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 > 第一三零回 大兴土木
    “俊杰。你这是抬举我。哈哈。”汪文言笑了笑:“不过你放心。汪某别的本事没有。也就擅长这些小道。诸位大人不愿做的事情。便由我们来做。也不怕那些鬼蜮伎俩。”

    李彦点了点头。他同样不擅长搞这些鬼蜮伎俩。也只有相信汪文言。但愿他的布局能够发挥作用。

    对于眼下大明的困局。李彦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工部都水司的经历让他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是说说便能做好的。没有强烈的推行。再好的想法也是白搭。

    他现在只想将几个厂办起来。有了朝廷的旨意。就可以抽调各地的工匠。征用役工。清理土地。开始办厂的准备工作。

    原来担心李彦搞搜刮的商人。在冷眼旁观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没有什么动静。反而是又弄出了煤厂、铁厂。

    和车船厂不同。煤铁的利益大家都能看到。只是因为技术性太强。真正搞的人也不多。京城这边主要有些山西的商人。对此比较清楚。

    他们也知道朝廷这次办厂。是没有准备拿银子。要从民间募集资本。不过看李彦的动作。似乎并不准备来找他们。那他的银子从哪里来?

    很快有人打听到消息。招商还是要的。但并没有公开进行罢了。京城很有影响的华夏机器厂。天津夏氏的大生纺织厂。还有其他一些商人。已经认购了股份。所以车船厂、煤铁厂根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招商。

    恰好《华夏商报》开始刊登一系列地专题信息。将兵部、工部制造车船地花费和数量等情况列了出来。精明些的商人只要稍微计算一下。便知道这个花费中的水份。还有这么大的数量所意味着的收益规模。

    大家这才发现。造船造车其实很有赚头。也就不奇怪李彦为何只在邸报上登了个招商启事。便再无动作。这样的赚钱好事。当然不愁没人肯投资。

    当然。大家对与朝廷一起合作。还是有些疑虑的。但真正成功的商人。没有不和官府做生意的。权衡利弊以后。还是决定找李彦探探口风。

    最先找上李彦的。还是在大生纺织厂一事中有过接触地苏松会馆的徽州、洞庭商人。李彦便半推半就地扔出一份车船厂、煤铁厂的管理细则。这是仔细考虑。小心平衡以后。好不容易才弄出来地。

    这份细则首先保障了大家地出资安全。每个年度都有一次撤资的机会。每年也都能进行分红。有字据为凭证。

    普通的商人不敢和官府做生意。真正地大商人却不会担心这些。按照李彦地说法。一切都有字据。这让他们都放下了悬着而在车船厂、煤铁厂的内部管理中。一切都按照华夏机器厂地制度来。李彦还以厌恶的口气。表示会拒绝其他官吏把手伸进他的厂子。

    这和他对朝廷所说的不同。却让商人们大为兴奋。他们也知道若是由那些官吏来做厂子。这厂子想要赚钱也很危险。不过李彦就不同了。机器厂、纺织厂、华夏社、天厨馆等等。每一样都做得风生水起。都是与旁人不同的路数。便是他们这些久历商海的也不得不佩服。

    “只要是李大人掌舵。咱们都是放心得很!”王嘉鹏与众人一起举杯。向李彦敬酒。都水司主事。正六品的官员会与他们一起饮酒谈生意。也确实少见。

    李彦饮了酒。微微笑道:“当今皇上正值冲龄。朝中诸位大臣励精图治。本官的愿望便是这些厂子。诸位倒是说说。本官能不能做好呢?”

    “那是肯定没有问题!”翁启愚大声说道。谁都能听出李彦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告诉大家。他在皇上面前的荣宠。以及与朝中大臣的关系。不是这样也坐不上都水司主事。既然是这样。他们也就不用担心李彦做不好这几个厂。

    苏松会馆的布商、丝商差不多是大明最有实力的商人群体之一。虽然他们还是会对与官府合办工厂这样的方式。以及工厂这种生产形式有所疑虑。而只是冲着对李彦的信任。已经从中分一杯羹的想法。投了一些钱。但也是笔不小的数字了。

    陆续有福建的商人、浙江的商人、山西等地的商人来找李彦。有些消息通过前面接触的人。慢慢扩散开。更多的人知道李彦的计划。

    随着苏松会馆的商人第一个入股。想要入股的商人也越来越多。等到正月底。筹备工作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所需要的资金也基本到位了。

    这些钱。全部加起来有上百万两。也不可能一下子投入。这样大的一笔银子。不管是存放还是管理。都是个问题。

    这个时代似乎还没有专门经营银钱存取、汇兑和放贷的钱庄票号。只有一些商人和典当行。会接受银钱的存放。并从事一些借贷经营。真正有规模、专业化的钱庄尚未出现。

    “咱们办个钱庄吧。”李彦想来想去。觉得这一百多万两的银子终究很麻烦。也不能白白放着。不如借此搞一个钱庄。

    “钱庄?”郑书对钱庄并不陌生。只是觉得李彦的思路有些跳跃:“这些钱。不是要用来办厂么?”

    “是用来办厂。但不是一下子就要花出去的。一百万两银子。怎么也能用上一年。期间还有销售的汇款。未来银钱的流动定然相当之大。”李彦拿着账本。一边想着一边说道。他当初也没想到能募集这么多银子。虽然现在这些银子到位的还不多。但以这些商人的能量。这些银子很快便能进来。

    “有这些银子打底。再投入或者募集一些本金。钱庄的架子很快便能搭起来。然后可以对外吸纳存银、放贷、办理支票。也就是银票业务。”李彦说的这些金融业务。这个时代倒是都有了。大多是一些商人或者典当行兼营。规模不大。也很不专业。

    李彦这么一说。郑书就明白过来了。有这一百万两存银。打个时间差。甚至不要本金。这个钱庄便能办起来。

    “咱们商量一下。尽快拿个具体的条陈出来。马上就办。”李彦目光一凝。越来越觉得这件事很重要:“放贷什么的慢慢来。即便是一时半会赚不到钱。只要能吸纳到存银。也不会亏。”

    放贷生息是一种办法。直接投资实业赚取利润效果也一样。以李彦层出不穷的金点子。收益未必会低过高利贷。

    李彦现在不缺项目。要不是人手不够。再多的银子他也能消耗掉。当然也要稳扎稳打。不能操之过急。

    李彦现在手上一共是四个官督商办的项目。造船厂、车辆厂、煤厂和铁厂。造船厂和车辆厂选在天津。可以直接从运河取材料。煤厂和铁厂都在滦州。那里产煤。附近也有铁矿。距离天津也很近。

    四个厂建成以后。预计工人都会有好几千。为了工厂的安全。李彦甚至弄到了一营兵丁。

    朝廷的意思。本来是让天津卫。或者调附近的卫所兵。不过因为辽东用兵。这些地方也没有什么兵。李彦就趁机提出用厂矿的银子。再练一营新兵。

    明朝的惯例是统兵官和平常的带兵官分开。实行两套班子。只有京营实现了统一。李彦这个营也依照京营的做法。编制为营。而不是千户所。

    李彦被任命为这个京滦厂卫营的统领文官。至于募兵、练兵和筹饷。都自行解决。

    因为有朝廷的旨意。李彦很快圈定了建厂需要的地皮。这个时代的人口密度并不是很大。政府也更加权威。不会出现后世因为拆迁而弄出大量扯皮的事情。

    至于有主的土地。依市价赔偿就是。算下来也不会很多。

    因为可以征调劳役。手上还有募兵的权力。土地的整修也相当之快。四个厂子。李彦最先集中力量在滦州竖起了几个高炉。

    这几个高炉并不是炼铁高炉。而是用来烧石头的。准确地来说。是高温焙烧石灰石与黏土。生产出来的就是水泥。

    作为穿越者。李彦当然不会忘记建筑的黏合剂水泥。在怀柔铁厂建成以后。便让徐洪试着烧制水泥。因为高炉和鼓风机的改进。高温焙烧已经不是问题。烧制水泥也比想象中的更加容易。

    差不多用八成的石灰石与二成的黏土。研磨后混合放入炉中焙烧。然后在加入石膏混合研磨。最后得到的就是水泥了。

    当然。过程看似简单。但要规模化生产却不容易。工艺、设备、配方等都要进行反复的比较和优化。虽然滦州的水泥厂已经竖起高炉。但效率还是让李彦很不满意。

    水泥厂是李彦自己投资兴办的。倒不是说他想独自赚钱。而是这种新东西刚刚出来。要拿着去说服官员和商人。会比较麻烦。不如先做起来。等有了效果。恐怕大家就会抢着打听了。

    就好像这次四个厂招商。如果是大张声势去招商。说不定那些精明的商人反而存有疑虑。远不如现在这样。搞得神秘一些。激发他们的兴趣。来得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