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秋水之兰陵隐逸》 > 对阿愁的答复——浅谈“发心”与“心由相生”
    [评论]8298[精华]

    小童还没达到各位的境界,为了弥补不足,小童贪婪地吸纳着各种知识,虽说效率不甚高,暗想,量变总有质变的一天。(哂笑)希望秋水能多给我们说说,开坛讲道指点我们一番。

    作者回复:“知识”吗?在这方面我也很贫乏得很,不过比普通人稍强一点罢了。智慧的路数与世间普通学问、普通知识、技术等等是有很大不同的。

    通常而言,知识需要积累,“为学日益”嘛!犹如攀爬高山,益中有损,到得“精”的状态,通常没有多余的赘肉,都是精华了。这个路数,就是“增益之中有所损”;智慧之途的话,则是“为道日损”中要“为学日益”,因为用力的方向不同——前者是向上攀爬而去,后者则是向下挖去。前者是“精尖”——去芜存菁;后者是“深广”——挖的程度越深,所见也越深厚广博。这是“日损之中有所益”,《易经系辞》里面有句万古名句“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于一损一益之中见分明了。再稍微展开说下,普通知识学问范畴的话,用《阿含经》里面著名的典故“盲人摸象”则最为恰当——摸到象牙,于是乎在那里研究上是如何坚硬且锐利;摸到象身,则开始研究是如何厚实且挡风(笑)等等等等,这就是世间学问了,所谓各有各的领域,各有各的特色,互不相干的。而智慧之途,则是先有个“象”的概念,无论摸到什么,都是大象身上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象牙,还是象鼻,都可以顺着找到大象的。这个是重点!也就是有全局观的意思。但通常我们说到全局观,难免马上会联想到“高度”这个名辞了,其实用“高度”来形容是很不恰当的,我平常讲课,都是用“深度”来说的,格外注意下我的用辞。

    要知道,“更上一层楼”的风景,是须要“更下一层楼”的深深地基才能建造出的。所以,禅宗大师药山惟俨对此总结是更为形象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就是阴阳的道理在修证路上的佐助了。这方面的东西,不是说说就可以明白的,是必须要有修证体悟的。就算真的可以说清楚,也不是几年就可以说完的。所以,只能如此肤浅地讲了,也可以说,我这几乎等于没讲,连开头的开头都不算的。呵呵!以后我们有机会见面的时候倒可以多说说。先说到这里。

    发表人:苏仙小童发表日期:2012-09-1122:30

    [评论]8307[精华]

    数字凑合,倒是有学到了一些东西。不说先生的智慧如何吧,就是先生学识,实在是必须的让咱仰望中。

    作者回复:知识很简单,积累就可以了,但若只是这样的话,必然会像是摊煎饼,只是在一个层面上无限地平摊开去,变成个超级的大煎饼罢。至于深度,则永远只停留在那个层面上,终生也很难有什么所谓“深入”的。而“深入”,是属于做学问方面的,这就涉及——“见地”。而“见地”的前提,必然是——“智慧”。这就是菩提道的次第。用现代话通俗讲,就是要先后有所分,步骤要鲜明。只有深深海底行(深度)的人,才能高高山顶立;假如反之,高高山顶行(所谓的高度)的话,小心,会摔死人的(笑)。

    发表人:黑山老农民发表日期:2012-09-1217:17点击数:0回复数:1

    [评论]8325[精华]

    秋水所说的“全局观”,小童理解成一种认识,一种对世界的认识,类似于对某种已知未知所具有本质的探索的倾向?(小童词穷,拙计,不知该怎么表达。)还请先生教诲。

    作者回复:嗯,也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心向。代表你拥有了最基本的见地,已经到了智慧层面的意思。这种心向,也是佛家所谓的“发心”,真正的发心。

    发表人:苏仙小童发表日期:2012-09-1319:19点击数:1回复数:1

    [评论]8326[精华]

    过来报道了!秋水所说的“发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相由心生”?

    发表人:神也发愁发表日期:2012-09-1321:51点击数:0回复数:2

    不可以这么理解。“相由心生”是另外一回事,稍后我再讲。

    我跟小童讲的“发心”,则是一种心向,也是志在无上菩提的意思。用现代话讲,就是追求真理的意思,不过没有“追求真理”字面上这么简单肤浅,这里面也包涵了否定“二元论”,进入到“一元论”,对于形而上本体的最终概念确定的意思。差不多到这一步,已经是大哲学家的境界了。

    但这种“最终概念确定”,终究只是个概念确定,并非是终极的真实体验或者说对本体的非概念性的、完全的、如实的确定。所以,这里面说的发心,还只是“发心”的肤浅表面,但这个导向是正确的,从力学的角度来说,这个点上产生定向的发力——必将的轨道——最终到达起点所指引的终点去。这个过程,用佛家的话讲,便是“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了。以上,只不过是最粗浅的发心定义。再往深讲,便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理论上了,和科学一样,必须要有实证来引导到再往深的层面,到这个地步的时候,纯粹的理论、概念、口说等等已然无效。

    OK,再来说“相由心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这是道家的话。道家可不是仅仅有“面相”、“手相”、“脚相”、“骨相”、“痣相”等等啊,这些都是“静相”在人身上的肤浅表现层面,深层次的静相今天没空讲了,讲讲肤浅的“动相”吧——比如抖腿、仰头向天叹气、双手环抱于胸、张口睡觉、跷二郎腿等等等等,都属于“动相”中的“贱相”。“贱相”是相对于“贵相”而言的。注意,这里面的“贱”,是代表“穷、短命、自卑”这方面的系列。随便举例:就说抖腿吧。你会发现生活中有些人只要屁股刚沾上椅子,就开始疯狂地抖腿,甚至有的人双腿会同时剧烈颤抖。碰到这种人,刚刚玩道家的一些朋友会说“这样把财气都抖掉了,注定不会拥有什么财富的”,嗯,话是不错,但这么说,还是表面,往深讲,便是心理生理互为影响的道理——成大事者,必须具备沉着冷静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浮躁的人才会不住地抖腿,而浮躁的心灵,会给你带来什么?仅仅只是带不来财富吗?呵呵!所以,这就是“相由心生”。而且,也有“心由相生”的——我偶尔也会有抖腿的时候,但基本抖了几下,马上反应过来,立刻停止,假如不停止,久而久之养成恶习,那么,心境也会受到干扰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这也是生理影响心理的意思。任何事物,都有阴阳面的,这是“动相”的阴面中的阴阳面,这么说或许感觉啰嗦,但不能节省。先说到这吧,本打算上来看看的,写了这么多,差不多也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