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彼得大帝新传 > 第十五章 彼得新政
    1676年11月1日,重新恢复秩序的俄国迎来了新的篇章。当天,重新召开的杜马议会,通过了废除索菲亚的摄政王头衔和沙皇伊凡的皇位,重新选举了俄国的新沙皇。彼得成功当选,称彼得一世。

    不甘寂寞的彼得即位当天就举行了阅兵式,并且下达的他加冕为沙皇的第一个诏书。将弑君者索菲亚关入莫斯科堡城郊的修玛赫修道院,并命令一个大队的士兵保护,如无沙皇诏令,索菲亚终生不得踏出修道院一步。

    第二个诏令便是宣布改革。经济上,宣布对外国商人开放市场,废除商业上的苛捐杂税,改以新的税收方法。也就是俄罗斯的新的商业法,征收交易税,增值税,暴利税。不再征收关卡税和其他各类税收。

    并且宣布成立向西方学习,成立内阁,保留俄罗斯传统官职,但设立内阁总理大臣,并增加工业部,商业部。全面引进西方人才,建立俄罗斯的工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彼得对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进行了很大的妥协。只建立了内阁和新增两个部门。这里的工业并不是指工业革命。

    事实上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欧洲便已经有了工业这个概念,也有了政治经济上的革命性措施以适应工业的发展。英国的光荣革命便是其中代表。

    而瓦特的蒸汽机正是促使欧洲工业以更暴力更有生命力的方式发展。它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

    而彼得的发展工业的理念也很简单。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彼得对建设俄国工业做出了指导意见:一个年产5000吨的炼铁厂远胜10个年产500吨的炼铁厂。一个拥有十个工厂的工业区远胜二十个分散在全国的工厂总和。

    在兴建工业的理念中。彼得宣布工业部要做到集中,高效,创新。要用全俄罗斯的力量兴建工业区。这也是在工业这个概念出现以来,第一次有人以系统化的理论,提出的工业区的概念。

    事实上,从时代发展来看,在后世因为人工成本的原因,不可避免的采取了分工合作,世界工厂的概念。即一辆车,他的发动机来自德国,散热器来自日本,中国提供配件,韩国人将之组装,台湾船将它运到美国销售。

    但是在这个时代,尚且没有发明汽油机,甚至蒸汽机连个影子都没有。西方诸国还在拼命研究牛顿的经典力学的时候,集中力量的工业区,才能做到更加高效。因为它可以减少交通带来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毕竟,现在的世界,陆地上,马匹仍是唯一的运力。

    彼得之所以在政治经济上妥协,是因为在这方面彼得的力量还很薄弱,同时俄国刚刚经历一次内战,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而政治经济上的过于激进,很容易引发动荡。因此在这方面,彼得采取的是逐步渐进的方式。

    相比于彼得在政治经济上改革的软弱妥协,他在军事上的改革则无疑充分彻底了许多。在1676年12月12日,史称双十二军事改革。彼得编写了三本在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名气的操典。《俄罗斯步兵操典》《俄罗斯炮兵操典》《俄罗斯骑兵操典》。以及他给装备部的指令,全部用最新式的火枪。当然这部没有任何问题。军队的编制改为师团营连排班,并增设了参谋部和旅一级的编制。

    当然这些他在诺夫哥罗德堡的时候已经做过了,虽然俄罗斯人民震惊于彼得的决心与毅力,要改革全国的军政,毕竟他之前只在诺夫哥罗德堡一地做过简单的改革。

    但是彼得的军改计划中,武器装备中火炮的比例非常之大。在彼得的要求中,他所要求的火炮,等级兵力下,彼得所要求的火炮比例远高于同时期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是欧洲陆军第一强国法国。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炮主义。大炮主义是在拿破仑的那个时期盛行于欧洲的军事思想,而无论拿破仑将火炮集中使用的战术创新,还是但是拿破仑跑的诞生,大炮所创造的一系列军事成就都将它推上历史至高点。

    大炮在当时被视为战争之神。此时的火炮还没有如此先进,战术也远没有后来那么灵活。甚至此时的欧洲军事家们还在纠结于火炮是放在步兵阵列前好还是放在步兵阵列后面好。

    就如同以后的前膛枪与后膛枪之争。

    当然彼得对大炮的崇拜度远没有那么激进,此时的火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也无法让彼得对他升起崇拜之心。但是彼得自信火炮能够在他的手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远超同时期的欧洲任何军事家或者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