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带着超脑回明朝 > 第七十四章 雷霆大怒 四
    “瞧瞧你们都干的什么好事。首发朕将整肃朝纲之重责委与尔等,尔等竟然就是这么办差的。难道朕养着你们,就只是让你们尸位素餐当花瓶?”东暖阁里李修远一拳锤在龙案上,指着余月滢一脚踩着的被缚绑的结结实实的胖子,对跪在一旁的茹瑺和张紞大声骂道。那个胖子就是在闹市中勒索百姓的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

    “陛下息怒。”茹瑺与张紞被皇帝如此一番怒斥责骂,顿时面红耳赤不知所措,神色惶恐的自责道,“臣等失职,致使朝纲不振,不法之徒横行,有负圣恩,请陛下责罚。”

    “责罚责罚,天天嘴边就挂着这么一句话,都可以当饭吃了。朕看你们是逼着朕启用锦衣卫了。”李修远心情烦躁的摆手阻止茹瑺继续说话,转头对神情冷漠无动于衷的余月滢道,

    “月滢从今日起任锦衣卫都指挥使,锦衣卫除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外,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有鉴皇祖父曾裁撤锦衣卫之故,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若有以公谋私及越权擅行者,杀无赦。”

    李修远一直没下定决心启用锦衣卫,是因为锦衣卫存在的弊病很大,但如今看来,锦衣卫是不得不用了。

    “陛下……这……这……”张紞与茹瑺没想到皇帝居然要重新启用锦衣卫,当场脸色刷白,颤抖着声音想要劝止,奈何自己等人确实办事不利,以致皇帝微服巡访之际,亲眼目睹乱法之徒在大街上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的情况发生。

    “朕一直之所以未曾复设锦衣卫,盖因朕信任尔等能替朕整治朝纲,肃清吏治,保我大明政治清明。奈何尔等办事不力,实让朕大失所望。尔等不必多言,锦衣卫之事已成定议,谁若敢再行劝谏,一律革职查办。”李修远瞪了张紞与茹瑺两人一眼,大为不满的说道。

    “臣……臣等谨遵圣意。”张紞两人面对皇帝的指责无法可说,只得不甘不愿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往后若是再有这等事发生,朕唯你们是问。”李修远一脚踹在那个倒霉胖子的肚皮之上,直痛得那胖子连连吃痛哀嚎,然后转头对张紞与茹瑺两人厉言道。

    “臣等一定恪守职责,不敢有半分懈怠。”看到那胖子的惨样,张紞两人不禁冷汗潺潺,豆大的汗珠不断从脑门上滑下。

    “先把他扔出去,免得碍了朕的双眼。”李修远经过一通发泄,怒气消减了不少,对余月滢吩咐一声,余月滢立刻如拎小鸡般将那胖子提了出去。

    “尔等也先退下吧,将近日来的情况都整理成文,稍后再交与朕。”李修远此时已没有心情再和他们墨迹,直接下了逐客令。

    “臣等这就去办,臣等告退。”张紞两人现在是一刻也不想呆在这东暖阁里了,提心吊胆不说,还得承受皇帝的雷霆怒火,实在是太煎熬了,皇帝现在下逐客令,正和他们意,当下连忙躬身退了出去。

    此时余月滢刚好走进东暖阁,看到张紞两人离开,以为事情已了结,便也想退出去,却被李修远招招手叫了回来。

    锦衣卫之事可大可小,李修远一直不敢掉以轻心,余月滢如今担了锦衣卫都指挥使之职,算的上是有明以来第一个担任重要部门的女将,位虽不高,但权却比较重。

    李修远唯恐其不通其中内理,使锦衣卫所行之事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细细和她说明了锦衣卫的职责和权利,并指点了她一些紧要之处和行事处事之法,免得出现错误和失误。

    余月滢之前听皇帝说让自己担任都指挥使时,尚没任何感觉,直到听了李修远喋喋不休的解说后,才明白了锦衣卫的重要性。当下不由一阵错愕,眨巴着两只似水眼眸静静的注视着皇帝。

    “发什么呆,朕脸上又没长花。”李修远说着说着突然发现余月滢一直在盯着自己看,老脸不由一红,恼羞的问道。

    “当皇帝很累吧。”余月滢朱唇轻启,宛如天籁之音的话语自她口中缓缓吐出。

    “呃。”李修远闻言不由一怔,虽然余月滢的声音还是那样有点冷冷的带着点寒意,但他却能从她的语调变化中感觉到余月滢似是在关心自己。

    “一言难尽啊。”李修远颓然叹了口气,仰头望着天花板,脸上一片惆怅之色。

    李修远一直很想找个人说说体己话,诉诉自己心中的苦闷。但来到大明这么久,他才发现自己身边竟连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倒是当初从宫外闯进宫内与自己相遇的余月滢还能说上两句。

    李修远也渐渐才发现,偌大的皇宫里,只有余月滢和自己在一起时,才是自己最无顾忌心情最为畅快的时候,哪怕余月滢的态度始终那么冷淡,美丽的容颜上也终日冷若冰霜,甚至还和自己顶嘴。可他还是感觉和她呆在一起的时候是最放松最舒服的。

    或许是因为两个人都属于突然闯入皇宫里的外来户吧。李修远朝余月滢温柔的笑了笑。然后两人就这样一直静静的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风景,思绪不断飘飞……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翌日,寅之交卯时(早上五点),李修远准时来到奉天门‘御门听政’。

    由于昨天朱高炽与朱高煦两人都见过余月滢,李修远便让她去锦衣卫办事衙门处理交接事务,同时了解熟悉一下大致情况。

    按照往常惯例,先由大小九卿分别就各部门的大小政务向皇帝做详细汇报,李修远则坐在御座上一边听取汇报,一边针对每个衙门的政务指出要害所在,并提醒他们某些需要注意的要点,有需要当场回复的奏本,在稍微考虑一下之后要么即时给出答复,要么即刻驳回要求重新拟好奏本再上呈。

    一切似乎都如同往日般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但在场的文武百官们都分明嗅出了今日朝堂的气氛与往日大有不同,尤其是当看见向来春风满面今日却阴沉着脸的中山王府魏国公徐辉祖,和本应呆在北平,此刻却出现在京城朝堂上的燕王府世子朱高炽站在一起时,众人们更感觉到了其中的诡异气氛。

    有消息灵通,已在昨日听闻了有关朱高煦与朱高炽在天香酒楼前发生之事的官员,一直不停用眼角余光瞄着皇帝、魏国公徐辉祖与世子朱高炽,似是想要从他们的脸上发现一些端倪;没有得到消息的则开动脑筋,使劲的往各个可能性比较大的方向去琢磨朱高炽之所以突然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而极少数熟知内幕的官员则一脸闲适从容的倾听着皇帝与各个大臣的对话,对其余之事均漠不关心。

    但毫无疑问的,每个人心中其实都在等待着那个令人期待的时刻到来。

    终于,在漫长的煎熬等待中,大小九卿十八个衙门的诸大臣们终于将所有事情都一一做完了汇报,与此同时,随着皇帝贴身太监昌盛的一句‘有本上奏,无事退朝’响起,众人原本平静的心情忽然变得有些紧张起来。

    “臣朱高炽有本上奏。”朱高炽神色略微有些紧张的走出班列,跪在地上行了三礼后,高声道。

    “高炽?你怎会在这里?”李修远坐在御座上,眉头皱了皱,神情有些讶异的看着朱高炽询问道。

    “启禀陛下,微臣是奉父王之名,进京奔丧来了。”朱高炽在经过短暂的紧张之后,很快便恢复了镇静,高声回答道。

    “奔丧?奔什么丧?奔谁的丧?胡闹,如今我大明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朕及众卿俱身体安好,你奔的是什么丧。”李修远连续三句反问,脸上不悦之色溢于言表。

    “回陛下,微臣……微臣是代父王到皇祖父孝陵前尽子孙之孝的。”朱高炽被皇帝咄咄逼人的气势震慑的有些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的解释道。

    “原来如此,那倒是朕错怪你了。”李修远做恍然大悟状,长长哦了一声,一改方才的疾言厉色,态度变得温和亲切,脸上还带着浓浓的哀伤,长叹一声道,

    “皇祖父生前弥留之际,心中犹自牵挂诸位为我大明卫戍边疆保家卫国的藩王们,只是皇祖父心中思念虽感天动地,但为保我大明江山社稷,为保我大明亿兆黎民苍生,不得不忍痛割舍这份血脉骨肉之情,实让朕悲恸万分,肝肠寸断。百善孝为先。今日燕王能命尔进京至皇祖父孝陵前尽子孙之孝,朕心甚慰。皇祖父在天之灵,定也圣心足慰。尔先平身吧。”

    李修远说及痛心之处,两行热泪自眼角缓缓留下,声音低沉缓慢而悲伤,哀痛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在场众人闻言见状无不耸然动容,俱在心中暗自感叹,新皇虽帝威日盛,行事亦雷厉风行,但其善良孝顺之本性,却依旧感天动地。

    李修远的表演可谓入木三分,情深意切,哪怕是站在御道中央心中不断腹诽的朱高炽也不得不被感动。但感动之余,朱高炽心中更多的则是尴尬和郁闷。

    本来是他代父王来向天下之人表明父王对先帝的孝顺之心的,哪知这一转眼,却变成了皇帝向满朝文武尽情倾诉自己对先帝孝顺思念之心的舞台。至于所谓的燕王和自己这个世子,早不知被人抛到九霄云外的哪一重天去了。

    对皇帝雀占鸠巢之举,朱高炽心里自然是又气又无奈,只得不甘愿的眼睁睁看着皇帝尽情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