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一年十一月七日,北京城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享受着难得的阳光时,从贤良寺西跨院突然响起的哀号声和挂出的白灯白纱中,爆出一条举国震惊的消息——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鸿章病逝!
此事被称为举国震惊毫不为过!
无论世人对李鸿章如何看待,是毁是誉,褒贬如何?或者是其同盟、政敌,又或者是旧部、僚属甚至于并不相干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李鸿章在大清国政坛的分量,这一点,连客居大清国的洋人们也一清二楚!
大清国的裱糊匠终于去了。各人从各人的认知、立场出发,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来。
尚在回銮途中的慈禧闻讯,竟然“震悼失次”,随扈人员“无不拥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者”。因护跸有功而得升迁的新贵吴永感慨万分:“此等关键,乃始知大臣元老,为国家安危之风量。”
慈禧立即特旨予李鸿章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原籍及立功省建立专祠,春秋由地方官主持专祀;并将生平战功政绩,宣付国史馆立传,赏银五千两治丧,伊嫡子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子孙各有封赏。特旨以八百里快骑传到京城,在京三品以上臣工、骑都尉以上亲贵全数伴旨往贤良寺。
各地督抚也是大惊失色,尤以去年五月起才与李鸿章“化敌为友”的清流总督张之洞为最。江楚三折。这湖广总督还等着李鸿章来主持其事呢!新政,刚刚露出头角地新政会否因为李鸿章的过世而作罢?!因此,情真意切的电发出的同时,张之洞的私人代表赵凤昌就从武昌出发,乘英轮北上。两江总督刘坤一与张之洞心境相同,也迅即派出身兼两江幕僚和盛京幕僚的张北上。
各国使节们刚刚在谈判桌子上与李鸿章交锋,此时也是飞快地以个人名义加以吊后,又以国家政府的名义发来电。
旅居海外的梁启超手书挽联。托人立即乘船西渡回国。挽联曰:“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身在上海,曾经在自立军起事前组织国会地严复送来挽联:“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
已经内定接掌直隶地山东巡抚袁世凯挽联是:“受知蚤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翊临淮壁垒;事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孙中山在游历欧美地旅途中闻听李鸿章故去,叹息道:“一个时代因为李鸿章的故去而结束了,新的时代会如何呢?”一个人代表一个时代,这个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可惜的是,这个时代对中国来说是不成功的!对李鸿章来说。是有着莫大的遗憾、诸多眷念和难舍地。
荣禄、奕劻等人。则是一直陪伴李家人在打理李鸿章身后之事,此时所有的争斗暂时结束了,却酝酿着更为剧烈的权力争夺。
无论保守派、洋务派、维新派还是革命派。无论是洋人、政敌还是故旧,在李鸿章死后,对其的评价都是毫无例外的高。浑然没有后世人等抛却历史现实,只看历史事件结果的那种“定论”。
李焘一直在西跨院履行着一个李家小辈的责任,每每经过严复那幅挽联时,总也要瞄上一眼,在心里默念一遍。
严复的评价无疑是中肯地,实在地!这个曾经追随李鸿章办理海军的北洋旧人,也在李鸿章丧权辱国之后怒骂其“误国”,愤而离开北洋、寓居上海,以翻译西洋思想著作来影响国人,开启民智。却在《马关条约》达成后的第五年,严复终于理解了“裱糊匠”地苦衷,可惜这个理解似乎来得太迟,只能遗憾地给出了“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的评价,这是对李鸿章才能、为政;做人、为官的全面评价。
假如,洋务运动能够毫无阻碍地开展,没有朝廷的权力倾轧和制衡掣肘,没有清流们的抱着膀子指点喝骂,从而能够调集全中国的最大化力量,兴许,1901年的中国已经崛起。
现在,谋求国家力量崛起的担子有些遗憾却带着更多的希望地落到了李的肩膀上。严复的挽联,不仅是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对李焘的警醒。
堂上,灵柩牌位前,身形消瘦到羸弱不堪的李经述在对着如潮而来的人们频频磕头还礼。那完全是一种无知觉的机械动作,这位以仁孝与文采著称的李家嫡子如今是一等侯爵的身份,却仿佛没有在他身上起到丝毫的作用,父亲的死,带给他的不是那种优渥尊荣的转移,而是莫大的悲哀……
“圣旨到,李家人等免跪接旨!”又一道追恩的圣旨下来了,这是李鸿章死后的第五道圣旨。“……念其居功阙伟,准予在京师择地设立专祠,由京兆官员春秋主祀。”
地方设立专祠之后,京师也要设立。这个待遇简直是有清以来汉臣最高了,比之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来,还高出了一筹。
乘着李家人纷纷谢恩的时节,对这些恩遇看不上眼的李焘溜出堂,找到在一边待客说话的周馥,两人默契地走到后院那个有桂树的亭子里才驻足谈话。
“周翁,朝廷还没有就直隶总督和山东巡抚一事下旨,按照礼制,这是否正常?”
周馥是匆匆赶到北京见了李鸿章最后一面,也是李鸿章死前的最后一个谈话者。甚至是这位忠心地老部下为恩相大人合上的双眼。李此
然有着为他打算的意思。
“大帅,朝廷应当还在犹豫之中。直隶总督乃天下第一督,如何能够出缺?就算未有合适之人正式出任,也当制定署理之人暂代。不正常,不正常呐!看来,咱们可不能被这接二连三的恩旨迷了眼睛,得有所动作才成。要不。那些亲贵们可要使出花招了。”
李焘有些拿不准地试探道:“该如何动作?”
“请旨调禁卫军入卫京师!”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惊道:“对啊,从情理上正当如此!两宫回銮,京师军备空虚,廊坊驻军难以及时回护,正是调禁卫军南下入卫之时。此来,在官民百姓眼中,禁卫军入卫乃是忠君爱国之举;在亲贵们眼中。哼哼!”
周馥笑不出来,也喜不出来,还是面色凝重地道:“不过大帅,您如今是当了一回恶臣呐!禁卫军入卫之后,您应当在军权问题上对朝廷有所表示,请军机们和直隶总督检阅一下廊坊驻军也好啊!”
李焘面色也是一凝,犹豫了片刻,沉声道:“周翁。您得给我一个准话儿。”
“何事?”周馥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其实他知道,李焘要摊牌了。就在禁卫军入卫,又或者在军机们巡阅廊坊驻军之时。
“李焘身负老大人的强国心愿。眼看着老大人故去,新政难以继续,非强力不可以推动!恩相急召您南下入京又在临终面授机宜,想来您能够理解李焘的心思吧?”
周馥哪能不知道李焘的算盘?!那日到奉天后,李焘地密信回答就到了,前日恩相临故前,也说道了此事,推断了后情。强力推动,呵呵,这年轻人如果能够在一切调度妥当之后发出此言!
“急了,大帅,您急了!南方督抚们怎么想?您幕中诸人俱在锦州,如何及时支应?当今正值老大人治丧之期,贸然兵谏恐天下不服,又冲撞了老大人魂灵。万一……”
“可,可一旦老大人治丧期满,回銮已经成为现实,亲贵们又把持了朝政,兵谏将无可避免地演变成为兵变甚至战争。我们拖不起啊!趁着两宫尚在路上安排好一切,回銮之日就是发动之时。”
李焘地想法比周馥预料中地还提前了不少时日。
亲身经历了李鸿章四十年洋务之路的周馥,在恩相故去之时算是看清楚了。李鸿章抱着忠君的思想不放,实际上就是束缚上了他自己大办洋务的双手,在拥有强力的同时给了朝廷亲贵守旧派们争权夺利的机会,从而错失了强国的良机,落得严复那一句感叹!李焘要坚决地以军事强力推动政局变更,大开革新变法之路,行君主立宪之政体。对此,周馥地内心是赞成的。不过,年轻人真的是在朝廷故意拖延的时候沉不住气了,有些急躁了,他的军事准备还没有完全做好!直隶淮练军连名义上的整备都没开始,武毅新军只得一个旅的驻军在廊坊,提防列强干涉还不够,又如何西进北京控制政局呢?
“急了,太急。大帅,只要禁卫军能够南下入卫,廊坊驻军能够在淮练军整备的基础上增强,随时您都可以兵谏!又何来地军事抗力引发战争?!咱们还是想想如何消除朝廷对您地那些个想法,这个想法势必在您调动军队的时候被加强。嗯,只有消除了朝廷的怀疑,您才能顺利地把淮练军整备地事儿办下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军事威胁。同时与列强周旋博得信任,再联络南方二督,达成密约之后再动手,那时节,就是大势所趋、无可逆转了。”
“唉!”李焘暗自叹息,自己终究还显得幼嫩了一些,沉不住气了。特别是在京师这个“别人的”地盘上,总觉着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在催促着自己动手。为何在锦州时能够沉稳策划,步步为营,逐步推进,到得北京就有些进退失据了呢?
周馥见李焘有转变想法的意思,乃道:“老大人临终并无他言,只告知周馥,一心辅佐大帅,大帅必不负周馥,如此而已。倒是有一人,大帅您需要提起注意,杨莲房是也!”
这个人,最近几日确是不太容易见到了。
李焘留了心,又想起自己不能离开堂太久,乃道:“周翁,今夜李守灵,明儿下午请移步将军府,我们再商议此中细节。”
周馥点头,看着李焘走远了,才自言自语地道:“恩相呐,大清国走到今天这一步,真应了梁任公那句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终要在此子身上应验。可是,您相信他会真正地做大清国的周公吗?那召公又是谁呢?他真的能够忍受别人在军政大事上的指手画脚吗?周馥不敢相信!”
实际上,李鸿章是希望周馥能够成为召公。可是,李焘如果提前行事,那么周馥这个召公未曾履任一方封疆就进中枢,显得底子也太浅薄了一些,又何来与“周公”共同辅助制宪的资格呢?
不管周馥自己的利益何在,他的秉性和对李鸿章的忠诚决定了他会跟从李焘,毕竟在他的见识中,李焘的法子也是强国的必由之路,还是代价最小的强国之路!
李焘回转堂,却见一副乱纷纷的景象,有人不待他问,就急急地道:“大帅,侯爷昏倒了!”
李经述昏倒了!对他来说,长期间地跪坐答礼和悲伤的情绪乃是一大重负,不堪承受的重负。唉,这个大家族啊,确实已经有了一些中梁倾倒,四墙不稳的迹象。
此时,唯有李焘挺身以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承担起李鸿章身后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