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命三国 > 第九十章 民为重
    汉灵帝刘宏竟得天庇佑,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又重新被点燃,而且似乎有越烧越旺的感觉,他又开始一如既往地花天酒地起来。皇帝身体的康复给原先有些往何家倾斜的天平施加了相当的压力,张让等常侍以及董太后和董重又开始抖了起来,何氏兄妹一手遮天的局面没能很好地维持住,而曾经“一身狼狈”的蹇硕又开始乖巧地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起来,很快恢复了他以往的英明神武形象。

    刘繇的谋逆使得文麒有了极好的理由,离开复杂的洛阳回到会稽讨伐叛逆。

    何进为此号召徐州刺史陶谦以及荆州刺史刘表,会同新任命的代徐州刺史、扬武都尉文麒一起征讨。何进手中军队目前集结在各地围剿各路叛军,以及应付羌兵的进犯,哪里有闲功夫来对付远在扬州的刘繇,于是他就吩咐陶谦、刘表、文麒三人共同讨伐,等到天下大局稍安,何进才有余力来收拾扬州的叛军。至于文麒,曾经在上巳节从女刺客手中救下何进,又和袁绍、曹操一起破了董重最具威胁的刺客军团,怎么都可以算得上何进手下的得力干将,封一个扬州刺史早就绰绰有余,只是文麒太过年轻又擢升太快,恐惹人非议,先加个代字在刺史上方。

    这回文麒等人学了乖,不再大张旗鼓一路招摇过境。文麒、甘宁二人领了十几个硕果仅存的神武卫,化妆成商队一路翻山越岭,尽捡小路前行,轻松地过了刘表的荆州以及刘繇戒备有些深严的扬州各地。到了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四月中旬,文麒等人已经安全地回到了会稽城。

    文麒等一回到会稽,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人力修筑工事,准备与刘繇决一死战。因为会稽广施粮草救济北方涌过来的难民,此时会稽城的青壮劳力是一点都不缺的,文麒一发动员令,立时就有大批军民涌上城头休憩城墙,准备各种石头、制造弓箭、枪剑。

    由虞翻建议并一力施行的户籍制度非常详尽,除了记录百姓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家庭成员外,还登记百姓的职业技能、体貌特征,如某人“右足跛”、“耳下小瘤”等。统计之后赫然发现已经有十几万北方灾民涌入了会稽郡,由会稽郡统一安排分散、杂居各地,尽量按原本从事之行业提供谋生工具以及田地,此时的会稽郡人口从起先的四十八万骤然增至六十万。突然多了十几万人吃饭,这给会稽的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文麒所领的天一门财富已经尽数捐了出来,总算是勉强应付了过去。

    虞翻每日里就带着一帮子衙门里的文官,奔走于各个乡村小道,虽然没有顶着炎炎烈日,但虞翻的皮肤已经日渐变黑,身体也变得壮硕起来。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什么闲功夫在那里吟诗作对或者酒入愁肠高唱慨歌,那些无助的难民、百姓每日里就盼着虞功曹可以给他们工具、给他们耕牛以及安排他们的住处。

    会稽地处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溪源下注,海潮怒激,江海相通,吐纳无节。海能为祸百姓,亦能造福百姓。章安位于会稽郡南面,是今浙江东南台州市府椒江一带,自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8年)始设回浦县,发展到东汉灵帝时期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渔港了,顾沣就是在年前从这里往夷州进发的。而在原本的历史上章安就是三国中卫温、诸葛直等人首航台湾的始发港。

    从西汉昭帝(前87—前7)到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将近两百年的发展,章安已经从一个小鱼村发展成了个县,各行各业都颇具规模,但由于土地相对贫瘠,所以其主要还是捕鱼以及晒盐。

    一进入章安,整个城市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海腥味,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晒挂着大渔网。

    虞翻此次前来是要视察前番落户的四千多渔夫的生活起居状况。北方逃难过来的百姓都不爱出海捕鱼:一者因为他们祖上几代人都没有下过水的,素来不习水性,更何况在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的海里折腾,这哪里敢去啊;二者,打渔比种田吃粮更看天气,加上南方素来台风、阴雨甚多,打渔比种田要不靠谱得多了。

    而这四千多北方渔夫多半是年轻力壮的独生小伙子,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其他负担,更喜欢去冒险讨生活。他们先是跟着官府指定的老渔夫学习水性,之后就在一批经验老到渔夫带领,三五成群撑着官府发的渔船出海讨生活。一来二往,这些年轻人便熟悉了起来,此时大海尚未被广泛开发,其中鱼类何止万千,春天时节,章安地面又少风暴,这些北方渔夫竟是捕到不少鱼,比那些刚刚播种下去的农民们可要见效快得多。这样一来,倒让那些种地农民欣羡不已!

    渔民们按着文麒教导的方法,把吃不掉的鱼抹些盐末,晒成鱼干,作为干粮存储起来。有些比较勤劳、经验丰富的渔民则都乘着风平浪静早出晚归,多打些鱼拿到官府里或者街市上换些米粮。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依此推测,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叫哺(bǔ,补)食,又叫飧(Sūn,孙),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

    虞翻到章安的时候,正是太阳西下,赶上了渔民们的第二餐。

    为避免北方难民闹事,虞翻早早将众人打散分在各个村落里,由于南北语言差异极大,为免摩擦,一个村里先都组建了一个合议群,合议群中的人员便是村中南人、北人中较有威信之人担任,有些小摩擦、意见分歧便都是在合议群中自行解决,若是大事情相持不小,官府则出面调和。这样一来,官府倒也省却了不少事情。

    虞翻此次前来就是要找这个合议群里的长老商量晒盐的事情。

    七个村合议群的长老都已经等在那里了。

    其中四个长老是章安本地人,而三个长老则是初到章安的外乡人。莫以为是长老就是年纪很大的,七个长老中倒有五个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年长的四叔则有六十多了,还是虞翻的本家,因虞与鱼同音,因为四叔年纪最长,辈分最尊,人们都管他叫“鱼头公”,四叔听了也不生气,坦然受之。

    “四叔,您说怎么办吧?”听完虞翻让呆在家里的女人们都出来晒盐,刚刚娶本地女人的小李有些不乐意了,操着有些杂音的会稽方言问虞四道。

    虞四叔瞅了瞅虞翻,对着众人道:“你们知道这位是谁?这是咱老虞家的大官,孝廉!”老人与有荣焉地介绍着虞功曹。其实在座所有人都不知道听过渔头公吹过多少回了。

    “咱们文大人是怕大伙儿在时节不好的时候,没啥收成,这才给大伙儿找条路,有什么不成?”渔头公站起声,顿了顿道。

    是人都知道,只有风平浪静才是打鱼的最佳时机,别看现在好,真到暴风雨来的时候,还指不定吃什么呢?众人听鱼头公说得有理,纷纷点头。

    “女人出来晒盐怎么了?那还是给咱们赚钱养活家里吗?再不给这些女人找点事,指不定给你偷个汉子呢?”说完盯着小李子笑开了,后者脸立时红了,他的老婆可是十里八乡美人,小伙子心里还真存了这么个念头,众人听完也是哄堂大笑了开来。东汉末年,儒家思想虽然日益浸入人民日常生活,但却没有到宋明时期这么严重,叫女人出来晒个盐有什么?此时出海打鱼,讨生活的女人也还为数不少啊!

    鱼头公的威信和语言的说服力,使得全票通过了虞翻晒盐的建议,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教导留守在家女人们如何晒盐而已。

    如果有大量的盐能产出的话,又不知道可以换得多少粮食?虞翻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他原本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只要百姓安乐哪里还在乎什么私盐、官盐,更何况孟子都说了“民为重、君为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