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逐鹿1900 > 第四卷 基业 207 公事公办
    领第一营进京的范振仙刚刚跳下火车,脚还没站稳,群看围观的老百姓在指点下车列队的部队同时突然分开来,黄毓英带着两个卫士急步上前。

    “范旅长,大帅有令,部队传南城而过,开往居庸关,迎接两宫回銮,这是手令。”黄英传令完毕,看看周围的人群,乃示意范振仙向一边无人处走了两步,才又压低声音道:“淮军前路左翼张勋部已经出发,大帅的意思是第一营不能早、不能迟,两支部队同时抵达居庸关最好。”

    范振仙点点头,展开手中的命令看过以后,边将命令装进上衣兜里边笑道:“嘿嘿,这一下,太后老佛爷总不能还在怀来停住等铁良的禁卫军吧?大板牙,回报大帅,我范振仙保证与张勋同一时间到达居庸关后,毕恭毕敬地去迎接太后和皇上。”

    黄毓英笑嘻嘻地打个立正,耳边立时响起范振仙的传令声:“第一营,全体集合,立即整装,目标,居庸关。”

    第一营是存心在北京老百姓面前显摆,不仅仅是一色的新毛瑟步枪,手榴弹、重机枪、迫击炮这样的宝贝也统统带着,以前所未有的整齐队列从阜阳门穿城而过,给北京人留下一个经久不衰的谈资。

    尽管一个营六百多人的队伍不算大,可军队的穿城而过,还是让那些在李焘问题上犯迷糊的人们突然醒觉,盛京将军府和九门提督衙门猛地热闹起来。探问情由看风色的人们,几乎将两地地门槛踢断。为啥呢?因为天津的战事、镇压义和团以及两宫西走让北京城里根本就没几个兵!穿着号褂子的,都是九门提督属下各营被抽空之后的散兵游勇,就是这点力量,保卫着大清国的京师之地!武毅新军一个营开过了,更多的部队会不会来呢?

    亲贵们担心,此时却也不敢说李焘二话,人家是正当的调兵。谁叫北京城几乎等于没有防卫力量呢!?九门提督。职责所系!纵然不是调来京师禁卫之步军各营……那些队伍还能用吗?

    老百姓却是在看热闹之中期盼着。谁都知道武毅新军的纪律好啊。再看看近两天规矩了不少地五城巡捕营,京城地小老百姓们就要觉得自己不是身在京城了。

    崇文门步军统领衙门口,一个四十来岁地瘦弱男子穿着宽大的补服,带着官帽,大冷天的却冒着热汗站在哪里纹丝不动。围在大门口那些等待提督大人召见的人们,只能对载福抱以同情,又或者暗暗地幸灾乐祸。

    德国公使的马车来了。穆默在正大光明地向大清国外务部管部大臣奕劻提出使馆区外的防卫要求之后,由行走外务部的载振领着,上九门提督衙门来会见李焘,磋商具体地事务。此时,谁他娘的还能说李焘私通洋人?看看,人家是在青天白日下,有外务部的人引领着的公事公办!

    穆默、载振、汉纳根以及一名德军少校进了签押大堂,李焘才迎上去。在汉纳根互相介绍一番后。冒头就是一句:“公使阁下,想不到我们会用这种方式见面。”

    李焘说的是老实话,唐绍仪传出会见消息后。他一直都在想如何才能不引人注目地“私会”德国公使呢。

    “将军,我想关于使馆区防卫问题很好解决,双方约定一个各自负责的范围和彼此的联络渠道即可。”穆默显然不想在“不重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说着话,他地目光看向身边地少校,介绍道:“这是德国公使馆护卫队指挥官屈勒少校。”

    李焘明白对方的意思,立即朝黄毓英道:“少校,你负责使馆区外围防卫问题的会谈,德梁先生会协助你。”

    军事上地问题,由少校对少校去磋商就成,李焘可不愿意在未与德国人达成正式的合作之前,在外交的规程上犯错误。

    穆默并没有显出意外或者是其他情绪,而是平静得有些过分地拿出一叠文件道:“此次,本公使是代表德意志帝国政府与大清国盛京将军洽谈双边合作具体条款,李将军,这是我方提出的合作章程,请过目。”

    文件是中德双语,德国人的诚意在文本上可见一斑。而文件的内容,几乎是德国帮助辽西军政经济建设的大馈赠。

    “我们需要得到您一个承诺……”

    李焘翻阅着文件,对穆默的说话点了点头,然后才好像是突然醒悟过来一般,将目光移到穆默脸上,礼貌地笑了笑道:“请尽管直言。”

    “德国政府希望,盛京将军和武毅新军将成为贵国亲王载沣阁下的有力后盾。”

    李焘的脸色顿时不好看了。妈的,难怪德国人会在得知满清朝廷羁留老子的消息后,迟到今日才来会面!唉,换个立场想一想,兴许自己也会支持载沣而非盛京将军,毕竟,那位王爷距离中央权力更近一些,对皇族和朝廷的影响力也可以预见地会越来越大。地方军阀和中央权力的最可能继承者之间,德国人也好,其他列强也罢,肯定都会选择后者。只是,关外军事问题的突出化,让列强不得不在扶持李焘的基础上遂行他们的政策。

    终有一天,老子会让你们认识到真正的李焘!

    心里暗骂着,李焘觉得舒服了一些,脸色也逐渐地好转,又摆出了微笑,抖抖手上的文件道:“穆默阁下,这真是一份标准的德国政府与盛京地方的友好合作协定文本!对此,我毫无疑义,对您的要求,我也可以在此做出保证,武毅新军将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支持醇亲王。”

    “相对独立性?”穆默约莫猜到李焘的意思,忙在这个关键词汇上提出疑问。

    对德国来说。支持一个以载为代表地中央集权的满清中国朝廷,关

    在中央集权。只有中央集权的满清中国,才有可能个庞大海外的原材料基地、产品倾销地和远东军事合作伙伴。这些利益要是分割到各个地方实力派手中,那对德国来说就麻烦了,而且没有保障。无论是慈禧还是目前在德国的载沣、载涛兄弟,都把这一点当成了基准。因此,德国希望李能够成为载沣的有力臂助而非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

    “实际上,您是在这份文本中。要求本将军担当一个大清国军事力量的代言人。以此与醇亲王结合。俨然就是一个潜在地大清国未来政府了。德国地投资眼光果真长远呐!”李焘揶揄了两句,又正色道:“武毅新军不能被不符合军事技术发展地任何政策左右,他是国家的军队,不是某个政治势力和少部分人的军队。所谓相对独立性,是在保障武毅新军在国家面临被侵略的威胁时,在国家面临重大政治抉择时,拥有自己的决定权。”

    这话。等于彻底否定了德国方面的提议。

    穆默微笑着摇摇头,仍然保持着足够的耐心道:“将军,您地军事力量与载沣阁下的政治潜力相结合,就是未来大清帝国的军政权力中心。关于您刚才提出的条件,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中央军队的职责……”

    李焘打断了穆默的话:“武毅新军就是国家军队!”

    穆默摆手道:“不!事实上,您的武毅新军是地方军队。否则,您会很爽快地答应我刚才提出的条件。”

    妈地,德国人果真够直接地。把谈判搞成争论了!

    李焘知道德国人说得是事实。至少在目前看来是事实。除非,德国人的脑瓜子在思考时换成李焘的思维,那么对武毅新军性质地定义就是——他是代表这个国家未来发展利益的军队。而国家发展利益,未必与现政府的政策重合。再说直白点,这支国家军队未必忠实于满清政府!

    穆默不会给李焘太多思考的时间。

    “三百万马克的资金援助,全部换成锦州需要的工业机器、技术和人才支持,德国政府已经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将军,您完全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国家的未来,难道不可以由您和载沣阁下协商吗?作为一个关心大清帝国的朋友,我的直觉告诉我,您和南方两位总督提倡的新政,将与载沣阁下在德国考察的宪政相互重合,既然有这个重合点,您们的合作就是有基础的。”

    保持这个姿态继续下去能否要到更多的好处?又会不会跟直率的这个穆默搞僵?

    前几天会议上周馥的提醒,让李焘深入地考虑了今后在政治上的策略。一个汉臣要从满清朝廷里拿权,拥有中央权力,看起来很难!不过不是不可能!相反地,李焘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想法,如今德国人提出来的建议,其实正中下怀!只是,既然德国人提出这个问题征求李焘的同意,那么顺便捞一点好处又何乐而不为呢?

    争取在日俄战争前推广新政并立宪,这是保证今后对日作战的基础,否则,他就德依靠单薄的关外那点力量去跟日本人打生打死。就算是日本对俄作战打亏了元气,李焘依然觉得没有绝对的获胜把握。

    老妖婆是要赶下去的!那么接下来是光绪还是载沣呢?梁启超的意思是圣主光绪,李焘却认为载沣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一个目前没有实际权力的王爷要拥有权力,就必须要抓到一手大牌才行,李焘就是大牌。武毅新军支持载沣主政,载沣回报武毅新军的,就是相对独立性甚至是李在幕后操纵政治。再说了,日俄战争一旦爆发,大清国如何表态呢?李焘如何表态呢?难道要一个曾经的抗俄英雄在此时说“大清局外中立”!?

    形象,还是保持着英雄式的形象吧!中立的话,就让光绪或者载沣去说!就凭这一点,在对付日本的胜利之后,老子就完全有理由将满清统治的标志者撵下去!想想吧,皇帝或者摄政王要中立,武毅新军的李大帅却审时度势发动对日战争并夺取了胜利,改变了东亚军政格局,那时候……

    “我,嗯……穆默阁下,我被您说服了。”

    尽管李焘的作态过渡得很自然,穆默脸上依然没有笑容,一双在夹鼻眼镜后的鱼泡眯眯眼还是打量了一阵子年轻的中国将军,半晌,这位德国公使才道:“将军阁下,我是否能在今天给柏林发电,向载沣阁下报告您们之间的真诚合作关系达成?”

    李焘咬咬牙,又在手中那份文件的数目字上看了两眼,才道:“完全可以!”

    “噢,那么,这份文件将作出必要的修改,最后由您和载沣阁下代表大清国共同签署……”

    “不!这是德国政府与盛京地方的协议!我们得公事公办!”李焘当然不会上穆默的当,真要是作为一个大清国政治权力潜在继承者的身份来签署这份协议,今后夺取政权的李焘,就要在这份协议的基础上,履行不少的国际道义,甚至包括跟着德国失控的疯狂战车碾压整个世界!嗯,即便要碾压,咱们得看准风色,看准时机啊!

    穆默耸耸肩,似乎是知道李焘要反对一般。其实对德国人来说,这样一份协议最好的载沣来签署。德国人想不到他们眼中大清国地方军事实力派,实际上打着掌握整个国家命运的主意。否则,此时的穆默肯定会缠着李焘签字了。

    德国是有投资眼光的,但是还不够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