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志之霸王大陆 > 第一百十八回 小沛城周瑜献玺
    小沛城周瑜献玺决断机胡明定谋

    却说庞德、魏延虽胜了虎豹骑,却因龙鹰骑损失大半而泣不成声。胡明虽知虎豹骑厉害,却也实未料到两强相遇,己呕心打造的龙鹰骑竟也只得惨胜,五千精锐仅存八百余人,昔日十员百夫长亦仅存三人。所幸虎豹骑全军覆灭,足可慰之。明亲将二人扶起道:“令明、文长勿需哀伤,虎豹骑乃曹操精锐,今汝二人一战全歼,乃是立了奇功一件。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龙鹰骑尚存八百健儿,足抵八万雄兵也!”庞德泣曰:“陛下自建龙鹰骑以来,吾等与众将士亲如兄弟,每战必胜。不想此一战十去八九,末将怎不痛心疾首。陛下数年心血,皆毁于我二人之手,末将又何来建功之说。”魏延亦道:“吾与令明愧对陛下厚恩,只乞陛下降罪,绝不敢居功矣。”明又再三相劝,二人只是跪地不起。明无奈,只得曰:“二位将军执意如此,朕便依你二人便是。适才令明所言,汝二人识龙鹰骑健儿亲如兄弟,既如此,朕便命你二人率其余龙鹰骑将士护送阵亡将士遗骸返回邺城,厚葬于邺城陵园之中。沿途所过郡县,大小官员无一例外,皆出城三十里相迎,不得有误。违令者立斩不赦!事成之后,令明即留在邺城,助太子监国;文长本事荆州,亦略习水战,可往青州诸葛瑾处,传朕旨意,与诸葛子瑜率冀州舰并大小舰船东出大海,绘制倭国海事图册一份,务必详尽。待完成此图,文长需亲手交付与朕,朕留有大用。此事若成,朕即赦汝二人无罪,不知令明、文长以为如何焉?”二人齐曰:“陛下厚恩无以为报,吾二人定不负陛下所愿!”明大喜,遂令陈宫执笔圣旨一封,命情报卫飞传途中各郡县。又以好言宽慰二人,命其五日后启程。

    虎豹骑一战覆灭,胡明旋即与众人商议如何取徐州之事。陈宫曰:“小沛与徐州成掎角之势,欲破徐州,必先取小沛。”明曰:“昔日曹操与刘备战于徐州,操使大军直取徐州,却不取小沛。朕欲效仿之,如何?”贾诩曰:“曹操昔日取徐州时怎可与陛下今日同日而语。昔者,刘玄德将止关、张,为谋者不过孙乾、简雍耳。关云长独守小沛,兵不满万;刘备坐守徐州,亦不过六、七万之众。今日仅小沛便有曹兵不下十万,况司马懿智慧过人,又岂是关羽可比。陛下若弃小沛而取徐州,且不说曹操麾下许褚、曹仁等辈骁勇善战,徐州尚有魏军十余万众,岂能轻易胜之。诩亦以为公台所言甚是,陛下欲破徐州,当先取小沛为上。”明曰:“二位军师皆是此意否?”贾诩、陈宫道:“然也。”明却不语,乃问其余诸将曰:“众位将军皆身经百战,可有异议否?”众人皆道:“军师所言甚是,我等皆以为可。”明沉默不语,半晌乃道:“今日且罢,朕已命人唤徐元直与周公瑾二人前来见朕,待朕与他二人见过之后再做区处。”言罢,即退入后帐,众人皆散。

    当日未时,徐庶领赵云,周瑜领徐晃先后而至。明与众人经年不见,此时心情大悦,设宴款待四人。周瑜引徐晃拜见胡明,晃叩首曰:“末将徐晃,叩见陛下。”明见徐晃威风凛凛,赞曰:“朕知徐公明久矣!不想今日方得一见,足慰平生矣!”晃喜曰:“晃乃降将,安敢得陛下如此。陛下旦有差遣,晃定舍身报之。”明大喜,亲揽徐晃坐于身旁。徐庶曰:“陛下已得一十三州之地,交州太守虞翻业已上表归降,天下仅徐州未服。今陛下统兵四十余万,谋臣百人,战将千员,何不一举攻下徐州,廓清寰宇,成不世之功也。”明曰:“朕急唤元直与公瑾前来,正是为此。前日朕与众人商议,众将皆以为若取徐州,必先取小沛,就连贾文和、陈公台亦是此意。朕左右不能决,故相请二位前来商议。却不知元直与公瑾何意焉?”周瑜起身道:“臣取建业时偶得一物,特献于陛下。”明问曰:“究竟何物也?”瑜使徐晃取出一锦盒承与胡明,明打开视之,顿时惊喜不已。此物正是传国玉玺也。此玺乃是秦始皇卿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小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乃是历代君王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明惊喜曰:“朕闻此物本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为孙文台所得,后孙策以此物换得袁术兵马三千,遂得江东;那袁术自得玉玺,便以为己乃天命所归,于建安二年称帝,后先主公奉先与曹操共伐之,袁术于建安四年呕血死于江亭,自此,玉玺便归了曹操。时隔数年,不想此物今日竟归与朕也。”周瑜曰:“世人皆言,得玉玺者即真天子也。今陛下既得玉玺,足见天意耳。”明笑曰:“朕已为天子,又岂在乎一石头乎。”周瑜曰:“不然。陛下虽已称帝,亦深得民心,然终究十之憾一也。今有此玉玺,方得十全十美,陛下所治华夏朝,至此以后即可号令四海,乃正统也,曹操既无玉玺,即伪帝也。即为伪帝,又如何与陛下同日而语。徐州六郡,早晚尽归陛下也。”明曰:“徐州六郡朕早晚必得,只苦无良策。公瑾可有良策否?”周瑜曰:“陛下可下一诏告徐州百姓及魏国士卒,言我华夏才是国之正统,陛下乃天之骄子,曹操不过一伪帝也。今顺天应民,只讨国贼,而与百姓无关。助曹者即与天为敌,助陛下者即有功于社稷,乃我华夏之民也。再盖以玉玺,命人抄录数份,以箭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见诏自会分辨曲直。人心动则军心乱,军心乱则陛下有可乘之机也。”明闻曰:“公瑾此计虽妙,然前有司马懿守住小沛,岂容朕轻易到得徐州。”徐庶笑曰:“这有何难。待吾与子龙回去,与文丑、郝昭率军围攻小沛,陛下即可率大军与子义汇合直取徐州。倘司马懿敢出兵援救徐州,吾与子龙正可取了小沛;倘若司马懿不发兵救援徐州,陛下则无后顾之忧矣。”周瑜亦道:“瑜亦是此意,小沛不过一小城也,陛下无需为此空耗时日。”明曰:“二位军师之言深合朕意。昔日刘备为徐州牧时,曹操举兵攻之,亦是直取徐州,引关羽率军来救而轻易取了小沛。然朕却另有打算也。”徐庶问曰:“陛下有何打算,可否告知一二?”明曰:“元直勿急,且待朕再细细思之,明日召集众文武一并告知。”徐庶、周瑜见胡明如此,亦不再多问。君臣五人畅所欲言,至深夜方散。

    众人散去,胡明却是一夜未眠,于徐州之事辗转反侧。明自思曰:“司马懿之才更甚诸葛亮,只后人过于夸大诸葛亮而已。泱泱中华如今只剩下徐州一地,历史轨迹总算是在我掌握之中。司马懿此人到底该如何处置才好?如果日后将曹氏一族赶到日本,让司马懿父子三人一并追随而去,这曹操时日肯定不多了,难保曹操死后此人不兴风作浪。根据现在自己掌握的情况,曹操麾下能征惯战之将所剩无几,将来可钳制司马懿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更非善类。一旦到了日本,我现在虽然有强大水军,可毕竟相隔大海。其势却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了的。司马懿狼子野心,难保日后不会历史重演。中华大地虽然可以避免日后四百年战乱,可日本本土几乎只有一个民族,比起中国来要好统治的多。司马家族若在日本成势,难保其后人不觊觎中国。如果这样,日本仍旧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曹操是当世枭雄,以他现在剩余的力量,灭一个日本应该不在话下,到时我还可以在背后略加支持一番。若让曹氏在日本壮大,正好借曹操之手灭了日本。若干年后我若还活在世上,再以重兵灭之,也不过是剿灭曹氏余孽,理所当然的事。就像清初时候,荷兰人强占台湾,郑成功率兵赶走了荷兰人,清康熙帝不但不乘机攻打福建地区,反到暗地里资助郑成功取台湾。数年之后,清兵收复台湾,名正言顺,康熙皇帝自然落了个一统天下的美名。我万全可以效仿康熙皇帝,用康熙帝处理郑成功的办法来处理曹氏。只要曹氏退出中国,我正好可以全力实施休生养民政策,使中华大地自此以后昂首立于世界之林,再不受外族欺辱。当年西汉冠军侯霍去病的那句名言:‘敢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从我这里便要改成‘敢犯我华夏天威者,虽远必诛’!汉,不过是一个民族的称呼,而华夏却是一个国度的称呼。在华夏里,不仅有汉族,鲜卑、匈奴、乌桓、羌、山越同样是华夏的一部分,华夏的荣辱将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息息相关。而司马懿与他的儿孙们,将会因为我的存在,注定成为历史的过客。”

    不觉天已大亮,明虽一夜未眠,却精神百倍。起身用过早饭,明即召集百官入帐。明开门见山道:“昨夜朕一夜未眠,已有破敌之策矣。今召集众人,即是告之你等知道。”贾诩出班曰:“陛下可是要先取小沛?”明曰:“非也。”徐庶曰:“陛下既不取小沛,那便是要起大军直取徐州乎?”明又曰:“亦不是也。”贾诩不解道:“陛下既不取小沛,亦不取徐州,那却如何?”明曰:“曹操已是强弩之末,徐州早晚为朕所得。朕所意者,乃除司马懿也。司马懿不除,朕寝食难安矣。”贾诩又道:“陛下既要除去司马懿,便需先破小沛。若小沛不破,何言将司马懿除之焉?”明笑曰:“两者看似相关,依朕看来,却有天壤之别。小沛今日不取,城池却走不脱,明日即可取之;明日不取,他日随时可取。然司马懿狼子野心,且素有大志,若不除之,日后必为我华夏之大患也。”贾诩道:“陛下既已决断,却不知如何施为,臣愿洗耳恭听。”明曰:“曹操使司马懿驻守小沛,乃是欲借小沛阻我大军。朕之策也,正是欲以小沛为饵,除去司马懿也。一旦除去司马懿,小沛唾手可得。前日文和与公台谏言应先取小沛,元直与公瑾却以为该直取徐州。今日朕将四位军师之策合为一策,即为除去司马氏之计也。”言到此处,明起身正色道:“赵云听令!朕命汝即刻返回丰城,两日之后与文丑、郝昭率军直逼小沛,却要围而不攻,独留东门与司马懿,若是有一个士卒攻城,朕便拿你三人是问,断不轻饶!”赵云令旨退下。明又曰:“徐晃听令!朕命汝即刻返回泗城,一日之后与荀攸、太史慈、文聘率军进取徐州,到得徐州之后,亦不可攻城,只需围定徐州东门即可,却不许放走一个魏军,若违朕令,亦拿你三人是问。”徐晃接下令箭退与一旁。明又曰:“张辽、马超听令!朕命你二人为左右先锋,待子龙率军到时,汝二人即各率兵马进取徐州。文远可取西门,孟起则取南门,亦不许攻城,更不许一个魏军走脱,若不遵朕旨意,亦重罚不赦!”二人受了将令,齐声道:“末将遵命!决不放走一个魏军。”明又唤过高顺、陈到、邓艾曰:“诸将皆领军在外,除却司马懿之事却需赖汝三人亦。”邓艾曰:“愿效死命!”陈到曰:“陛下放心,吾千牛卫定不负陛下重托!”高顺亦曰:“末将陷阵营决不输与千牛卫也,陛下尽管放心,顺在此立下军令状,誓要生擒司马懿献于陛下!”明大喜曰:“立军令状倒也不必,无论胜负如何,伯平与叔至你三人务必全身而退。自伐魏以来,朕已失宣高、颜良、汉升三人,每每思之,无不痛心疾首。朕绝不许你等有任何闪失!你三人随朕兵进徐州,可伏于半路之上,士载在前,叔至与伯平居后。若见司马懿来,叔至与伯平可放其过去。士载需阻住司马懿,使其不能前进。一旦阻住司马懿,即施放狼烟为号,叔至、伯平旦见狼烟,即可出兵断其归路,不使其退入小沛。我陷阵营与千牛卫乃步军精锐,即是此战之关键。能否除去司马懿,皆在此也。众将需齐心协力,不负朕之所愿也!”众将齐道:“不除司马懿,誓不罢兵!”庞统却道:“陛下布下如此阵势,仅为一司马懿也。却不知陛下如何使司马懿出小沛焉?”明曰:“士元勿忧,此事却也不难。待朕与徐公明汇合时,即三面攻城,曹操必使人急报司马懿,命其发兵相救。料司马懿不敢不发兵,司马懿一旦出城,即中朕之计也,子龙亦可乘势攻取小沛;纵是司马懿识破吾声东击西之计,坚守不出。到时朕即命子龙、文丑、伯道三面强攻小沛,不怕司马懿不弃城而走。”庞统如此听了个明白,乃曰:“陛下运筹帷幄,臣钦佩之至也。”明笑曰:“庞士元最会取笑于朕,朕能有今日,皆赖众人合力。若论钦佩之言,该是朕钦佩众人才是。”庞统道:“陛下平易近人,真乃我等之幸也。”明正色道:“朕此言绝非虚言,你我虽为君臣,朕却事诸位军师如师也,此乃明肺腑之言也。”贾诩曰:“陛下宽仁之名乃历代帝王所不能及也,愿陛下早日廓清寰宇,天下一统也!”众人齐道:“愿陛下早日廓清寰宇,天下一统!”明喜不自禁,遂令众人早去准备。却不知胡明此计能否成功,司马懿究竟生死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