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彼得大帝新传 > 第一百零七章 扩军
    彼得感觉自己对于远东局势毫无办法,如今的他也只能够在这里等待了。好在,无论远东如何局势恶劣,但是因为其远离西方,对彼得接下来的战略影响力基本为零。

    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封信,彼得大概也是头一次这么认真地写信了。写完以后,交给隆多夫。很快,莫斯科堡再次派出了一支访清使团,人数大概二十人,通过陆路到达欧洲,辗转多国进入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阿姆斯特丹港口买下一艘荷兰商船,走海路前往清国。

    随着使团把彼得写给清国的国书呈递给康熙皇帝,远东的局势再一次地发生了巨大且深远的改变。然而,这封信至少也要等到大半年以后才能够送到清国皇帝的手上了,眼下的远东局势依旧糟糕透顶。

    目光重新回到巴尔干半岛,四国战场。

    因为彼得的俄军在东线的不作为,也就是故意减缓对东线土军的进攻力度,导致土耳其苏丹可以把全国调集的人力物力最大限度的支援西线战场也就是巴尔干半岛的土军。

    无论是什么时代,守城战术都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优选选择。彼得的俄军之所以能够屡次击败土耳其军队,很大原因在于当俄军处于弱势时,总是处于守势;而当俄军处于优势时,彼得总能够把土军调动起来迫使其与优势俄军进行野战。

    显然,能够把敌人调动起来,就已经掌握了主动权。而丧失了主动权的敌人,打败仗也是再说难免的。比如说,现在的东线,俄军就掌握了主动权,而土军只能够被动防守。

    联军大举入侵,巴尔干半岛的土军也是积极应对。现在的匈牙利,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靠近奥地利的归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一部分靠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归属于土耳其苏丹统治。

    联军由奥地利进入匈牙利,在土耳其所拥有的匈牙利卡其卡梅特大败土军,土耳其损失惨重,因此收缩兵力退回罗马尼亚边境,固守在他们在匈牙利最后一个据点,赛格德。与此同时托克力亲王率领的十万大军也终于赶到战场,双方目前在赛格德一线对峙。

    经过数次大战,巴尔干半岛现在的双方实力对比: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率领的联军尚有十二万不到,托克力亲王率领的土军只剩下八万有余。并且实力对比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之中。

    然而,因为俄军东线故意的不作为,使得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暂时可以集中到西线。显然,作为主力的奥地利和波兰立陶宛王国,总的实力是无法与土耳其帝国比较的。事实上,现在欧洲包括俄国在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总实力都难以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相较。

    因此,陷入对峙的双方,不可避免地在赛格德一线进行了消耗战。奥地利和波兰立陶宛,在这里不断的流血

    然而,彼得丝毫不为巴尔干半岛激烈战火所动,依旧在莫斯科堡继续他处理政务的节奏。俄国日益庞大的疆土,让彼得逐渐感受到了兵力捉襟见肘。但是俄国的财政状况无法支持他完成新一轮的扩军计划。把损失过半的第一第二师团补充完整,已经把内阁弄得焦头烂额。彼得也实在不好意思再叫内阁出钱了。

    然而,随着一周以后,来自亚速堡的多大上百辆的货运马车,将这份搁置的扩军计划再次推上了彼得的心头。俄国黑海监督几乎劫掠了整个伊斯坦布尔,所获得的财富简直难以计数。

    除了俄国黑海舰队的官兵上下贪污的那一部分,绝大多数都被押送到莫斯科堡,上百辆装载着从伊斯坦布尔获得的财富,就这样送入了俄国中央政府的大门。

    看着这份内阁花费数天之久的完成的战利品清单,彼得真的是笑容满面。不去计算那些珍贵的古董艺术品等等,单单是土耳其金币就搜刮了超过七千多万,如果再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算上,所有最后得到收入差不多是俄国全国五十年的财政收入。

    俄国自俄土之战以来,一方面彼得大量的削减赋税,一方面因为要修建道路桥梁以及工业区,财政状况一直是赤字,如果不是第一次俄土战争的土耳其战争赔款填补这日益庞大的赤字,俄国中央政府恐怕就要宣告破产了。

    也正是因为彼得的政策,导致的就是俄国经济发展民众富裕起来,国家却是穷的一塌糊涂。彼得的财政大臣已经不止一次的跟彼得报告俄国糟糕的财政状况。

    然而这些从伊斯坦布尔获得的收入,足足是俄国全国财政收入的五十年,也就是五十倍。而且还不是这几年财政收入糟糕的五十倍,而是以前沙皇在位的时候苛捐杂税一样没少收入最好的五十倍。

    难怪历来君主均喜欢发动战争,果然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尸无骸”,由此也可以看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富庶。俄国黑海舰队仅仅只是在伊斯坦布尔搜刮了几天而已,恐怕得到的远远不及整座城市财富的十分之一。

    虽然事实很残酷,然而彼得的莫斯科堡与伊斯坦布尔相比,真的就如同乡下穷亲戚与城里的富大户的差距。

    因为得到了这笔庞大的收入,彼得的扩军计划也就势在必行了。

    1682年,在俄奥波土交战之际,莫斯科堡再一次地进行了扩军计划。内阁,参谋本部,国防部,携手共进。在俄罗斯各大城市乡镇的征兵处,也是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所谓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即便是在此时的西方,这句话依旧是通用的。虽然彼得提高了士兵的军饷待遇,增加了抚恤金,在原有的优惠政策上再一次地减免了“参军家属”及“阵亡士兵家属”的待遇,但是这个年代能够主动当兵的,依旧是无业游民或是混不下去的。

    而这些人,其实是最不适合当兵的。就如同强横的无赖混混和老实巴交的农民,按照战斗力来说混混貌似更厉害,但是军队往往更需要老实巴交的农民。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只有那些优秀的有道德底线的勤劳的尊重上级的懂得压抑自己的人,才是优秀的士兵。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平时看起来诚实可靠的“良民”,训练出来的军队战斗力反而更高更狠更毒。那些装腔作势的无赖游民,反而只是花花架子。

    因此,依靠主动报名是明显不行的。俄国实行的依旧是强制征兵制度,虽然很霸道,但是却也是无奈。依靠主动报名组建的军队,战斗力真的不是很行。当然,如果想某些国家一样,普通士兵就是当做炮灰的存在,那么也就无所谓了。

    然而,这个时代人力依旧是最大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依旧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彼得还做不到把士兵当炮灰送上战场这样的举动。而且,这样的军队弊端实在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