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申明一点,我所论述的民族关系,是本书所处的公元38年以后直至历史上前秦统一北方的370年之间的民族论述,其中还会有一些关于汉末晋初的民族迁徙记录,不是针对现在的。
自秦汉以来,中原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居民称之为汉人,这个称呼是外族人如匈奴等喊出来的,后面也就渐渐变成了自称。
在汉朝末年,由于黄巾之乱,中央式微,导致强藩割据,最后演变成为三国争霸,天下三分,这个局势一直持续到王浚灭吴,才又恢复大一统的局面。然而,多年的征战,导致了中原人口凋零,百姓生活贫苦,中原的实力大大的削弱了,这是许多YY小说的基本论调,绝对是正确的。
从汉末到晋初这段时间,虽然中原内战,但是各个诸侯对于异族的态度都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以夷制夷。自汉末以来,分别有以下诸侯或将领曾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用过兵,如公孙渊,公孙瓒,曹操,曹彰等,晋朝初期也有过,在他们的打击下,鲜卑,匈奴,乌桓纷纷衰弱,不能对守卫北方的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形成实质性的威胁。
魏晋之交,正是政治暗流汹涌的时代,由于曹丕与他的几个亲兄弟之间在夺位时的残酷斗争,使得在文帝以后,各个魏国皇帝都采取了抑制宗室的政策,使得司马氏坐大。司马氏为了禅代曹氏,加紧了对仅剩的曹魏的核心领导层的打击,以曹氏宗族大将军曹爽被诛为标志,曹氏的势力便已经衰落到无法翻盘了。这场斗争牵涉面之广,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直接导致了曹魏的支持者诸葛诞在淮南发动叛乱,双方出动了共计六十万的兵力参与战斗,是赤壁之战之后的最大规模的会战。本来已经开始恢复元气的中原再一次受到打击,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由于司马氏对曹魏支持者的迫害,导致当时的许多士人不屑于为官,宁愿归隐山林,或是清谈论道,比如其中的皎皎者阮籍,还有后来差点灭亡了东晋的桓温的祖先桓范。这种心态非常的流行,他成了西晋末年直至东晋灭亡的士人的主流心态,就这样,一种走向衰弱的文化环境产生了。
晋朝在武帝司马炎手中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在他的治下,中原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总体上来说,他还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只不过,他做错了一件事,选错了继承人。选了一个白痴。
晋朝吸取了曹魏宗室太弱而导致亡国的教训,在全国各地到处封王,并让他们掌管了军政大权,防止异姓篡位。本来这种制度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当这种制度和一个白痴天子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动乱之源,谁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再加上一个朝中的外戚奸臣为借口,比如贾充,那么这种制度便成了一个火ya桶。
很不幸的是,火ya桶被点燃了。中原再平静了不到六十年以后,重新发生了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后期,实际上只剩下两个王相互掐架了。这两个王便是东海王司马越和成都王司马颖。而他们的后面都有若干外族军队作为雇佣军,分别是
匈奴刘渊羯族石勒鲜卑独孤部,乞伏部隶属于成都王司马颖
鲜卑白部,拓跋部,慕容部都隶属于东海王司马越。
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人都挂掉了,汉族精英被一扫而空,而这些本来是雇佣军的外族,却发展壮大起来。这是后来导致五胡乱华的直接诱因。
应该说,在这个年代,民族矛盾还不是非常的突出。汉人之间相互之间也是攻伐不断,一切都只不过是上位者的争权夺利而已。
真正的民族矛盾始于五胡乱华时代。
而始作俑者,便是匈奴屠各部的刘渊。
匈奴是生活在中国北部的古老种族,关于他们是什么人种,一直都没有定论,但是主流的观点都是认为他们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黄种人。他们从战国时代开始便统治着草原,并且在汉朝初年发展到了极致,经过汉武以后历代汉朝皇帝不断的军事打击,才逐渐走向衰弱,并分裂成为北匈奴和南匈奴。而屠各部,正是南匈奴南迁到今天的山西北部的一支,由于他们在投降汉朝以后,一直都与汉朝的皇室有过通婚,所以,他们自认为有汉朝皇室的血统,并且在称帝的前期还是以复兴汉室的名义。
在西晋朝的精锐部队在王衍的率领下被石勒一举击溃以后,中原之事,已经不可为,西晋皇室在苟延残喘了十多年以后,在江左政权的不作为下,终于被灭。
刘渊在造反之前,曾经在晋朝当过很长时间的人质,他能文能武,在当时的国都洛阳非常有名气,并且属于汉化程度非常高的的匈奴人,在他当政的日子里,民族关系不说相当融洽,也还算可以。他的继任者刘聪便没有这么好了。
刘聪和刘渊一样,都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通晓汉学,并且能带兵打仗,本来应该是一个英雄人物,可惜此君当了皇帝以后,变得昏庸残暴,他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大力排挤汉族士人参政,将权利牢牢的抓在匈奴人手中,汉人基本上沦为二等公民,使得当时北方仍然有一定实力的汉族纷纷离心,倒向石勒。
石勒,字世龙,羯人。
讲到石勒,就不得不讲到羯人。按照正史记载,羯人属于匈奴的一支。这句话非常笼统。匈奴的构成十分复杂,根据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羯人是匈奴的别部,其主体是本来居住在中亚的胡人,或者称昭武九姓胡,在匈奴势大时被匈奴吞并,后来随南匈奴一起迁徙到中国的北方居住,张骞通西域时所记载的月支人就是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相貌与汉人相差很多,基本上是高鼻深目,面上多须,信奉拜火教,后来还有部分改信佛教,语言上属于伊朗语系,属于白色人种。他们是五胡里面最为纯粹的欧罗巴人种。他们来到中国后,往往以国为姓,比如石勒,他的祖先就应该来自于中亚的石国,于此类似的还有姓康的来自于康居等,不一一列举了。
石勒击败前赵,建立了后赵,他是一个对西域文化很迷恋的人。它的政策也就明显地具有“崇胡”的特色。如石赵严禁称胡,号“胡”为“国人”。对一切带有“胡”字的物品也作了相应的改称。《艺文类聚》卷八十五“豆”引《邺中记》曰:“石勒讳胡,胡物改名。名胡饼曰‘抟炉’,胡绥曰‘香绥’,胡豆曰‘国豆’。”《太平御览》卷六八0引《赵录》:“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抟炉’,石虎改曰‘麻饼’。”这决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而是表明西域胡人与文化将成为这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人种与文化。在执行这种政策的时候,许多汉族人因为犯了他的忌讳而被杀。这当然引起了部分汉族士人的反弹。
这还不是后来民族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在他当政时,引进了部分的汉族士人参与政事,比如张宾。此时民族矛盾虽然已经开始激化,但是还没有达到顶峰。顶峰在他的继任者石虎。
石虎,字季龙,羯人,他的残暴,我不想引用诸多历史史料去论证。基本上可以说是罪大恶极,本书上面由于只涉及到他的晚年,没有对这些细节进行描述。而且在他当政时期,石赵政权对羯人的极端优待政策以及对汉族的严重迫害,导致了汉族的群体性反感,并且严重伤害了汉族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族群摩擦。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了许多体现。
之后的冉闵的杀胡令只不过是这种民族矛盾达到极致的产物。
石虎死后,他的养子,本来是汉人的冉闵,揭竿而起,发起了一场政变,在那一场政变中,石赵的皇室被杀,汉族走上统治地位。几乎统一了北方的赵国开始发生内乱,羌族姚氏占领了襄国。氐族符氏占据了关中,基本确定了北方未来几十年的政治走向。
冉闵发动政变后,出于民族的不认同,邺城的羯人开始纷纷向外迁移,而汉族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的开始准备复仇。潘多拉的魔合被打开。从此一切变得不可控制。
首先从邺城开始,几乎所有的汉人,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都开始自发的走上街头,
驱赶着这些胡人,可能最开始是仍西红柿,或者是白菜,然后逐渐开始械斗,谁知道呢,当然,这些胡人也并没有任人宰割,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大规模的杀戮开始。
杀戮的行动迅速的蔓延到了赵国的全境,也不再仅仅限于羯人,鲜卑人,匈奴人都被卷了进去。无数的人在战斗中死去,为了这种被极度放大的恨。佛家讲究因果报应,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报应呢。
如果说冉闵有组织的屠杀胡人,我个人是不太相信的,他唯一有组织的行为就是坑杀了两万羯族的降兵。政变成功后只有几天的时间,大规模的仇杀行动便开始了,他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布置军队,象希特勒杀犹太人那样杀戮羯人。这场悲剧,只能说是一种集体行为,整个北方汉族的集体行为,而冉闵,在里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整个行动不过是一场集体的疯狂罢了
放在我们今天的道德观念上,这种杀戮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但是,我们凭什么去指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成百万的汉人。或许这场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冉闵,也有张闵,赵闵去完成这个点导火索的工作。
还有一个跟许多人传说不一样的地方,羯人在这场仇杀中并没有灭族,在后来的北朝历史中,有一个尔朱荣以及他的部落就是当时侥幸逃脱了这场仇杀的人的后裔。还有灭亡南梁的侯景,也是其中的一支。而且在中亚,仍然有许多没有迁到中国的许多昭武九姓的部落。他们甚至在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中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安禄山的养父便是昭武九姓中的安国人。安禄山自称胡人父,突厥母,这个胡人,与羯人含义差不多,便是指的西域的土著色目人。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由于是凭记忆写出来的,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多多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