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优秀公务员 > 第一百二十七章 真相大白
    太子遇袭一案看似就要大白于天下,可是朱常润却认为大家忽视了一个问题:张差一直在装疯,而仅仅因为一碗饭就将事情真相全部说了出来。为什么前边那些审讯张差的官员没有看出来呢?朱常润得出的最后结论就是这帮人是故意这么做的。

    为此,朱常润命王士珍将王之寀之前审讯张差的官员进行秘密调查。过了几天,王士珍将收集到的情报呈送给惠王爷了。

    朱常润一看,自己的判断果然是正确的。第一个审讯张差的是刘廷元,此人虽然身为巡城御史,但是与郑国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个人过往甚密。

    包括后边审讯张差的胡士相、岳骏声,也与郑国泰关系密切。在朱常润看来,这也十分正常。毕竟现在福王非常受万历皇帝宠爱,投靠福王集团的人员自然少不了。因此无论是刘廷元、还是胡士相、岳骏声与郑国泰来往密切并不奇怪。

    事情越闹越大,万历皇帝已经压不住了。只好命刑部重新审理这个案子。主审官就是前期审讯张差的胡士相。

    胡士相当时是刑部山东司的郎中,从级别角度看,胡士相是王之寀的领导。胡士相在重审太子遇袭案的时候,一直是避重就轻、闪烁其词。还是认定张差是疯子,比没有根据王之寀审讯得来的张差供词,进行继续追究事情的真相。

    王士珍等人收集的情报显示,在刘廷元、胡士相、岳骏声的身后,隐藏着一股庞大的势力。刘廷元等人只不过是马前卒而已。

    而在幕后操纵这一切的显然并不是郑国泰,因为虽然他是福王集团的重要成员,但是他人比较愚蠢、在朝廷里人缘非常不好。经过王士珍等人的追查,幕后的主使是前内阁首辅沈一贯。

    朱常润将这些情报又送给了内阁首辅叶向高。叶向高见胡士相等人要继续掩盖事实真相,那还了得。他又将此事通知了刑部右侍郎张问达。

    刑部右侍郎这个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刑部常务副部长,是胡士相的上级。张问达得知此事后,对胡士相这种做法非常气愤,他立即下令,太子遇袭一案由刑部七位官员共同会审。

    在这七人中既有胡士相、也有王之寀,张问达觉得可以听听大家的意见,避免出现像胡士相那样从中捣鬼的情况发生,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服从多数的优势。

    张问达这招可以说是非常高明,可以解决有人捣鬼的情况发生,但是他却大大低估了浙党的势力。因为在这七个人中主要分为以胡士相为首的一派,和以王之寀为首的一派,看起来可以互相牵制,防止捣鬼。

    可是其他五个人当中,支持胡士相的是三人,而支持王之寀的是两人。可以说王之寀这一派处于劣势。

    审讯开始那一天,七个人都到齐了,胡士相命人将张差押解上堂。待张差上堂之后,王之寀这边的陆梦龙开始审讯了,他问道:“堂下张差听着,本官现在问话,你要如实回答,你是怎么认识路的?”

    这句话问的十分高明,问到了点子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从未来过京城的人,是怎么来到京城的,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是怎么进入皇宫的。这些疑问都隐藏在陆梦龙所问问题的答案之中。

    原以为张差会推脱、狡辩、甚至是不回答,可以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张差竟然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答道:“我是蓟州人氏,如果没有人指引我,我怎么能够来到京城、进入皇宫呢?”

    陆梦龙见张差如此回答就继续追问:“是谁指引你来到京城、进入皇宫的呢?”

    张差答道:“是庞老公和刘老公。”

    这个回答可以说,分量就如同一颗炸弹,把大家都炸懵了。没想到张差竟然就这么招供了。大家心里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庞老公就是庞保,而刘老公则是刘成。两个人都是郑贵妃身边的贴身太监。

    大家都惊呆了,陆梦龙更是非常吃惊,他没有想到自己开场的几句问话,张差竟然能够从实招来,答案竟然这么轻而易举的得到。原来自己还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果张差不老实交代,自己将继续如何如何进行审问。现在看来已经用不上了。

    与此同时,张差又继续说道:“我认识他们已经三年多了,他们给了我一个金壶和一个银壶。”

    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王之寀之前得到的口供也是假的,真正的真相正在开始显现出来。

    陆梦龙继续追问:“他们为什么要给你一个金壶和一个银壶?”

    张差答道:“打小爷”

    回答的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是让大家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因为大家都知道,张差所说的小爷,就是指太子朱常洛。

    现场一品混乱,有交头接耳的,有擦汗的,有争吵的,而作为主审官的胡士相却拍案而起,大吼道:“这个案子就审到这里,不能再审了。”他这派的三个人也同意不能再审了。由于是少数服从多数,四对三,审讯就这么结束了。

    但是事情的真相显露了出来,王之寀就将审讯情况报告给了张问达,张问达听到这个结果,也非常震惊,因为他虽然觉得这件事情不可能像之前张差所说的那么简单,但是张差竟然这么招供了,而且还牵扯到郑贵妃,着实让他感到震惊。

    与此同时,张差的口供在朝廷内外开始广泛传播,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整个朝廷都被这个案子震惊了,大家纷纷上书,要求严查此事。

    郑贵妃听了张差的口供,也非常慌张,天天跑到万历皇帝那里,用她的一贯伎俩—哭,可是此时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了。

    现在大家都严查此事,压力最大的既不是郑贵妃、浙党、甚至万历皇帝,而是张问达。他十分清楚,这件案子的背后有东林党、浙党两大党派在暗中较量,还要卷入太子、郑贵妃、万历皇帝,可以说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个个都得罪不起。

    如果继续审案,必将得罪郑贵妃,得罪万历皇帝,如果不继续审案,不仅无法向广大的民众、官员交代,还得得罪东林党、太子。无论怎么做都会让自己被人记恨,被人报复。这些人每个人都惹不起呀。

    总而言之,既不能审,也不能不审。张问达十分为难。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张问达想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进行十三司会审。

    在明代,审讯案子档次最高的是三法司会审,可是规模最隆重的却是十三司会审。所谓的十三司就是刑部下属的十三个司,并且这十三个司都是由明朝的十三个省命名的,前边提到的胡士相,就是山东司的郎中。

    明代的六部,长官为尚书、侍郎,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员外郎,一般说来是四个司,比如吏部、兵部、工部、礼部都是四个司,分管四大业务,而刑部,却有十三个司。

    为了一个案子,竟然要将刑部十三个司的郎中全部集中起来,张问达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呀。可以通过法不责众的,来减轻自己的压力,以免自己背黑锅。十三司会审讲究的是集体负责制,所谓的集体负责制,也就是集体不负责,如果出现什么问题,由十三个人来负责的话,处分还能轻一点。张问达这招非常高明。

    审讯那天,除了审问案子的十三位郎中之外,还有一批旁听的、看热闹的,总共大约二十多人。

    张差被押解上来之后,看到这么多大官审讯他,心里非常慌张,可以说心理防线完全垮塌。还没等人审问他,他就将事情全都招了,而且交代的非常彻底。上次他说的庞老公就是庞保,刘老公就是刘成。另外他还说出来一个惊天的内幕:自己还有一些同伙,包括所谓马三舅、李外父,姐夫孔道等人。

    而且他们同属于一个教派的成员,这个教派叫做红封教。组织头目有三十六个人,他做这些都是这个红封教指使的。

    张差这么一招供,参与审讯的浙党成员坐不住了。胡士相负责做笔录,气得也写不下去了。另外几位浙党成员眼见事情越整越大,竟然在堂上大喊道:“你自己犯得罪,你自己认了吧。不要牵扯无辜之人。”

    到了这步田地,浙党也无法掩盖案件真相了,就将审讯情况如实上报了。同时刑部还派出两批人马对相关人员实施抓捕,一批人去抓马三舅、李外父,姐夫孔道等人;另一批人则到皇宫捉拿庞保、刘成。

    郑贵妃这几天一直关注着审讯工作的进展情况,这边十三司会审的结果一出来,她那边也就得到了消息,于是郑贵妃又开始了在万历皇帝面前的哭诉。

    可是人证、物证俱全,万历皇帝也无法帮自己的这位宠妃。可是毕竟郑贵妃是自己的宠妃呀。自己也不能见死不救呀。万历皇帝就找到了王皇后,希望王皇后能够出面解决这件事情。

    万历皇帝还是非常清楚的,王皇后没有帮派背景,而且非常有威望,找她商量、由她出面解决是最佳方案了。可是王皇后听说后,当面就拒绝了万历皇帝的意见。她认为这件事情自己也帮不上忙,眼下只有求太子,或许还能有转机。

    于是万历皇帝将太子和郑贵妃都找来了。希望能够解决这件事情。可是太子一上来就认为这件事情一定有幕后主谋。

    万历皇帝听了脸色大变,而郑贵妃则更加激动,她当场对天发誓,如果这件事情是我干的,我全家死光光。

    郑贵妃是彻底火了,而万历皇帝也非常恼火,自己找来太子是要解决这件事情的,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而且郑贵妃竟然发出全家死光光的毒誓,那岂不是把自己也算在内了。

    可是太子朱常洛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大家瞬间都高兴了起来,他认为这件事情就是张差自己干的,与其他人无关。

    他的这句话一说出来,彻底平息了这件事情。为了安抚大家,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召集朝廷的文武百官以及自己的皇子皇孙,当众进行了一番训话,他说:“自己和太子的关系非常好,其他人等不要瞎掺和了。太子遇袭这件事情就是张差一人所为,对他进行严惩就可以了。就这么定案吧,谁也不要在瞎折腾了。”

    太子也借此机会拍了拍万历皇帝的马屁,并当众抒发了一下父子情深,说道动情时,还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件事情就这么了解了。

    接下来,张差被判凌迟处死。而庞保和刘成则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刑部大牢里。

    朱常润虽然没有现场参与这个案件的审判,但是王士珍提供的情报显示,这里面还是有很多的疑点,甚至幕后主使的真实身份。

    假如真是郑贵妃所为,她为什么不找一个职业杀手来完成此事呢。这可比张差成功概率要高很多。这个张差没有什么功夫,而且还白白养了他三年。动手的时候,连一把利刃都没有,就给了一根大木棒,就凭这一根大木棒就能将太子打死?显然不合乎常理呀。

    朱常润觉得真个事件,就是一个蠢人办了件蠢事,被一群想挑事的人利用,结果被老滑头万历镇了下来,仅此而已。

    PS:求推荐、收藏、点击,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