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雇佣军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张昭的指点
    第一百五十七章张昭的指点

    张昭无语。

    鲁肃喟叹。

    “子布,你就眼看我平白受冤而不施援手吗?”

    “……。”

    “也罢!世道炎凉,人心不古,今日肃算是看明白了!告辞!”

    鲁肃愤然离去。

    张昭终究于心不忍,轻声唤道:“子敬转来!”

    鲁肃心中一喜,赶紧转头道:“子布可是打算仗义为肃进言?”

    张昭叹了口气道:“子敬是明白人,可为啥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却想不明白呢?此事没有人帮得了你。位低之人言语不够份量,而位高之人根本不敢进言,为人臣者最怕摊上二字——结党!”

    鲁肃心中一震,恍然明白张昭的意思,他瞬间明白其中奥妙。

    但他依旧不甘心,他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他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他认为自己不是依恋权位,而只是想为自己正名。

    所以,鲁肃坚持道:“人生如斯,唯名节二字!某虽然无才,但绝不甘心受此污名而不自辩!”

    张昭叹道:“子敬太固执了!”

    鲁肃也叹道:“子布好意,肃心领了!我现在就去侯府自清!”

    张昭心中有心阻拦,他知道如果鲁肃不去,说不定能活下来,可如果去了侯府,那么就算不死,恐怕也要身陷囵圄。

    张昭不忍心,他咬牙劝道:“子敬且慢!某可指点你一条明路!”

    鲁肃眼中一亮,道:“子布快讲!”

    “你眼下速出城去,赶往庐江,投严正。”

    鲁肃闻言大怒,道:“肃本就因严正而受主公猜疑,子布如此指点,岂不是为肃坐实了私通外敌之罪?”

    “子敬且慢动怒,待某细说。”

    “……。”

    “庐江与江东本是同盟,且有姻亲。严正此举干涉内政虽然犯忌,但从道义而言,拥立孙绍也在情理之中,且无疑成了依旧忠诚吴侯文武的支柱。江东要乱了……。”张昭喟叹道,“不瞒子敬,……当日吴侯令我与太史慈密查遇刺之事,有些情形你或知晓或已猜到,你今日所遇之事,迟早会发生,只是眼下早了些,或许几年之后,我一样会遇到子敬眼下所遇到的遭遇。”

    鲁肃被心中愤慨所左右,但他毕竟是个智者。

    如今被张昭点醒,方才发觉,自己的结局其实早就已经注定。

    生或许能风光,死却必定无疾而终。

    鲁肃道:“可子布所言,让肃投庐江又是何意?”

    张昭悠悠道:“吴侯临终之时,曾交待太史慈,若……不可……扶持,则领孙绍和夫人们投皖城,至少能做个富家翁,也好过在江东整日提心吊胆。这话某未能亲耳听到,某当时被吴侯支走,听到此话的只有太史慈和孙绍,某也是不久前与太史慈私晤时,从太史慈口中得知。由此,某才指点子敬投庐江,一则或许日后殊途同归,也好为孙绍与夫人们打个前站;二则既然江东已经容不了子敬,不如早些脱身……。”

    鲁肃心中的震撼无以言表,在这一刻,张昭的话无疑颠覆了他自小生成的名节观念,从一而终、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被残酷的现实生生撕碎。

    鲁肃明白,牵扯进这种“混帐”事,自己含冤已经不可能洗涤。

    在鲁肃看来,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弑兄并非不可能。

    就象周瑜曾经私下对自己说的:“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孙策力能胜人,有“小霸王”式的刚猛之气;但也说明了他性情浮躁、不会用人等特点。

    有一次,张纮劝谏孙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

    孙策却无可奈何地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

    由此就可看出问题有多么严重,军中诸将对他的态度持有异议。

    而像孙策这样的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

    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门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

    在时间、地点及人数上都好像是有人事先做了安排,这难道不令人怀疑吗?

    加上江东各郡豪门对孙策的反抗,鲁肃心中已经将事情还原了七八成。

    鲁肃有些伤感。

    既然如此,那不如象张昭所说,投……庐江?

    鲁肃从张府出来,心中摇摆不定。

    他回到自己府上,闭门谢客,不见任何人。

    他需要思考,需要时间,去决定他未来的走向。

    但两天之后,一个意外的消息,让鲁肃心中有了决定。

    凌操回来了。

    他被严正释放了。

    平平安安地回到会稽。

    回到会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吴侯府觐见孙权。

    可时间不对,孙权正召集江东文武议事。

    本应该回避,可凌操是个莽夫,他心中有疙瘩,根本憋不住。

    于是,闯进侯府,欲向孙权问个明白。

    自然,最后的结果不会也不可能圆满。

    凌操被责打三十杖,逐出侯府,总算是张昭、周瑜等人求情,否则恐怕性命不保。

    孙权没有杀凌操,一是张昭等人求情,他不得不留点颜面,凌操不知道内情,只能说是听信谗言;二是孙权怕杀凌操会激起孙策旧臣兔死狐悲之感;三是眼下流言正如燎原之势,若在这个节骨点上杀凌操,恐怕……。

    周瑜也正是如此想,对于他来说,凌操不过是个粗汉,成不了他的绊脚石。

    况且,凌操久经沙场,在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杀他不详。

    俗话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饶。

    挨了三十杖的凌操被剥夺了领兵的权力,他辖下原有水师残部被归入周瑜麾下,而他被贬为昭阳县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

    凌操在会稽城里养伤,他不惧屁股上的伤痛,但是难忍心中的痛疼。

    他就算是个木头疙瘩,现在也已经隐约感觉到严正之前对他所说的很有可能就是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