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幻想初唐传 > 第一百四十八章 苦逼正太李承乾
    而在李宽为春耕和即将到来的旱灾忙碌着的时候,李二也是没有闲下来,他也在举行春耕祭祀的仪式,而且为了显示他对春耕的重视程度他还决定亲自下地耕种出一亩地来。他的这个决定立刻就受到了所有大臣们一致的赞扬,尽管知道李二这是在作秀但是作为皇帝的李二能够真的下地去耕种就足以让大臣们心生敬佩的了。

    由皇帝李二掌犁长孙皇后播种太子李承乾在前面牵牛,就这样李二一家组成了历史上最华丽身份最尊贵的农民队伍,在数百上千名官员的注视下坚持着耕种了一亩土地出来,迎来了围观众臣们一致的欢呼赞誉,还有专门的画师将李二一家种地的英姿给画了出来作为历史的见证。(该画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想看的人请自行脑补!)

    “朕还真是没有想到仅仅只是犁个地都如此累人,比之朕当年带兵打仗可是要辛苦的多了,百姓都不容易啊!朕以后一定要多为百姓们考虑,希望诸君与朕共勉之!”完成了作秀之后的李二也是出了一身的汗水,在对百官们说了这么一番话之后就和长孙皇后互相搀扶着一起去沐浴更衣去了。

    李二这次的作秀自然是成功的,不只是百官们被他的举动所感动,就连百姓们在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也是欢欣鼓舞,认为他们能够在李二这个皇帝的统治下一定能够过上好的生活。只是所有的人似乎都遗忘了一个人,那就是李二的嫡长子现在还是一个正太的李承乾,所有的赞誉都被他老爹李二得去了和他李承乾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有他现在的老师孔颖达板着脸问他从今天的事情里学到了什么道理。

    “学生今天随父皇一起耕种,深深的感悟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学生身为太子应当体恤百姓的辛劳。”即便全程只是负责在前面牵牛而且牵的还是专门找来的性子最温驯的老母牛,李承乾依然还是累的有些喘不过气来,毕竟说到底他现在也还只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而已,忽然间让他来做这种从未做过的事情还是很累人的,可就是这样他也不敢在百官的面前有丝毫失礼的举动,老老实实地将自己心里的想法对孔颖达说了出来。

    只可惜李承乾的回答却没有让孔颖达感到满意,他没有给李承乾继续多说什么,只是轻飘飘的留下一句:“太子的想法还算中肯。”的话后,就跟着其他人一起离开了。

    苦逼的正太李承乾根本就想不到,孔颖达问他那样的问题其实是想要让他明白,普通百姓在田地里辛劳的工作最终获得的只是些许粮食,而他们这些文人士子苦读诗书却可以看着他们种地,也是所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这是亚圣孟子曾经说过的话,孔颖达本以为自己前几天专门教过李承乾他应该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但是李承乾的回答却让他感到失望了,他在心里认为李承乾这几天根本就没有好好的研读他所教的东西,这让孔颖达如何能忍?

    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实指的是一种社会分工问题,孔颖达希望李承乾明白的是他作为太子,理应要做一个劳心者而不是劳力者,是想要让他以后能够更加的努力去学习,这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是古代文人士族们的通病。不过孔颖达的想法其实也是在为李承乾着想,李承乾身为太子本就不可能会去做那些劳力者的事情,要做也是做劳心者专门去治理百姓,可惜李承乾的想法虽然不算是错的,但是却远没有达到孔颖达的预期。

    只是孔颖达或许忘记了,如今的李承乾还仅仅只是一个孩子而已,并不能够因为他是太子就对他要求如此的苛刻,可惜在李承乾当上了太子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他在别人的眼里的不同,这样的想法哪怕是李二也是同样的。苦逼正太李承乾的童年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因为李二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李承乾能够继承他的皇位,所以几乎整个大唐的人都无视了李承乾的年纪问题,都以一个大人的标准来看待李承乾,而这或许也是最后将李承乾毁灭掉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李承乾根本就想不到自己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辛苦了一天的他也没有想通为什么自己的老师孔颖达似乎不是很满意自己的回答,累的够呛的他只想着早点回去休息,可惜这种事情最终也只是个奢望而已。其实李承乾很羡慕自己的弟弟妹妹们,至少他们平时还能够跟父亲母亲撒撒娇,哪怕是做错了什么事情也不会有谁拿出一大堆的道理来纠正,更不需要住在冷冰冰的太子东宫里身边不是侍女侍卫就是太监宦官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

    李二在沐浴更衣之后又召集了大臣们议事,春耕以及开始了接下来就是要等着验证李宽和李淳风所说的今年旱灾发生的事情了,因为不知道旱灾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初现端倪,无论是李二还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们越是等待就越是感到焦虑不安,若不是有李宽送来的曲辕犁转移了绝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恐怕这个时候李二已经忍不住要开始怀疑旱灾到底会不会发生了。

    “圣上,想要证明旱灾是否会发生其实很简单,就看往常会下的春雨今年还会不会如期出现就可以了,如今该做的事情圣上和我等都已经做了,哪怕真的发生了旱灾也不会让我等措手不及,还请圣上放宽心才是。”见李二对旱灾的事情如此忧虑,生怕李二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忧思成疾的房玄龄等人开始想着办法让李二不要太过于担心,只是很显然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旱灾发生后必然生灵涂炭,百姓们如今辛苦播种下去的粮食也会大大的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如此情况下你们让朕如何能够安心?”李二的眉头一直都紧皱着,对于房玄龄他们的劝告根本就无动于衷。

    李二想要做一个千古第一的明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是不会希望看到百姓在他的统治下还会怨声载道的,而且大唐如今新建四周几乎遍地都是敌人,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要是发生了重大的旱灾导致百姓颗粒无收民不聊生的话,说不定就会有人无视他真命天子的身份揭竿而起。要是在他李二在位期间发生这样的事情,将会是对他的声望的一种巨大的打击,而且史官们也会在他的起居录里留下浓重的一笔,很可能会变成和玄武门事变一样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被后人所抠病。

    而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里面李二在贞观初期还算是一个有为之君,他所颁布的许多政令也的确都是为了让百姓能够生活的更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也能够做到听取他人的意见说是明君也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在贞观后期,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孙皇后的逝世又或者是被自己几个孩子的背叛所打击,李二的风格开始向独裁者的方向转变,他不再听取别人善意的劝谏对国家的事情也是由着性子来做,甚至是不顾百姓的疾苦开始大肆的修建宫殿贪图享受。

    其实李二的转变也不是什么特例,在华夏历史上许多位开国皇帝或者是有作为的皇帝,刚刚当上皇帝时的样子和当了很多年皇帝以后的样子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皇帝里面有许多都是可以被称之为伟人的存在,比如说汉武帝、唐明皇、明太祖等等等等都是如此。终其原因恐怕还是在于他们这些皇帝都已经达到了自己为自己所立下的目标,不需要再辛辛苦苦的再去为之努力奋斗失去了进取之心,在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之后自然也就开始变得喜欢享受起来。

    原本的历史因为李宽的出现已经开始出现了偏差,谁也不知道如今的李二还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慢慢的变成一个独裁者,这全都要看李宽自己的想法,要是他认为没有必要再去改变历史了那么或许历史依然还会向原来那样发展,最多也就是会在某些地方出现些许的不同而已。

    不管怎么说,至少现在的李二还是那个能够为大唐百姓考虑的好皇帝,为了让百姓们能够更加的好过一些他还是会为此而付出自己努力,至于他这样做是想要将自己犯下的过错掩盖起来,还是想要让他们李家皇朝继续延续下去又或者干脆就是想要在他死的时候能够有个好名声,恐怕即使是李二他本人也没有办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吧?不过因为李宽的装神弄鬼让现在的李二得到了“天赐”这个古时候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称号,这个称号即是代表着无上的荣誉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枷锁,在亲眼见证了神灵的存在以后,就注定了李二不能也不敢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要是被天上的神仙将他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

    因为李宽的谎言让李二认为自己是黄龙转世,知道在自己百年后必然会回到天上去做自己的逍遥神仙长生不老,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更需要处处小心,生怕自己在位的时候做了些什么不应该做的事情而导致他最终不能回到天上去的话,那他可就悲剧了。

    其实说李承乾是个苦逼的孩子真是一点也没有错,身为李二的嫡长子大唐的太子,因为李二过去的丰功伟绩而让许多的朝臣对他的要求都比别人要高的多,而且李二做为一个帝皇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继承者连自己都不如,更是没有将现在的李承乾当做是孩子来看待,对他的要求甚至比朝臣们都要高。很多时候不管李承乾表现的多么的好,他的父亲李二和他的老师们也只是认为这是他应该做到底或者说是必须做到的,极少会有人因此而夸奖他赞美他,他唯一能够得到的大概就是一句“太子殿下不可因此骄傲自满,应该继续努力做的更好”这样的劝诫。

    长期得不到夸奖,不要说李承乾这个渴望得到别人承认的孩子了,就算是个心智成熟的大人都会丧失信心然后自暴自弃的。李承乾为什么会在后期变成一个让人失望的人?为什么他会宠信称心甚至是在称心被李二杖毙之后还要为称心立碑并且躲在东宫里为称心守灵?还不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关爱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灵扭曲?当然这并不是说李承乾这个苦逼孩子就没有任何的过错,不过难道李二就没有错?那些朝臣们也没有错?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原本应该在春耕开始后不久就会下起的春雨却迟迟未到,百姓们忧虑的同时李二他们却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根据各地传回来的消息,没有下雨的地方仅仅只是以长安城为中心的数州之地而已,这样的旱灾虽然也算是一次大灾但却还不会伤到大唐的筋骨。而且有了李宽提出的以工代赈等各种建议,李二他们对于旱灾的发生也并不是那么的不可接受,何况如今渭河河水并未出现枯竭的现象,有了筒车以后至少在长安城周边地区是不会因为旱灾而受到太过严重的影响。

    因为早就得知了旱灾会发生的事情,李二很早就已经开始囤积粮食以便用于赈灾之用,并且也在各地建立起了义仓用来专门应对天灾的发生,只是这些事情实在太过于仓促,除了长安城周围地区以外的地方义仓还仅仅处于初建中。不过也好在这一次的旱灾发生的地方就在长安城周边地区,有了早就准备好的赈灾粮食,即便没有李宽提出的方法李二也并不担心不能让百姓们度过这一次旱灾。

    不过尽管如此,无论是李二还是房玄龄他们那些大臣们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既然知道了今年的旱灾会在长安附近发生,那就更应该全力的将旱灾的威胁降到最低!李二直接下令让长安周围的郡县架设大量的筒车以保证春耕用水,同时派出天使安抚各地因为春雨未至而陷入恐慌中的百姓,务必要求不要出现百姓为了争夺灌溉用水而互相斗殴的事情。这些都是李二集合了百官一起为了安全度过这一次旱灾而想出来的方法,整个国家机器运动起来以后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百姓因为旱灾而引起的恐慌很快就被安抚了下来,各地都没有传回百姓暴动的消息。

    而之所以会如此快的平息百姓心中的恐慌,除了不断有可以自动汲水的筒车以外,也有李二这个真命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让百姓们相信,在李二这个被上天钦点的天子的带领下即便发生了旱灾也不会让他们受苦的原因在里面。愚昧的人们在遭遇到天灾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希望寄托于上天,而现在他们有了上天钦点的天子在自然也就不需要担心了,何况就算再怎么担心也好生活总是要过的,只要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愚昧的百姓们是不会闹起来的。

    或许李二现在还想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但是有过去无数帝王的经验教训在,他还是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只是或许李二还想不到,今年发生的旱灾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接下来的数年里面大唐各地将会不断的发生旱灾、水灾以及蝗灾,给大唐百姓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伤害。而李二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他艰难的开创盛世之路,若不是李二手上掌握着大唐大部分的军权,加上贞观四年李靖为他带来了大胜突厥的大好消息,说不定早就有百姓受不了困难的生活揭竿而起了。

    而事实上,在贞观初年还真就发生过一起农民起义的事件,只是那一次的农民起义更像是一场闹剧所以并为被记载在史册里,只在野史里面有所提及。

    PS:这是勉强忍着痛写出来的两章,可能写的不好还请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