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战国之魏武大帝 > 第五十八章 论处
    徐健终究还是死了,他是自杀的,他知道他难道一死,徐彭两家矛盾已深,彭喜不会放过他,再说徐家子弟全部战死,做为家主的又岂能苟活。

    徐健是死了,却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彭喜,给彭家,如今的彭家与徐家一战后也有近三千子弟兵战死,另外两千子弟兵人人带伤,又如何对付得了如狼似虎,让天下诸侯国闻风丧胆的禁卫骑兵。

    彭喜回忆起彭、徐两家争斗的点点滴滴,他很明白,彭、徐两家的争斗虽然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隐隐有一只黑手在推动,但两家相争谁的利益最大,显然,是坐在大梁王座上热衷于变法的魏王,只有他才有这个动机,从他在朝堂上宣布要收回大梁城东大片沃土开始,这个计划就已经开始实施了,这个计划并不高明,只要头脑清醒,彭喜相信自己可以识破这个计谋,但很遗憾,他和徐健两个人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安邑血战更让两家势同水火,魏郝的计划就这样水到渠成的成功了,徐健死前的一句话说的很对,彭家和徐家挡了魏郝的道,大争之世,挡道的人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

    彭喜怕死,而且很怕死,但他寄予希望的彭家族人死伤无数,他没有抵抗的能力,放弃抵抗?寄希望于魏郝饶了他?这些显然不现实,魏郝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不会留下后患,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连当年以儒学治国的鲁国君王都明白这个道理,他魏郝岂能不明白,再说鲁国君王比起他这个王上来还真算得上善男信女,大争之世,仁慈的君王必然国灭,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明白这个道理。

    就在彭喜思忖间,禁卫骑兵已然近在咫尺,面对汹涌而来的禁卫骑兵,彭喜倒变得坦然了,他知道自己终究逃不了一死,既然逃不掉就没有必要再逃了。

    “前面可是禁卫骑兵统领魏晨?”面对近在咫尺的禁卫骑兵,彭喜慨然问道。

    魏晨奉王命率禁卫骑兵而来,本以为彭喜会拼死抵抗,到时候以绝对的优势斩尽老贵族势力,不想这个彭喜没有让他们的子弟兵做丝毫的防御,反而像迎接王师一样等待他们的到来,魏晨骑着高头大马靠近彭家子弟兵队伍后道,“没错,正是本统领,对面可是彭家家主彭喜。”

    彭喜望着禁卫骑兵动若狡兔,转瞬即至,静若处子,不动如山,不禁暗暗佩服这支魏国最精锐的骑军,“魏统领御用骑兵之术,彭喜佩服,不知统领来此有何贵干?”

    魏晨拨动马缰靠近彭喜道,“上大夫何必明知故问,你攻打徐家领地一事,王上已然知晓,魏晨奉命来逮捕上大夫,请上大夫配合。”

    彭喜冷笑道,“统领未问缘由,先定罪名,恐怕有失公允。”

    “大胆。”魏晨眼神冰冷的望着彭喜道,“此王上决断,上大夫如若不服可以向王上禀明。”

    彭喜望着魏晨身后的禁卫骑兵道,“我自会向王上禀明缘由,但统领大军围困于我,让我如何回大梁面见王上。”

    魏晨早有准备,呵呵一笑道,“这点上大夫不需担心,只要上大夫不挑起事端,本统领和麾下大军自然会护送上大夫回大梁。”

    彭喜自然知道回大梁的后果,到时候他是他人鱼肉,任凭宰割,“魏统领,彭喜自己会回大梁向王上解释,无需统领护送,统领还是请回吧。”

    “王上授予本统领护送之职,本统领不敢怠慢,还请上大夫恕罪,如果上大夫方便,还请即刻启程。”

    彭喜见魏晨油盐不进,暗道不好对付,望了一眼彭家的子弟兵,已然毫无战心,如果真要开打,也是一面倒的屠杀,彭喜心中恨及,却不敢表现在脸上,略一思索道,“彭喜愿陪统领一同回大梁,然而麾下战士一天征战,颇为劳苦,还请统领让他们回家族修养。”

    魏晨丝毫不为所动,“王上临幸前交代,彭、徐两家所有人员必须随魏晨回大梁,否则视为不尊王命,斩立决。”

    “魏晨。”彭喜大喝道,“你真要斩尽杀绝,这些人都是为魏国征战沙场的勇士,你如此做为,不怕天打雷劈吗?”

    魏晨冷色肃然,“本统领只知王命,不晓其他,如果上大夫觉得魏晨做的有何不妥,自可禀报王上,让王上撤我军职,本统领认为,不听王上命令,以不义之师肆意征伐,此等人方才该受到天打雷劈。”

    彭喜哈哈大笑道,“好个魏晨,果然铁石心肠,王上没有用错人,彭喜最后还有一问,请统领如实相告,此次王上命你押送我们回大梁,王上会如何处置我等。”

    魏晨面色淡然道,“如何处置自有王上决断,本统领只奉王命护送上大夫和上大夫家族成员回大梁复命,其余一律不知,上大夫如有疑惑,可上大梁觐见王上,由王上解答,魏晨言尽于此,还请上大夫领家族子弟速速随本统领上路。”

    “好个忠肝义胆的大统领,既然如此,劳烦大统领了。”

    听到彭喜那阴阳怪气的声音,魏晨丝毫不以为意,将死之人,魏晨也无需在意。

    魏都大梁王宫。

    恢宏的王宫此时站满朝臣,却静寂无声,上大夫彭喜,魏国旧势力大族的族长,魏国朝堂权势举重的上大夫虽然衣冠楚楚,然而身后紧随的一队侍卫却让满朝文武知道魏郝准备要动手了。

    早在魏郝宣布要进行变法之时,朝臣便知道这个魏国朝堂迟早要有一场动荡,只是时间长了,魏郝一直没有什么动作,朝臣也就把这事给忘了,但这些朝臣万万没有想到年轻的魏郝如此能忍,手段如此老辣,迟迟不动的魏郝一旦发动却是一场惊天之变,被称为魏国擎天之柱的两大家族一夜之间被魏郝连根拔起。

    魏郝坐于王座之上,轻咳两声道,“诸卿,本王重病,十数日不能理朝政,然而就这十数日间,我大魏国两大家族居然相互征伐,死伤达八千余人,如果这八千余人死于对外作战,本王欣慰,但如今却死于内斗,本王痛心,痛心啊,八千余青壮,都是我魏国征战沙场的好手啊。”

    庞涓神色一动,自魏郝摄政,做事极有主见,庞涓曾多次提出施政方略,魏郝表面没有拒绝,却也没有采纳,后来庞涓见魏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少,魏国朝议,庞涓仿佛成了透明人,没有人再注意到他,庞涓虽然学的是兵家,但他在宦海沉浮二十余年,却也不缺乏政治敏锐性,他很清楚必须找一个机会露头,不然上至王上,下至群臣不会再记得魏国还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庞涓,他极需要找一个机会证明他还存在,他还是魏国的大将军,现在两大家族内斗正是机会,“王上,臣以为两大家族私自征伐械斗,有违国法,当重惩。”庞涓一句话就把两大家族给得罪死了,但庞涓却丝毫不惧,如果是两大家族全盛时期,庞涓还会忌惮他们的底蕴,现在却不需要了,魏郝的态度已经很明显,就是要整垮两大家族,他这个出头鸟当得既提升了他在魏国朝堂的存在感,又不需要承担风险。

    “大将军此言大谬。”

    庞涓听完大怒,他没有想到只是一段时间没有在朝堂上发出声音,却已然有人敢公然对他进行指责了,回过头一看,竟是魏郝的弟弟魏公子嗣。庞涓强忍怒气,向公子嗣道,“请教公子高见。”

    公子嗣出列向魏郝躬身一礼道,“王上,就嗣所知,当今之世,诸侯虽不尊儒学,但除秦以外,诸侯治国却无不以儒道为本,子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岂能因上大夫一时不慎犯下过错而处以极刑。”

    “公子此言大谬。”杨毕出列向魏郝一礼随即道,“孔老夫子乃圣人,更有民贵君轻之语,岂会如此短见。其实孔老夫子当年说出此言其意在如果懂得礼,就不让他当庶人,如果是犯罪的人,就丧失了当大夫的资格。而非世人误解所认为的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彭、徐两家因私仇致使八千余魏国精锐死于械斗,动用军队亦不通知王上,此乃大罪,岂能以一句一时不慎辩解,毕认为,彭徐两家当严惩以示魏国百姓,否则国无宁日。”

    魏郝正待说话,却听通传孟夫子求见,魏郝眉头一皱,这老头子怎么来了,要有麻烦,但也不敢怠慢,毕竟还要靠这老头子来为他传播学术,再说这个孟子虽然在列国不受君王待见,但在民间声望却很高,得罪了他,一张嘴就可以把他给说死,转念间向内侍下令道,“请孟老夫子进来。”

    不久,孟子步入朝堂,拜见了魏郝,随即扫视朝堂道,“刚才孟轲在外听人高见,不知是哪位高人,还请让孟轲一见。”

    “老朽杨毕见过孟老夫子。”杨毕向孟子行礼。

    孟子不言,绕着杨毕走了一圈方道,“孟轲瞧你装扮,似我儒家学子”

    杨毕年纪虽然大于孟子,然而以孟子在儒家的声望地位,却有这个资格说这样的话。杨毕点点头道,“毕学过几年儒家学说。”

    “学过几年?孟轲看老先生恐怕学的是假儒学吧,但凡我儒家学子,皆以周礼为本,老先生不知周礼,而对我儒家学说随意点评,霍乱我儒家学说,其罪当诛。”孟子之语越说越激动,说道最后竟语出诛心。

    杨毕听后大笑,“孟夫子当世儒学大才,然却谨守周礼,却不知大争之世,诸侯征伐,周礼已然不符合时势,孟老夫子逆时势而行,有违天道,终将无所成。”杨毕隐世多年,养的一身好脾气,虽然辩驳却也语出含蓄,但一句无所成却正中孟子心病,也让孟子无心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