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474章 1-1发动机结构
    一般来说,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不过这次,是大事开了大会。

    作为两款国产第三代主力战斗机共用的心脏,并且还有可能是未来海军主战舰艇的动力来源,涡扇10发动机在华夏装备序列中的重要性自不必多提。

    而作为国内第一型从核心机开始完全自研的航空发动机型号,涡扇10对于航空工业系统来说也是举足轻重。

    两相叠加之下,这个评审会的级别让站在台上的常浩南本人都觉得有些夸张。

    除了有科工委和总装备部两套体系的领导和专家之外,甚至还有主管科学技术领域的更高级别大人物参加。

    对于一个航空动力领域的项目而言,这绝对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同等级别的待遇,以前可是只有重点主战装备才能享受到。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大概只是体现出上级对于涡扇10的重视。

    但常浩南知道的事情毕竟更多一些。

    大概两个半月之前,他和杜义山、刘振响共同提交的航空工业总公司改革方案中,就涉及到将其拆分为航空工业和航空动力两家集团公司的内容。

    而今天的超规格待遇,如果进一步想想的话,似乎也可以视为上级对于整个航空动力系统的重视

    换句话说,常浩南今天的表现,很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

    要说一点压力没有,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都已经在这了,谁来了这个评审会也得继续开下去。

    而且,常浩南相信,现在整个华夏都不可能再找出一个比他更了解涡扇发动机设计方法的人。

    自信,来源于专业。

    场下,会务人员已经开始向所有出席会议的人派发纸质技术资料。

    当然,在后面列席旁听的是分不到的。

    好在这些人本身也都是参与涡扇10项目的研发人员,而且属于破格参加,能学到点算点。

    实际上,按照设计评审规定,评审通知及必要的评审资料一般应提前35天送交评审组成员,以便评审组成员事先审阅。

    但这个通知跟军工系统内的保密规定冲突,对于一般项目来说还好,毕竟能来参加评审的也都不是寻常人,但越是重要性高、保密性强的重点项目,资料反而越难提前送出,导致绝大多数专家都是到了现场才第一次看到这些资料。

    从评审角度来讲,这样当然是有问题的

    这次主持项目的是常浩南,这些细枝末节或许不重要,但下次换个其他人就未必了。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

    那就是节目效果绝对拉满了。

    因为,在场的每个人,至少是每个懂技术的人,在拿到资料并翻开第一页之后,都不约而同地统一做出了目瞪口呆的惊讶表情。

    而由于资料是按照座次顺序依次发放,所以在台上的常浩南看来,下面就好像是一道波浪一般。

    一众大佬的表情随着两名场务人员的脚步,从好奇到震惊,逐次变化

    尤其是专家席中间靠左侧位置的一位灰发中年人,本来还是靠在椅背上的放松状态,但在看到第一页印上去的涡扇10结构示意图之后,整个人直接一振,仿佛像是靠背上装了弹簧一样,整个人瞬间坐直了身子。

    他迅速拿起旁边随资料一起发下来的圆珠笔,在纸上重复数了好几遍,口中还念叨着一二三四这样的数字。

    “99级”

    愣了好一会,他才歪过身子,向坐在旁边专家席正中间的刘振响小声问道

    “刘院士,您之前把r79的技术资料给606所那边参考过”

    刘振响自然是极少数提前就看过设计方案的评审人员之一,所以这功夫倒还稳得住。

    只不过几天前,他当时第一次从保密文件袋里拿出这份资料的时候,表情跟现在的诸位同事也差不了太多。

    所以只是一打眼看着旁边人的表情,再结合这个有点无厘头的问题,刘振响便知道了对方的想法。

    “老姜,再往后仔细看看嘛,虽然总级数都是9级,但r79是3611,这个是2711,核心机都不一样的核心机只包括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风扇低压压气机不算。”

    姜甫和,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发了整个涡喷13发动机型谱,为8090年代之间保持华夏空军的最基本战斗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在如今这条时间线上,由于涡喷14的支棱,更新型号的飞机已经不再需要涡喷713作为动力了。

    而根据我国装备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惯例,如今涡喷14已经正式装备部队,涡扇10正在展开研发,那么面向未来的第四代航空发动机也理所应当地开始预研了。

    这预研的负责人,便是姜甫和。

    为了进行一些参考,1996年,624所从图曼斯基设计局搞到了r79v300发动机的部分技术资料,而其最明显的结构特征,便是三级风扇六级高压压气机一级高压涡轮一级低压涡轮的3611结构。

    而涡扇10的设计如今还没有细化,常浩南在资料上画上去的只是个示意图,主要功能是给后面的部件级分析做参考,不仔细看的话确实分不太清楚

    所以才有了刚刚的一问

    当然,上辈子606所在后面真正开始搞第四代发动机的时候,发现r79的核心机哪怕榨干也只能把推比做到9一级,然后又只好从头再来,最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把涡扇15修成正果那就都是后话了

    “不是重点不在这”

    姜甫和往后翻了翻,发现确实如同刘振响所说,但很快又重新抬起头来

    “这不是涡扇10么”

    “对啊。”

    刘振响点头。

    “不是第三代发动机么”

    “对啊。”

    继续点头。

    “但这这个总体结构不是”

    姜甫和抬起手,比出四根手指

    “不是典型的第四代特征”

    通过提高单级压气机压比减少压气机总级数,从而降低喘振的可能性和发动机自重以提高性能极限,这是典型的第四代航空发动机思路。

    靠传统的8级或9级高压压气机的三代航发核心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推比做到10以上这种水平的

    大推普遍采用6级或7级,而像是ej200这样完全不考虑后续衍生其它型号的中推,甚至采用了惊人的3511结构。

    再结合减少可拆卸零部件数量和减少支撑用结构件重量,在成本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尽管成本最后还是没限制住实现了10一级的推重比。

    “这个么也没有谁规定说三代航发不能用第四代航发的一些技术吧”

    刘振响摸了摸下巴回答道

    “至于更详细的问题,等一会你可以直接问问小常同志本人嘛。”

    实际上,他今天过来,最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个看上去非常第四代的发动机总体设计。

    要知道,这和之前涡喷14那个压气机相比,说一句一步登天也不为过。

    “嘶”

    姜甫和重新靠回椅背上。

    作为航发专家,他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来,由于核心机结构的领先,这个涡扇10,实际上有直接改进成第四代发动机的潜力。

    “那咱们624所那边的研究进度,无论如何都得加快才行,否则怕是要用不上了”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