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朝小正太 > 第六十五章 临清砖
    朱见济这一病,每日只是在寝殿里呆着,这一日看外面太阳大好,便让人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院子里的各色花树都已经有些要发芽了,枝条上的鼓起高高的花苞,门前的柳树舒展开了枝条,在和暖的春风中摇曳,远远看去一派鹅黄。

    朱见济不由感慨,自己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颗水滴,即使是因为不知道的原因回到了天空,重又落在了河水的另一处,但河水的流向仍是向前,冬天过去了仍是春天,接下来将是百花争艳,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不会因为他而有所改变。一滴小水滴又能翻起什么浪花!

    八百里外的山东,运河河堤上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芽,摇摆着柔软的细枝,在早春的烟雨中婀娜娉婷。徐有贞正缓步在牛毛细雨中,微凉的丝雨落在脸上,让他有些疲惫的精神也振奋起来,踏在微软的土地上的脚步也变得闲适容与。

    徐有贞在山东到处巡视河道,连大年三十也是在路上过的。这同时进行的共有十几处工程,民夫近万人,稍有一处疏忽便是塌天大祸,所以徐有贞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精神,所幸物资特别是食物供应充足,民夫虽然深冬在刺骨的冰水中施工,却也没有什么大的怨声。

    之所以冬季施工,却不是因为不恤民力,实在是这些水利工程必须要在枯水季才好兴建,所以只能选择冬春季节,而且《论语》里就有说法:“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中国是农业国,动用民夫一定要在农闲季节,避免影响农业生产。夏秋时节农民都要在地里忙碌侍候庄稼,哪有工夫支应劳役!

    现在沟通黄河与沁水、泗水、汶水、济水、大小清河都在挖掘中,而通向东平、微山二湖的水渠都已建成。徐有贞认为“凡水势大者宜分,小者宜合。”通过分水到这些河流,徐有贞预计全部开通之后可以在黄河水势大时分去四成的水量,这样来年夏天就不虞决堤了,而且两岸的农民也得了灌溉之利。

    徐有贞生长在江南,到处都是支河汊港密如棋盘,河岸边柳树成行,农田里稻谷飘香,自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知道这种化大为小的好处。这样在许多地区,都可以就近引水来灌溉,或许有些地方还可以尝试种植水稻,成为北方的小江南。不过根据实际情况,徐有贞还同时建立水闸来进行控制,在枯水季节保证黄河河道中的水量,主要供给运河,避免出现“小河水满大河干”的情况。

    徐有贞同时又在沙湾调集民夫重建被冲毁的河堤,这却是要和老天抢时间,必须要赶在雨季到来、黄河泛滥之前修好,因此最为紧迫。徐有贞让最得力的助手林嗣昌专门负责这段河堤的修复工作,自己却并不靠在这里,在年后初十就又马不停蹄地回到临清。

    大运河是大明帝国的生命大动脉,南北运输的保障,特别是由江浙运往京师的粮米要由此北上。北京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大运河从江南转输。黄河决口破坏了这条大动脉,朝廷对此十分忧虑,所谓“主忧臣辱”,所以徐有贞的治理黄河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把这条大动脉疏通。

    前面那些修水渠、置水闸的做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黄河水位不高不低,从而保证漕运所需的水位。徐有贞还在黄河与运河交汇处的下游建立水闸,闸门高出常年水位的五倍,在运河缺水的时候关闭水闸向运河里补水,河水泛滥时,则打开闸门,让黄河水流向大海。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在旱季,黄河与运河交汇点以下的下游地区,农田灌溉就失去了水源。但这明显不在徐有贞的考虑范围之内。

    徐有贞与通常我们理解的能臣不同:一般的能臣做官是为了做事,渴望登上权力巅峰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徐有贞恰恰相反,他做事是为了升官,他对权力的渴望就是他的最终目标。

    徐有贞的作为有着很强的功利目的,或许他治理黄河客观上有利于黄河沿岸的居民,但他的本意却并不是以利国利民为目的的。在他的脑子里只知道,疏通大运河可以让景泰帝扭转对他的坏印象,忘掉他建议南迁时的恶劣表现,从而得到升迁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说徐有贞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他是一个充满自私自利精神的人,一个不纯粹的人,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但是,他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此时徐有贞正在思考两个个难题,一个从运河里挖出的大量的淤泥,以往每年清出的淤泥量不是很大,所以都被附近的农户运去自家田地里作为肥料了,可是今年从河道里挖出的这些淤泥太多了,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所以农田里就用不了了,反而要为了存放这些淤泥占用运河边大片的良田。

    另一个却是沙湾和张秋以及其他各处的闸坝和水渠处都传来告急:砖石不足。按说山东多丘陵,石头是不缺的,可是要修建闸坝就要把石头凿成大小相近的方石块,这就需要大量的石匠开山凿石,然后把石块运到工地使用,所要动用的人力以及车马是相当大量的,便供应不足了。

    徐有贞看着堆积如山的淤泥,都快愁死了。征用这些土地需要每亩地给付田主近百两白银,光这一项就要十几万两白银的支出,而且随着工程的进行,这个数目还在继续增加,工部拨的那点银子早已经不够,所以至今还欠着这些被征用土地的主人。

    等到春播季节,既不把土地归还,也不给付银子,这些田主肯定会群情激愤,到时场面就难以收拾了。这几天徐有贞愁得整夜都无法入睡,但却知道让工部继续拨银子买地堆放淤泥是不可能的,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里的现银也不过四百多万两,用钱的地方多的是,不可能专门拨几十万两来买地堆放这些淤泥。难道工程就因为这些淤泥搁置?

    而那些闸坝的修建也因为建筑材料不足而减缓了,如果解决不了,到了三四月的桃花汛,黄河上游冰凌化为洪水,分水的水渠却还没修好,这些已经修建好的部分说不定也会被冲毁,到时候自己乌纱不保还在其次,若是黄河复决,大概就要到大理寺待勘了。

    徐有贞想到这里,也无心在雨中漫步了,心情郁郁地回到窝棚里,想写信给朝中大佬,希望他们在危机关头能力保自己一下。

    徐有贞截了一块墨,放入砚中慢慢研磨,一面打着腹稿。信当然是要写给陈循的,自己是他推荐的,危机关头也只有他还能拉自己一把。可是若自己获罪,作为推荐人的陈循也要受到牵连,降职罚俸,自身难保之下还有余力保住自己?徐有贞心里很没底。

    徐有贞思忖良久,却难以落笔。“难道我徐元玉还得再从头再来一遍?”徐有贞发出一声悲叹,把笔一抛,颓然地坐在椅子上。

    默坐了良久,徐有贞还是心有不甘,从椅子上站起来,披上衣服,就要再去勘察一下。这时,他的目光突然落在桌案上的砚台上。

    这块砚台还是登科时山西的同年所赠,陪伴了自己二十年了,乃是澄泥砚的精品“鳝鱼黄”,乃是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泽若美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是砚中一绝。

    徐有贞眼中流露出兴奋的神采:黄河淤泥可以制成砚台,那肯定也能制砖。徐有贞兴奋地搓着手,黄河的淤泥用得,运河的淤泥自然也用得,当下也不迟疑,拿起笔来就行文各处,命令就在黄河岸边建立砖窑,就近烧砖。

    此处的建窑烧砖却是徐有贞亲自督办,当第一窑砖出窑时徐有贞亲自到现场,看着一块块青灰色的砖被搬出来,徐有贞激动得老泪纵横,多年读书养气培养出来的静气全然不顾了,搬起一块来用手细细抚摸。

    这些砖棱角分明,光滑平正,敲之有声,坚硬茁实,比一般的砖质量要好得多。徐有贞抱着这块砖,感觉像是抱着一块官印。这下淤泥的问题解决了,工程可以继续进行。这一块块青砖可不正铺就了自己升官的青云之路!

    临清的砖烧出几天之后,各地也送来了呈文,各地也都陆续烧制出了第一窑砖,质量比市面上的一般砖要好许多,足以供应修建河堤、水渠和闸坝的使用。徐有贞老怀大开,畅快得像三伏天喝了一杯冰水,心事去了,徐有贞先倒头睡了个一天一夜。

    直到魏知县来禀告:临清的运河河堤不需要加固,所以烧出来的砖没地方用!现在都在那里堆着,还是要征地来存放。

    徐有贞拿毛巾擦了把脸,用看白痴的眼光盯着魏知县,看得魏知县心里发毛,才悠悠说道:“老父母的脑筋怎么这么僵化!河堤用不到,难道你们临清就没有盖房子的?这些砖比市面上的砖质量好得多,拿出去卖肯定能马上被抢购一空。等到黄河河堤修好,那些因黄河泛滥而流离失所的农户自然也要回来,你用官银买这些砖,给他们盖房子,然后等他们安顿好了,庄稼有了收成再慢慢还,岂不既得了政绩,又在老百姓那里留下一个爱民如子的口碑?而且砖是我们组织窑户烧的,买砖的银子给谁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