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炎黄之小兵传奇 > 第一一七章 敲响警钟
    盛夏的夜晚,格外显得热闹非凡。蛰伏了一个冬天保留生命的火种,又在万物滋生的春天延绵后代茁壮成长,此时各种小生物都已踏入其短暂一生的黄金期。因此,满山遍野间虫鸣声此起彼伏,竞相赞颂着生命的美丽。

    而6分区北方派遣机构所在地安塞,此刻却被一片愁云笼罩。以谭双辉为首,众党委成员皆是坐在会议室里眉头紧锁,默默抽烟。落在耳中的欢乐虫鸣,也变得格外叫人心烦。

    新组建一个8连本以为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自己也在雷仁面前拍了胸脯打下了包票,把原本雷仁要求的十天,生生压缩到了七天。本来也是,以北方分区现在掌控的地盘,新征百十来号人,根本不是问题。更何况分区还给自己预留了粮食与武器装备。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兵员装备万事俱备,问题来了:竟然没有合适的军事指挥员!

    别说是没有连长,就连基层的班排级干部,也是全部空缺。按理说,这都该是分区考虑的问题,因为新建8连,本来就是雷仁以6分区最高军事主官的身份下达的命令。没成想那厮对这个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撒手不管,不仅是他不管,竟连分区机关,也早早就脱了袜子。

    万般无奈之下,谭双辉也只得是接受王平的建议,从5连抽调了一半的骨干,充实到新8连当中。更把跟孙朝阳搭档了两年的5连指导员,派去了8连当连长。

    以前的5分区是惨淡经营,就连仅有的一个5连也是从来没有满编,更别说是组建新部队。所以,谭双辉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基层军事干部会出现断层的问题。

    现在好了,刚刚组建一个8连就已是捉襟见肘,真要是按雷仁所说,在秋天的粮食丰收后还要再次扩编部队……想到这里,皆是摇头叹息,这往后的日子,真没法过了。这个心态,一如当初组建7连时的杨青山。

    此刻在为此伤神的,可不仅仅是北方机关,连同整个6分区机关,也在为缺乏军事干部而头疼不已。唯有此时悠闲靠在炕上,朝政委的小白脸上吐烟圈的某位大队长,才真正是无忧无虑,小子日过得那叫一个舒心惬意。至少,表面上看来是这样。

    “老雷,到处缺乏军事干部,是普遍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连基层班排级的骨干都凑不齐,你叫他们上哪去找更高层级的合格指挥员?难道,我们真的不管吗?是不是把布下的那颗棋子……”

    对于贱人屡教不改的这个恶习,周凯现如今也是懒得搭理,就像当初的赵长兴一样,任由一个一个滚滚而来的烟圈套在自己头上。反正,你越是激烈抗争,这牲口反而更是来劲。索性不去管他,反倒无聊几次后,他就兴味索然了。

    果然,见周凯不似往常那般厌恶地挥手赶走自己套过去的烟圈,仁哥也失去了继续挑逗小白脸的兴趣。干脆仰面躺下,把涣散的目光投向了房梁,好似要望穿屋顶于星空中悟道一般。

    “你真想知道?”

    没好气的白了这货一眼。废话,我不想知道,问你做什么。

    “那好吧。你打个电话,把老杨跟王政委叫来,今天晚上哥心情好,索性就给你们上堂课。”

    正在机关里愁眉不展的杨青山,骤然接到周凯的电话,说是雷仁要找自己打麻将,顿时就一蹦三尺高,连衬衣都来不及扣好,披散着外衣兴冲冲拖起王平就往独立大队跑。

    杨青山可是知道,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待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军师大人总会及时雨般出现,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以往无数例子,都证实了这个猜测的准确性。就连老爷子都对雷仁那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佩服不已,更别说是自己了。

    来到大队部,果然,屋里不仅是雷仁周凯正经而坐,连赵长兴、李大山、三个中队长以及几个雷仁看重的大学生干部,也全都在场。

    看到这个架势,杨青山和王平顿时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旁听者。没想到雷仁却灿然一笑,把两位分区首长让上了炕头。显然,这次授课,自己和政委,才是主角。心里有点小感动,终于是再次掏出自己的纸烟,扔向了雷仁。

    “今天请你们来,是因为组建8连遇到了麻烦。没有猜错的话,刚才不仅是谭双辉,就连两位领导也坐在那里梦游吧。”

    杨青山和王平对视一眼,默默点了点头。

    “那好,我就先来分析一下,你们头疼的原因。今天您二位是主角,他们都是来打酱油的,算是捧个人场。当然了,能听懂多少,学到多少,看你们个人的悟性,我不会再单独多做讲解。”

    已经多次听雷仁站在玉皇大帝的高度传授天机,受益匪浅的众人皆是精神一振,把思维理顺,耳朵竖起,全神贯注准备接收洗礼。开玩笑,哪怕漏掉一个字,对自己来说都是损失。

    “根据地大了,人口粮食自然也就跟着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像杨青山这样的土鳖,就连更高层级的八路军领导,也会忍不住开始盲目扩张。”

    虽是被雷仁当作反面教材调侃了一句,但杨青山却丝毫没有计较,反倒是皱眉思索,默默点头。

    “说你们盲目扩张还是客气的,而我认为,这种做法简直就是饮鸩止渴,称得上是丧心病狂。”

    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话把满屋子人雷翻在地,雷仁却是面无表情,自顾自点上香烟。

    “部队扩张了有什么用,干部培养跟不上,就只能是在战士中间挑选那些参军时间长点,思想觉悟高点的来破格提拔使用。他们中间有些人,连自己的单兵技术都没有过关,你还指望他们能带领战士做出精妙的班排配合?”

    雷仁不想、也不可能用191年在晋察冀边区,由于八路军盲目扩张导致战斗力一落千丈而造成的巨大伤亡来做说明,只能是在身边寻找实例。

    “以胡斌的6连为例,区区四个村子的安保工作,就把他搞得手足无措焦头烂额。是他指挥不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老胡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指挥培训,但作为刘司令曾经的警卫员,耳闻目睹下,他已经比军区其他的连级军事主官要高出不止一筹。但为什么还是打不赢呢?”

    周凯显然也有所悟,点了点头:“我明白了,是下面的战士跟不上他的指挥节奏。没有优秀的班排级干部承上启下,普通战士对他的作战意图不能完全领会,指挥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到底是大学生,一个简单的总结,就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雷仁所要说明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老周说得不错。古语有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里所说的将,我认为不仅仅是指高级的指挥员,更是指作为一支部队骨干脊梁的中基层干部。你们或许不知道,日军的战斗力强,就是因为在日军部队中,优秀士官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军官。家驹,你在日本留过学,是不是这样。”

    陈家驹立刻接话:“是的,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我们自己也留意过。日军精锐部队当中,士官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有些部队甚至达到了一半。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能在眨眼间就把部队的规模扩大到如此恐怖的程度,这才是根本原因。”

    雷仁满意的点了点头,豪不掩饰自己的赞赏,暼了一眼低头沉思的杨青山与王平,没有马上开口,留出让他们消化的时间。直到抽完手中的纸烟,才再次开口:

    “6连的根基本来就不扎实,又在组建7连的时候被抽调走一半骨干,就连指导员黄道也被调去赶鸭子上架。老杨,你们就没有一点危机意识?”

    言罢摇了摇头,自己当初确实是没有想到,杨青山会对出现在眼前的窘境视若无睹,完全没有采取任何补救的措施。

    杨青山脸有点红,有心想说自己是被6分区陡然暴涨的实力冲昏了头脑,但心下里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此刻,当着如此多的下属,更是不好意思直接认错,只得呐呐不语。

    “我这么着急组建8连,一是因为斗争形势的需要,更是要借这个机会,给你们敲响警钟。老杨,如果咱6分区只是一头虚胖的老虎,那么早晚会成为豺狼的口粮。”

    周凯至此已是完全明白了雷仁的用意,谈到涉及生死存亡的问题,脸色一整,神情严肃。

    “我当时问过老雷,为什么只用雷大队南下,而不动用6连和7连,现在我明白了。把那样的队伍拉上前线,只能是陡增伤亡。不但起不到打开局面的作用,还会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老杨,别说是你们,当时就连我,也是懵懵懂懂,完全跟不上老雷的思维呀……”

    说完竟是不胜唏嘘。看来,自己跟雷仁,差得还真不是一星半点。还得要多学啊,有这样一个搭档站在旁边,自己身上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难怪,自己虽然已经得到了全大队的认可,但也只是认可而已,远远达不到他们对雷仁那种近乎盲目崇拜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