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朝小正太 > 第139章 寿礼 五
    贝尔纳殷勤地帮孙炯等人那些画用粗麻绳打包起来,朱见济看到他把几个金十字架塞给孙炯等人,还把薄纱少女和其他几幅也都卷起来偷偷递给李让,也只做没看见。看来这个贝尔纳这些年在中国虽然没发展到信徒,但也不是白待的,不光学会了中文,连送门包塞红包的官场陋习也都学会了。

    朱见济站起来说道:“那好吧!改天我再来听您讲这些宗教故事,建教堂的事我会替你们和人说的,你们就先不用跑礼部和那些衙门了,一个月之内无论成与不成都会给你消息的!”

    孙炯等人把打包好的画都搬上马车,朱见济告辞出了门,成敬和兴旺等人也从一家珍玩店出来。

    成敬回来说道:“我和兴旺都看了几家,也选了几件,不过都不是很贵重,但如果没有更合适的也只好从这里面挑了,还需要您再去看看要不要买。”

    “您看看我选的怎么样?”朱见济让成敬上了马车,拿自己选的画给成敬看。

    成敬看了看:“这都是什么画啊!我也看不懂啊!”

    “不是让您看画,您看这画框里镶着的玻璃。这样的两块玻璃,镶上边,然后中间夹上两幅祝寿的画,再安上檀木的底座,三块连起来当个炕屏送给孙太后成不成?”

    “您从哪里淘弄到的这么大的玻璃啊!”成敬这才注意到画上的玻璃,“这么大,很贵吧!还两块,不得几千上万两?”

    李让插话道:“可不只是这两块,这些都是,一共十多幅镶玻璃的画呢!那个外国人死活非要白送给小爷,还是小爷硬塞给他五十两银子!”

    “啊!这么便宜!”

    “别管便宜不便宜了,现在玻璃有了,还没有画和底座呢!咱们快去找人画了画和做边框底座吧!”

    “这却容易,直接交给内廷造办处就行,也别画到纸上了,就让画匠用颜料在玻璃上作画,这样两块玻璃把画夹在中间就成了,看的人一定会以为这是玻璃内画。边框和底座也让他们设计,他们都是专门干这个的,咱就不用管了。现在咱们只要把六块玻璃完整地运送回去就行了。”

    回到宫里之后,朱见济先让孙烱几个把画都拆下来放起来,只将六块玻璃让造办处的工匠搬走。

    过了五天,造办处把做好的炕屏送了回来。做好的炕屏有一米半高,两米多长,分为三块,玻璃下方有裙板和底座,都是檀木的,刻满了云纹、万字纹和寿字纹,边框上装饰有庄重的朱漆地描金绘龙凤,玻璃上画六幅画,一面是《麻姑献寿》、《鹿鹤同春》和《瑶池王母》,另一面是《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和《天女散花》,反正都是吉祥长寿的意思。

    成敬围着看了一遍又一遍,口里啧啧称赞:“这么华贵大方,谁会相信这是几十两银子的东西呢!绝对任何看到的人都会认为是价值几万两的啊!”稍一停顿,又说道,“只是希望别盖过皇上送的礼物的风头才好!”

    又过了几天,还有两天就要到孙太后寿辰了,定做的金佛才送了来。如果说炕屏是含蓄内敛的华贵,非得是有些眼光有些见识的人才能看出它的贵重,那这尊金佛就像是大声宣布着:“我很值钱!”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它个贵重。

    金佛是由四个人小心翼翼地从马车上抬下来的,这可是几百斤黄金啊!揭去上面覆盖的红绸子,突然的亮光让朱见济等人都是一阵失神,太震撼了!太他妈亮了!整尊金佛发出耀眼的光芒,就算本来不信佛的朱见济也产生了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怪不得文明古国都有黄金崇拜,把它看成光、看成希望,和太阳一样散发着神秘光芒的黄金就是太阳的化身,谁能抵抗这种梦幻的光彩啊!

    恋恋不舍地把眼光从金佛上移开,朱见济叹了口气:“这么大一块黄金,拿去送人,还真是舍不得啊!不过没办法,还是先放进藏珍阁里,后天直接抬去,来个眼不见心不烦吧!”

    景泰帝早已经将礼物提前送到了孙太中,也几次敦请孙太后搬回慈宁宫,但孙太后都推说想要清静拒不搬回去,所以景泰帝还得继续敦请。

    景泰帝并不是一个唾面自干的人,对孙太后几次想害死自己唯一的儿子早就超出了容忍的极限,但没办法,他还得忍。

    他是宣德皇帝的次子而且是庶子,本来是没机会做皇帝的,做这个皇帝其实是因缘际会,若不是土木之变他的皇兄被俘,皇位是无论如何不会落在他的头上的。但就算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只是以监国的身份辅佐年仅两岁的太子朱见浚,只是因为也先打到了北京城下,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才禀明孙太后,立当时还是郕王的景泰帝为皇帝。

    可以说他的顺利即位和孙太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皇太后在平时只是一个尊号,但在特殊时期,却有着一个极大的权力——废立皇帝。即使贵为天子,景泰帝依然和孙太后完全不能抗衡,孙太后可以宣称他的皇帝地位是不合法的,而他却不能动摇孙太后的地位。特别是在移宫之后,孙太后索性撕破脸,几次直入南宫,和皇兄密谈了许久。那些派去监视太上皇的那些人不光不敢拦住孙太后,还被赶了出来,连谈的什么也不知道,这让景泰帝暴跳如雷又无可奈何。谈的内容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堂的许多人都知道了孙太后用行动表明了态度:孙太后对景泰帝不满。

    这件事在几乎所有人看来都是景泰帝的错,因为孙太后是嫡母,所以就算她再怎么不对也还是长辈。在这个孝治天下的时代,不见容于嫡母在道德上已经处于不利地位了,不孝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天下呢!而朝堂上的许多人已经在议论纷纷、暗流涌动,随时准备投向太上皇那边。

    朝廷大臣,包括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胡滢以及内阁辅臣陈循等人都认为景泰帝应该借这次孙太后大寿的机会求得孙太后的谅解——他们当然都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且移宫的事他们都是赞同而且参与了的,但是他们都认同景泰帝应该低头——而且景泰帝也认同他们的观点。

    这是一个孝治天下的时代,无论父母对错,一旦有了矛盾,都是你的错。如果你觉得孙太后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夺回皇位,因此多次谋害朱见济,错在孙太后,孙太后应该有恶报,就说明你《白雪公主》之类的童话看多了,建议你去看一看《二十四孝》。请参照二十四孝中的孝敬父母标兵从新认识:

    标兵一:舜。他的父亲瞽叟和继母以及继母生的弟弟象一再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逃脱出来的舜却对父母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相比之下景泰帝让国外考察完回国的兄长住在南宫,把孙太后搬出慈宁宫,简直就是不如。

    标兵二:闵子骞。闵子骞的母亲早丧,父亲又给他找了个后妈,并且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后妈是个偏心眼子,只疼亲生的孩子,百般虐待闵子骞,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结果父亲发现后要休了后妈,他却说出了“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名句,劝阻了父亲。

    标兵三:王祥。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总是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以至于他父亲也不喜欢他,他却孝顺如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对继母尚且如此,对嫡母怎么能怀有怨念呢?

    当然孙太后迫害的是景泰帝的儿子,这可以参照另一个标兵:郭巨。郭巨奉养母亲极为孝顺,不过家里生活挺困难,就自己吃糠咽菜,单独给母亲做点好吃的,可是他有个儿子,老太太疼爱孙子,就经常把自己的饭分给孙子吃。郭巨担心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两口子就真去挖坑要埋了他们的儿子。所以孙太后想害死朱见济,景泰帝就该帮着孙太后把朱见济害死,这样才能是孝顺。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嘛!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才是孝顺啊!

    很不可思议吧!但这就是舆论的导向,何况为了皇家的体面,景泰帝还对外隐瞒了孙太后暗害朱见济的事。景泰帝现在只能用孙太后寿辰的机会向天下表明,皇家依然是一副母慈子孝的局面,所有那一切都是谣传。

    所以景泰帝做了很多事来营造一个普天同庆的局面,首先是宣布为了庆祝孙太后寿辰大赦天下,咸与维新。继而把孙太后的几个哥哥都官升一级,在就是提前准备了贵重的贺礼,然后才是敦请孙太后搬回慈宁宫。

    孙太后当然不喜欢呆在偏僻的隆禧殿,但做戏自然要做足,她看准了景泰帝这是要借机求和,索性摆足了架子,直到第八次敦请,才总算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下来。虽然搬来搬去地挺麻烦,不过这次移宫又搬回去,却让她更加看清了景泰帝奈何不得她。

    “一个庶子,就算做了皇帝又如何,还不是拿嫡母没办法?”孙太后阴恻恻地冷笑一声,“移宫的事却不能就这么一笔抹过,既然奈何不了我,那且看哀家的手段!”孙太后忽然抬高声音喊道:“彩英,你来!”

    彩英进来磕了个头:“太后有什么吩咐?”

    “后天就是我的寿辰了,到时候……”孙太后的声音忽然变低,将嘴靠近彩英的耳朵,小声地说着,彩英则边听边不住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