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盛唐挽歌 > 第239章 陇右套路深
    当郑叔清匆匆忙忙赶到兴庆宫的时候,他在花萼相辉楼外面,看到李隆基正在跟那位受宠的“虢国夫人”在一起有说有笑,一副相谈甚欢的模样。

    虢国夫人身边还有一个三四岁大的孩童,正是传言中虢国夫人的私生子杨幸。

    当然了,叫李幸也可以。

    虢国夫人的丈夫多年前就被基哥调到外地当刺史,又莫名其妙客死他乡,这位寡妇生的孩子自然是私生子。基哥老来得子,幸哉乐哉,起这样一个名字无可厚非。

    基哥当时的心情如何,郑叔清可以想象得到。但是更多的事情,他就不敢继续往深处去想了。

    出乎郑叔清意料的是,基哥一看见他,就屏退了虢国夫人和杨幸,然后带着他来到勤政务本楼的书房,二人商议大事。

    落座之后,李隆基哈哈大笑道

    “朕的左相和右相,一個上值的时候喝酒,一个奏折里面写了错字,每人被罚了五千绢。宰相都是如此,朝廷的风纪确实是需要好好整顿一下了。

    爱卿那边是遇到了什么难办的事情了么连宰相都认罚了,朕倒是想看看谁那么不开眼。”

    听到这话,郑叔清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才好。

    眼前这位皇帝自诩为“圣君”,实则是个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渣男。他的话,随便听听就好了,千万不能当真,谁要是当真了,最后一定会倒大霉。

    “回圣人,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微臣带着神策军的锐卒,在长安郊外突击检查那些五陵年少们的衣着,看是否符合朝廷规制,然后就出了一点小小的乱子。”

    郑叔清小心翼翼的说道,不敢抬头看基哥。

    “噢果然还是有人不知体面啊这不就是锦袍里头的袄子有赤黄布料打底嘛,有什么好闹腾的呢,认罚就完了嘛,这种事情朕早就猜到了。

    爱卿只管办差就是了,出了什么岔子,朕给你兜着。该罚的钱,一匹绢都不能少,不管是谁,哪怕是朕的皇子皇孙,爱卿都无需留情。”

    基哥哈哈大笑说道。

    他心中暗想方重勇提出来的“鉴查之策”,当真是妙啊专门揪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往死里整,却绝不上纲上线。

    一句话,只要您有钱给,那都不是事

    基哥认为,朝廷官员和宗室权贵们,享受着国家的庇护,享受着国家的特权。现在陇右那边缺军费了,让他们放放血,也不算过分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让这些人出钱,是看得起他们

    在基哥看来,郑叔清说的问题,简直就不是个问题

    “谢圣人体谅,那微臣这便去办,秉公处置。”

    郑叔清叉手行礼,随即准备离开勤政务本楼。

    忽然,基哥像是想起什么一样,叫住了郑叔清。

    “呃,这次你抓的人,嗯,朕是说那些穿着不当的五陵年少,多么有多少”

    基哥面色犹疑问道。

    “回圣人,并不是很多,也就一百多人而已。”

    郑叔清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

    “有一百多人,确实有点多啊”

    基哥喃喃自语说道,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随便一抓,居然抓了这么多人

    “圣人,这些人不好放啊。要是放了,鉴查院以后再抓人,说话就不好使了。”

    郑叔清看到基哥有些犹豫,连忙建议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为了立威而来的,要不然以后他说的话谁还会听呢

    “如此也好,就这么办吧。”

    基哥点了点头,他虽然知道郑叔清这次会捅出大篓子来,不过也想看看最后结果会怎么样。

    “收到的罚款,尽快送到陇右的兰州。苏毗王欲投靠我大唐,吐蕃势必不会善罢甘休的。”

    基哥板着脸提醒了一句。

    “回圣人,微臣手下有一人精于数算,此事交给他不难办。”

    郑叔清谦逊说道。

    他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心里有数的,再加上他现在已经被基哥搞怕了,生怕对方认为他郑某人“善于理财”。

    基哥微微点头,大手一挥,示意郑叔清退下。

    “精于数算理财么”

    老郑离开后,李隆基若有所思,他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那件难办的差事可以交给这个人去办。

    长安发生的事情,方重勇也是无从知晓,他更是没料到“鉴查”行动,第一刀居然就砍到李林甫头上。

    方重勇正在陇右筹谋一件大事准备迎战吐蕃

    杜希望临走前,也将苏毗王投诚的信交给了方重勇。这让一直想苟过任期的方衙内大呼卧槽。

    苏毗王如果是诈降还好,如果他是真的投降大唐,那正好给了吐蕃人出兵的口实。

    两国交战,也是讲究师出有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很多时候两国边境上的一点小事,都会无限放大,成为开战的借口绝不能小看其影响力。

    苏毗王在苏毗区已经失去了实权,具体管理苏毗地区政务军务的,是吐蕃的孙波茹,茹主才是当地军政的一把手。

    而苏毗王只是可以参政议政的吉祥物,并无执政之权,更谈不上有多少亲信部曲。

    苏毗王若是投靠大唐,最多是打了吐蕃赞普的脸,然后让大唐天子和百官勋贵们满足一下虚荣心。

    仅此而已,不会给大唐边防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也没办法扶持苏毗王再去搞个什么“苏毗国”。

    苏毗王也是奴隶主,没有那个群众基础。恶劣的自然条件,也让大唐伤不起,耗不起。

    因为吐蕃人本身就没有完全征服苏毗地区,在这片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的地方玩战争游戏,投入产出比太低,还不如拿来声色犬马,起码能听个响。

    离得近又不惧高原反应的吐蕃人都是如此,大唐就更没理由吃力不讨好了。

    所以苏毗王投唐这件事,对于负责接应的陇右边军来说,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办好了,那是应该的,这本身就是苏毗王“深明大义”,他又不是陇右边军鼓动才如此的。

    办得不好,陇右边军就成了无能之辈,连投靠过来的人都保不住护不住,将来谁还会投靠大唐

    到时候肯定有人要背锅。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让陇右边军接应苏毗王和他的部曲而已。关键问题还在于,苏毗王投靠大唐,给了吐蕃人出兵陇右的一个绝佳借口而吐蕃出兵的方向就是陇右

    苏毗王反叛后,吐蕃马上就会派人来找大唐要人,让基哥马上把苏毗王交出来

    如果基哥肯吃这个闷亏,那他就不是基哥了

    人是不可能交的,不仅不会交人,基哥甚至还会大肆封赏苏毗王,以打脸吐蕃人,树立标杆榜样。

    当然了,这也是吐蕃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他们正愁宣战没借口呢

    吐蕃马上就会对内宣传苏毗王为什么会反,那就是因为大唐在鼓动吐蕃权贵造反啊,怪不得苏毗王到了大唐就被封王封侯。

    他们都是事先串通好的

    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那就掀桌子吧咱们去战场上用刀剑讲道理

    然后最大的倒霉蛋,就是直面吐蕃人兵锋的陇右边军,讲理都没法讲。

    方重勇都能猜到,吐蕃人对苏毗王的想法一定是洞若观火,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说不定他们就是在等这个机会呢

    这位苏毗王暂时还没来,所以陇右边境还保持着相对的平静,于是方重勇就跟个准备过冬的仓鼠一样,卯足了劲积极备战。

    这已经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了

    如今的吐蕃,已经不是武周之前的吐蕃,他们的军事策略与军事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不可小觑。

    吐蕃与大唐边界线很漫长,武周以前,吐蕃人打仗,每个东岱都是青壮上前结阵厮杀,老弱妇孺及奴隶,在后方干后勤的活。

    这样的好处,就是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然而这样做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一旦前方战局失利,吐蕃人的骑兵可以跑,步卒也有机会跑,但营地里负责后勤的人却完全没法跑拖累了整体的行军速度。

    所以武周以前,唐军利用吐蕃人行军的特点,打了不少胜仗。

    不过,事情在后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吐蕃人在与大唐的长期对峙当中,形成了三个大的战争策源地,也可以说是三个大的后勤基地。

    每次作战,由大论出面,组织某些不善作战的东岱承担“囊霞”的任务,负责军队后勤与战利品的管理。而另外一些善战的东岱出战兵,对外攻伐。

    简单的说,就是吐蕃形成了三个“大军区”,每个军区都可以独立作战。这种情况和大唐的节度使异曲同工,出现的时间也是前后脚的关系,可以看做是吐蕃人对战场形势变化采取的新策略。

    要打哪里,就从对应的“军区”出兵,这一点上跟大唐别无二致。

    最西边的进攻发,是方重勇前世的青海西部柴达木河流域。也就是以都兰、香日德地区为中心,再加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流域。

    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大唐的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威胁河西走廊的安全。当然了,吐蕃人也可以直接向西,穿越阿尔金山,进攻西域南面的边缘地区,威胁安西都护府。

    河西节度府与安西节度府共同应对这一路的吐蕃人,几年前,与方重勇打过照面,并在战阵上厮杀的便是他们。

    中间的发在方重勇前世的共和、兴海、贵南等地,也就是沙珠玉河、大河坝河、茫拉河流域的广袤区域,进攻的方向主要是河陇结合部的鄯州、廓州、凉州等地。

    方重勇所在的陇右节度府,直接面对这一路吐蕃人的兵锋。

    而最东边的,就是青海河南、果洛两州,甘南的久治和川北的阿坝州,进攻方向是陇右东部的河州目前还是兰州的南部、洮州、叠州、岷州,以及剑南的松州和茂州。

    陇右与剑南两个节度使分兵应对这一路的吐蕃人。

    其中,陇右节度府这个方向,可谓是大唐与吐蕃冲突的最核心区域

    所以这天一大早,方重勇就按先前约定,与陇右各边军军使齐聚一堂开会,商议大事。

    其他各军都是军使到场,只有安人军来了数十人,几乎军中所有将校都云集于此,怎么看怎么显得怪异。

    不过安人军的人,除了军使哥舒翰外,并不能进入开会的大堂,只能在府衙院子里面等候。四周都是隶属于临洮军亲兵,披甲带刀武装到了牙齿,气氛十分肃杀

    “今日叫诸位军使到场,主要是为了宣布一件事。”

    节度府大堂内,坐在陇右节度使的主座上,方重勇面色平静说道,不苟言笑。

    在场众多军使没人吭声,都等着他的后文。隐约之间,这些人全都感觉要出大事

    “本节帅之前,将许多陇右边镇之事,包括安人军哗变之事上报给圣人。圣人就回了四个字,那便是便宜处置。

    所以,某现在就宣布对于安人军,以及安人军将校士卒们的处置决定。”

    一听这话,在场所有人都看向哥舒翰,想听听这位倒霉蛋到底会怎么说。

    因为哥舒翰是安人军的军使,无论怎么处置安人军,他都是受影响最大的人

    而且这位代理方节帅,貌似并不是在跟他们这些丘八打商量,而是态度强硬的直接告知结果。

    “节帅要如何处置安人军,末将都无异议。”

    哥舒翰硬着头皮说道。

    “哥舒将军深明大义,真是我大唐边军之表率啊。”

    方重勇叹息说道。

    随即他环顾众人,一脸沉痛道

    “安人军哗变闹饷,居然不顾边防,抛弃驻地四散而逃,彻底败坏了陇右边军的声誉。

    害群之马不可留,所以本节帅现在宣布,撤销安人军的番号。

    其兵员与将校,皆编入陇右其余各军。具体细则,明日本节帅会派人告知诸位。”

    此话一出,石破天惊

    别说是哥舒翰了,就连盖嘉运这种已经给方重勇跪下当狗的将领,都被惊得耳朵嗡嗡作响

    这位“临时节帅”,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他完全是把鸡毛在当令箭用啊

    在大唐军法中,边镇节度使,是有权力在边镇设置新番号的,也可以撤销原有的番号,只不过无权扩充编制。

    简单概括就是节度使可以设立新军番号,也可以撤销旧军番号。

    然而哪怕是长征健儿,在兵部账册上也是记录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节度使可没办法往兵部花名册上加人进去

    朝廷给边镇的军饷,那是一个子都不会多给除非皇帝下令,经过中书门下省认定,兵部再执行,增加兵员数量。

    增加兵部账册上的兵员,这个事情不是不能做,只是过程与流程是个大麻烦,轻易搞不定还很耗费时间,远远不是一个节度使能搞定的。

    增加或减少番号,节度使则可以“一言而决”。

    方重勇前世的史书上,哥舒翰在攻下石堡城以后,有一系列组合拳在陇右拓边,然后新设立了包括“神策军”在内的十个军。

    不过新增的兵员,那可是基哥强力推进才批下来的,不是哥舒翰本人的功劳。

    如果把开元初年郭知运在陇右设立的一系列“军”也算在内的话。节度使撤销军镇番号,或者设立新番号,不说像吃饭喝水一般简单,那至少也没有难到要向朝廷步步请示等批准的程度。

    然而,方重勇只是个代理节度使啊你一个代理,就这么心里没数,要搞这种瞎折腾的活计

    陇右节度使衙门大堂内沉默了很久,哥舒翰这才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问道“方节帅,此事要不要先报长安,等圣旨下来以后再来定夺”

    他这话一出,大堂内众将都一齐看向方重勇,想看看这位方节帅到底要怎么处置。

    “哥舒翰,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勾结吐蕃人乱我陇右边疆”

    方重勇还没说话,一直都闷不吭声的王难得,冲上前一拳将哥舒翰打趴在地上

    随即对着哥舒翰一阵拳打脚踢。

    哥舒翰亦是不示弱,起身后二人扭打在一起,场面顿时一片混乱

    “够了你们是军使,不是长安城里青皮混混,还不住手”

    方重勇对着扭打的二人大喊了一声

    两人被其他将领劝住,互相怒视对方不吭声。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