶,这些话不过是借口而已。

    原因也非常简单,当时张良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已经不适合再待在朝堂。

    当然了,最重要的一点,他认为张良担心鸟尽弓藏。

    由于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便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

    从最后发生的事情来看,张良的这一担心确实有道理。

    刘邦为了巩固政权,的确斩杀了不少开国功臣。

    从这一点来看,张良深谋远虑,不愧为谋圣之名。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