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智 > 第三十回 建旗
    夜幕下的钜鹿,火光冲天,在很多地方都能看见那映红天际的炙热。

    此时已是深夏,这场人为的大火烧了数日才被一场急雨给浇灭。看着火后的钜鹿树林,韩启的自己的火烧钜鹿的后果还是很满意的。

    因为这场大火,使那片树林被开拓出数十里的空地,韩启相信只要是能清理地下残留的树根,这片曾经是长势茂盛的林地就是最肥沃的耕地。但美中不足的是,那条曾经存在的通往常山的小路,并没有因放火烧伐而显露出来。

    因此,这个有玉山和大片耕地的钜鹿,依旧是一块道路不通的死地。

    但是,就在为道路问题伤透脑筋的韩启,却被张燕和袁绍的举动给点醒了。

    就在韩启放火烧林的几天后,钜鹿的四周势力也就迅速的注意到了这片曾默默无闻的荒芜之地。当大家都从各种渠道得知钜鹿的虎首山乃是出产上好玉石的宝山,听说连山上掉下的石头都是能让人发家的宝玉。这个诱惑让袁绍的人眼红不已。黑山张燕先行出动,调集手下兵马开赴常山,也效法韩启放火烧山妄图烧开一条通往钜鹿的通道,但常山和钜鹿林相连数百里,火势只受风向操控,故根本无望火势能听话的打通钜鹿,所以此行张燕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袁绍也命令手下向与虎首山相连的山脉开挖,寻找玉矿,但也是徒劳。后又命人上山寻找通往钜鹿的山路,可是因虎首山脉多有悬崖,显然此路也不可行。

    以上举动启发了韩启,他下达命令,虎首山玉矿不可再开采,还特意在虎首山上建立瞭望哨所,命张郃派人轮番看守。还命典韦带领军队守在唯一通往鄴城的道路,立告示于路旁,上面说明欲往钜鹿的采矿之人限三日内要不定居于此,配给土地房屋。要不退回鄴城,五天后钜鹿是只准进,不准出。所有已采玉石全归各人所有,二个月后再由韩启监管建造玉石采矿场,玉石为州牧所有,韩启会负责统一规划采矿人员及发放采矿工匠酬劳。

    就这样,在韩启的法令下,已经来到钜鹿的淘金采玉人都把目光放在那满是乱石的河滩上,当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块被带到韩启指定地点破开的时候,有玉的就被打捞搬运之人带走,没有玉的石块则被韩启命人用以建造房屋给在此定居的人住,还同时分配些许土地让居民整理翻耕,还求韩馥送来许多夏耕作物,让大家试种。

    五天过后,在一部份要带着满足或遗憾回到各处的人离开后,那个让韩启头痛不已的乱石滩也在一拨拨疯狂的采玉人的搬运下已经平坦了一小块地方,而且对岸幽州也有很多船只也自发的靠近钜鹿河滩,想方设法的打捞着掉到河里的石头。

    行行种种的人在利的驱动下拼命的帮韩启打通着通往幽州的通道。

    就在韩启这边建桥头已经准备与幽州相连的时候,关东各郡也有着不同的变化。

    首先是公孙瓒所力保的平原县刘备在三弟张飞鞭打督邮后,挂印离职。而被督邮迁怒的平原百姓也不堪剥削,又听闻冀州郡钜鹿不论何处之人都给予房屋土地,还有那个在关东各郡首屈一指的宝山,从而有大批平原县人拉家带口迁往钜鹿。

    其次是韩启的旧友曹操也在陈留扎下根。借陈留郡守张邈和孝廉卫兹资助,有军众五千人。后曹操又高扯白旗,上书‘忠义’二字,则引来许多当世英豪相投,其中就有荀谌之兄荀彧字文若,据说乃荀氏一族之翘首,有王佐之才,其侄子荀攸不久亦从曹操。武将更有同族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多员大将相投。

    也许是命运的巧合,就在曹操高举‘忠义’的时候,这边的韩启也初步完成了钜鹿的开荒工作。随着河滩乱石酌减,韩启已经在钜鹿河滩建好石砌桥头,又在桥旁修建一个大型码头渡口,两处各立玉石大碑,上书‘虎牙渡’三个大字,在下面还细细雕篆安民保民,文武卫汉几行小字,韩启用这两块碑以示天下自己的承诺。

    当然,随着大批平原县民的涌入,此时的钜鹿人口已过万人。在韩馥的财力和韩启的各种举措下,玉石矿和炼铁炉在不停的运转着,一车车玉石不停的送往鄴城来换取一车车的铁矿、马匹与生产生活用品。韩启知道,这些看是珍贵的玉石马上要会在不久的战乱中沦为破石头,所以韩启对此可是毫不吝惜。

    此外,韩启也不停地派出人员去虎首山和钜鹿林里勘查,显然是尝到了玉石惊喜的甜头,想再发现些什么。

    原来的二百多猎户也品尝到了韩启那承诺的果实。其中有一百人被韩启调选成为军士,在韩启的要求下都带领着包括典韦、张郃的所有闲暇的军士去钜鹿林骑马打猎,而且打的最多的还有金钱奖赏。其余的原住民则居住在新建的坚固房屋里,耕种着属于自己的土地,盼望着明年的好收成后,多余的粮食卖给韩启,能得到韩启承诺中的理想价格。

    每当闻见飘香的野味,韩启总是像能看到一支弓马娴熟的骑兵,想不笑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