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熙宁大帝 > 第四章:闲话变法
    ad_wz_33_1;ad_wz_33_2;ad_wz_33_3;

    第四章:闲话变法宴席已经撤去,上好的龙井茶送了上来,茶香四溢。

    “臣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汉武帝晚年下罪己诏悔过自新,有亡秦之失,却避亡秦之祸。变法,实在是多事之举。法令越多,则事物越烦,百姓怎能安居乐业?”文彦博缓缓说道。

    司马光、王安石都是变法派,只是思路不同,这位却是反对变法。两人都对这位老重臣有点不满,要求变法的呼声已经响彻朝廷内外了,你还反对变法。然而,赵兴却没有生气。只是很认真地听着。

    文彦博见赵兴脸无怒色,心也放了下来,富弼那家伙可是差点把皇帝气疯了。又缓缓说道:“国库所耗费用,有六七成在于兵费,达到四千八百万贯,厢军人数四十万,禁军人数达八十万,乡勇更是连年服役,百姓不堪差役之苦,转入山林为盗。究其根源,政令太多而已,人力劳而无功。若要变法还不如删去不必要的法令。臣以为,当尽废历朝历代延续下来的赋役法令。两税、丁税、役税等占国税收入的三成,为两千一百万贯,尚不及兵费一半,征来有什么用。不如废除,让百姓安心生产,湘军禁军悉数卸甲归农,依太祖旧例,择精锐禁军二十万足以守卫京师边疆。如此兵费就少了八成,三千八百万贯,远远超过农税丁役所得。二十万禁军兵费只需一千万贯,而且无需动用民力。变法理财只会让法令更多,事物越多,钱财耗损也就越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什么?裁撤如此多的兵员,恐怕不好安置,厢军禁军多破产流亡之家,并无田产,回到地方只怕生乱,兵痞盗贼混同一气,怕是要成气候的。豪强兼并之家,越发厉害。一遇天灾,百姓无力抵御,纷纷逃荒,土地几乎半卖半送给豪强。流民越来越多,城市一时无法吸纳,便会转入山林。不刹住兼并之风,百姓没有安身立命之所,朝廷无立国赋税之源。自古无农不稳,农业不稳则工商不济。朝廷赋税七成取之商税,农业不稳,工商败退,商税怕是没有那么多了。精锐虽强,终究双拳难敌四手,西夏北辽怕是不好对付,更不要说收复故土。节流之举是行不通的,应当开源,以理财之法引导百姓生产,行水利开田亩,待田亩开出,再裁撤少许兵员进行安置。”王安石陈述道。

    “具体如何施行,可有什么大略的构思?”赵兴颇具兴致地说道。

    总的来说,文彦博的说法更为打动赵兴,来自后世的赵兴知道农业税对一个繁荣的工商大国来说,迟早是要免除的,特别是丁税。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提升社会购买力,为工商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农业国家来说,农业关系到国家命脉,一场天灾就有可能让宋朝整个财政脱节。大宋虽富却不是均富,贫富差距极大,中间阶层几乎脱节。精耕细作农业需要人力较多,带来的丰收数量很大,人口消耗也大,最后根本剩不下多少。天灾一起,即使朝廷赈济,死亡还是不计其数,成了自然淘汰法。

    “开荒屯田岂是三年五载可以完成的,中原地区,土地开发殆尽,若要开荒,必然是荆湖广南四路。只是,这四路都是山林蛮夷之地,瘴气横行,河网纵横,地形崎岖。要进行大规模的开荒,投入太大了。现在,国库空虚,哪有人力物力来推动?若说二十万兵员太少,无法防守边疆,这是因为大宋的兵马都是步兵导致的。昔日太祖皇帝时,禁军数量不过十九万,却有一支精锐的骑兵。自韩琦领兵,好水川之战大败,丧我大宋最后精锐骑兵之后,我朝骑兵都是步兵的辅兵,分散各军,再也没有骑兵了。以步制骑,无论战术多么巧妙,都是被动防御,始终处于挨打的境地。我大宋百万大军虽然臃肿,精锐还是有的,不然西夏北辽早就打进中原了。以往,边境大战,我大宋边军获胜率都在七成以上,然而,即使胜利了,也是击败不是歼灭,不能追亡逐败,获得大胜。反而,被敌军切断粮道,导致最后大败,大宋的元气就是在这样的大败中耗尽的。所以说,裁减兵员,打造精锐骑兵才是正道。农税全免,百姓修养生息,哪里会转入山林?靠养兵来防民变,最后只会导致冗兵,兵员庞大不能战,百姓苦于税收繁重,朝廷财政空虚。”

    文彦博说得很激动,好像是一个二十岁的愤青。赵兴不知道的是,正是他今日不同于以往宋神宗的表现,才会让这三位老头子如此凯凯而谈。宴会之后,三位大臣给他的评价是:深沉有大略,中兴之君。

    文彦博,字宽夫,时年六十一岁。仁宗朝时就提出裁兵八万的主张,并得到推行。担任殿中侍御史时,曾成功抵御西夏的入侵。出将入相五十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有大城府大韬略的人物。

    “是呀,文司空言之有理。在汉唐之时,华夏骑兵纵横,转战万里。汉武帝击破匈奴,每年出动的精锐骑兵都有十万,出动的战马达三十万匹。卫青、霍去病就是率领这样一支骑兵,深入大漠,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豪言,也只有一支庞大的精锐骑兵才能兑现呀!前朝时,战马就更多了,前朝官府拥有的骏马就超过了七十万匹。加上民间所养战马,大唐可以一次出动百万匹战马,五十万精锐骑兵参与大战。正是如此,唐太宗才能拥有天可汗的称号。如若我大宋有如此多的精锐骑兵,北辽西夏不过是跳梁小丑。”

    司马光接过文彦博的话,沉浸在无比辉煌的历史中。

    司马光,字君实,时年五十二岁。仁宗时,曾巧妙地将宗室赵宗实推向了皇位,有立嗣之功。英宗时,又巧妙地化解了英宗与曹太后的矛盾。历仕四朝,著有《资治通鉴》,是一个有远见的大史学家。

    “是呀!只是本朝把出良马的地方都丢光了,河套之地,大漠草原都在契丹人手里,甘凉一带又在西夏人手里。缺少战马,又如何组建骑兵呢?”

    赵兴想到了后世在网上看到的讨论帖,叹息地说道。

    “陛下何处此言?我大宋疆域广阔,哪里又养不了战马?甘凉、河套、大漠草原的确是产良马的地方,可是我大宋一样可以养出百万战马。关键是马政。陛下请看。”

    王安石用手指沾了沾茶水,在桌子上画下一个轮廓,接着说道。

    “这是汉朝初期的版图,还没有大宋大。在南边,五岭以南的地方属于百越(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越南、海南岛),虽名为汉朝之地,却是地方势力割据,对汉朝没有什么助益。在西边,就是河西之地,这里盛产良马不假,可是直到汉武帝登基之初,这里属于匈奴,不是汉朝的土地。这里是河套之地,是有名的战马产地,位于阴山之南,气候温和,土肥水美草青,是匈奴向往的牧场。这里所产的之马很多,很神骏,是匈奴在漠南的主要产马之地,若是落在匈奴手里,危害甚大。正是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统一华夏后,命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大破匈奴,夺取了河套之地。秦末之际,天下大乱,匈奴的冒顿单于乘机重踞河套之地,如此一来,最好的产马之地,又不在汉朝手里了。这里是漠南草原,包括现在的燕云十六州之地,都是在匈奴人手里。”

    王安石的手指不断移动,指着桌子上茶水画出轮廓图,细细地解说道。

    “产马之地尽在匈奴之手,汉武帝凭什么打造一支庞大的骑兵,深入大漠草原,追亡逐败呢?关键就是马政。大宋在全国各路有六十多个马场,一年不过驯养万匹战马,马政不得法而已。臣有保马法,如若推行,他日我大宋拿出五十万精锐骑兵也不是难事。”

    王安石说得很自信,而司马光、文彦博却是不断点头。赵兴却是被镇住了,后世的网文不可靠呀!连朝代都没有搞清楚,就妄下结论,忽悠读者。

    “保马法?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是不是这样?”

    赵兴平静地问道。

    “确是如此,陛下英明。”

    王安石没有想到,皇帝先他一步说出了保马法。在震惊下,奉承了一句。

    “朕听说有这么一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事。人有专攻,物尽其才。官府牧马监的牧马官都养不好,没有任何经验的农民百姓怎么养得好?万一养不好,马病死了,光赔偿朕的战马,就足以让一户百姓倾家汤产。这是弃马敛财,朕的江山经不起这么折腾。”

    赵兴说得很平静,而且言之有理,考虑长远,意志坚定。

    王安石一下子沉默了下来,思考着自己所制定的其他新法是否也有这些弊端。

    司马光对赵兴的言辞很是惊讶,心理暗道:皇帝是个有主见的人,轻易不被人左右。

    “大宋历经百年繁荣,繁荣了谁?是皇室宗亲,是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物欲横流,流尽了民心。自真宗皇帝起,皇室奢靡无度,每年皇室用度竟在七百万贯以上。这些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宫里无节制的宴饮,妃嫔宫女胭脂招展,宗室大臣押妓成风,武将士卒从商回易。朕最为倚重的执政,地产千里,跨州过县,一向清廉的文学泰斗欧阳修也蓄有三千歌姬。兼并之风?就是朕的这些士大夫搞起来的。滥用职权,坐享富贵,沉醉不醒。朕常梦见极北之地,女真人崛起,只以满万之兵就攻灭了北辽,又以十万大军攻破汴京,汴京被摧毁,血流千里,皇室宗族,大臣歌姬,尽被掳掠至那极北苦寒之地,受尽凌辱。百年繁荣,一切成空。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梦,一段缠绕华夏文明千年的恶梦。”

    赵兴缓缓地说着,一脸的平静。而文彦博,司马光,王安石,却听得心惊胆战。赵兴直接指责祖宗,又说士大夫兼并土地。三位大臣都感到一场从所未有的暴风雨就要来了,暴风雨越猛烈,雨后彩虹才会更加绚丽。

    “这不是新政,也不是变法,而是一场战争,一场关于资源分配的战争,一场关于华夏存亡的战争。丧师失地,花钱求和,这是奇耻大辱。朕告诉你们,这失去的不是疆土,而是气运。花掉的不是钱财,是骨气。年年岁币,带给我们的不是和平,而是苟且偷安,是自欺欺人。当我们无力拿起钢刀时,我们就成了待宰的猪羊。可是当朕举起宝剑时,谁会追随朕后?”

    赵兴声音提得很高,响彻了整个崇政殿,说得慷慨激扬。而三位大臣听得两腿直打颤,因为为皇帝带给他们的不是豪气,不是志气,而是死气。对,是死气,一股慷慨赴死的决然之气。

    三人都不知道这个年少的皇帝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可以猜测到,很可能是一场腥风血雨,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然而,不论是做什么,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表忠心。三人慌忙跪伏在地宣誓般地说道;“臣,愿意追随陛下。”

    “知道朕为什么选择你们吗?因为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不甘沉沦的勇气,我看到你们眼中还有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朕不知道你们是否知道这句话,朕告诉你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赵兴自顾自地说着,并没有叫三人起来。好像,赵兴完全是在说给自己听。但是跪着的三人,却是听明白了。皇帝这是要打破太祖皇帝设计,然后自己重新设计一番。

    三人整整谈论了一个晚上,直到大相国寺的晨钟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