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民国之1914 > 第五章张金泉
    read-ntentp{fnt-tyle:nral;fnt-weight:100;tet-deratin:nne;line-height:inherit;}read-ntentpite{diplay:nne;viibility:hidden;}

    年轻人脸上露出鄙夷的神色,说:“张金泉,他不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嘛。”

    孙掌柜卑怯的说:“是啊,早些年是地痞流氓不错,可现在人家是苏埠乡的师爷,在苏埠乡和码头上,他说的话分量重着呢。”

    赵姓中年冷哼了一声,略带嘲讽的说:“他现在是混好了,可你知道他以前不过是个酸秀才呢。”

    吴姓老者咳嗽一声,打断了赵姓中年和年轻人的谈话,说出了一句令众人嗔目结舌的话语来:“这话反过来说,要是没有他,我们这里,又要多经历一次苦难,又会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赵姓中年出于对吴老的尊重,不好直接反驳。便折了个中,听得他说:“他是拦住了李大志带领的那群饥民,我也承认那群饥民到这里,肯定会闹得不得安宁。可是你也瞧见了,他对那群饥民下手那个狠劲。可话又说回来了,要是没有李大志和那群饥民,他也不会呆在现在的位置呀。”

    年轻人听蒙圈了,瞧了瞧赵姓中年,眼神中露出一丝迷茫和好奇,嘴里喃喃的说:“秀才;李大志;饥民?”

    赵姓中年瞧出年轻人泛晕了,只见他微微扬了扬头,用提高了半分的声音说:“科举,你知道吧。”见年轻人点头,赵姓中年接着说:“光绪三十二年,这张金泉和附近的几个秀才一同去安庆府参加八月份的秋闱。”

    年轻人面露疑惑,不解的问:“光绪三十二年?光绪三十二年,科举不是取消了吗?”

    赵姓中年有些震惊看着这年轻人,问:“你是……童生?”赵姓中年看看眼前的年轻人:不过二十四五。七年前,光绪三十二年他也不过是十七八。知道光绪三十二年科举取消的,定是读书人。而这附近几个乡镇,光绪三十二年前十五六,十七八,中了秀才的那几个人,他都认识。那么眼前这位,必定是童生了。这读书人,先要考过童生,才有资格考秀才、举人、进士。而读书人中,一百个人中就有九十九个是童生或曾经是童生。

    年轻人点点头,说:“光绪三十一年的童生。”

    赵姓中年脸上的傲慢之色褪去了些,言语中有那么一丝恭敬,说:“读书人好啊,识的字多,肚子里都是学问。”

    年轻人摆摆手说:“不办科举了,童生也好,秀才也罢,都一个样。”

    赵姓中年摇摇头,表示不赞同,说:“咋一看一样。其实多读些书,还是好的。你看这张金泉,虽说皇上不办科举了,可他还是个秀才呀。现在当了官,肚子里的学问还是用上了。”

    年轻人好奇的问:“早些年大清还在的那会,我跟张师爷也打过几次交道,那不就是个闲官吗?”

    赵姓中年朝着杨青一努嘴,说:“问他吧,官场的事他知道的多。”

    杨青半年前,因为失职,导致在巡夜的时候,码头货船被抢,从此,队长职务被罢免,离开了苏埠乡的地方保民队。今天,他受到张金泉指派,协助李婶说成这桩婚事。说成协助,实则是武力威胁。对于张金泉这样的安排,虽然杨青打心底里厌恶,可是他也是无奈之举:自从离开保民队,他就失去了经济来源。这事成了,至少十天的伙食有了着落。

    能当上警察队队长,定有过人之处。他心里一直在盘算:眼前茶行里这七个人分成四拨:自己和李婶一拨;赵姓中年和吴姓老者为一拨;孙凯和博茗为一拨;而眼前的这年轻人的底牌他还没有摸清楚,只是他明白这年轻人是游离于三拨之外的。

    见到赵姓中年将话题推给自己,杨青心里暗暗高兴: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缓和一下彼此对立的情绪。杨青说:“是的,大清还在的那会,他确实是个闲官,现在大清倒了,世道也跟着乱起来。你瞧我们这地面上:东北边有辫子军,西北边有白朗军,东南边有怀上军,只有这西南边最安宁,只有小股土匪,可就是小股的土匪,也是吃罪不起的。”杨青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的数着。掰了四颗手指头后,杨青接着说:“张金泉就有这本事,能混迹于各方势力之间。慢慢的手上的权利也越来越大了。”

    年轻人笑着点点头,调侃起张金泉,说:“哦,原来如此。他本是土匪,土匪不就是靠混的呀。早些年学过的呀。”

    众人大笑起来。笑罢,年轻人接着问杨青:“杨队长,三年前,李大志和那群饥民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说没就没了。这也和张师爷有关吧。”

    杨青点点头说:“三年前,就是宣统二年的秋天,省北边好几个州府闹灾,百姓没吃的。当时,李大志就把这些饥民聚集在一起。一路南下,一直到六安地界。”

    年轻人点点头表示赞同,说:“当时街头巷尾都在说:有的说李大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有的说他们开仓放粮,分给老百姓。”

    杨青说:“是的,当时谣言四起。具体怎么回事我也不是很清楚,只听说,张金泉带领手下的地痞流氓协助官府军,赶走了李大志和那群饥民。之后他就在苏埠乡当了师爷。”

    年轻人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说:“那李大志和饥民呢?”

    杨青用不确定的口吻,说:“听说当时张金泉对饥民下手特别狠,这些人中只有小部分人逃出来了,一部分逃到东南,变成现在的怀上起义军;一部分跑到现在的西北,变成了白朗军。战场上找不着李大志,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年轻人若有所悟的说:“我只听说他有个外号,叫‘张断头’,原来是这么来的呀。”

    杨青接着说:“是啊,张断头,也不知道他手上沾了多人的血。听说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当时六安县的县太爷看中了,这才让他当了苏埠乡的师爷。这县太爷也瞧出张金泉的路子不正,所以他刚上任那会儿,用好多人压着他,他手上的权利也是很小的。”

    年轻人接着杨青的话,往下猜:“后来大清倒台之后,压着他的人没了。他手上的权利也就没有了限制,才变成现在这样?”

    吴姓老者伴着一声叹息,说:“是啊,这张金泉呐,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吴老摇摇头,接着说:“只是他走的不是正道。”

    “这么说,这县太爷也是个识人之人,只是现在世道变了,才变成这样。”年轻人惋惜中夹着一丝崇敬说:“算了,不说现在了。还是说说他怎么由秀才变成土匪的呗。”

    年轻人对张金泉的经历充满了好奇,这也勾起了吴姓老者对往事的回忆。他说:“光绪三十二年年初,张金泉和几个秀才结伴去参加八月份在安庆府举办了的秋闱。到了安庆才听说,皇上就不办科举了。回到家之后,这张金泉无所事事,天天喝酒,慢慢的结交了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

    “然后就顺理成章当了土匪?”见吴姓老者点头,年轻人接着说:“那这么说,这张金泉确实挺有本事的,当了土匪没几年,就成了匪首了。”

    “是啊,他混了三年,三年前是一个小混混,三年后是头目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吴姓老者叹了口气说:“没了科举,读书人其实也可以有别的出路。不是非要当土匪不可的。”

    赵姓中年瞧不得吴老的迂腐,厉声对吴老的话做出了总结,说:“吴叔,人各有志。说真心话,他确实是个能人,能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赵姓中年这话语一出,一时间,众人接不住话茬,只得在看看我,我看看你愣在那里。

    就在这时,博茗提着三包牛皮纸包好茶叶走进里屋,对赵姓中年说:“赵叔,这平常人娶个媳妇,在纳一个妾,就很了不起了。可张师爷一个人就娶了媳妇,又纳了五房姨太太。”

    经过博茗一提醒,李婶回过神来,想起了此行的目的。试探的问孙凯说:“孙老哥,你瞧这亲?”

    听到李婶的话,赵姓中年立刻发起火来,冲着李婶吼道:“亲?明个孙掌柜把欠的钱还上,还提啥亲呀。”

    被赵姓中年一吼,李婶不自觉往后退了两步,怯怯的说:“这亲开不成,叫我往后的日子怎么办呀。都是这张师爷。”

    赵姓中年余怒未退,接着说:“你怎么办,我不管,反正今天就一条,亲是肯定不开了。你告诉张金泉,让他癞蛤蟆别想吃天鹅肉。”

    博茗借着赵姓中年的架势,也对李婶说:“我们大小姐,怎么会嫁给他的。”

    杨青见赵姓中年一脸盛气凌人的样子,心中颇为不满,又听到博茗的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说:“赵兄弟,还得再商量商量,这事没那么简单,不是还了钱就可以了事的。”

    赵姓中年说:“怎么的,还要强买强卖不成?”

    这时,年轻人见众人不好插嘴,开口打起了圆场,说:“孙掌柜借钱不是有欠条,拿着欠条还银子,不就好了呗。”

    杨青压着心中的不悦,避开赵姓中年和年轻人,尽量用平静的口吻对孙凯说:“孙掌柜,这事,做兄弟的也无能为力。谁叫咱碰到的是张金泉,你要怨,你只能怨自己运气不好,碰上马帮抢了那艘船。”

    一提到马帮,一股无名怒火从脚底直窜天灵盖,他愤怒的说:“提亲就提亲,还钱就还钱。与马帮有屁关系。”

    博茗见杨青与众人闹僵,压抑多时的内心怒火,终于找到一个发泄口。只见他抡起圆桌上的一个空瓷杯,朝杨青砸去。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wwwzhulang阅读最新内容。当前用户ID:,当前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